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高频考点检测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高频考点检测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77.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6 21:17: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高频考点检测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家雀(qiǎo) 账单(zhànɡ) 囚犯(qiú)
B.船舶(bó) 洋溢(yì)  障碍(zhànɡ)
C.蝙蝠(fú)    潜(qiǎn)入 揭开(jiē)
D.舒(shū)适   获得(huò)  依赖(lài)
2.下列词语的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笼罩  奋奋不平 B.电据  漫天卷地
C.立既  横七竖八 D.违抗  精疲力竭
3.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
A.花牛在草地里眠,白云霸占了半个天。 B.桂子花开,十里飘香。
C.这个字我好像写错了,得查查字典。 D.这道题真的很难吗?我看未必。
4.将下面的句子插入语段中,位置最恰当的一项是( )
就在这时,我看见我的同桌站在队伍的前面,好像在向我打招呼。
①购买车票的队伍长长的,轮到我得好久。
②我还有很多功课要做呢,心里十分着急。
③我灵机一动,悄悄地走到她身旁,趁势站在她前边。
④站着站着,我想到《小学生守则》,感到很惭愧,悄悄退回原位。
A.①之前 B.①一②之间 C.②一③之间 D.③一④之间
5.下列句子不是设问句的一项是(   )
A.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是怎么做到安全飞行的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B.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呢?我真为蝴蝶着急了。
C.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
D.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6.《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中“想飞进太阳里”最后“却落到水沟里去了”的那颗豆子自己认为是最了不起的一粒。其性格特点是( )
A.随遇而安,理想远大
B.充满自信,理想远大
C.重视荣誉,不甘落后
D.妄自尊大,自高自傲
二、填空题
7.看拼音,写词语。
shū( )适 雷dá( ) nài ( )心 kē( )学
苍yíng ( ) 呼huàn ( ) zhèng ( )明 chéng ( )度
8.比一比,组词语。
按( ) 恐( ) 探( ) 绕( ) 愉( )
安( ) 巩( ) 深( ) 烧( ) 偷( )
9.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和近义词。
近义词:宽敞——( ) 惊奇——( )
反义词:干燥——( ) 光滑——( )
10.填上适当的词语。
( )的豆荚 ( )的世界 ( )的顶楼
( )的女人 ( )的太阳 ( )的想象
11.补充词语,并选词填空。
( )七( )八  ( )声( )响    呼( )唤( )
( )动( )动 腾( )驾( ) 五彩( )( )
(1)院子里 地堆放着各种家具。
(2)他沉默了许久,然后 地离开了。
12.依据课文内容填空。
(1)《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是 (国家)作家 写的。课文通过描写五粒豌豆的不同经历,告诉我们 。
(2)人非生而 , ?
(3)博学之, , , , 。
三、现代文阅读
课内阅读。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作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向前传播时,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被雷达接收到,显示在荧光屏上。从雷达的荧光屏上,驾驶员能够清楚地看到前方有没有障碍物,所以飞机飞行就更安全了。
13.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或近义词。
反义词:清楚——( )    近义词:模仿——( )
14.文中加点词“揭开”的意思是 。
15.蝙蝠在夜间是怎样飞行的?用“ ”画出相关句子。
16.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1)我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科学家的研究 ,我是从“ ”这些词语中感受到的。
(2)“秘密”在这里指的是 。
17.科学家从蝙蝠身上获得启示给飞机装上了雷达,请你说说人们从自然界中得到的其他启示,也可以说说自己的小发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
猪嘴防毒面具
①细心的人会注意到防毒面具的外形和猪嘴极为相似,这是为什么呢?莫非防毒面具的发明和猪嘴有关?为什么叫猪嘴防毒面具?
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曾与英法联军为争夺某地区展开激战,双方对峙半年之久。1915年,德军为了打破欧洲战场长期僵持的局面,第一次使用了化学毒剂。他们在阵地前沿设置了几千个盛有氯气的钢瓶,朝着英法联军阵地的顺风方向打开瓶盖,把约180吨的氯气释放出去。顿时,一片黄绿色烟雾弥漫,并快速向联军的阵地飘移,一直扩散到联军阵地纵深几十千米处,致使几千名英法联军士兵中毒,战场周围的大量野生动物也相继中毒丧命。
③可是奇怪的是,这一带的野猪竟意外地活了下来。这件事引起了科学家的极大兴趣。经过考察和研究后,科学家们终于发现是野猪喜欢用嘴拱地的习性,使它们免于一死。当野猪闻到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后,就用嘴拱地,以躲避气味的刺激。而泥土被野猪拱动后,其颗粒变得较为松软,对毒气起到了过滤和吸附的作用。野猪巧妙地利用了大自然赐予它们的防毒面具,因此它们能在这场氯气的浩劫中幸免于难。
④揭开了这个秘密之后,两国科学家深受启发。他们很快就设计、制造出了第一批像猪嘴巴一样的防毒面具,但这种防毒面具没有直接采用泥土作为吸附剂,而是使用木炭颗粒做过滤层,内装有可以过滤毒气的材料,猪嘴的形状能装入较多的木炭颗粒。后来经过多次改进,防毒面具采用的过滤材料更为先进可靠,吸附化学毒剂的本领更大,但它酷似猪嘴的基本样式却一直没有改变。
⑤防毒面具可以说是一件模仿猪嘴的杰作。(有删改)
18.对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引出说明对象猪嘴防毒面具。
B.提出问题,引起读者思考。
C.特意点出防毒面具外形和猪嘴相似,提问“为什么”,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D.总结全文,突出说明对象猪嘴防毒面具的特点。
19.第④段中加点的“这个秘密”指的是什么?用“——”画出来。
20.下列对短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全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B.第②段的故事既引出了制造防毒面具的原因,又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C.野猪用嘴拱地是为了过滤有毒气体。
D.第一批防毒面具采用木炭颗粒做过滤层,内装有可以过滤毒气的材料。
21.“猪嘴的形状能装入较多的木炭颗粒”一句中“较多的”能删去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读了这篇短文,你能提出什么对理解文章有帮助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书面表达
23.快乐写作
题目:《小小“动物园”》
如果你把自己的家想象成一个“动物园”,是不是很有趣呢?想一想,你的家人和哪种动物比较像?什么地方像?每天生活在这个“动物园”里,你感觉怎么样?将你的家人和动物联系起来,给家里的每个人都写上一段吧。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考查对汉字读音的掌握。选项C有误,潜(qiǎn)入可以修改为:潜(qián)入。意思是:钻进(水中),偷偷地进入。
2.D
【详解】本题考查了学生辨析错别字的能力。
根据平时所学生字及平时的积累,对每个词中的字进行分析完成即可。
A项,“奋奋不平”改为“愤愤不平”;
B项,“电据”改为“电锯”;
C项,“立既”改为“立即”。
D项,正确。
3.C
【详解】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掌握。
选项A运用了拟人的修辞,修辞手法就是拟人。花儿在草地上睡眠,白云占了整个天空。都是把花儿和白云当作人来写,人的动作来表现。出自《花牛歌》作者:徐志摩。
选项B运用了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花香不可能飘十里,这里使用夸张手法来形容花很香。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
选项C没有运用修辞,注意不要误判成比喻。
选项D运用了设问的修辞。设问手法:有问有答,自问自答。
4.C
【详解】考查了句子的排序,语句排序指的是语句排序型试题,就是要求考生根据语句隐含的信息,将几个打乱顺序的语句重新排序,从而使文段表达流畅,完整通顺。
结合句子“我灵机一动,悄悄地走到她身旁,趁势站在她前边。”可知前面的句子应为:就在这时,我看见我的同桌站在队伍的前面,好像在向我打招呼。
5.B
【详解】设问句是一个语法名词,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这种辞格叫设问。
反问句就是用疑问的句式,表达肯定的观点。反问句表面看来是疑问的形式,但实际上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答案就在问句之中。反问的形式比一般的陈述句语气更加强烈,更能引起人们的深思与反思。反问句是修辞手法中的一种。
通过分析可知,ACD三项句子均为设问句;B项句子一般疑问句。
6.D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课外文学常识的识记和积累,注意平时对课外文学作品的积累。本题考查的是《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是安徒生创作于1853年的一篇童话。通过描写五粒豆子的经历,来赞叹生活,描写了五粒豆子的不同的方面,第五粒豆子的事情,让人感动,让人敬佩。这个小故事,首先发表在1853年的《丹麦历书》上。成熟了的豆荚裂开了,里面的五个豆粒飞到广大的世界里去,各奔前程,对各自的经历都很满意。但是那粒飞进窗子“一个长满了青苔和霉菌的裂缝里去”的豆粒的经历,却是最值得称赞,因为它发芽、开花,给窗子里的躺着的一个生病的小女孩带来了愉快和生机。本题中“想飞进太阳里”最后“却落到水沟里去了”的那颗豆子自己认为是最了不起的一粒。其性格特点是妄自尊大,自高自傲。
7. 舒 达 耐 科 蝇 唤 证 程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拼写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舒、耐、唤、证”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故答案为:舒;达; 耐;科;蝇;唤;证;程。
8. 按照 恐怕 探出 围绕 愉快 安全 巩固 深入 烧水 小偷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形近字的辨析及组词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认清字形,找出每组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掌握音形义才能正确作答。形近字:是指几个字形结构相近的字。形近字的特点:①笔画相同,位置不同。②字形相近,笔形不同。③字形相近,偏旁不同。④字形相近,笔画不同。⑤字形相近,读音相同。⑥字形相近,读音不同。⑦部首相同,位置不同。
故答案为:按照;恐怕;探出;围绕;愉快;安全;巩固;深入;烧水;小偷。
9. 宽阔 惊讶 潮湿 粗糙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词语含义的理解。学生要注意词汇的积累,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进行作答,并注意审题,看清题目要求是写近义词还是反义词。
“宽敞”是指宽大、开阔、宽阔。所以其近义词为“宽阔”“辽阔”等。
“惊奇”是指惊讶奇怪。所以其近义词为“惊讶”“讶异”等。
“干燥”是指缺乏水分。所以其反义词为“潮湿”“湿润”等。
“光滑”是指平滑、不粗糙。所以其反义词为“粗糙”“毛糙”等。
10. 丰满 广大 小小 穷苦 温暖 愉快
【详解】此题是对词语搭配的考查,词语搭配就是指前一个词语和后一个词语搭配得当,能将意思表达得更好,更具体。“的”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修饰、限制“的”后面的事物,说明“的”后面的事物怎么样,结构形式一般为:形容词、名词(代词)+的+名词。
故答案为:丰满;广大;小小;穷苦;温暖;愉快。
11. 横 竖 一 不 风 雨 一 不 云 雾 缤 纷 横七竖八 一声不响
【详解】考查补写词语及运用,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和识记,做起来就不难。书写时注意同音字、形近字的区别,要依据词语的意思来记忆。
运用:学生要明确词语的意思,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词语,使语言表达更准确,简洁。
横七竖八:有的横,有的竖,杂乱无章。形容纵横杂乱。
一声不响:指不发出一点声音。
12. 丹麦 安徒生 要善待生命,努力实现生命的价值 知之者 孰能无惑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
【详解】(1)本题考查文常常识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回顾所学课文可知,《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作品。文章讲述了成熟了的豆荚裂开了,里面的五个豆粒飞到广大的世界里去,各奔前程,对各自的经历都很满意。但是那粒飞进窗子“一个长满了青苔和霉菌的裂缝里去”的豆粒的经历,却是最值得称赞,因为它发芽、开花,给窗子里的躺着的一个小病女孩带来了愉快和生机。文章通过描写五粒豌豆的不同经历,告诉我们要善待生命,努力实现生命的价值。
(2)本题考查对名言的识记。只要平时注意积累,作答就比较简单。“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出自唐代韩愈的《师说》,意思是人不是生来就什么都懂得的,谁能没有疑惑呢?
(3)本题考查对名言的识记。只要平时注意积累,作答就比较简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是出自《礼记·中庸》的古典名言,意思是要博学多才,就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彻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
13. 模糊 仿照 14.使某样东西暴露出来 15.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作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向前传播时,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16. 十分漫长、辛苦 反复、终于 蝙蝠是怎样在夜里飞行的 17.人类通过研究鸟儿飞行的原理,发明了飞机。
【分析】13.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近义词及反义词。
清楚:指清晰;明白;有条理。
模糊:指轮廓模糊不清。
模仿:照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做。
仿照:按照已有的方法或式样去做。
14.同学们想要做好此类题目,平时要注意积累各种词语的意思,能够融会贯通。我们在做此类题目时,要注意联系上下文,千万不要脱离文章。
15.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从文中提取信息。我们可以从以下句子找到答案: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作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向前传播时,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16.同学们在做此类题目时,要仔细阅读原文,深刻理解原文内容。通过阅读原文我们知道,“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我们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科学家的研究十分漫长、辛苦,我们可以从“反复、终于”这些词语中感受的到。“秘密”在这里指的是:蝙蝠是怎样在夜里飞行的。
17.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同学们言之有理即可。我们在做此题时,要运用到平时积累的科普知识。我们要用恰当的语言,将自己想象到的语句表达出来,要语句通顺,表意明确,符合题目要求。
18.D 19.当野猪闻到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后,就用嘴拱地,以躲避气味的刺激。而泥土被野猪拱动后,其颗粒变得较为松软,对毒气起到了过滤和吸附的作用。 20.C 21.不能。“较多的”准确地说明了用猪嘴的形状能装入更多的木炭颗粒,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2.防毒面具为什么不直接使用泥土做吸附剂?
【解析】18.考查对句子作用的辨析。文章第①段以问题开头,不仅引出了说明对象猪嘴防毒面具,还引起了读者的思考。选项ABC正确。但是第①段并没有写出猪嘴防毒面具的特点,也并没有总结全文,选项D错误。
19.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第一步定位原文:在文章第④段“揭开了这个秘密之后”。
第二步联系上下文:通过句子可分析出答案在上文。即:当野猪闻到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后,就用嘴拱地,以躲避气味的刺激。而泥土被野猪拱动后,其颗粒变得较为松软,对毒气起到了过滤和吸附的作用。
20.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和判断。分析文章第③段内容“当野猪闻到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后,就用嘴拱地,以躲避气味的刺激。”可知野猪用嘴拱地是为了躲避气味的刺激。选项C错误。
21.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辨析。可以运用句子对比,分析未删去“较多的”的句子“猪嘴的形状能装入较多的木炭颗粒”和删去“较多的”的句子“猪嘴的形状能装入木炭颗粒”的区别,可分析得出未删去“较多的”的句子能更准确地说明了用猪嘴的形状能装入更多的木炭颗粒,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2.此题答案不唯一,围绕文章内容提出问题即可。注意本篇文章的说明对象是“防毒面具”。
23.示例:
小小“动物园”
我的家就像一个小小的“动物园”,每个家庭成员都是一只与众不同的动物。
我的奶奶像一只“喜鹊”,不但个子矮矮的、胖胖的萌极了,而且她的叽叽喳喳总是挽救要犯错的我。清晨,我正准备上学去,奶奶用怜爱的目光看着我说:“外面冷,多穿点衣服,别冻着。”我满不在乎地说:“我怕热不怕冷。”奶奶的热脸贴上了冷屁股。她不甘心地又说:“现在都秋天了,赶紧把衣服穿上,感冒了可不要怪我。”我一想到那苦苦的药就觉得难受,只好穿上衣服出门了,一股冷风扑面而来,我心想:“多亏有了奶奶,要不然我一定会感冒的,有这个奶奶真好!”
我的爷爷像一只可爱的小“蜜蜂”,不但天天哼着歌曲跟开演唱会似的,而且还十分会做“蜂蜜(饭)”。一天,我从学校放学回来,还没有进家门就闻到了一股诱人的香味,这使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难道是花香吗?哦,原来是爷爷做的饭菜香。看,爷爷左手拿着锅,右手拿着炒菜铲子,眼睛死死地盯着菜,好像要把菜和锅看透一样,炒菜时更是认真,只见他拿着铲子一点点地翻过来翻过去,似乎正在玩弄珍贵的宝物一样,爷爷时不时撒入各种调料。所以呀,吃爷爷做的饭简直美妙极了,我想:“所有的小馋猫都希望有一个这样的爷爷吧!”
我的妈妈像一只温和的“海豚”,不但是白衣天使乐于助人,而且十分理解别人的心。有一次,我拿着考得比较差的卷子伤心地交给妈妈,再也忍不住心中的愧疚,泪水哗哗直流。妈妈仔细地看了一遍卷子,不动声色地看了看我,想开口说些什么又闭上了,过了一会儿妈妈用温和的口气说:“没事的,下次考好就行了,赶紧把这些错题抄在错题本上吧!记得把错的原因写出来。”说着,便把一个漂亮的大本交给我,我惊讶极了,把错题流利的写了一遍,啊,这就是我以德服人的好妈妈。
我的爸爸像一只稳重、可靠的“大象”,总是帮助我、教导我。我像一只表情丰富、讨人喜欢的“小孔雀”,是家中的开心果。我的家中时而传出巨大的提醒声,时而传出谆谆的教诲,时而飘出诱人的饭菜香,时而又传出快乐的叫喊声。我相信,我是全世界上最幸福的“小孔雀”。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与作文题目的拟写能力以及语言组织、表述能力。根据题目要求把自己的家想象成一个“动物园”,进行大胆的想象,首先要认真审题抓住题目中的关键点,自己的家人和某种动物比较像呢,我们可以从家人的性格外貌等进行联想;其次要写明自己生活在这个“动物园”里的感受,是幸福、开心还是悲伤。文章内容要求逻辑合理,富有感情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