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阅读理解精选题-语文四年级上册统编版
课内阅读。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作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向前传播时,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被雷达接收到,显示在荧光屏上。从雷达的荧光屏上,驾驶员能够清楚地看到前方有没有障碍物,所以飞机飞行就更安全了。
1.“终于”一词说明 。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揭开——( ) 模仿——( ) 清楚——( )
3.“秘密”指的是什么?用“ ”在文中画出来。
4.蝙蝠发出的 ,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传到蝙蝠 ,蝙蝠就 。雷达通过 发出的 ,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
在电脑上“种”蔬菜
从古至今,人类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辛苦苦地在田间耕作。然而今天,科学家们已能在电脑上“播种”了。你看,随着科学家的操作,电脑屏幕上出现了一棵破土而出的小麦苗,小麦苗渐渐长大,叶子展开、开花、抽穗,然后结出颗粒饱满的种子。他们在电脑上“种出”了小麦。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是科学家在利用高智能的电脑,对农作物的生长过程进行模拟。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们知道,农作物的生长周期比较长,影响生长的因素很多,自然环境、气候、虫害,甚至农作物自身的因素等,都会影响农作物果实的好坏和产量的高低。以前,人们对农作物的研究都是在田间或实验室内进行的,方法陈旧,而且花的时间又很长。
在电脑上模拟农作物的生长过程,目前,最主要的目的是更好地“种出”蔬菜。如,为了在电脑上“种出”优质的番茄,科学家制作了番茄生长的全过程画面。他们用电脑模拟番茄植物的分枝模式,研究番茄的枝条长在主干的哪个位置,叶片在哪里长出,番茄的果实才能长得更好。
此外,科学家还设计了模拟番茄植物根生长的软件,他们研究番茄的根怎样穿出土壤,什么时候、施多少数量的肥料,番茄才能生长得最好。科学家还打算在电脑上建虚拟植物实验室,在这个“实验室”里种出各种“人造番茄”。这些番茄的口味,可以由电脑合成出来。这样,番茄就有各种特别的风味,如菠萝味、椰子味等,以适合不同人的口味。
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就可以根据电脑模拟的结果,培植出新型的、更理想的蔬菜品种来。
5.题目中的“种”加上引号的原因是( )
A.引起读者的注意。
B.这不是真正的种,而是在电脑上模拟农作物的生长过程。
6.画线句子在文中起到了 的作用。
7.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人们以前在田间或实验室内研究农作物的弊端是 ,读完文中介绍的“种”番茄后,我知道在电脑上“种”蔬菜的优点有 。
8.读完短文后,你想对大家提出一个什么问题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
石油
①石油是工农业生产中流淌着的黑色血液,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能源。生活中交通工具的使用和部分电力的供应都离不开石油。据不完全统计,我们生活中有6000多种产品,例如润滑油、橡胶、塑料、合成纤维、涂料等等,都是石油产品。石油像黑色的金子一样,吸引着人们去寻找、开采。
②研究表明,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200万年的时间。在现今已发现的油藏中,时间最久的可达到5亿年,在地球不断演化的过程中,有一些“特殊”时期,如古生代和中生代,大量的植物和动物死亡后,其身体的有机物质不断分解,与泥沙等物质混合组成沉积物。这样的沉积物不断地堆积加厚,最后形成沉积盆地。伴随各种地质作用,沉积盆地中的沉积物持续不断地堆积。当温度和压力达到一定程度后,沉积物中动植物的有机物质会转化生成石油,分散在岩层中。
③分散在岩层中的石油又是怎样聚集在一起的呢 石油透过岩石的孔隙,被挤压到完全封闭的储集岩中。储集岩是聚集石油的岩石。石油的这种聚集方式就如同水被一块海绵吸收一样。因为有了储集岩,所以石油能够安静地在地下定居,等待发掘者的到来。
9.短文第②段主要介绍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短文第②段“研究表明,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200万年的时间”这句话中,“至少”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活中交通工具的使用和部分电力的供应都离不开石油。
B.橡胶、塑料、合成纤维都是石油产品。
C.现今已发现的油藏,时间距今都有5亿年。
D.储集岩是聚集石油的岩石,能让石油安静地在地下定居。
12.请尝试从不同角度思考,提出两个问题。
问题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课文片段,做题
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 托付)自己的美好愿望。我们的祖先大概谁也没有料到,在最近的一百年中,他们的那么多幻想纷纷变成了现实。20世纪的(成果 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13.用“/”划去片段中括号里不恰当的词语。
14.画线句中的“那时”是指( )
A.原始社会 B.农耕社会 C.科学社会
15.想想现实生活中,它们又会是什么呢?
千里眼:遥控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顺风耳:电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片段中引用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表现了( )
A.科学家给世界带来了美丽景象,科学成果像梨花一样开满枝头。
B.现代科学技术成就变化之快、变化之大,是人们始料未及的惊喜。
17.请用一句话概括出语段的意思:
课外阅读
眼镜的“进化史”
眼镜是玻璃王国的“公民”。据说,早在公元1世纪,世界上就有了单片镜,是用宝石制作而成的。那时,制作眼镜的原料加工不易且价格昂贵,拥有眼镜是有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到了13世纪,才出现了真正的眼镜,它是用水晶制作而成的。有了眼镜,人们却不知道怎样佩戴它,有人把它缝在布帽子上,有人把它装在铁圈里,还有人把它镶在皮带上。
又过了两三百年,这个问题总算解决了。到了16世纪,出现了带手柄的长柄眼镜和夹在鼻子上的夹鼻眼镜。那时,人们购买眼镜是到眼镜铺子里去自由挑选,并没有经过眼科大夫的检查,眼镜度数不太精准。
现在有一种隐形眼镜,没有镜框子,也不用架在鼻梁上,它是眼皮下面紧贴着眼球的一种镜片,方便美观,但这种眼镜佩戴时间过长容易引起眼睛干涩。儿童的眼睛还处于发育阶段,并不适合佩戴隐形眼镜。
出现近视情况以后,是否需要马上佩戴眼镜呢?医生建议,在早期度数比较小的时候,如在100度以下,可以不用佩戴,平时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即可。但是,如果近视的度数在200度以上,就需要及早佩戴,这样也能减缓近视发展的速度。
科技日新月异,未来的眼镜将逐渐变为多功能的高科技产品,如现在已推出的“谷歌眼镜”,它具有和智能手机一样的功能,可以通过声音控制拍照、进行视频通话和辨明方向等。未来还可能出现“食品识别眼镜”“坐姿监督眼镜”……智能眼镜的发展,我们拭目以待!
18.根据解释找出文中对应的词语。
(1)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形容进步、发展很快。( )
(2)擦亮眼睛等待着,形容殷切期望或密切关注事态的动向及结果。( )
19.眼镜是如何演变的?根据文中信息,用简洁的语言补充下图。
20.下面是程程在阅读文章时提出的三个问题,你认为哪个问题对理解文章内容最有用?( )
A.眼镜是如何“进化”的?
B.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C.“食品识别眼镜”“坐姿监督眼镜”可能会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21.在“明眸皓齿”工程的视力普查中,10岁的程程查出近视50度。他想让妈妈带他去眼镜店配一副眼镜,最好是隐形眼镜。程程的想法正确吗?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劝劝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真题阅读链接。
亲爱的苍耳(节选)
秋天,苍耳成熟了,叶子褪去,硬朗的枝干上挂着一簇簇苍耳。颜色有些枯黄,满身的尖刺 ① ,形如刺猬,不堪 ② 的外表,没有丝毫的观赏价值,且具有一定的破坏性,农人砍柴时都有意避开它。但这些并不影响苍耳的心情,它们安静而坦然地站在路边 ③ ,等待着一场 旅行的盛宴 ④ 。每当那些调皮的小野兔、小野鸡从身边经过,苍耳们便迫不及待地把自己挂在它们的皮毛上,开始一路未知的漂泊,亦开始一路快乐的旅行。
哪里该到站,哪里该下车,不是苍耳说了算。当这些小动物腾挪跳跃时,那些挂在它们身上的苍耳纷纷落地,来不及与姐妹们道声再见,就在不同的地方 安家。苍耳落地之处,既是归宿,又是新的起点一因为它们已将生命融入大地,欣欣然,等待着再生的到来。⑤⑥(节选自《亲爱的苍耳》)
22.短文题目中的“亲爱”一词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画“ ”的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A.拟人 B.比喻 C.夸张 D.排比
24.“旅行的盛宴”在文中指什么?请把相关的句子画上“ ”。
25.短文写出了苍耳 的特点。
26.壮壮在阅读短文的时候学会了一边思考、批注,一边积极提出问题。下面是壮壮提出的问题,请你给它们分分类。(填序号)然后提出你自己的一个问题。
①“尖刺”是什么样的?有毒吗? ②“不堪”一词在句中是什么意思?
③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④“旅行的盛宴”在文中指什么?
⑤这篇短文给了我们生活上什么启示? ⑥这篇短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突出特点?
(1)针对课文内容来提问的有:( ) ;(2)针对课文写法来提问的有:( );
(3)针对从课文中得到启示,联系生活经验提出的有:( )。
我提出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科学家们研究的时间长,花费的精力多 2. 揭示 仿照 清晰 3.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作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向前传播时,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4. 超声波 耳朵里 改变飞行方向 天线 无线电波
荧光屏上
【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
解答时要联系文章上下文及主旨来思考。
“终于”意思是:到底,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之后出现的情况。
结合句子“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可知“终于”一词说明科学家们研究的时间长,花费的精力多。
2.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
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揭开:意思是使某样东西暴露出来。近义词:掀开、揭示 、开放。
模仿:照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做。近义词:仿效、模拟。
清楚:事物容易让人了解。明白、明晰。
3.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联系上下文,就能找到答案。
根据第一段的内容,“秘密”后面的句子即是答案。
4.本题主要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阅读短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根据句子“这种声音叫作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向前传播时,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可知蝙蝠发出的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传到蝙蝠耳朵里,蝙蝠就改变飞行方向。
根据句子“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被雷达接收到,显示在荧光屏上。”可知雷达通过天线发出的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荧光屏上。
5.B 6.承上启下 7. 方法陈旧、花的时间长 研究更方便、更精准,所研究出来的口味更多 8.在电脑上还能培植出哪些新型的、更理想的蔬菜呢?
【解析】5.本题考查引号作用的掌握程度及文章内容的理解。
引号的作用:①表示直接引用的内容。②表示着重指出或强调的内容,或特定的词语。③表示特殊含义,如别称、简称、反语(讽刺、否定)等。
结合短文内容,题目中的“种”并不是真正的种,而是在电脑上模拟农作物的生长过程。答案选B。
6.本题考查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划线句子是设问句,有问有答,设问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吸引读者。问的是上文的内容;直接引出“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根据“以前,人们对农作物的研究都是在田间或实验室内进行的,方法陈旧,而且花的时间又很长。”可知人们以前在田间或实验室内研究农作物的弊端是:方法陈旧、花的时间长。
根据“科学家还设计了模拟番茄植物根生长的软件,他们研究番茄的根怎样穿出土壤,什么时候、施多少数量的肥料,番茄才能生长得最好。科学家还打算在电脑上建虚拟植物实验室,在这个“实验室”里种出各种“人造番茄”。”“番茄就有各种特别的风味,如菠萝味、椰子味等,以适合不同人的口味。”可知在电脑上“种”蔬菜的优点有:研究更方便、更精准,所研究出来的口味更多。
8.本题考查思维拓展。
短文主要讲的是可以用电脑培植出各种不同口味的番茄,结合短文最后一段话“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就可以根据电脑模拟的结果,培植出新型的、更理想的蔬菜品种来。”可以对此提出问题。例如:在电脑上还能培植出哪些新型的、更理想的蔬菜品种呢?
9.石油的生成过程 10.不能删去。因为“至少”一词强调了石油生成的时间不会少于200万年,删去后体现不出语言的准确性。 11.C 12. 石油的生成过程是怎样的? 什么能源可以替代石油?
【解析】9.考查内容概括能力。
第二段的中心句是“研究表明,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200万年的时间。”并且全段都在围绕石油的生成过程而展开。
10.考查内容理解。
“至少”在这里表示最小的限度,意思是最少,如果去掉,与原意不符,太绝对了,“至少”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所以不能删去。
11.考查内容理解。
原文为“在现今已发现的油藏中,时间最久的可达到5亿年”并不是“现今已发现的油藏,时间距今都有5亿年。”句子描述不准确,故C不正确。
12.考查内容理解。
读完一篇文章,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可根据自己感受提出两个问题。例如:石油是怎样运输的?石油是怎样生成的?
13.托付 成果 14.B 15. 卫星电视、监控、望远镜 广播、收音机、手机 16.B 17.通过对比的手法,介绍了科学技术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
【详解】(1)本题考查的是选词填空。
选词填空中的备选词语大多数都是同义词或近义词,通过分析、比较,会发现它们之间会有细微差别。因此,选择时我们必须结合语言环境,体会词语的区别,认真选择恰当的词语。
寄托:(动)①托付;委托:把小孩~在朋友家中。②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托付在某人或某事物上面:~哀思|精神~。
托付: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交付,委托。不符合原文的语境。
成果:意为成全,成立。是收获到的果实,常用于指工作或事业方面的成就。也可指指学习、工作、劳动上的成效和成绩。不符合原文的语境。
成就:(名)事业上的成绩。(动)完成某种事业
(2)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理解和分析。
结合原文的内容进行分析,根据上文的语境“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可以得出“那时”是指农耕社会。
(3)本题考查的是对课外文学作品的识记和积累。
千里眼表意指能够听看到很远地方的眼睛。现实生活中有:望远镜、手机、电脑、雷达。
顺风耳表意指能够听到随风而来之声音的耳朵。现实生活中有:广播、电话、手机、录音机。
(4)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理解和分析。
结合原句的内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话出自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在原诗中意思是指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吹来,树上有如梨花争相开放。所在原文的语境中指的是现代科学技术成就变化之快、变化之大,是人们始料未及的惊喜。故答案选B。
(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结合原文的内容概括出原文中的主要内容和情节,本段文字中通过农耕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对比,突出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总结概括的时候,主要语言完整流畅,不要写错别字即可。
18. 日新月异 拭目以待 19.①单片镜 ②佩戴不方便 ③长柄眼镜和夹鼻眼镜 20.A 21.不正确。程程,医生建议,近视度数在100度以下,可以不用佩戴眼镜,而且隐形眼镜佩戴时间过长容易引起眼睛干涩。儿童的眼睛还处于发育阶段,并不适合佩戴隐形眼镜。所以我建议你不要佩戴眼镜,平时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即可。
【解析】18.本题主要考查根据意思写词语。
(1)日新月异: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形容进步、发展很快。
(2)拭目以待:擦亮眼睛等待着,形容殷切期望或密切关注事态的动向及结果。
19.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从“据说,早在公元1世纪,世界上就有了单片镜,是用宝石制作而成的。那时,制作眼镜的原料加工不易且价格昂贵,拥有眼镜是有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到了13世纪,才出现了真正的眼镜,它是用水晶制作而成的。有了眼镜,人们却不知道怎样佩戴它”“那时,人们购买眼镜是到眼镜铺子里去自由挑选,并没有经过眼科大夫的检查,眼镜度数不太精准。”“儿童的眼睛还处于发育阶段,并不适合佩戴隐形眼镜。”可知,眼镜的演变顺序是:单片镜、水晶眼镜、长柄眼镜和夹鼻眼镜、隐形眼镜。
20.本题主要考查对提问题的理解。
A.“眼镜是如何‘进化’的?”这个问题从内容提问的,对理解文章内容最有用。
B.“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这个问题是从文章结构提问的。
C.“‘食品识别眼镜’‘坐姿监督眼镜’可能会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这个问题是从生活实际提问的。
21.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从“出现近视情况以后,是否需要马上佩戴眼镜呢?医生建议,在早期度数比较小的时候,如在100度以下,可以不用佩戴,平时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即可。但是,如果近视的度数在200度以上,就需要及早佩戴,这样也能减缓近视发展的速度。”可知,10岁的程程查出近视50度,不用佩戴眼镜,而且隐形眼镜佩戴时间过长容易引起眼睛干涩。儿童的眼睛还处于发育阶段,并不适合佩戴隐形眼镜。建议不要佩戴眼镜,注意保护眼睛即可。
22.作者对苍耳的喜爱之情 23.A 24.每当那些调皮的小野兔小墅鸡丛身边经过,蕉再们便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焦在它们的皮毛上开始一路未知的漂泊,亦开始了一路快乐的旅行。 25.四海为家 26. ①②④ ③⑥ ⑤ 苍耳在漂泊和旅行的过程中会经历些什么呢?
【解析】22.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理解能力。
题目要求学生对文章标题进行理解,这时要能整体感知文本内容,深刻认识文章中心主题。“亲爱”的意思是关系密切的,感情深厚的,标题用“亲爱”来形容“苍耳”体现了作者对苍耳的喜爱之情。
23.本题考查对拟人这一修辞手法的辨析与运用。
拟人,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的修辞手法。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从“安静而坦然地站”可以看出这句话把苍耳当作人来写。
24.本题考查名词性短语所指的内容。
“旅行”的本义指为了办事或游览从一个地方去到另一个地方(多指路程较远的),“盛宴”的本义指盛大的宴会。在文中找到“旅行的盛宴”,然后在其附近寻找所指代的内容。联系下文,可知“旅行的盛宴”指的是苍耳挂在小野兔、小野鸡的皮毛上到别处去。所以,用波浪线将第①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画出来即可。
2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根据第②自然段“苍耳落地之处,既是归宿”可是苍耳的特点是:四海为家。
26.本题考查问题归类。
作答时,我们可以根据问题中的关键字词进行分类。
根据问题⑤中的“启示”可知是从课文中得到启示,联系生活经验提出;
根据问题③和⑥中的“修辞手法”“写法”可知应归为课文写法;
问题①②④则是课文内容。
最后我提出的问题可以结合文段二内容自行提出,说法合理,不偏离文段内容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