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 唐诗三首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 唐诗三首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5 23:22:11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第24课、唐诗三首
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挂罥(juàn) 翩翩(piān) 戍城(shù) 泣幽咽(yàn)
B.塘坳(ào) 庇(bì)佑 老妪(qū) 口称敕(chì)
C.两鬓(bìn) 俄顷(qǐng) 突兀(wù) 辗冰辙(niǎn)
D.布衾(jīn) 广厦(shà) 逾(yú)墙 风怒号(háo)
2.下列诗句与课文不一致的一项是( )
A.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躁呼不得
B.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C.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D.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3.下列各项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唇焦口燥/呼不得
B.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C.可怜/身上/衣/正单
D.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4. 填空。
(1)杜甫,字    ,自号“    ”,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      (文学流派)诗人,被后人尊称为“    ”。他的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    ”。
(2)白居易,字    ,晚年号“     ”。他曾积极倡导“    ”(活动),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杜甫,字子美,有“诗圣”之称,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古体诗。
B.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他与元稹共同倡导古文运动,世称“元白”。
C.杜甫和白居易都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
D.杜甫的诗“三吏”“三别”,真实地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时期,战乱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以及对社会造成的极大破坏。
6.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系向牛头充炭直 B.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C.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D.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7.对诗歌《卖炭翁》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白居易是宋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与唐朝的李白、杜甫一样都是著名诗人。
B.这首诗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从诗人自注“苦宫市也”,可以看出诗的主题在于揭露唐朝宫市的公开掠夺性。
C.全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刻画了卖炭翁受压榨受欺凌但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
D.“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运用叙述,“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则运用说明,全诗笔法简洁,富有表现力。
8.班内开展“走进古诗词”的交流活动,晓琳找到一首唐朝诗人韦应物的诗,但漏掉了题目。请你从这首诗里选一个词语作为诗的题目,并简述理由。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阅读理解
㈠阅读《石壕吏》,回答问题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⑴老翁逾( )墙走 ⑵一男附书( )至
⑶二男新( )战死 ⑷急应( )河阳役
10.本诗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用简洁的语言概述。
11.诗中有几个人物 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12.为什么不说“征兵”“招兵”而说“捉人”
13.分析诗歌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4.下列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体现了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
B.“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暗示老妇人已被官吏抓走了。
C.全诗主要塑造了一个盛气凌人的恶吏形象和一个饱受欺凌的老媪形象。其中,恶吏是本文塑造的主要人物。
D.本诗即抒发了诗人对人们的同情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谴责。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诗话四则
杜牧之作《赤壁》诗云:“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意谓赤壁不能纵火,为曹公夺二乔置之铜雀台上也。孙氏霸业,系此一战。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捉了二乔,可见措大(指士人)不识好恶。
(选自许觊《彦周诗话》)
彦周(许觊的字)诮杜牧之《赤壁》诗,社稷存亡都不问,只恐捉了二乔,是措大不识好恶。夫诗人之词微以婉,不同论言直遂也。牧之之意,正谓幸而成功,几乎家国不保,彦周未免错会。
(选自何文焕《历代诗话考索》)
唐诗绝句,今本多误字,试举一二。如杜牧之《江南春》云,“十里莺啼绿映红”,今本误作“千里”。若依俗本,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
(选自杨慎《升庵诗话》卷八)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此杜牧《江南春》诗也。升庵谓“千”应作“十”,盖千里已听不着看不见矣,何所云“莺啼绿映红”耶?余谓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诗家善立题者也。
(选自周振甫《诗词例话》)
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生灵涂炭( )
(2)社稷存亡( )
(3)彦周未免错会( )
(4)莺啼绿映红( )
16.对“夫诗人之词微以婉,不同论言直遂也”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的语言轻微柔和委婉含蓄,不同于议论性语言的直截了当。
B.诗人的语言轻微柔和委婉含蓄,与议论性语言简明扼要直接获得成功不一样。
C.诗人的语言精深奥妙委婉含蓄,不同于议论性语言的直截了当。
D.诗人的语言精深奥妙委婉含蓄,与议论性语言简明扼要直接获得成功不一样。
17.依照许彦周的意见,杜牧《赤壁》诗的后两句可改为:“东风不与周郎便,生灵涂炭国不保。”你认为“生灵涂炭国不保”与“铜雀春深锁二乔”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整首诗来理解。
18.杨慎是明朝一位杰出的诗歌理论家,他的《升庵诗话》是明代有名的著作,在解读杜牧的《江南春》时居然犯了如此“低级”的错误!你能为他找些理由作点“申辩”吗?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练习题。
晴①
杜 甫
久雨巫山暗,新晴锦绣文②。
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
竟日莺相和,摩霄鹤数群。
野花干更落,风处急纷纷。
注①本诗是诗人流落蜀中时所作。②文:花纹,图案。
19.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是如何描写景物的 有何作用
20.尾联中的“急纷纷”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
C 2,A 3.D
4.(1)子美 少陵野老 现实主义 诗圣 诗史 
(2)乐天 香山居士 新乐府运动
5.B 6.C 7.A
8.题目:田家。理由:因为这首诗写了春耕时节田家辛勤劳动的场景。
9.⑴越过⑵书信⑶最近⑷应征
10.官吏深夜捉丁不能,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
11.老妪、石壕吏。老妇是主要人物形象。性格特点:老妇人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动从军,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石壕吏开头出现,中间便隐人幕后,“捉人”“一何怒”可以看出官吏态度蛮横,凶暴无比。
12.“捉”字暗示当时百姓不愿意去当兵,但是官吏不顾及百姓们的意愿,采取捉的方式,强迫别人当兵;“捉”字表现了官吏们的凶残和霸道。
13.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了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①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②揭露了官吏的横暴;③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④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14.C
15、(1)这里比喻苦难。(2)借指国家。(3)理解错误。(4)映衬。
16、C
17、原句富有形象性,是东吴国破家亡的形象写照,能够唤起读者的想象;改句较平实,只是普通意义上的概括,并不能专指东吴,缺乏典型性。
18、①这可能是杨慎一时“逞才”,借批判名家而炫耀才学,一时“失口”;②夸张也要有一定的合理性,要“夸而有节,饰而不诬”,杨慎与杜牧在对夸张的把握上有不同的见解;③杨慎可能真的看到过“十里莺啼绿映红”这一版本,想到“十里蛙声出深山”的成句,有此“失口”不足为奇。(只要能说出两种,言之有理即可)
19、选取典型的景物,发挥想象,动静结合(视觉听觉相结合、远近结合、虚实结合)(任写两点即可),写出了雨后初晴的巫山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景象。
20.“急纷纷”写出了对野花纷纷凋零的怜惜(无奈、伤感)以及自己漂泊无依的忧伤(悲哀、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