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 唐诗三首训练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 唐诗三首训练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5 23:22:37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第24课、唐诗三首
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挂罥(juàn) 翩翩(piān) 一丈绫(líng)
B.塘坳(ào) 伐薪(xīn) 口称敕(chì)
C.两鬓(bìn) 突兀(wù) 辗冰辙(niǎn)
D.布衾(jīn) 庇护(bì) 风怒号(háo)
2.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高者挂罥长林梢 长夜沾湿何由彻
B.卷我屋上三重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C.八月秋高风怒号 高者挂罥长林梢
D.下者飘转沉塘坳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B.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C.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D.两鬓苍苍/十指黑
4.根据提示,用诗歌原文填空。
(1)杜甫《石壕吏》中表达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自己虽然身处穷困之境,却依然心忧天下寒士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卖炭翁》中以外貌描写表现了卖炭翁劳动的艰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卖炭翁》中表现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矛盾心理活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系向牛头充炭直 B.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C.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D.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6.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属于近体诗。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
B.语言朴实、准确、形象、生动并带有很强的感彩,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
C.全诗通过屋破漏雨情节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在战乱年代的贫困生活和关心天下寒士的善良愿望。
D.全诗将叙述、描写、抒情三者融为一体,用忧国忧民这根感情线索把它们交织在一起,意境深远。
7.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七一”前夕,为向党的生日献礼,向阳中学八(1)班开展以“讴歌时代·红心向党”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1)【回眸百年——为你而颂】为突出本次活动主题,需要一条宣传标语。请结合主持人的开场白,并根据画线句拟写宣传语的下半句。
百年大党风华正茂恰青春。100年前,中国共产党从嘉兴南湖起航,前赴后继用苦难、拼搏、泪水汇聚成坚不可摧的磅礴力量;100年后,中国共产党人勇当舵手,扬起复兴民族的风帆,坚守着为共产主义事业不懈奋斗的政治信仰。今天,我们欢聚一堂,载歌载舞,讴歌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上句:南湖起航汇聚磅礴力量
下句:
(2)【见证历程——为你而赞】山河锦绣,国泰民安,从来都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请综合下面三则材料,用一句话写出你的探究结论。
材料一:截至2020年底,9 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党的十八大以来,平均每年1 000多万人脱贫,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脱贫。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体现了伟大的中国力量。
材料二: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加剧蔓延的大背景下,20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迈上百万亿元新台阶,经济总量实现历史性突破。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3%,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材料三:南水北调,这个旨在破解我国水资源分布“北缺南丰”难题的超级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调水工程。东、中线一期主体工程建成通水以来,已累计调水400多亿立方米。目前润泽40多座大中型城市,惠泽人口超1.3亿人。
我的结论: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下者飘转沉塘坳( )
(2)公然抱茅入竹去( )
(3)俄倾风定云墨色( )
(4)秋天漠漠向昏黑( )
(5)自经丧乱少睡眠( )
9.翻译下列句子。
(1)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2)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10.判断下列诗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
(2)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
(3)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
11.本诗中表现诗人高尚情操和博大胸怀的是哪几句?
12.读了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用诗中的句子描绘一下。 .
示例:舍己为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㈡阅读白居易《观刈麦》,回答下列问题。
观刈表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3.解释加点词语。
⑴妇姑荷箪食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右手秉遗穗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左臂悬敝筐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岁晏有余粮____________________
14.分析“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所蕴含的深刻含义。(不需翻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叙事诗,虽着墨不多,但却把割麦者和拾麦者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万分痛苦的生活情景和内心感受,描绘得真切生动,带有强烈的讽喻色彩。
B.诗歌描绘了妇姑童稚送饭、丁壮南冈割麦、贫妇抱子拾麦三幅画面。
C.“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意思是力气用尽了,热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只是叹惜夏天实在太长了。形象地写出了劳动人民抢割时的辛苦景象。
D.诗人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了对比,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在繁重的赋税压迫下的农民们生活的艰难,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16.本首诗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绝句漫兴·其二①
杜甫
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似家。
恰似②春风相欺得③,夜来吹折数枝花。
【注释】①安史之乱之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写作题为“漫兴”的一组绝句。②恰似:正如。③得:唐人口语,语助词。
17.品味“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中“欺”字的妙处。
18.联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自经丧乱少睡眠”一句,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练习题。
山 雨
翁 卷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19.本诗描绘了哪两幅画面 请结合所绘内容概括作答。
20.同样表现雨的猛烈,本诗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写法上有何不同 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
D 2.B 3.B 
4、(1)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4)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5.C 6.A
7、(1)(1)示例一:舵手扬帆坚守政治信仰 示例二:风帆扬起坚守政治信仰
(2))示例一: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了脱贫攻坚的胜利,经济实现了正增长,破解了我国水资源分布“北缺南丰”的难题。
示例二:在党的领导下,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1)水势低的地方。(2)竹林。(3)一会儿。(4)阴沉迷蒙的样子。(5)战乱,指安史之乱。
喊得唇焦口干也喝止不住,回来的时候只有拄着拐杖连连叹息。被子用了许多年,又薄又冷像铁块一样。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
(1)对偶。(2)夸张。(3)比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年老体弱——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2)生活贫困——布衾多年冷似铁(床头屋漏无干处)。(3)忧心国事——自经丧乱少睡眠。
⑴担 ⑵用手握着 ⑶破旧 ⑷晚
14.这句诗细腻地刻画了刈麦者十分矛盾的心理。农民为了抢收,为了活命,再累再热也只得挺着、忍着,可见处境十分艰难。15.C 16.揭示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沉重和农民生活的痛苦,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17、“欺”是欺侮的意思,诗人用拟人手法,将春风人格化,写出了春风欺侮主人,一夜之间吹折了主人手种的数枝鲜花,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春风的不满(怨春、恼春)或对时局的不满。
18、安史之乱,时局动乱,诗人背井离乡,流落西南,借埋怨春风,委婉地抒发了身世飘零的伤感,也含蓄地表达了对动乱时局的不满。
19.诗的前两句描写了山林之景:整整一夜,星月交辉,清光满林,无云无雷,一派晴和天气。这是写雨前之景。后两句以“平明”二字与上文的“夜”字相照应,以“忽见溪流急”与上文的“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相照应,而“溪流急”又与“他山落雨来”互为因果,前者为果,后者为因。这是写雨后之景。
20.在描写手法上,翁诗采用侧面描写,通过景色的描绘写出了山雨的特点;杜诗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前面叙事,后面抒情,中间夹杂着议论。
在抒情手法上,翁诗寓情于景,抒写了诗人对山雨奇景的惊异之情;杜诗则直抒胸臆与借景抒情相结合,表达了诗人推己及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崇高理想和无私的奉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