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 唐诗三首测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 唐诗三首测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5 23:25:04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第24课、唐诗三首
积累与运用
1. 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戍边(  )  老yù(  )  幽咽(  )
挂罥(  ) 塘ào(  ) 倚杖(  )
俄顷(  ) 布qīn(  ) 大庇(  )
伐xīn(  ) 两bìn(  ) 冰辙(  )
翩翩(  ) 称敕(  )
2. 下面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俄顷(一会儿) 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
B.一何(多么) 完裙(完整的衣服)
C.何所营(谋求) 翩翩(形容衣服飘舞的样子)
D.回车叱牛牵向北(吆喝) 两鬓苍苍(灰白)
3.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
(2)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自己的茅屋被秋风吹坏后的窘况,同时表现了诗人为天下“寒士”着想的高尚情操。
B.诗歌以描述开篇,用写实的手法,写了秋风的威力与声势,也写了诗人无可奈何的情状。
C.当秋雨来临时,诗人不再关心自己的茅屋,而把大量的精力用在关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上。
D.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频繁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
5.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
A.八月/秋高/风怒号
B.安得/广厦/千万间
C.满面/尘灰/烟火色
D.半匹红纱/—丈/绫
6.按要求填空。
(1)《石壕吏》中表明差役凶暴、老妇凄苦的诗句是:
“          ,           。”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杜甫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的两句诗是:
“          ,              !”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济世情怀的诗句是:
“          ,           !”
(4)《卖炭翁》中表现卖炭翁极度反常的矛盾心理的诗句是:
“          ,           。”
7. 下列句子的翻译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茅飞渡江洒江郊。
译文:茅草被风吹起飞过江对岸,落在江边上。
B.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译文:虽然唯独吹破了我的茅屋,自己受冻而死就足够了!
C.心忧炭贱愿天寒。
译文: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
D.有孙母未去。
译文:(因为)孙子在,(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
8.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杜甫,字子美,有“诗圣”之称,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古体诗。
B.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他与元稹共同倡导古文运动,世称“元白”。
C.杜甫和白居易都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
D.杜甫的诗“三吏”“三别”,真实地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时期,战乱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以及对社会造成的极大破坏。
9.观察下面的图片,仿照示例,介绍这位“文学大师”。
【示例】屈原——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创造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审美意象。代表作《离骚》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
阅读理解
(一)阅读《卖炭翁》这首诗,回答问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诗中的意思。
⑴卖炭得钱何所营 营:_______。 ⑵心忧炭贱愿天寒 愿:________。
⑶翩翩两骑来是谁 骑:_______。 ⑷系向牛头充炭直 直:________。
11.说说下列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12.赏析“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两句。
13.下列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叙事诗,反映了宫市给百姓造成的痛苦,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B.诗的前六句,点出了劳动场所,刻画了卖炭翁艰辛衰老的形象,也为后文写宫使的掠夺罪行做铺垫。
C.诗中老人驾着炭车在冰天雪地里赶往集市,清晨就在市南门外的泥泞中歇息。
D.“宫使驱将惜不得”的“惜”是舍不得的意思,写出了老人的无可奈何和百般不舍。
1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观刈①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②。
妇姑荷箪食③,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④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⑤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⑥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⑦不能忘。
【注释】①刈(yì):割。②覆(fù)陇(lǒng)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覆,盖。陇,同“垄”,指农田中种植作物的土埂,这里泛指麦地。③荷(hè)箪(dān)食(shí):用竹篮盛的饭。荷,背负,肩担。箪食,装在竹篮里的饭食。④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⑤惜:盼望。⑥岁晏(yàn):一年将尽的时候。晏,晚。⑦尽日:整天,终日。
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叙事诗,虽着墨不多,但却把割麦者和拾麦者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万分痛苦的生活情景和内心感受,描绘得真切生动,带有强烈的讽喻色彩。
B.诗歌描绘了妇姑童稚送饭、丁壮南冈割麦、贫妇抱子拾麦三幅画面。
C.“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意思是力气用尽了,热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只是叹惜夏天实在太长了。形象地写出了劳动人民抢割时的辛苦景象。
D.诗人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了对比,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在繁重的赋税压迫下的农民们生活的艰难,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16.“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中“此”指什么?从这句诗中,可以看出诗人是个什么样的官员?
(三)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
望月有感白居易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①空,弟兄羁旅②各西东。田园寥落③干戈④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吊影分为千里雁⑤,辞根散作九秋蓬⑥。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注释】①世业:世代传下的产业。②羁旅:漂泊。③寥落:冷落。④干戈:本是两种武器,这里指战争。⑤千里雁:离群孤雁。⑥九秋蓬:深秋时节随风飘转的蓬草。
17.“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是广为传诵的名句。请简要赏析。
1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shù 妪 yè juàn 坳 yǐ qǐng 衾 bì  薪 鬓 zhé piān chì
2.C
3.(1)直 值 价钱 (2)见 现 出现
4.D 5.D
6.(1)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2)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3)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4)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7.B 8.B
9.【示例】杜甫——唐朝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其诗因反映当时的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其作品“三吏”“三别”是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10.⑴谋求⑵希望⑶骑马的人⑷同“值”,价值 11.“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12.这两句话运用了心理描写,细致刻画了卖炭翁在寒冷的天气中穿着单薄的衣服却希望天气更寒冷的矛盾心理,深刻地表现出卖炭翁悲惨的处境,又用“可怜”两字倾注了诗人的无限同情,催人泪下。13.C 14.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的鞭挞与抨击,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15.C
16.“此”指上面农民辛苦悲惨生活的状况和自己无功而获得俸禄的事,可以看出诗人是一个忧国忧民但无力改变现实的官员。
17.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 了形象贴切的比拟, 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 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
18.抒发了战乱时期,兄弟离散的骨肉 相思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