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复活(节选)》课件(共44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9.《复活(节选)》课件(共44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6 00:01: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3张PPT)
复活
列夫·托尔斯泰
作家
哲学家
思想家
是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列夫-托尔斯泰
自传体小说三部曲
《童年》、《少年》《青年》
1863~1869
《忏悔录》
《安娜·卡列尼娜》
《黑暗的势力》《教育的果实》《魔鬼》《伊凡·伊里奇之死》…
《复活》
1852、1854
《战争与和平》
70年代末
列夫·托尔斯泰的书写人生
1873~1877
1889~1899
80年代
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主义是俄国著名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的重要思想的结晶,一方面,它体现为对现实的无情批判;另一方面,它宣扬了赎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因此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忏悔贵族
这一概念指列夫·托尔斯泰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系列。他们出身贵族,有才学,有理想,正直善良。上流社会的腐败,使他们堕落成自私自利者。但他们通过接触社会,认识到了沙皇专制制度的腐败落后及不合理性后,从地主阶级立场转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
《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是“忏悔贵族”的典型
《复活》是列夫·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当时(19世纪末期),俄国的农奴制和俄土战争,使俄国农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
小说通过玛丝洛娃的苦难遭遇和聂赫留朵夫的上诉经过,广泛而深刻地抨击了法庭、监狱、官僚机关的腐败、黑暗,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和反动官吏的残暴昏庸、毫无人性,勾画了一幅已经走到崩溃边缘的农奴制俄国的社会图画。
【情节梗概】
玛丝洛娃原是一个农奴的私生女,她天真,善良,真诚地爱上聂赫留朵夫。但这个腐化堕落的贵族少爷却诱奸了她,把她抛弃,使她陷入种种悲惨遭遇,最后沦为妓女。
妓女生活使她身心受到严重摧残,她再也不相信什么善了。于是拼命吸烟、喝酒,麻醉自己。
【情节梗概】
一次被诬告谋财害命,关进监狱,并被昏庸的法官判处四年苦役,流放西伯利亚。在审判玛丝洛娃时,正巧聂赫留朵夫作陪审员。当他认出她肘,良心受到谴责,想通过拯救她以赎前罪,并准备和她结婚。
【情节梗概】
玛丝洛娃在聂赫留朵夫的真诚忏悔和关怀下,消除前怨,逐步恢复过去的爱情,重新唤起埋藏在内心深处的美德,自动戒了烟酒,为了不损害聂赫留朵夫的名誉地位,拒绝与他结婚,而与另一她心爱的犯人西蒙斯结合,从而走向“新生”。
【小说节选部分主要情节】
人物:
事件:
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
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的经过
开端(1-21段):
发展(22-43段):
高潮(44-58段):
结局(59-78段):
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
二人交谈,聂赫留朵夫请求原谅,但被拒绝。
玛丝洛娃经过激烈的心理活动后,决定利用这个男人弄到些好处。
聂赫留朵夫决定在精神上唤醒玛丝洛娃,使她恢复本性。
请结合情节,分析男女主人公心理变化。
情节内容 聂赫留朵夫 玛丝洛娃
开端 隔栏相见
发展 长凳问旧
高潮 卢布插曲
结局 结束会面
忐忑激动
羞愧悔恨
意外吃惊
同情期望
意外震惊
痛苦愤怒
讨好利用
心凉意冷
玛丝洛娃是怎样一个形象?
神态描写。玛丝洛娃没有认出聂赫留朵夫,但她仍然高兴有人来看她,特别是衣着体面的人,“嫣然一笑”是她作为妓女的习惯性表情,体现了玛丝洛娃的堕落。
1
2
3
神态、语言描写。玛丝洛娃的表情表现了她认出对方后的心理,那段不愿意触及的痛苦记忆又出现在她的脑海中。
9
10
15
16
20
肖像描写。这是一个可爱的姑娘,眼睛“特别有神”,让人无法讨厌她,作者这样写激起了人们对她的遭遇的同情。
27
语言、神态描写。玛丝洛娃不相信聂赫留朵夫会赎罪,她不抱任何希望,只是“微微一笑”,这笑不但是礼节性表情,她内心里对聂赫留朵夫有的只是厌恶。
36
37
41
42
43
她本是个善良、纯朴、天真无邪的少女,从被聂赫留朵夫引诱和抛弃后,她已沦落为一个地地道道的风尘女子,又不幸被诬告为毒害他人的凶手,陷于冤狱之中。
玛丝洛娃是俄国下层群众的典型代表,作者通过她揭露了俄国官僚体系的腐败。
回答:玛丝洛娃是怎样一个形象?
回答:小说对玛丝洛娃的“笑”用笔最多的,请找出来。
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 2)
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 3)
她忽然瞟了她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 43)
她又像刚才那样微微一笑。( 53)
她鄙夷不屑地——他有这样的感觉——微笑着说。(65)
她说,做出一种要讨男人喜欢的媚笑。(76)
2、如何理解玛丝洛娃的“笑”。
A、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 2)
明确:此时,玛丝洛娃还是以妓女的身份审视周围的人,看到眼前是个有钱人就露出习惯性的笑容。讨好心态,世俗化。
B、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 3)
明确:生动地表现了饱尝世态炎凉后的玛丝洛娃已经世俗化了,变得善于察言观色了。
C、她忽然瞟了她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 43)
明确:“嫌恶”应该是玛丝洛娃的真情流露,正是眼前这个男人,对她始乱终弃,给自己带来了深重的痛苦和灾难。“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则是她故意而为之,装出的一副妖媚可怜相,其目的是“利用他弄到些好处”。
D、她又像刚才那样微微一笑。( 53)
明确:玛丝洛娃再次出现的“笑”,让人对其同情,同时更激发了聂赫留朵夫的罪恶感。
E、她鄙夷不屑地——他有这样的感觉——微笑着说。(65)
明确:突出了玛丝洛娃的真实状态,她根本不在意对方的想法,只是要尽可能地获得一些好处。
F、她说,做出一种要讨男人喜欢的媚笑。(76)
明确:玛丝洛娃不仅不以自己的妓女身份为耻,甚至引以为荣。在她看来,茫茫尘世无非是好色之徒聚居的渊薮,他们从四面八方窥伺她,不择手段——去占有她,她过去的生活和现在的生活全都证实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从玛丝洛娃的“笑”和眼神表情中可以看出,遭受了被抛弃、被侮辱、被损害的经历之后,心灵的痛苦,生活的磨难,已经使她丧失了原本的善良和天真。玛丝洛娃已沦落为一个地地道道的风尘女子。
从精神上来说,原来那个纯洁的卡秋莎已经 “死亡”了。这“笑”有一种自甘堕落的沉沦。
回答: 如何理解玛丝洛娃的“笑”。
神态描写:眼神
眯细眼睛,眉头皱得更紧了。
眼睛不看他,叫道。她那涨红的脸突然变得阴沉了。
斜睨的目光盯住他不放。
皱着眉头看了他一眼,她那双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在浮肿的眼皮下显得特别有神。
她那双斜睨的眼睛又像在瞧他,又像不在瞧他。
她气愤地简单回答,转过眼睛不去看他。
痛苦、蔑视、愤怒、抵抗
冷漠置之、痛苦愤恨、鄙夷不屑
通过典型的神态描写,刻画了玛丝洛娃现在对人的冷漠与敌视,
也暗示她生活的不幸。
“笑”代表社会身份中的玛丝洛娃,而“眼神”则代表了心理世界中的玛丝洛娃。“笑”与玛丝洛娃这十年来的人生遭际有关,“眼神”则代表了玛丝洛娃内心深处对于命运强烈的不满与反抗,情感的创伤始终没有愈合。
小结
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
在节选文本中,对“眼神”的描写早于“笑”的描述,这说明:面对聂赫留朵夫的时候,“笑”是玛丝洛娃对自己的控制,而“眼神”中的冰冷、审视、仇恨才是她的内心世界的真实表达。
在节选文本中,对“眼神”的描写早于“笑”的描述,这说明:面对聂赫留朵夫的时候,“笑”是玛丝洛娃对自己的控制,而“眼神”中的冰冷、审视、仇恨才是她的内心世界的真实表达。
作者塑造玛丝洛娃这一人物用意何在?
玛丝洛娃是俄国底层民众中的典型代表,
作者借她揭露了当时俄国整个官僚体系
的腐败,以及各级官吏的丑恶嘴脸,表
达了底层人民的反抗精神和革命要求。
《复活》以玛丝洛娃的人生经历与思想沉浮为线索,深入探讨了其精神复活的必然性,不仅凸显了其丰富饱满的人物形象,更突出了这一形象对于俄国底层人民实现精神复活的重大意义。
用意
情节分析
文章开头部分,对狱中其他人物对话情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①情节内容上:为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第一次见面提供了背景。
②手法上:语言描写,从侧面衬托展现了当时俄国社会的混乱。
③人物情感上:展现玛的遭遇,映衬出聂纷乱的心绪。
④结构上:因为这一吵闹的场面使得玛丝洛娃听不清聂赫留朵夫的讲话内容,为下文两人近距离的谈话做铺垫,推动了情节发展。
语言描写。聂赫留朵夫在称呼上的斟酌和语言的不流畅表现了他思想上的矛盾。
4“我想见见……”聂赫留朵夫不知道该用“您”还是“你”,但随即决定用“您”。他说话的声音并不比平时高。
“我想见见您……我……”
思考:聂赫留朵夫是怎样一个形象?
心理、动作。
聂赫留朵夫认为玛丝洛娃遭遇的根源在自己,自己应该赎罪,他急于想得到玛丝洛娃的谅解。
12 “对,我在做我该做的事,我在认罪。”聂赫留朵夫想。他一想到这里,眼泪就夺眶而出,喉咙也哽住了。他用手指抓住铁栅栏,说不下去,竭力控制住情感,免得哭出来。
33.“天哪!你帮助我,教教我该怎么办!”这一内心独白表现了聂赫留朵夫怎样的心理
心理描写 明确 :聂赫留朵夫内心充满矛盾。 一方面,法庭上他被玛丝洛娃的冤案震惊而醒悟,开始认识到自己犯的罪行,因此要帮助玛丝洛娃;
另一方面,但当他真正面对已经堕落了的变得丑陋的玛丝洛娃时还是有一丝犹豫的。
此刻,他不知道该作出怎样的决定。
心理描写。聂赫留朵夫看到了玛丝洛娃已经完全变了个人,当年的纯洁美好不复存在,行为举止间流露出风尘女子的放荡,这一切让他质疑自己对她的拯救是否有意义。最终他还是坚定了自己要帮助玛丝洛娃的想法。
60.昨晚迷惑过聂赫留朵夫的魔鬼,此刻又在他心里说话,又竭力阻止他思考该怎样行动,却让他去考虑他的行动会有什么后果,怎样才能对他有利。
61.“这个女人已经无药可救了。”魔鬼说,“你只会把石头吊在自己脖子上,活活淹死,再也不能做什么对别人有益的事了。……就会向这边或者那边倾斜。他决定此刻把所有的话全向她说出来。
心理描写。表明了聂赫留朵夫决心从精神上拯救玛丝洛娃,其实这也是他迈出自己精神复活的第一步。
67 不过,说也奇怪,这种情况不仅没有使他疏远她,反而产生一种特殊的新的力量,使他去同她接近他……对她豪无所求,只希望她不要像现在这样,希望她能觉醒,能恢复她的本性。
70.“‘我记起这些事是为了要改正错误,赎我的罪,卡秋莎。’聂赫留朵夫开了头,本来还想说他要同她结婚,但接触到她的目光,发觉其中有一种粗野可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色,他不敢开口了。”
心理描写 明确:表现了聂赫留朵夫的懦弱,也表现了他内心深深的自责和忏悔。
聂赫留朵夫既是贵族地主阶级罪恶的体现者,同时又是本阶级罪恶的批判者。
聂赫留朵夫大学时是一个纯洁、热忱、朝气勃勃,有美好追求的青年,进入军队和上流社会后,过起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作风随便,诱惑玛丝洛娃使其怀上孩子,又将其抛弃。多年后,再次遇到了玛丝洛娃,意识到自己是造成她不幸的罪魁祸首,心中的良知引发了他对玛丝洛娃的同情和忏悔。他开始决心赎罪。
回答:聂赫留朵夫是怎样一个形象?
在刻画聂赫留朵夫时,作者成功运用了“心灵辩证法”。他将人物放在特定的矛盾处境中,用内心独白、对话,以及全知视角的直接分析等手法细细展现,体现人物心灵的辩证发展过程,使人物的感情变化能够顺应自身性格的逻辑,自然而真实。
心灵辩证法
1.聂赫留朵夫是怎样一个形象?“您”和“你”的称谓变化,表现出了聂赫留朵夫怎样的心理?
隔栏初见——从“您”到“你”。
“聂赫留朵夫不知道该用‘您’是‘你’,但随即决定‘您’”。
①面对自己曾经爱过的姑娘,用“你”会显得更加亲密,但他看到面前的玛丝洛娃已不是当年的“卡秋莎”,而“卡秋莎”也并未认出他,两人之间没有了以往的亲切、熟悉感。
②他是带着“严肃、庄重和爱怜的心情”来见玛丝洛娃的,是来请求她饶恕的,这个称呼的矛盾也是表现了聂赫留朵夫的心灵矛盾。
③但是想到自己残忍地抛弃了她,如今已形同陌路,且她身陷牢狱,内心充满了愧疚,用您更正式,更体现尊重之意。
文本研读,人物心理分析
隔栏初见——从“您”到“你”。
聂赫留朵夫用“并不比平时高”的声音,断断续续地说着“我想见见您……我……”。
(当面承认自己的罪恶需要很大的勇气,他在犹豫,在退缩)
“我来是要请求你饶恕。”“请你饶恕我,我在你面前是有罪的……”
(对玛丝洛娃的称呼又换回了“你”,足见聂赫留朵夫当时内心的诚恳、急切和激动,以至于忘记了之前内心设定好的称谓,下意识地使用了对往日爱人习惯性使用的“你”)
文本研读,人物心理分析
1.聂赫留朵夫是怎样一个形象?“您”和“你”的称谓变化,表现出了聂赫留朵夫怎样的心理?
隔栏初见——从“您”到“你”。
简练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恰切的内心独白,把聂赫留朵夫坦诚自己罪行的内心挣扎过程刻画得淋漓尽致。而独到的细节描写,如人称的选择,音调的变化,更使人物心态毕露。
文本研读,人物心理分析
长凳交谈——从“你”到“您”。
“我知道要您饶恕我很困难。”
“前天您受审的时候,我在做陪审员。”他说,“您没有认出我来吧?”
(望着她那张变丑的脸,聂赫留朵夫感到一阵惶惑,不知该怎么办。他为自己犯下的罪孽深感不安,为曾经的卑劣行径深感羞耻,他不知道该如何行动,如何赎罪。怜悯、悔恨、内疚、羞耻,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
文本研读,人物心理分析
讨要卢布——从“您”到“你”,到直呼“卡秋莎”。
“卡秋莎!我来是要请求你的饶恕,可是你没有回答我,你是不是饶恕我,或者,什么时候能饶恕我。他说,忽然对玛丝洛娃改称“你”了。
“卡秋莎,你为什么说这样的话?你要明白,我是了解你的,我记得当时你在巴诺伏的样子……”
(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感情发生了变化,不再嫌恶她,也不只是怜悯、同情她的处境,他要在精神上唤醒她,“希望她能觉醒,能恢复她的本性”)
文本研读,人物心理分析
结束告别——从“你”到“您”。
“再见,我还有许多话要对您说,可是,您看,现在没时间了。”
“不,我要设法找个可以说话的地方再同您见面,我还有些非常重要的话要对您说。”
(之前,他来找玛丝洛娃请求饶恕,产生同她结婚的念头,其实是为了补救自己的过错,是想牺牲自我以求得灵魂的安宁。他的一切怜悯、帮助,出发点还是自私的。但此时,他觉得“他现在对她的这种感情,是以前所不曾有过的,对任何人都不曾有过,其中不带丝毫私心”)
文本研读,人物心理分析
总结:在探望过程中,聂赫留朵夫的心理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初见玛丝洛娃,他真诚忏悔、赎罪;
●当看到她索要钱而变得堕落时,他复活的心在犹豫、动摇;
●最后,他决定拯救她,希望她精神苏醒。
他是一个“忏悔贵族”形象,是一个理想的贵族知识分子。
他能幡然悔悟,能认识到自己的罪恶,并毅然打算赎罪,并且产生了不带有任何私心的想法——唤醒玛丝洛娃的精神!达到了人性的复活、道德的复活、精神的复活,完成了从“兽性的人”到“精神的人”的本质飞跃。
这个人物形象的意义在于,在他身上,体现了托尔斯泰宣扬的解决社会矛盾的思想——“托尔斯泰主义”,即悔罪赎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
【作者塑造聂赫留朵夫这一人物用意何在?】
小说以“复活 ”为题,在主题上有何深层意蕴?
①“复活”主要是写聂赫留朵夫的“精神复活”。
聂赫留朵夫的复活历程——人生三阶段:
第一阶段:单纯善良的大学生
第二阶段:放纵堕落的花花公子
第三阶段:苏醒忏悔的复活者
②“复活” 主要是指玛丝洛娃人性和尊严的复活。
玛丝洛娃的复活历程——人生三阶段:
第一阶段:天真美好的单纯少女
第二阶段:遭受凌辱,自暴自弃的风尘女子
第三阶段:宽恕复活,重获新生 
美好的人性理想:
小说的两个主人公一路走来爱恨情仇,历尽坎坷最终都实现了精神灵魂的“复活”,托尔斯泰在两个主人公身上寄托了赎罪、宽恕、拯救灵魂、“道德自我完善’等美好人性,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的思想,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③“复活”寄托了作者的理想,是托尔斯泰的精神复活。
课文通过写聂赫留朵夫鼓起勇气面对曾被自己深深伤害的玛丝洛娃,忏悔当年的罪恶,祈求宽恕的故事,塑造了正处于心灵转变关键时刻、内心激烈震荡的聂赫留朵夫和因遭受欺骗、欺凌而精神沉沦的玛丝洛娃这两个人物形象,反映了司法不公、贵族特权等社会问题,揭示了沙皇俄国社会现实的腐朽与黑暗表现出作者对底层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
主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