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三、孔子和老子
四、百家争鸣
时间 全国卷 地方卷
2017 【Ⅰ】47·儒家思想 【Ⅱ】47·儒家思想 上海高考.3·历史纪年方法
海南高考·1·春秋时期礼乐制度遭到破坏
浙江高考.3·古代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
海南高考.2·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
上海高考.4·孔孟学说 江苏高考.4·孔子的思想
2018 【Ⅲ】24·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战国以前冶铁技术的发展 【Ⅰ】24·《墨子》 江苏高考.1·重农抑商 北京高考.12·孟子与儒家思想
浙江高考.2·墨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海南高考.21·孔子关于礼的思想主张
2019 无 海南高考.1·百家争鸣 上海高考.2·诸子百家
浙江高考.1·百家争鸣 天津高考.12·孔孟思想主张
浙江高考.2·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
2020 【Ⅰ】24·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Ⅲ】24·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山东高考.1·百家争鸣 江苏高考.2 ·墨子的思想
上海高考.3·诸子百家(儒家思想)
浙江高考.1·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楚辞
浙江高考.28·百家争鸣
2021 【Ⅰ】24·百家争鸣——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主张 浙江高考.2·百家争鸣 山东高考.1·百家争鸣
浙江高考.26·百家争鸣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列国纷争
请同学们来列一下时间轴:西周、东周、秦朝
BC1046年
BC771年
BC476年
BC256年
BC221年
西周
春秋
战国
东
周
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770年
公元前476年
那是一个“大”时代!!!
大动荡—王室衰危、群雄并起、诸侯混战、礼崩乐坏
大转型—社会分化、革故鼎新、变法图强、文化勃兴
权力下移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西周
学在官府
春秋
学术下移
惟官有书,而民无书
惟官有器,而民无器
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西周时期,官府掌握着典籍文献、礼器与教育,只有贵族可以接受教育,平民无权接受教育。
私学兴起,平民也可以接受教育,上升为士阶层,士阶层壮大。
学术下移,
士阶层壮大
家臣制
春秋 战国
主要形式
战争特点
时代特点
战争结果
奴隶主争霸战争
地主阶级兼并战争
规模小、时间短、讲究礼节程序、阵地战为主
规模大、范围广、残酷性强、不讲礼仪规范、野战包围战为主。
奴隶制瓦解时期
封建制度确立形成时期
冲击了奴隶制,使东周处于分裂局面
封建制逐渐处于社会主导地位,为统一打下基础
(2014·山东高考)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 )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延续了一百四五十年之久。荀子曾经三次担任过学宫的祭酒。在这个学术和咨议中心,各派名士自由讲学、自由辩论、自由著书立说,言治乱之事理,献治国之宏谟。材料主要说明,稷下学宫( )
A.开辟了私人办学的先河 B.促进了教育体系的成熟
C.体现了齐文化开放兼容 D.使儒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
(2015·安徽高考)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 )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A
C
A
(2013·广东高考)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分封制的加强 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井田制的推行
B
(2020·全国Ⅰ卷高考)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D
(2013·全国Ⅰ卷高考)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C
(2017·海南高考)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这反映了 ( )
A.宗法制度的瓦解 B.分封制度的崩溃
C.等级制度的颠覆 D.礼乐制度的破坏
D
材料一:……提到战争,人们往往与社会动荡、国家分裂等情况联系在一起……春秋时期便处于这种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当时诸侯林立,战争不断,大国争霸给人民带来极大痛苦。但我们应该看到,战争的积极意义占据主导地位。战争打破了各族间原有的界限,为各族的交往、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
——马兴《春秋时期山西境内北狄的华夏化及其对华夏族的影响》
思考:根据材料,概括诸侯纷争对当时有什么影响?
影响:
消极:造成社会长期动荡 ,破坏社会经济发展,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积极: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和国家由分裂逐渐走向统一的进程,促进了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和融合,有利于形成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感。
中原
南蛮
北狄
西戎
东夷
中原
南蛮
北狄
西戎
东夷
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社会经济较快发展,相继封建化。
中原各国因经济文化较为先进,自称华夏
民族融合,中华民族初步形成
战争,迁徙,交流
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
华夏一体
诸侯各国自称“华夏”;
周边民族认同“华夏”;
局部统一、华夏认同为大一统提供了前提!
2、华夏认同
在西周的金文记载中已经有“戎”“夷”之称。“华夏”各国间存在纷争,但无论各国关系多么敌对,它们并不称呼对方为“戎”“夷”。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 )
A. 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 B. 民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
C.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 D. 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
B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形成了十数个地域文化,如河北地区的燕赵文化、山西的三晋文化、内蒙古地区的草原文化、河南为中心的中原文化、山东的齐鲁文化等,这些地域文化同中有异、异中见同。这反映了( )
A. 诸侯纷争 B. 中原文化中心地位
C. 百家争鸣 D.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D
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广泛。这说明了( )
A. 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B. 分封制的崩溃
C. 血缘政治得到加强 D. 中央集权加强
A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一)经济发展
1、农业
原始农业时代 传统农业时代
工具 (生产力)
耕作技术 (生产力)
经营方式(生产关系)
土地制度 (生产关系)
精耕细作
春秋战国以后:封建土地私有
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小农经济
集体劳动
商周时期:
井田制
大量使用铁农具牛耕、
水利工程等
木、石
金石并用
刀耕火种
思考:如何体现“精耕细作”呢?
提高亩产量
生产工具的改进
耕作制度或农作物的种类
水利灌溉的发展
耕作技术的进步
桔槔
翻车
立井水车
高转筒车
春秋战国水利工程图
郑国渠
都江堰
芍陂
材料一:据考古发现,在战国中晚期墓葬中,河北兴县一次就出土铁范87件,大多为农具范。河南新郑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陶范300余件,其中农具范占60%以上,出土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5%。
材料二:今铁官之数曰: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
材料三: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大举变法。秦正式宣布“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 … …商鞅还实行“依军功行田宅”的制度,培植了一批新兴大土地所有者。
思考:材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工具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变化:手工业工具、农具使用铁器增多
思考: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
①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②井田制遭到破坏,土地私有化;
③分封制破坏,诸侯争霸。
载:“维莠骄骄”、“维莠桀
被开垦
被开垦
私田大量开垦,公田被抛荒,新兴地主阶级产生,冲击旧制度(贵族土地所有制/土地国有制)
取代
封建土地私有制
(有三种形式)
君主土地私有制
地主土地私有制
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1)土地制度
(2)小农经济
含义: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思考:生产产品进入市场吗?
并非完全不参与市场交换在满足自己生活所需和交纳赋税有余的情况下会进入到市场中,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2012·广东高考卷·12)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 )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
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
D
(2018·全国Ⅲ卷高考·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7。
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 )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
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 )
A. 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 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 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 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D
D
社会经济大发展
铁犁牛耕开始逐渐使用→生产力发展
(农、手工、商业发展)
大量私田出现
土地制度:井田制→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社会阶级:新兴地主、自耕农两大阶级
(新兴士阶层迅速崛起)
政治:贵族政治逐渐瓦解→封建制度逐渐建立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决定
奴隶社会
逐渐瓦解
封建社会
逐渐建立
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①拥有部分土地→积极性;②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稳定性;③以家庭为单位(一家一户个体生产)→分散性 ④自给自足与市场联系少→封闭性;⑤规模小,分工简单,很难扩大再生产→落后性;⑥受天灾、战乱、苛政易破产→脆弱性
2、工商业
◎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货币
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踏鞠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如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
——《史记·苏秦列传》
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民间商人出现。小农经济之下慢慢衍生出家庭手工业。
(2020·全国Ⅲ卷高考·24)图5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 )
A.铸铁技术的进步
B.商品交易的需要
C.审美观念的不同
D.国家统一的推动
B
(2018·江苏高考·1)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这一变化反映了
( )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
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 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
D
(二)各国变法运动
各国变法,其基本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富国、强兵与君主集权。……强化中央集权成为改革的主题和高潮。
——萧平汉《战国变法运动与大一统的中央集权》
(1)商鞅变法
项目 除旧 布新 目的及影响
政治
经济
社会
废除世卿世禄制
废除分封制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普遍推行郡县制
废井田
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土地国有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发展农耕,富国强兵
打破奴隶制贵族世袭特权,发展官僚制度
加强了中央集权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强化对基础民众的管理与统治
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革新——百家争鸣
四百年跨世纪的(百家争鸣)大辩论,其实是围绕“我们是怎样的人”“如何治国”“中国向何处去”这三个问题展开的。
思考: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02
宗法分封破坏,中央集权和官僚制兴起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01
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取代公有
04
学术下移,私学兴办
政 治
思想文化
阶级关系
03
经 济
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社会大变革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
1、孔子和老子
孔子 老子
地位
思想 哲学
政治
教育文化
儒家学派创始人
道家学派创始人
核心观念是“仁”
“道”是天地万物本源、天人合一、朴素的辩证法
“为政以德”、通过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主张恢复周礼,但也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
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有教无类”、整理文献、主要思想和言论记录在《论语》中
《老子》
积极入世
消极出世
2、百家争鸣
社会经济发展,学术下移,新兴的士阶层崛起,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的需要,礼贤下士,争先招揽人才。
派别 代表 主张
儒家 孟子
荀子
道家 庄子
阴阳家 邹衍
墨家 墨子
法家 韩非
人性善,提倡“仁政”,民贵君轻(民本思想)
人性恶,隆礼重法,君舟民水(民本思想)、制天命而用之
崇尚逍遥自由
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相生相胜”理论,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
代表下层平民利益,提倡借鉴,主张“兼爱”、“非攻”,提出“尚贤”的政治主张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
孟子是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地阐述“人性”问题的思想家
(2021·全国甲卷高考·24)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
A.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 B.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
C.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 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A
(2017·江苏高考·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 ( )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 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 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D
(2017·海南高考·2)“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 ( )
A.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
B.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
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A
【阶段特征】
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经济 大发展 ①铁器牛耕,生产力提高;
②私田出现,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产生;
③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新兴地主阶级壮大;
④ 工商业发展。
政治 大动荡 ①宗法分封制逐步崩溃,周王室衰微;
②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
大变革 ③各国变法革新,向封建社会过渡;中央集权制逐步确立
文化 大解放 ①私学兴起,学术下移;②士人阶层兴起;③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民族 大交融 ①戎狄夷內迁,民族交融,华夏认同(文化认同和血缘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