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件(共23张PPT)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件(共23张PPT)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15 22:49: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第4课 西汉与东汉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二、西汉的强盛
三、东汉的兴衰
四、两汉的文化
时间 全国卷 地方卷
2017 【Ⅰ】25·西汉中央集权的加强 【Ⅲ】25·西汉前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海南高考.3·汉代察举制 江苏高考.2·汉武帝铸造五铢钱
浙江高考.5·太学的创建 天津高考.12·汉初郡国并行制、历史解释
2018 【Ⅱ】25·汉代土地兼并与自耕农经济 【Ⅲ】4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海南高考.2·汉承秦制(郡县制) 浙江高考.2·汉代郡国并行制
江苏高考.2·汉代选官制度 浙江高考.26·史料实证
浙江高考.3·汉代冶铁技术的进步
北京高考.37·汉初郡国并行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代丝绸之路
2019 【Ⅰ】25·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Ⅱ】25·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Ⅲ】40·汉朝国家治理 【Ⅱ】47·汉代文学和思想 上海高考.3·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与合
江苏高考.2·郡国并行制 浙江高考.27·汉代“刺史”的设置
北京高考.13·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海南高考.21·东汉中后期选官制度
天津高考.1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2020 【Ⅲ】25·东汉末年的屯田制 浙江高考.3·秦汉政制的沿革 山东高考.2·西汉政府的抑商政策
上海高考.22·汉武盛世、史学理论
2021 【Ⅰ】25·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Ⅱ】25·汉代长江以南经济的发展 山东高考.2·汉代王国职官设置的调整 湖南高考.2·汉初预防外戚干政
浙江高考.3·郡县制、察举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广东高考.2·汉代至魏晋的尚书台 浙江高考.3·古代中国的丝织业
浙江高考.4·汉代儒学 浙江高考.26·百家争鸣、汉代儒学
湖南高考.20·汉初地方行政体制改革 广东高考.17·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百废待兴)
材料一:汉初分封的三大特点,即土地广泛、百官如朝廷、王国治民所造成的政治格局,实为战国历史的再版。但首开这种分封制度的不是刘邦,而是陈胜和项羽。就汉初分封的三大特点看,至项羽时已基本具备了,这种分封制是由秦汉之际楚人创立的。刘邦在分封的问题上,也步陈胜、项氏之后尘,继承了这种楚制式的分封原则。
——卜宪群《秦汉官僚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74页。
材料二:反映楚地政治文化的黄老思想依旧影响着汉初几代领导者的政治行为。
——卜宪群《秦汉官僚制度》,第82页。
儒家思想起源地
道家思想起源地
法家思想起源地
思考:楚国政治、文化对汉朝的影响说明了什么问题?
秦统一全国的历史只有短短的15年,六国旧贵族尚存,文化的地域性差别还十分鲜明突出。尽管统一是历史的潮流,但统一的政治文化概念远没有深入人心。那么汉朝是如何巩固统一的呢?
郡国并行制
1、西汉建立
西汉初建的措施
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即汉高祖
采取“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政策
“汉承秦制”,中央:三公九卿
地方:郡国并行制
选官制度:军功爵制
户籍管理:编户齐民
依《秦律》制《汉律》
轻徭薄赋,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黄老之学“无为思想”
2、黄老之术与文景之治
汉高祖刘邦
汉文帝刘恒
汉景帝刘启
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吕后、文帝、景帝执政期间,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
休养生息


郡—县
王国—支郡—县
侯国
王国与中央实力对比
自主权:诸侯国拥有军队、自行任免官吏(除太傅和丞相由中央任命外,自御史大夫以下的各级官吏,都由诸侯王自己任命)、铸造钱币、制定法律。
(郡与国并存,以郡县制为主,郡国交错,相互牵制)
思考:为什么刘邦要实行郡国并行制?郡国并行制之下会出现什么问题?
原因:
①吸取秦亡教训(惩亡秦孤立之败);②分封制深入人心;③兑现在争夺天下时对臣将的承诺(因功封王、因亲封王)
问题:
①中央集权削弱(七国之乱);
②土地兼并严重,地方豪强势大
七国之乱是地方割据势力与中央专制皇权之间矛盾的爆发。七国之乱的平定,标志着西汉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权得到巩固和加强。
皇权PK王权
国家实力的增强,皇权pk掉了王权
(2021·全国甲卷高考·25)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曾一度出现“名公巨卿,以能致贤才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为重”的现象。能够保障辟召制度有效运作的是 ( )
A.分科考试选官制建立 B.监察体系的改进
C.郡国并行制度的完善 D.察举制度的实施
B
(2021·山东高考·2)汉高祖时期,王国职官设置与朝廷基本一致。表1为此后西汉统治者对王国职官的调整概况,这些调整的出发点是 ( )
表1
时期 调整概况
汉景帝时期 改丞相为相;裁撤御史大夫、廷尉等
汉武帝时期 郎中令减秩为千石;改太仆(秩两千石)为仆(秩千石)
汉成帝时期 裁撤内史;令相治民,与郡太守无异
A.精简地方行政机构
B.节约中央财政开支
C.维护国家政治统一
D.废除郡国并行体制
(2018·海南高考·2)《汉书》云:“汉家承秦之制,并立郡县,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这表明在西汉 (   )
A.分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B.宗法制度趋于瓦解
C.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 D.官僚制度未能建立
C
C
(2018·江苏高考·2)右图是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东汉“射爵射侯”画像石。图中树上有20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这类画像在汉代石刻中较为常见。这反映了当时人们 (   )
A.抑制王侯势力的政治诉求
B.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
C.关注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
D.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
B
(2017·全国Ⅰ卷高考·25)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  )
表1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 前195年 15郡
汉文帝十六年 前164年 24郡
汉景帝中六年 前144年 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108郡、国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C
二、西汉的强盛(“汉”由此成为中华民族的标志)
经过60余年的休养生息,西汉国力强盛
但是,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和阻碍,是?
诸侯太强,王国问题……
相权太盛,威胁王权……
思想混乱,没有统一……
匈奴嚣张,看着心烦……
钱花的太多了……愁啊……
措施 影响
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
疆域管理
颁布“推恩令”
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握的中朝
任用酷吏整治地方,打击豪强
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监察
建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
征辟制
削弱诸侯实力,加强中央集权
打击豪强 打击地方势力,加强了皇权和中央权力
选拔部分有能力的人
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推行均输平准;算缗告缗
增加了中央政府的税收,稳定社会秩序,打击富商大贾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设五经博士
经过三次大规模战争,控制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设河西四郡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
西域都护府
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的治理更加有效
确立了儒学正统地位
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权的巩固
促进了西域与中原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
算缗是西汉武帝时国家向商人征收的一种财产税。把大工商业主和高利贷者从农民身上剥削来的财物收归国有,是历史上大规模的抑商运动。增加了国家收入,打击了奴隶制残余,缓和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封建经济基础的巩固,但是也迟滞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告缗是当时反商人瞒产漏税的一种强制办法。为汉武帝的内外功业提供了物质保证,起到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
1、政治上的大一统
皇 帝
中 朝
外 朝
尚书令






御史大夫


九 卿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有事上报
另设机构,加强皇权,分割相权
加官是汉武帝发明的官制。侍中、左右曹诸吏、散骑中常侍、皆加官。多至数十人。虽无职掌,谓之宿卫(近在皇帝身边),讲议朝政,奉诏治事。武帝决事禁中,希见卿相。下列对于该机构权力的理解准确的是(  )
A.以中御外,加强皇权 B.参与机要,取代相权
C.位高权重,掌控决策 D.废除丞相,皇权独揽
A
封地
诸侯王死后
推恩令前:
推恩令后:
封地
诸侯王死后
封地
(嫡长子继承)
封地
封地
(诸子继承)
封地
思考: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从此“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十余里。”史料反映了什么?
诸侯王除了让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的庶子在原封国内封侯,新封侯国不再受王国管辖,直接由各郡来管理,地位相当于县。
反映了推恩令的颁布使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加强了中央集权。
为削弱王国势力,汉武帝还颁布了“附益之法”“酎金夺爵”等措施。
严禁官僚为诸侯王聚敛财富;严禁官僚与诸侯王勾结,为诸侯王谋取利益。总之,附益法的颁布是为了孤立诸侯王,使其在财政上无法聚敛,在政治上无法组成自己的小集团。
①重用酷吏打击豪强
②运用政府强制手段,迁移豪强
③设置刺史监察强宗豪右
察举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官制度,确立于汉武帝时期,家举制不同于先秦时期的世官制和从隋唐时建立的科举制。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下列项中,对察举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察举制在当时看起来比较完善
B.汉代中央和郡国没有资格举荐人才
C.从考选的方式和程序来看体现出开放的特征
D.举荐的标准是考试成绩优异又有议政能力的人
A
从考试的方式和程序来看,察举制以官举士,权操于上,体现出了封闭的特征;到了东汉后期,察举制基本上为世族门阀所掌握。
他的开放是相对于恩荫而言。
(2021·全国高一)汉成帝改刺史为州牧,然废置无常。东汉末年,汉灵帝接受宗室刘焉建议,选派“清名重臣” 出任州牧,掌一州军政,州牧由原先虚职成为州最高长官。这一措施 ( ) A.保障了吏治的清明高效 B.埋下了汉末分裂割据的隐患 C.体现了专制皇权的强化 D.标志着古代官僚政治的确立
B
监察权
西汉时期:
(位低权重)
监察权
行政权
王莽称帝时期:
改为州牧,职权进一步扩大
埋下了汉末分裂的隐患
(2019·全国Ⅰ卷高考·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  )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C
各诸侯在其封地中享有收取封地内百姓的地租权力,汉武帝时期也未废除此项特权
(2015·全国Ⅱ卷高考·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  )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A
(2015·安徽高考·13)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 (  )
A.地方无选官权 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察举制的弊端 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C
2、思想文化上的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糅合道家 、法家、 阴阳五行思想改造儒家思想,从而形成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儒学体系,外儒内法,带有神学倾向。
“大德而小刑”。在国家治理的实践中,要儒法并用,但德治更为重要。在德教与刑罚的关系上,主张德刑并用、恩威并施,强调以德教为主要手段,刑罚辅之。
社会危机 解决之道 董仲舒的学说
边境不宁 加强中央集权
王国问题 加强君权
土地兼并 限制土地兼并
阶级矛盾 制定规范限制人民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限田,薄敛,省役”
“三纲五常”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核心思想)
有研究认为,在汉武帝身边的亲信重臣中,固然儒者较多,但并非纯儒,而是兼通其他学派者,即所谓“习于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者,这样的官吏在政事上倾向法治,叫作“文法吏”。这反映出西汉( )
A.独尊儒术的措施被废止 B.法治思想蕴含在官方学说之中
C.出现了儒道并进的局面 D.官僚队伍的文化水平不断提升
B
“引经决狱”是汉代一种独特的司法审判方式。史料记载:甲无子,拾道旁弃儿乙,养之以为子。及乙长,有罪杀人,以状语甲,甲藏乙。甲当何论?……《春秋》之义,父为子隐,甲宜匿乙而不当坐。这表明汉代(  )
A.律法建设受到冲击 B.道德影响法律判决C.儒学取得正统地位 D.宗族血缘逐渐淡化
“春秋决狱”由董仲舒提出, 指以《春秋》大义作为司法裁判的指导思想,在量刑时要着重考虑犯罪的动机。自汉代春秋决狱开始,中国法律走上了儒家化的道路。所谓法律的儒家化,是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形成了礼法合一的特色。
(2014·江苏高考·1)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 (  )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B
B
3、地理疆域上的大一统
张骞凿空西域
设“河西四郡”:敦煌、酒泉、张掖、武威
征服西南,平定百越之乱
【阶段特征】
汉武帝时期阶段特征
经济上:小农经济发展并长期占主导;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手工业和商业逐渐发展;丝绸之路的开通,对外贸易繁荣
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大一统局面形成;
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民族关系:民族融合;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三、东汉的兴衰(月满则亏)
25年,西汉宗室刘秀(汉光武帝)重建汉朝,不久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恶性循环局面
党锢之祸、黄巾军起义
地方豪强势力膨胀
政治上: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
经济上:建立自给自足的庄园
军事上:拥有私人武装和城堡
演变为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集权
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庄园经济:东汉庄园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政治经济组织,规模很大,内有依附农民和家内奴婢,拥有家兵,筑有坞堡壁垒,不用缴纳租赋,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演变为一种地方割据势力。
豪强地主的大田庄
在东汉,田庄的剥削者和劳动者每每是聚族而居,带有浓厚的封建宗法色彩。豪强地主贫困的宗族亲戚,大多成为地主田庄中的劳动者。田庄的主要劳动者还有宾客、徒附和奴隶,对豪强地主有极强的依附性。在农闲时操练军事,平时为地主豪强看家护院,巡守警卫,战时则随豪强地主出征打仗。据此可知,东汉田庄( )
A.是封建经济的进步,推动了社会转型 B.是国家统一、中央集权的对立因素
C.是王国问题的延续,分裂割据的隐患 D.具有封建宗法色彩,维护了小农经济
B
(2021·全国乙卷高考·25)据表1可知,在此期间( )
表1 西汉末、东汉中期部分地区民户数量表 单位:户
郡名 西汉末 东汉中期
代郡(今河北、山西间) 56771 20123
太原(今属山西) 169863 30902
南阳(今河南南部及湖北、陕西部分地区) 359316 528551
汝南(今河南东南、安徽西北) 461587 404448
豫章(今属江西) 67462 406496
A.长江以南经济发展加速
B.豪强大族势力没落
C.南北经济的不平衡加剧
D.个体农耕经济衰退
A
【阶段特征】
东汉的阶段特征
光武中兴
经济上:土地兼并严重;田庄经济大量涌现。
政治上:外戚、宦官专政(如:“党锢之祸”);
豪强地主涌现,地方分裂割据。
文化上:佛教、道教传播,冲击儒学
四、两汉的文化
文化科技
史学
农学
医学
《四民月令》
《汜胜之书》
司马迁《史记》
班固《汉书》
《黄帝内经》
《神农本草经》
《伤寒杂病论》
技术
数学
文学
天文地理
汉赋
乐府诗
《九章算术》
《周髀算经》
《灵宪》
候风地动仪
改进造纸术
在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经济发展、民族融合、中外交流的大一统局面之下,两汉人民以高昂的精神和博大的胸怀,创造、熔铸了灿烂的文化。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