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欢迎你们回来
美术生高考总复习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历史学习必备:
①厚实一点的笔记本,用来抄写笔记的,而且尽量不要分开两本
②艺术生专用练习册
③彩色笔,不要一支黑笔或者蓝笔用到地老天荒
④试卷收纳活页夹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夏
商
西周
春秋
战国
秦朝
两汉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1、牢记时空特征——课课整理,堂堂小测。(历史地图)
2、强化史料分析——聚焦高考真题,关注模拟新题。
3、唯物史观领航——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历史现象。
4、历史思维升华——锻炼历史表述,模仿历史解释。
历史,即真实。要真听、真看、真感觉。
历史,即人类社会。要见微知著、博古观今。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的文化遗存
二、早期国家(夏商西周)
时间 全国卷 地方卷
2017 【Ⅰ】24·西周分封制 与文化认同 37.北京·礼乐制度
31.浙江·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
2.上海·二里头文化 1.江苏·青铜器
2018 【Ⅱ】24·商汤政权的合法性 4.浙江·宗族制的特点
28.浙江·土地制度
2019 【Ⅰ】24·王位继承制度 【Ⅲ】24·宗法制 1.浙江·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4.江苏·二里头文化
1.天津·青铜冶炼业 1.江苏·土地制度
2020 【Ⅲ】41.西周的政治制度 1.浙江·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江苏·手工业(冶金业)
1.天津·土地制度 1.海南·分封制
2021 【Ⅱ】24·西周采邑制度 1.广东·西周文化传播 1.湖南·《诗经》
一、满天星斗—石器时代的古人类的文化遗存
中华文明的起源 时期 代表遗址 生产工具 生产活动 社会生活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早、中期
新石器时代晚期
元谋人
北京人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打制石器
磨制石器
磨制石器
渔猎采集
种植粟稻
饲养家畜
彩绘陶器
养蚕缫丝
黑陶、玉器、祭坛、神庙
学会用火,群居
生活稳定,
母系氏族公社
父系氏族公社
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
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特点?
新时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有何特点?
分布较广,主要是沿黄河、长江分布
分布广泛、多元一体,中原文明为核心
重瓣花朵式结构
红山文化
龙山文化
大汝口文化
良渚文化
河姆渡文化
仙人洞遗址
陶寺遗址
仰韶文化
元谋人遗址
苏秉琦提出“满天星斗说”,认为在距今6000年左右,从辽西到良渚,中华大地的文明火花如满天星斗一样璀璨,这些文化系统各有其根源,分别创造出灿烂的文化。……诸文化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密切,逐渐形成了一个“相互作用圈”,又叫做“最初的中国”。
——摘编自张清俐《探索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起源进程》
1.据考古新成果,用“满天星斗”来形容中国远古文明的“多元发生”是无可非议的,但持“满天星斗”论者难以解释中国古代各族政权千古共谱、万姓同宗等复杂现象。这表明( )
A.考古证实中华远古文明由一处发源
B.中华远古各文明之间缺乏相互交流
C.中华远古传说影响原始文明的研究
D.中华远古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特点
2.有学者提出中国古代文化的“相互作用圈”理论,把公元前四千年还没有迈过国家门槛的中国相互作用圈分为内蒙古长城带、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大溪文化、太湖长江三角洲文化等。该学者意在说明中国古代( )
A.文明起源具有多元性一体性
B.各文化遗存之间基本趋同
C.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逐渐形成
D.各地区缺乏经济文化交流
A
A
所谓“多元”,是在中华民族“统一体”内部各族体单元不同文化和习俗的“多元”;所谓“一体”,则是结成一个有机的复合民族共同体的整体。在广袤的中华大地历史舞台上曾经生息繁衍着灿若群星般的古代民族群体,他们在历史舞台上扮演了不同角色,经历过无数次的民族迁徙、征伐与融合,最终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材料:六大区系并不是简单的地理划分,主要着眼于其间各有自己的文化渊源、特征和发展道路。中原地区是六大区系之一,中原影响各地,各地也影响中原,这同以往在中华大一统观念指导下形成的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国民族文化先是从这里发展起来,其他地区的文化比较落后,只是在中原地区影响下才得以发展的观点有所不同,从而对于在历史考古界根深蒂固的中原中心、汉族中心、王朝中心的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思考:根据材料,概括有关中华文明起源的传统观点,并指出这一观点面临怎样的挑战?
传统观点:位于黄河流域中下游的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和核心区域。
挑战:出现六大文化区系的划分,六大区系各有自己的文化渊源、特征和发展道路,呈现多样化特征。
思考:根据图片和材料,分析新石器时代社会生产、生活的基本特征,并分析成因?
特征:①处于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生产工具有了改进;②人们开始了农耕和定居生活;③出现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阶级即将形成。
成因:生产力(生产工具)的发展,农耕经济的产生等。
国家
阶段特征:
原始社会时期(距今 170万年~公元前2070年)
(1)政治上:经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两个阶段;原始社会晚期盛行禅让制。
(2)经济上:生产力水平低下,刀耕火种,经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生产资料公有,共同劳动,产品平均分配。
(3)文化上:原始宗教和图腾崇拜出现;原始艺术产生。
二、聚薪成火—早期国家(夏商西周)
夏 商 周
政治
经济
思想 文化
世袭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内外服制度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世官制(世卿世禄)
分封制
宗法制
礼乐制
井田制、工商食官(职业商人)、青铜器
二里头遗址
甲骨文/《殷历》/浓厚的鬼神迷信与原始宗教色彩
出现敬天保民的民本思想、原始民主传统、学在官府
一、政治篇:早期国家的政权更替和制度演变
农牧业产生并发展
剩余产品
私有制产生
阶级分化
国家形成
定居村落
部落战争,掠夺资源,俘虏成为奴隶
为了解决战争和阶级斗争
出现政府,军队、监狱
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国家形成的标志为: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考古发现在龙山文化时期存在由陶器、漆木器和玉石器不同组合的礼器,这反映出享有特权并占有大量财富的氏族首领、贵族之间的级别序列、阶级阶层分化较为明显。这说明龙山文化时期( )
A.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 B.具备了国家的初始状态
C.世袭制已经替代禅让制 D.最早建立了奴隶制国家
B
(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 )
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
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
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
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
B
思考:材料还能反应怎样的史实?
游历各地、人人传颂黄帝——文化认同感
1、夏朝:
夏王是最高统治者,实行王位世袭制(公天下→家天下)
中央设置各种机构和职官
直接统治与间接统治相结合
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国家政权)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思考:夏朝政治权利交接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
“禅让制”——“世袭制”
“传贤”——“传子”
“公天下”——“家天下”
血缘宗族关系 = 基本政治关系
家国一体
2、商朝:
商王:“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地方:内外服制度
思考:根据地图,商朝政治制度有何特点?
是以商部落为中心的
“方国联盟”。
中央官吏:设置相、卿士等,掌管政务;
地方官吏:封侯与伯,臣服于商,纳贡,奉命征伐
世官制
内服:王畿,商王直接统治地方
外服:附属王国统治的地方
内、外服制度
【商朝的内外服制度】
含义:"内服"指由商王直接管辖的王畿之地,"外服"指商王通过方国首领间接管辖的畿外之地。
目的:巩固统治的需要。
材料一: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礼记》
材料二:
“殷道衰,诸侯或不至。
“殷复兴,诸侯归之。” ——《史记》
以上两则材料体现了商朝政治的什么特点?
政治特点:
①商王具有支配内服与外服的实际权力
②通过垄断神权来强化王权
③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
3、西周:
周武王弟,辅助武王伐纣灭商,分封诸侯,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奠定了中国几千年政治、文化传统的重要基础。
(1)西周的“封建”不同于“封建社会”的“封建”,它是相对于郡县制而言的,意指分封人民、土地给诸侯,建立国家。
(2)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封建制度”是以生产方式划分的,是一种社会形态。
含义:
目的:
内容:
分什么 分给谁
受封者的权力与义务?
古称“封建制”,即“封邦建国”。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巩固周天子的统治;维护其天下共主的地位。
(1)分封制:
材料一:王亲令晋侯苏:率乃师……伐夙夷。 ——《晋侯苏编钟》
材料二:管仲对曰:“……而贡包茅不入,无以缩酒,寡人是征。”
材料三: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 告子》
思考:结合所学,思考西周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
周天子授予诸侯权利:世袭统治权、行政权、财政权和军权。
诸侯向周天子履行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诸侯的权利和义务来源于周王,因此与周王的臣属关系紧密;
思考:中央与地方真的这么紧密?
姬姓宗室主要分封在经济较发达的中原地区,距离王室较近,主要起到保卫王室的作用;异姓诸侯往往分布在经济较落后的偏远地区,主要是扩大周的影响力(文化影响),同时又不会威胁王室。
(2017新课标全国卷Ⅰ)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A
分封制的影响:
①扩大统治疆域,稳定统治秩序。
②国家政权由松散走向紧密;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③诸侯在封国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造成日后诸侯争霸的结果。
④有利于开发边远地区,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⑤对中国风俗文化影响深远。
(2)宗法制:
含义:
核心:
目的:
作用: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按照父系血缘的亲疏远近分配政治权利
嫡长子继承制
解决统治阶级内部的继承矛盾,维护统治秩序
①保证贵族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家国同构)
③对中国社会产生深远影响(族谱、祖庙、认祖归宗等)
乳猪 鱼 干肉
羊 乳猪 鱼 干肉 牡蛎
牛 羊 乳猪 鱼 干肉 牡蛎 猪肉 鲜鱼 鲜鱼干
牛 羊 乳猪 鱼 干肉 牡蛎 猪肉
诸 侯
(七鼎六簋)
周天子
(九鼎八簋)
卿大夫
(五鼎四簋)
高级士
(三鼎二簋)
鼎 :饪食器
目的:
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维护贵族等级秩序。巩固宗法分封制度,防止僭越行为。
(2)礼乐制:
西周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之间的关系
政治隶属
血缘关系
井田制是经济基础
(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
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八省联考·广东)商朝时,世人信奉鬼神,事事占卜。西周时,参照夏商礼仪,制定了一套维护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的典章制度,该制度讲究尚德、尊尊、敬老、慈幼。据此可知,西周( )
A.君主专制趋于完善 B.重视人伦秩序
C.儒家思想开始形成 D.天命观念瓦解
A
B
(2020·全国Ⅲ卷高考·41)材料一:公元前11世纪下半叶,周公东征胜利后,在广阔的征服地域内分封其亲属子弟,拓殖建“城”,“国人”居于城内,“野人”居于城外,他们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国人政治身份高于野人,西周时期的“国”指天子诸侯之都城,其建设有一套理想化的标准模式。都城必置宗庙,立社稷,建高墙,是国家的象征,秦以后两千多年都城的修建往往继承了这种规划传统。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政治制度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7分)
①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
②奠定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基础,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③礼乐制度促进了儒家学说和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形成;
④为中国长时期政治结构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经济篇:夏商周奴隶制经济的发展
1、土地制度:井田制
西周时期井田制最鼎盛的时期
贵族占有
性质:以国有为名的
贵族土地所有制
2、生产工具和青铜器:
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料的工具,青铜农具较少
手工业:青铜器种类繁多、绢帛的出现
3、商业:
工商食官制度(国家对工商业的一种管理制度)
四、文化篇:夏商周文化的发展
中国古代统治者多以天命神权来诠释所获得的政权与君权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天命是思想家们解释一切社会、政治或历史现象的重要标尺。殷商时期,“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是神权政治兴盛的标志。
思考:商朝为什么神权政治盛行?
生产力水平低下,限制了人们的认知能力;
统治者借迷信崇拜,神权与王权结合。
敬天保民:
是商周之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周初期统治的基本政治和治国方针。认为“上天”只把统治人间的“天命”交给那些有“德”者,一旦统治者“失德”,也就会失去上天的庇护,新的有德者即可以应运而生,取而代之,作为君临天下的统治者应该“以德配天”。这一思想实际上开启了后代重民思想的先河。
“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表明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 ( )
A. 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 B. 实行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制度
C. 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 D. 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
B
《尚书·牧誓》记载,当年武王伐纣,在发起总攻前以“西土之人”统帅的身份,“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举行隆重的战前誓师动员大会:历数商纣“暴虐百姓”“奸宄商邑”的无道、失德行径,称自己的伐商之举是“惟恭行天之罚”。周武王此举意在( )
A.依靠血缘宗法维护统治 B.构建海内一统的理想蓝图
C.借助天命实现政治认同 D.消除社会底层的敌对情绪
C
阶段特征:
夏商周三代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1)政治上: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商王通过垄断神权来强化王权;西周盛行宗法制、分封制和礼乐制度,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大大加强;贵族政治;家国同构;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经济上:木石工具为主;井田制,土地国有,集体劳作;青铜铸造业发达,“青铜时代”;“工商食官”制度。
(3)文化上:流行占卜;成熟的文字甲骨文;祖先崇拜;华夏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