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3张PPT。“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苏俄(后苏联)实施了哪些经济政策?效果如何?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斯大林工业化之路农业全盘集体化 斯大林模式1.背景(1)苏联建立(2)列宁逝世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2、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1、西方国家的工业化一般都是先轻工业后重工业,而苏联的工业化却是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 想一想,为什么?提示:从当时苏联国情,面临的国际形势考虑思考探究T-34型坦克,作为二战中性能最好的坦克之一,共生产了四万辆PPSH(波波沙)-41冲锋枪,共产六百万枝喀秋莎火箭炮在怒吼3、工业化的进程及成就:
1928年-1932年1933年-1937年1938年起实施,因卫国战争爆发而被打断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的工业化为什么取得了巨大成就?苏联政府对重工业的高度重视和巨额投资;
高积累政策;
农民的贡献;
苏联人民的建设热情和奉献精神。苏联的工业化有何弊病?农、轻、重工业比例失调;
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二、农业集体化运动1、目的 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根本)2、过程:克服粮食收购危机,配合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顺利进行(直接)1929年底 开始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掀起高潮1930年 整顿、发展
1932年 富农被作为一个阶级消灭
1937年 农业集体化完成对农业集体化的评价积极:消极:①与当时农村生产力水平不相适应,挫伤农民的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长期停滞落后;① 是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一次尝试,促进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②也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了条件,为苏联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道路。②从长远看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三、斯大林模式2、标志:1936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 1、形成: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形成。3、含义:指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按照斯大林的计划所确立起来的国家政治经济体制。它是一个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4、特征:经济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政治上: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思想上: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制,
个人崇拜盛行。高度集中5、评价: (1)、积极方面:
经济上: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政治上:保证党的领导,发挥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维系了政治的稳定;
思想文化上:有利于统一全国人民的意志。(2)、消极方面:
经济上:从长远看,影响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
指令性计划,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政治上:权力的高度集中,导致个人专断作风严重,
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思想文化上:过于单一的文化模式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斯大林模式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在初期和战争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结
论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 ——丘吉尔在亿万人民的心目中斯大林成为神话般的人间上帝,大家开始战战兢兢地念叨他的名字,他们相信:只有他一个人能够拯救苏维埃国家,使之不受侵略和解体。 ——麦德维杰夫《让历史来审判》以下对“斯大林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A、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建成标志着“斯大林模式”创建
B、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C、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D、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唯一模式C巩固提升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是在
A、“一五”计划完成后
B、 “二五”计划完成后
C、 “三五”计划完成后
D、“四五”计划完成后B苏联工业化最突出的特点在于(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轻重工业同步进行
C、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协调发展
D、由城市扩展到农村A对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叙述,不确切的是
A、形成的标志是1936年苏联宪法的颁布
B、是苏联当时的国内外环境和经济政治状况的产物
C、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后来越来越阻碍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的改革
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宣告结束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