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新高考地理第一轮章节复习--专题十六 资源与国家安全(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新高考地理第一轮章节复习--专题十六 资源与国家安全(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2.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9-17 06:59: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十六 资源与国家安全
一、选择题
我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 000多千米,其中自然岸线是指海岸自然结构和生态功能未受到人类活动与人工构筑物明显影响的海岸线。下图为“4种自然岸线长度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4种自然岸线 (  )
A.快速缩减的起步时间大体一致
B.基岩岸线长度一直短于砂砾质岸线
C.生物岸线一直受到人类的大力保护
D.1990年以来4种岸线长度都减小
答案 D 读图可知,1990年后4种自然岸线长度的折线都呈下降趋势,说明四种自然岸线长度都在减小,D正确。
2.导致自然岸线长度变化幅度最大的人类活动是   (  )
A.修建港口 B.过度捕捞
C.围垦开发 D.毁坏红树林
答案 C 从图中可以看出,自然岸线长度在减小。对海岸的围垦开发会大幅度减小岸线长度,C对;毁坏红树林会加剧海水对海岸的侵蚀,但速度不会很快,其影响不是最大的,D错;修建港口不会引起岸线长度大幅度缩减,A错;过度捕捞与自然岸线长度变化关系不大,B错。
知识拓展
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木本植物群落,其在净化海水、防风削浪、固碳储碳、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3.21世纪初,江苏提出了“海上苏东”和“百万滩涂”开发战略,开始了高强度的开发。但是苏东的大段自然淤泥质海岸依然被保留下来。导致此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 (  )
A.淤积作用强烈 B.人们注重保护
C.开发强度较小 D.海岸不易被破坏
答案 A 题中提到江苏开始了高强度的开发,所以B、C选项错误;淤泥质海岸容易被破坏,D选项错误;淤泥质海岸是流水的堆积作用形成的,苏东高强度开发,仍然保留大段淤泥质海岸,说明此处河流淤积作用强烈。故选A。
截至2021年,中国在运核电机组达到51台(不含台湾地区),总装机容量5 326万千瓦;在建核电机组18台。中国核电反应堆数量以及总装机容量,在世界上已经超过法国且仅次于美国。目前法国核电发电量占比为71%,中国核电发电量占比为5%。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4.相对于风电和水电,核电 (  )
A.发电量大 B.更加安全
C.清洁、无污染 D.发电连续性强
答案 D 发电量大小与装机容量有关,A错;核电存在核泄漏的隐患,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B错;风电、水电和核电均属于清洁能源,C错;风电和水电受自然条件影响大,发电量的波动性大,但核电发电量稳定、连续性强,D正确。
名师点睛
受风向、风速时间变化的影响,风力发电的连续性较差。
5.与法国相比,中国核电占比较低的原因是中国  (  )
①发电总量大 ②核电技术水平低
③核原料短缺 ④核电起步晚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 C 法国为发达国家,核电发展起步早,但经济总量小于中国。与法国相比,中国经济总量大,且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社会经济发展对电力的需求大,发电总量大,①对;与法国相比,中国核电发展起步晚,④对。
2011—2020年中国原油进口量温和增长,石油对外依存度为70%多,石油进口多来自沙特、西非、俄罗斯、伊拉克和其他中东国家。中国石油2021年6月18日宣布,塔里木油田又添新发现——10亿吨级超深大油气区,钻井深度达8 470米,创造了塔里木盆地大沙漠区最深出油纪录。据材料完成下面两题。
6.塔里木盆地油气开采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  )
A.油气产量低
B.油气品质差
C.油气埋藏深
D.开采技术落后
答案 C 据材料“10亿吨级超深大油气区,钻井深度达8 470米,创造了塔里木盆地大沙漠区最深出油纪录”可知,塔里木盆地油气埋藏深,开采难度大,C正确;该地石油储量为10亿吨,可开采的油气多,A错误;材料无相关信息反映油气品质,B错误;据材料“创造了塔里木盆地大沙漠区最深出油纪录”以及能开采出油,说明技术条件达到了开采的要求,D错误。
7.当前我国应对石油供应风险,达不到良好效果的是 (  )
A.积极拓展石油供应渠道
B.加强国内石油的勘探开发
C.积极开发水电、核电等能源
D.大力限制国外石油进口
答案 D 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高,石油供应风险较大,为应对石油供应风险,可积极拓展石油供应渠道,实现石油进口的多元化,降低石油供应风险,A不符合题意;可加强国内石油的勘探开发,增加国内石油的产量,降低石油对外依存度,B不符合题意;积极开发水电、核电等能源,能降低国内能源对石油的依赖,C不符合题意;大力限制国外石油进口,将造成国内能源短缺,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D符合题意。
下图为我国三年的水资源状况统计图。由于水资源存在相互补给关系,部分类型水资源在统计过程中存在重复计算问题。完成下面两题。
8.与其他两年相比,2017年,我国水资源总量减少,主要是因为2017年 (  )
              
A.降水变少 B.下渗更多
C.季风偏强 D.气温更高
答案 A 整体来看,我国水资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2017年水资源总量减少主要是由于降水减少。A正确。
9.水资源总量与地表水资源的差为 (  )
A.地表生物水 B.淡水湖泊水
C.浅层地下水 D.深层地下水
答案 D 水资源总量包含地表水和地下水,地下水又包括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地表径流和浅层地下水存在相互补给关系。根据图示,地表水资源与地下水资源之和大于水资源总量,可知统计地表水资源量时可能重复计算了浅层地下水。因此水资源总量与地表水资源(包含浅层地下水)的差为深层地下水,D正确。
西藏西南部的日喀则市素有“世界青稞之乡”的美誉,青稞产量约占自治区的50%。近年来,该市立足传统青稞产业优势,着力打造青稞全产业链,提高青稞品牌附加值,为当地农户打开了“致富门”。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0.青藏高原青稞单产高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
A.气温低,作物生长周期短
B.热量充足,日照时间长
C.谷地地形,自然灾害少
D.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答案 D 青藏高原海拔高,光照充足,利于作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作物单产高,D正确;青藏高原气温低,作物生长发育慢,生长周期长,A错误;青藏高原海拔较高,热量条件较差,B错误;该地位于两大板块交界处,且位于谷地,地震等自然灾害较多,C错误。
名师点睛
气温低,热量不足,一方面不利于作物生长;但另一方面,作物生长周期长,积累的养分多,产量高,品质好。
11.近年来日喀则市一直大力实施粮食安全工程,主要有 (  )
A.培育推广良种,建设高标准农田
B.改良温室大棚,完善农田水利设施
C.增加播种面积,推广机械化耕种
D.研发青稞制品,打造青稞品牌
答案 A 建设高标准农田,确保粮食高产稳产。培育良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A正确。青稞属于大田作物,不适合在大棚进行生产,B错误;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脆弱,播种面积增加,可能会破坏现有生态系统,C错误;研发青稞制品与粮食安全无关,D错误。
2021年6月1日,广东省印发《促进海上风电有序开发和相关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方案》,加速推进“海上风电+海洋牧场+海水制氢”融合项目开发,开创了“海上粮仓+蓝色能源”的新局面,为我国能源发展探索出海域资源集约生态化开发的新模式,助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下图示意“海上风电+海洋牧场+海水制氢”融合开发模式。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2.有利于该项目选址的自然条件是 (  )
①风能资源丰富 ②海区水深流急
③海水污染较小 ④海底起伏较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A 广东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可开发的海上风能资源丰富,①对;海水污染较小,有利于发展海洋牧场,③对;海区水深流急、不利于风电场和海洋牧场的建设,②错;海底地形起伏较大,增加了风电场、海洋牧场建设的难度,④错。A正确。
知识拓展
海洋牧场:指在一定海域内,采用规模化渔业设施和系统化管理体制,利用自然的海洋生态环境,将人工放流的经济海洋生物聚集起来,像在陆地放牧牛羊一样,对鱼、虾、贝、藻等海洋资源进行有计划和有目的的海上放养。
13.与单纯的海洋牧场相比,融合开发 (  )
A.投资少收益高
B.技术门槛较低
C.能源供应减少
D.市场前景广阔
答案 D 与单纯的海洋牧场相比,融合开发要推进“海上风电+海洋牧场+海水制氢”,项目增多,投资多,A错误;单纯海洋牧场建设只需牧场建设技术,而融合项目的推进需要融合风电技术、制氢技术等,技术门槛较高,B错误;有风能发电,能源供应增多,C错误;我国海岸线长,借鉴其开发经验,市场前景广阔,D正确。
地下水库从水利工程定义为利用天然地下储水空间兴建的具有拦蓄、调节和利用地下水流作用的一种水利设施。下图示意某滨海地下水库。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4.该滨海地下水库建成后会 (  )
A.增加库区旱季供水量
B.降低库区的地下水位
C.增加库区的海水入侵
D.加速库区水补给海水
答案 A 地下水库在水资源充足的季节可蓄水,从而在旱季供水,A正确;修建地下大坝后,提高了库区的地下水位,B错误;地下水位始终高于海平面,海水不会入侵,C错误;地下大坝阻隔了库区水对海水的补给,D错误。
易混易错
本题易错误选择D项。误认为水库蓄水后地下水位高于海面。没有注意到图示中蓄水后受大坝阻挡,地下水难以注入海洋。
15.与传统的地表水库相比地下水库的优势在于 (  )
①库区的水分蒸发损失小
②库区的进水能力强
③库区的泥沙淤积量减少
④库区的水体质量好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 D 地下水库的水面没有出露地表,因此库区的水分蒸发损失小,①对;地下水库的水源主要来自地表水渗透,下渗速度较慢,进水能力较弱,②错;地下水库的库区不存在泥沙淤积的问题,③错;地表水在下渗过程中,会通过土壤等起到过滤作用,库区的水体质量好,④对。D正确。
高空风能一般指离地面300米以上的中、高空风能,具有风速大、分布广、稳定性高、长年不断的特点,是人类迄今基本上没有开发利用的新能源。2022年1月,由中国能建参与投资、建设、运营的国内首创高空风能项目——安徽绩溪高空风能发电示范项目正式开工。该项目设计装机总容量2×2.4兆瓦,采用国内首创梯伞组合高空风能发电技术,利用独有的伞梯式结构降落伞组吸收高空风能,通过缆绳带动地面卷扬机、齿轮箱转动将风能转化为机械能,最后通过地面发电设备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实现稳定持续发电。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6.高空风能发电项目在选址时,应避开 (  )
              
A.居民点 B.港口
C.机场 D.山区
答案 C 根据材料,高空风能一般指离地面300米以上的中、高空风能,因此高空风能发电项目的相关设施设备会干扰飞机起降,故应避开机场,C正确。
17.与地面塔架式风力发电相比,高空风能发电可以 (  )
A.避免干扰候鸟迁徙
B.改善大气质量
C.缩短输配电距离
D.增加就业岗位
答案 C 由于高空风能分布在离地面300米以上的中、高空,受下垫面的影响很小,因此在区域能源严重短缺、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可以就近开发高空风能,缩短输配电距离,C正确;高空风能开发的相关设施设备高度依然会干扰候鸟迁徙,A错误;两种发电方式都可以改善大气质量,同时都可增加就业岗位,B、D错误。
知识拓展
(1)高空风常年不息而且风力稳定,在近地面数千米以内,离地面越高风力越大越稳定。因此,采集高空风能发电可以获得高稳定性、低发电成本的风电。
(2)可以在用电城市郊区建造高空风力发电站,使输配电距离较近。
(3)中国高空风能最丰富的地区为江浙鲁地区,正好是中国电力负荷较高的地区。
二、非选择题
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材料一 稀土资源十分珍贵,被誉为“高科技的命脉”,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产业,特别是全球智能制造、高端芯片、军工科技、航天航空等战略性产业。20世纪八九十年代,美、日等国便启动了与稀土相关的国家战略,如限制或停止开发本国稀土矿,从中国大量进口作为战略储备等。作为最大稀土生产国、消费国和供应国,中国已拥有世界上最完善的稀土工业体系,对外稀土出口量占全球出口量的80%以上。
  材料二 图1示意稀土产品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及附加值,图2示意2008—2018年中国稀土出口贸易产品结构变迁。
图1
图2
(1)推测我国在稀土开采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4分)
(2)分析美、日限制或停止开发本国稀土矿的原因。(4分)
(3)据图描述稀土中游产品的主要变化并指出其可能的影响因素。(6分)
(4)从资源供给和消费的角度,说明我国稀土产业发展对维护国家安全的积极影响。(4分)
答案  (1)稀土开采造成植被破坏,引起水土流失、荒漠化或地面塌陷等生态破坏问题;矿渣堆放,造成土壤和水体污染等环境问题。
(2)稀土矿为非可再生资源;有利于保护本国稀土资源,有利于保障本国资源战略安全;有利于保护环境;低价进口后在本国深加工,可提高附加值,获得经济效益。(任答两点即可)
(3)变化:中游产品出口比重先波动上升,再波动下降。
影响因素:经济因素(上、中、下游产品附加值不同);科技因素(稀土工业水平的提高);国家政策因素(国家对稀土产业的宏观调控)。(任答两点即可)
(4)稀土产业的发展,可有效增加我国稀土资源的供给和保障能力;完整的稀土产业链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稀土资源的节约和优化利用。
解析 (1)环境问题主要从生态破坏(水土流失、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环境污染(土壤、水体污染等)等方面推测。(2)从稀土矿的特点(非可再生性)、战略地位(“高科技的命脉”,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产业,特别是全球智能制造、高端芯片、军工科技、航天航空等战略性产业)、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等方面分析原因。(3)直接根据图2分析可知,中游产品出口比重呈现先波动上升后波动下降的趋势;可能的影响因素包括经济因素、科技因素和国家政策因素。(4)从资源供给来说,有效增加我国稀土资源的供给和保障能力,有利于促进稀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资源消费来说,完整的稀土产业链可提高资源利用率。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引起国际社会关注。碳达峰指CO2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然后经历平台期进入持续下降的过程,是CO2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标志着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实现脱钩:碳中和指某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一般指一年)人为活动直接和间接排放的CO2,与其通过植树造林等吸收的二氧化碳相互抵消,实现CO2“净零排放”。下表是我国2011—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单位:万吨标准煤)及煤炭占比(%)情况统计。
年份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总量/ 万吨 387 043 402 138 416 913 428 334 434 113
占比/ % 70.2 68.5 67.4 65.8 63.8
年份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总量/ 万吨 441 492 455 827 471 925 487 488 498 000
占比/ % 62.2 60.6 59.0 57.7 56.8
(1)指出2011年与2020年我国煤炭消费特点的异同。(6分)
(2)简述2011—2020年我国煤炭消费占比变化的原因。(6分)
(3)说明习近平主席在会上承诺的意义。(6分) 
(4)为实现习近平主席在会上的承诺,指出煤炭能源企业可采取的措施。(6分) 
答案 (1)相同点:能源消费结构均以煤炭为主;(3分)不同点:2020年煤炭消费量总量上升,比重下降。(3分)
(2)国家层面:国家能源战略调整;保护环境;新能源开发;(任答一点得2分)社会层面:煤炭发热量低;利用不便;(任答一点得2分)经济层面:煤炭能源价格比较高。(2分)
(3)引领中国实施低碳转型,以低碳创新推动可持续发展;倒逼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有利于我国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构建以非化石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体系;既体现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共同性原则和基于发展的阶段性原则,又彰显了一个负责任大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态度(体现正在复兴中华民族的责任和担当)。(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
(4)思想上:思想上主动适应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趋势,迎接能源发展变革的挑战;能源生产:改进工艺,实现低碳开采,减少碳排放;抓好煤炭清洁利用;提高燃煤发电效率;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加快煤炭液化气化过程;新能源开发:对矿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发挥光、风、电、热、气多元协同的清洁能源基地,保证能源供应。(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
解析 (1)通过表格信息可以判读,消费特点既要表述现状,还要表述变化。(2)煤炭消费占比减小,要从国家政策引导、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方面考虑。(3)从对国内和全球两方面分析。国内分析对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影响;全球意义则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分析。(4)首先要思想上重视,其次在煤炭能源生产中实现碳减排,第三要开发新能源,保证能源供应是能源企业的责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