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新高考地理第一轮章节复习--专题十七 环境与国家安全(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新高考地理第一轮章节复习--专题十七 环境与国家安全(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9-17 06:59: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十七 环境与国家安全
一、选择题
进入“十四五”时期,各行各业都面临碳减排的现实挑战,尤其是钢铁企业急需变被动为主动,系统地对企业全流程进行碳排放核查,以此推动技术进步、管理优化,提高能源管理水平,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下图是某钢铁企业生产流程及碳排放示意图。据此回答下面三题。
1.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可以有效抑制 (  )
              
A.森林减少 B.气候变暖
C.酸雨加剧 D.臭氧层破坏
答案 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氧化碳排放增多产生的环境问题主要是全球气候变暖,所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可以有效抑制气候变暖。
2.通过核算,该钢铁企业的碳排放量为 (  )
A.E1+E2+E3-E4+E5+E6
B.E2+E3+E4+E5+E6-E1
C.E1+E2+E3+E4-E5+E6
D.E2+E3+E4-E5+E6-E1
答案 C 根据图文信息可知,燃烧化石燃料排放、工业生产过程排放、购入电和热产生的排放等都是该钢铁企业碳排放的一部分,应当相加,只有固碳产品隐含的排放这部分固化在产品中的碳应予以扣除。
3.研究发现钢铁企业提高副产品利用率可以减少碳排放,比如 (  )
①用高炉煤气和转炉煤气代替部分天然气
②减少燃气锅炉发电量,增加外购电量
③减少固碳副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④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热循环再利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D 副产品利用率的提高可以减少碳排放,则用高炉煤气和转炉煤气代替部分天然气,将废气和废热再利用就可以减少碳排放,但是增加外购电量、减少固碳副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会增加碳排放。
下图为1998—2014年陕西、四川以及甘肃3个省份自然保护区周边村落农户生计资本变化情况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4.1988—2014年,自然保护区周边村落农户生计资本变化的情况是 (  )
A.全面改善
B.自然资本核心地位不变
C.趋于恶化
D.物质资本改善最突出
答案 D 由图可知,农户生计资本总值增加,但自然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比重减少,故生计资本趋于改善但不是全面改善,A、C错误;自然资本比重减少,地位下降,B错误;物质资本比重较大,且在各要素中变化最大,改善最突出,D正确。
5.1988—2014年,自然保护区周边村落农户社会资本变化的原因是 (  )
A.外出务工率明显提高
B.保护区对外交通变差
C.人均纯收入提高
D.通信费用大幅度降低
答案 A 自然保护区对相关动物实施保护政策,农户无法从事相关农事活动,外出务工人员增多,纯务农人口减少,A正确;村民沟通交流和参加社区活动的时间少,维持人际关系的婚丧嫁娶的支出减少,人均纯收入与农户社会资本无关,C错误;保护区由于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对外交通应该变好,B错误;村民外出务工增多,交通通信费用增加,D错误。
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植被覆盖增加被称为人为正影响,反之被称为人为负影响。下图示意2001—2015年中国植被覆盖人为正影响重心的空间分布。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6.植被覆盖在人为影响下改善最明显的地区最可能位于图示区域的 (  )
              
A.东北地区 B.东南地区
C.西北地区 D.西南地区
答案 C 由图可知,植被覆盖人为正影响重心集中分布于图示区域的西部与北部地区,C正确。
7.我国植被覆盖人为正影响重心所处区域的植被恢复有利于遏制当地严重的 (  )
A.土地石漠化 B.土地沼泽化
C.水土流失 D.土地盐碱化
答案 C 由图及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植被覆盖人为正影响重心集中分布于陕西、甘肃、宁夏的交界地区,该地区位于黄土高原,降水集中,地势起伏较大,植被稀疏,水土流失较严重。该区域的植被恢复可以减轻降水对黄土的冲刷,遏制当地严重的水土流失。C正确。
几内亚比绍政府曾经和美国及西欧几个国家的废弃物处理公司秘密签订一项合同,合同规定:几内亚比绍政府在合同签订后5年内要接收这些公司15吨有毒废弃物,从而获得6亿美元现钞。这一合同后来因舆论压力而取消。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8.污染物跨境转移的实质是 (  )
A.经济发达程度差异问题在国际环境关系中的体现
B.资源短缺
C.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D.任意排放废弃物
答案 A 几内亚比绍接收有毒废弃物转移可获得经济赔偿,表面看似公平,其实这是发达国家依仗自己的经济实力强大迫使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交往中必须接受的霸王条款,实质是经济发达程度差异问题在国际环境关系中的体现。
9.下列有关材料中污染物跨境转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不会带来危害,因几内亚比绍属热带气候,环境自净能力强
B.几内亚比绍地广人稀,少量的污染物不会引起环境问题
C.获得巨额的经济赔偿,有利于促进几内亚比绍的经济发展
D.转移的污染物会给几内亚比绍带来环境污染
答案 D 几内亚比绍属热带气候,转入的有毒废弃物更容易氧化,污染环境,热带地区能量与物质循环更旺盛,更易扩大污染范围,并产生未知的环境污染问题;获得的经济赔偿可能在短期内促进几内亚比绍的经济发展,但长期来看,污染物跨境转移带来的负面影响会远大于其带来的经济效益。
2021年1月1日,我国《关于全面禁止进口固体废物有关事项的公告》正式施行,明确禁止以任何方式进口固体废物,禁止我国境外的固体废物进境倾倒、堆放、处置。下图为我国2015—2020年固体废物进口量统计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0.图中数据表明,近年来我国进口废物 (  )
              
A.其中污染物经大洋环流扩散
B.受全球化影响减弱
C.数量上逐年增多
D.减少速度先慢后快
答案 D 根据图示,我国固体废物进口量总体呈减少趋势,其中2015—2017年减少速度慢,2017年后减少速度较快,D正确、C错误;经大洋环流扩散的污染物主要是液体物质,我国进口废物主要是受政策影响,A、B错误。
11.为了防范固体废物跨境转入,目前我国应 (  )
①禁止境外输入 ②加强对源头监测
③加强国际合作 ④加强无害化处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A 为了防范固体废物跨境转入,目前我国应禁止境外固体废物输入,并且加强国际合作,与固体废物来源国家明确“自减量、自处理”的原则,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和转移,①③对;我国不可能在其他国家监测固体废物的流向,无害化处理与防范固体废物跨境转入无关,②④错,A正确。
知识归纳
(1)改革开放后我国大量进口固体废物的原因: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快,资源消耗多,而国内资源无法满足需求。
(2)近些年我国禁止进口固体废物的原因:其一是固体废物处理过程中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危害极大;其二是我国国内固体废物多,可通过处理回收充分利用国内固体废物,提高资源利用率。
白洋淀是华北平原最大的天然淀泊,是在山前的冲积扇交汇处的扇缘洼地上汇水形成的。四周以堤坝为界,上游有多条河流入淀,下游出口受水闸和溢流堰控制。白洋淀植物种类繁多,生物多样性丰富,有大型水生植物47种,浮游植物406种,是候鸟迁徙内陆途中的重要栖息地,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下图为白洋淀各时段景观类型平均面积变化图。据此回答下面三题。
12.白洋淀水域面积最大的时段是 (  )
A.1984—1990年 B.1990—2000年
C.2000—2010年 D.2010—2014年
答案 B 由图可知,林地和裸土地面积在1984到2014年期间变化不大,基本保持不变,农田面积和居民点面积综合来看,1990—2000年的面积最小,故可推测1990—2000年白洋淀水域面积最大,B正确。
13.1984—2014年白洋淀湿地环境的变化是 (  )
A.下渗增加 B.温差增大
C.流域面积萎缩 D.生态好转
答案 B 由图可知,林地和裸土地面积在1984到2014年期间变化不大,基本保持不变,农田面积和居民点面积在1984到2014年期间,面积总体增大,故可推测水域面积总体缩小;由于水域面积总体缩小,使当地下渗减少,A错;水域对气候的调节作用减小,温差增大,B正确;流域面积受地形影响,且地形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故流域面积变化很小,C错;水域面积缩小,影响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变差,D错误。
14.针对白洋淀的生态状况,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
①河流上游修建水库
②淀区四周加固堤坝
③下游出口控制出水量
④退耕还林还草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答案 C 华北地区主要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差异大,农业发展受旱涝、盐碱、水资源短缺等问题的制约。读图可知,该地农田面积增多,故针对白洋淀的生态状况,可以在河流上游修建水库,缓解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下游出口控制出水量缓解水资源短缺及大水漫灌造成的土地盐碱化状况,①③叙述正确;加固堤坝,会破坏当地生态,该地主要是对湿地的破坏,退耕还林还草的方式不适宜当地生态状况,②④叙述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
南极磷虾生活在南大洋(环绕南极洲的海洋),以冰藻(冰层下的藻类植物)及浮游藻类为食。南极磷虾蕴藏量惊人,密集区常出现在陆架边缘、冰架边缘及岛屿周围。南极磷虾上浮摄食后排泄出含有大量有机碳的粪便。磷虾通过粪便、蜕壳以及尸体等的沉降对海洋碳汇起重要作用。2020年最新研究表明,在环境快速变化的大西洋海域,磷虾数量正在减少。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5.南极磷虾对海洋碳汇起着重要的作用,关键是由于 (  )
              
A.南极磷虾生物量巨大
B.粪便有机碳含量高
C.南极磷虾蜕壳频率高
D.尸体沉降速度较快
答案 A 根据材料,南极磷虾通过粪便、蜕壳以及尸体等的沉降对海洋碳汇起重要作用。由“南极磷虾蕴藏量惊人”可推知生物量巨大是其碳汇量大的原因,A正确;粪便有机碳含量高、南极磷虾蜕壳频率高、尸体沉降速度较快说明的是碳汇的方式,不是起作用的关键,B、C、D错误。
16.南极磷虾数量显著下降的自然原因可能是 (  )
A.人类的过度捕捞 B.全球气候变暖
C.动物捕食量增大 D.环境污染加剧
答案 B 根据材料“环境快速变化”可推知其数量显著下降的自然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B正确;材料中无法得出“动物捕食量增大”这一信息,C错误;A、D是人为原因,错误。
名师点睛
解答本题关键在于抓住材料中“以冰藻(冰层下的藻类植物)及浮游藻类为食”。全球气候变暖使冰层消融,食物来源减少。
二、非选择题
17.读表,回答下列问题。
在过去35年里,北极(9月)存在时间超过四年的海冰面积发生了很大变化。北京某校地理研学小组查阅资料,获取相关数据,如下表所示。
北极(9月)存在时间超过四年的海冰面积
时间(年) 1984 1989 1994 1999
海冰面积(百万km2) 2.11 2.25 1.90 2.10
时间(年) 2004 2009 2014 2019
海冰面积(百万km2) 1.35 0.65 0.45 0.08
(1)绘制折线图,说出北极(9月)存在时间超过四年的海冰面积变化趋势。
(2)简述该变化对北极地区地理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
(3)列举减缓该现象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答案 (1)作图参考(横纵坐标名称、单位、数值;图像绘制有点和线):
北极(9月)存在时间超过四年的海冰面积波动下降,1999年以后迅速下降。
(2)破坏北极熊等生物的栖息地;北极航道航运价值提升;影响洋流;加剧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陆地面积减小;有利于加大资源的开采;等。
(3)加强国际合作;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使用清洁能源;调整产业结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绿色出行;等。(从国际合作、政府、个人三个层面回答)
解析 (1)依据表格绘制坐标图,要准确书写坐标含义、单位,设计出合适的坐标值,然后描点连线,形成折线图,准确表达表格中的数据;海冰面积变化的趋势,要结合曲线的特点进行分段表达。(2)海冰面积减小对北极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要从自然环境(包括气候、生物、水文等)和人类活动(包括交通、资源开发等)两方面分析。(3)减缓该现象应采取的主要措施应从国际合作、政府、企业和个人等层面进行分析。
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大熊猫在极盛时期,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地区,目前已退缩到三省四片区。
材料二 秦岭片区自20世纪70年代有多家企业在区内采伐作业,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随着秦岭隧道通车,原南北向翻越秦岭的108国道停运。2004年起政府开展秦岭大熊猫种群及其栖息地的监测并规划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
材料三 图1为大熊猫极盛期和现代分布范围图。图2为2000年—2012年秦岭大熊猫种群聚集格局变化图。
图1
图2
(1)结合图文材料推测我国大熊猫主要生存环境。
(2)分别简述2000—2012年秦岭大熊猫种群中、高密度聚集区分布变化特征。
(3)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秦岭大熊猫栖息地范围扩大,试分析主要原因。
(4)目前,川藏铁路规划线路穿越大熊猫国家公园。试列举该工程建设为保护大熊猫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答案 (1)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的气候环境;以常绿阔叶林为主、竹林混杂的植被环境;以山地为主的地形环境;受人类干扰较少,生态环境保护较好的地区。
(2)种群高密度聚集区连片分布,面积变化小;种群中密度聚集区范围扩大,在保护区外有零星分布。
(3)停止采伐森林,植被得以恢复;108国道停运,秦岭隧道的修建,减少对地表的破坏;对种群及其栖息地的监测和管理;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的建设。
(4)合理规划线路,尽量避开或少经过大熊猫栖息地;经过大熊猫栖息地时,建设生态廊道;修建铁路时尽量减少植被破坏,恢复并及时修复施工中遭到破坏的环境;加强生态保护管理。
解析 (1)结合图示大熊猫的主要分布区可知,大熊猫主要分布区以山地为主,人类活动少,生态保护较好,人类干扰较少,大熊猫生存环境较为安全;多数地区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植被环境以常绿阔叶林为主、竹林混杂,森林茂盛,竹类生长良好,气温相对稳定,隐蔽条件良好,食物资源和水源都很丰富。(2)由图2可知,与2000年相比,2012年种群高密度聚集区面积变化较小,依然呈现集中连片分布趋势;种群中密度聚集区分布范围扩大,已经延伸至保护区外,但在保护区外只有零星分布。(3)由材料二可知,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植被得以恢复;随着秦岭隧道的修建,减少了交通运输线路对熊猫栖息环境的破坏,108国道的停运也减少了地面公路运输对熊猫生存的影响;2004年起政府加强了监测和保护,建设了大熊猫国家公园,有效保护了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导致大熊猫栖息地范围扩大。(4)川藏铁路规划线路穿越大熊猫国家公园,为保护大熊猫,需要合理规划线路,尽量避开或少经过熊猫栖息地;必须经过熊猫栖息地时,需要架设高架桥,建设生态廊道,减少对栖息地的影响;修建铁路时尽量减少地表植被破坏,及时修复遭到破坏的环境,减少对大熊猫原生栖息环境的影响;减少外来干扰,加强生态保护管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