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新课导入
楚王问鼎
“鼎之大小轻重”
—《左传·宣公三年》
楚庄王意欲移鼎于楚,
表示对周王室的藐视
已有替代周王号令天
下的野心。
楚王问鼎说明了什么?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标要求:
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2.了解老子、孔子学说;
3.通过孟、荀、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1. 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一、新·政局
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
东周(公元前770年-前221年)
周王室直接控制区域明显减小
◎郑庄公举行大典的祭祀坑
(春秋时期)各国迭次称霸。在春秋242年之中,发生战争483次,结盟480次,灭国52个,弑君36人。一个个都在发展壮大自己,吞并弱国小邦,企图最终夺取天下。春秋时期的争霸结果是实现了局部的统一。
——萧平汉《战国变法运动与大一统的中央集权》
2. 春秋时期:礼乐征伐自“诸侯” 出
一、新·政局
春秋列国形势图(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王(周恒王)夺郑伯政,郑伯(郑庄公)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王卒大败,祝聃射王中肩,王亦能军。祝聃请从之。
——《左传.恒公五年》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战争不断,争夺霸权
材料 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绝矣。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尽为战国。贪饕无耻,竞进无厌;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王室在诸侯国的代表) ;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战国策〉书录》
3. 战国时期:礼乐征伐自“大夫” 出
一、新·政局
战国形势图(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宗法制分封制等传统政治秩序彻底走向崩溃,全国局势由四分五裂走向统一
一、新·政局
依据材料,概括春秋到战国时期的变化,分析这种变化反映出何种趋势?
华夏
北狄
西戎
东夷
南蛮
华夏
诸侯国数量减少,局部统一
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民族
秦楚两国融入中原文化圈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唐]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
中原民族先进的社会发展
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
华夏文明的先进性:生产力先进(农耕文明);文化优越(礼乐);制度优势(分封、宗法制)
春秋时代中华民族已经开始形成。
——顾德融 朱顺龙《春秋史》
4. 民族交融,华夏认同
二、新·经济
1、农业:“废井田,开阡陌”、 “相地而衰征”
材料一:考古出土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和牛尊
(1) 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得到推广
(2) 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集体耕作
个体农耕
封建
土地私有制
经营
方式
土地
性质
阶级
关系
地主阶级
农民阶级
奴隶主阶级
奴隶阶级
奴隶制
土地国有制
材料二 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吕氏春秋·审分》
齐:“相地而衰征”
鲁:“初税亩”,即不论私田公田,都按照田亩实数收税。
秦:“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
二、新·经济
【课堂探究】通过 铁犁牛耕、土地性质和阶级关系 看 唯物史观
铁犁牛耕
生产工具
亩产提高
生产效率
开私荒公
生产力
废井田,开阡陌
生产关系
1) 生产力 决定 生产关系
2) 经济基础 决定 上层建筑
废井田,开阡陌
经济基础
奴隶和平民垦荒种地,得到土地所有权(自耕农)
奴隶主贵族分化、依军功行田宅(新兴地主阶级)
受租于新兴地主阶级耕种土地的逃亡奴隶或破产农民(佃农)
奴隶主贵族阶级没落;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上层建筑
铁犁牛耕
二、新·经济
1、农业:“废井田,开阡陌”、“相地而衰征”
(3) 各国兴建水利灌溉工程
2、手工业
春秋战国时期,冶铁技术出现。
战国时期,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现藏于河北博物院的
“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座”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多余的劳动力
二、新·经济
3、商业
材料 “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临淄之途,车彀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
——《史记·苏秦列传》
(2) 贸易与市场活跃的标志: 金属货币的使用与流通
(1) 商业的产生与发展: 农业进步推动社会分工--农产品、劳动力的剩余
(3) 工商业集中产生中心城市: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 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
◎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货币
三、新·社会
1、变法运动兴起
魏
李悝改革
秦
商鞅变法
赵
赵武灵王变法
韩
申不害改革
楚
吴起改革
燕
乐毅改革
齐
邹忌改革
影响: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课堂探究】为什么各国争相变法?
1. 直接目的:
2. 经济上:
3. 政治上:
4. 根本原因: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井田制的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新兴地主阶级日益壮大。他们要求废除原有的奴隶主旧贵族特权,建立起封建政治、经济新秩序,变法应运而生。
生产力的发展
富国强兵
三、新·社会
2、商鞅变法
材料一: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者同赏,匿奸者与降敌者同罚。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四: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五: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史记·商君列传》
(1) 内容:
奖励耕织
重农抑商
推行县制
实行什伍连坐
奖励军功
推行军功爵制
建立个体小家庭
三、新·社会
【课堂探究】如何评价商鞅变法?
材料一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乡邑大治……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孝公用商鞅变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三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战国策·秦策一》
(1)积极性:
①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2)局限性:
②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①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刑法严苛。
②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四、新·思想
1、孔子与儒家学派
材料一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
——《论语·颜渊》
材料二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
——《论语·颜渊》
材料三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材料四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1)思想核心:
“仁”——关爱他人
四、新·思想
1、孔子与儒家学派
(2)政治思想:
材料一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材料二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②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但也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
①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为政以德”,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
(3)教育思想:
材料一 孔子推广私人讲学,对打破“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教育是有贡献的。他在实践中,破除了等级、地域和种族的界限,接收贾人、贱人和农家的子弟入学,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
——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上)》
材料二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论语·雍也》
②主张“因材施教”
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私学的发展。
四、新·思想
2、老子与道家学派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以上均摘自《道德经》
①“道”是凌驾于天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
②追求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
③朴素的辩证法:揭示出事物存在着互相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
④政治上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无事取天下”;
⑤其观点见于《老子》一书。(又称《道德经》)
四、新·思想
3、百家争鸣
学派 代表人物 思想特点
儒家 孟子 认为人性善,提倡“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学说,是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荀子 认为人性恶,但后天教育可以使人由恶变善;主张隆礼重法,强调“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又提出“制天命而用之”。
道家 庄子 把“道”作为最高准则,宣扬天道,崇尚逍遥自由,提出“齐物”的思想。“天与人,不相胜”。
墨家 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提出“尚贤”“尚力”的政治主张,主张“节用”“节葬”,代表下层平民利益。
法家 韩非子 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提出”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代表新兴地主阶层利益;主张变法革新。
阴阳家 邹衍 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相生相胜”理论。
百家争鸣的意义:
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不仅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新
新
政局
經濟
社會
思想
决定
反作用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总结
【课堂小结】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经济:
①铁器牛耕的应用,生产力提高,精工细作生产模式逐渐形成。
②井田制瓦解
③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封建经济发展,小农经济形成并发展。
④重农抑商政策逐渐得到重视。
政治:
①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瓦解
②诸侯争霸,兼并战争,出现统一趋势
③各国改革以富国强兵
④封建地主阶级兴起,要求经济政治权力,士阶层兴起
思想:
私学兴起,重视人才,诸子并立,百家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