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中国处于单一政权的统治之下是常态……南北朝都不代表“常态”,但又都以不同的方式推动了“回归”……中国历史的连续性是举世无双的,但“连续性”并不是说一成不变,它是一个动态进程,是在各种波动和“变态”中体现出来的。
——阎步克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学习目标:
●通过利用历史地图梳理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提高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能力。
●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区域开发和孝文帝改革,提升唯物史观和史料实证能力。
●认识民族交融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的意义,培养家国情怀。
目
壹
贰
政权更迭
民族交融
录
三国鼎立形势图(262年)
三国鼎立
一、三国与西晋
三国与西晋西晋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西晋。263年,司马昭派兵灭蜀汉。280年,晋灭吴,三国鼎立局面结束, 西晋统一。一、三国与西晋一、三国与西晋
魏
(220-266)
蜀
(221-263)
吴
(222-280)
西晋
(266-316)
东汉
(25-220)
(一)政权更迭情况
我国古代史上第一个寒冷期
“匈奴中连年旱蝗,赤地数千里,草木尽枯,人畜饥疫,死耗太半。单于畏汉乘其敝,乃遣使诣渔阳求亲。……二十三年,诣西河太守求内附。”
----《后汉书》卷一一九《南匈奴列传》
(二)少数民族內迁
匈奴、羯、氐、羌、鲜卑
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
晋朝颁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的印章:“晋归义羌侯”印
一、三国与西晋
(二)少数民族內迁
1、民族成分:匈奴、鲜卑、羯、氐、羌。
2、影响:
1)民族矛盾一度激化。
2)北方汉人南迁,促进江南的开发。
3)内迁民族逐渐汉化,有利于民族融合。
一、三国与西晋
一、三国与西晋
(三)西晋速亡的原因分析
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
帝曰:“何不食肉糜?”
——《晋书·惠帝纪》
八王之乱示意图
五胡内迁示意图
1、统治集团奢侈腐化。
2、八王之乱,耗竭国力。
3、內迁少数民族卷入内乱,逐渐主导局势。
东晋十六国形势图
公元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1)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夺取政权,改国号为“宋”。
(2)此后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
(注:六朝——宋齐梁陈四个王朝与吴、东晋等南方的六个王朝统称六朝)
1、东晋的建立:
2、南朝(420—589):
二、东晋与南朝
魏晋以来,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使得一些显赫的士大夫世代把持政权,享受政治、经济等特权,从而在统治阶级内部构成了一个特殊的门阀贵族阶层,即“门阀政治”。
3、东晋王朝的支柱——士族阶层的出现:
①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②经济原因:土地兼并严重,经营庄园,渐成割据;
③政治原因:魏晋政权依赖于士族阶层的支持,士族阶层是其统治基础;九品中正制是土族制度的政治保障;
(2)出现的背景、原因:
(1)含义:
二、东晋与南朝
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
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3)士族的特权:
①士族自身的腐朽,与生俱来的特权使之缺乏执掌政权的能力;
②隋唐科举制的实行动摇了士族的政治基础;
③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士族制度的经济基础;
④唐朝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⑤农民起义以及庶族地主乘机崛起,进一步摧垮了腐朽的土族。
(4)士族衰落的原因(隋唐时期):
3、东晋王朝的支柱——士族阶层的出现:
二、东晋与南朝
东晋建立之初,高门士族琅邪(ya)王氏当权。其代表人物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王敦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内外相应。司马睿即位接受百官朝贺时,甚至请王导与他并排上坐,王导坚决推辞,方才作罢。时称“王与马,共天下”。
此后,颖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继掌权。(这几家士族都是在战乱中从北方移居到南方的)
历史纵横:东晋的士族专权:(P28页)
二、东晋与南朝
4、江南的开发,经济重心开始难移:
①政治环境: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
②北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和劳动力资源;
③自然条件: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蕴含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④统治者的措施:南方的统治者实行了一些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发展的政策;
①促进了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缩小了南北经济水平的差距,经济重心趋向难移;
②江南的开发促进了许多山区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融。
北民南迁示意图
(1)原因:
(2)意义:
二、东晋与南朝
《宋书》是记载着南朝第一个王朝刘宋历史的史书。其中有一段描述:
至于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jiong),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成稔(ren),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鄒(hu)、杜之间,不能比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入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学识之窗(P28页):
根据材料,说说当时南方经济发展的成就。
成就:南朝刘宋时期,江南地区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有巨大发展。当时南方物产丰盈,土地得到大量开发,农作物产量高,手工业发达。
二、东晋与南朝
1、十六国的概况
与东晋同时期的北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三、十六国与北朝
(1)统一北方时间:4世纪下半叶
①时间:
383年
(2)淝水之战
②双方:
前秦与东晋
③结果:
东晋打败前秦
④失败原因:
前秦政权内部各族未充分融合,统治基础脆弱,战略战术失当。
⑤影响:
前秦迅速崩溃,原先归附前秦的其他民族,纷纷乘机独立,黄河以北又再陷入分裂的状态。
风声鹤唳
草木皆兵
投鞭断流
三、十六国与北朝
2、前秦的统治
3、北魏孝文帝改革
改革背景:
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主持改革。
北魏孝文帝为什么改革?
1.缓和民族矛盾
2.改变鲜卑族落后状态
3.孝文帝深受汉文化影响
民族 生产方式 政治制度 文化
汉族 农耕为主 比较完备 先进
鲜卑族 游牧为主 相对落后 相对落后
三、十六国与北朝
1、内容:
(1)政治:迁都城至洛阳,采用汉族统治阶级的政策
(2)文化:穿汉服、说汉语
改汉姓、定高门,结汉亲
(3)经济:均田制、租调制
2、性质:
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具有深远影响的封建化改革。
改鲜卑姓为汉姓 鲜卑姓 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赖 贺
丘穆陵 穆 独孤 刘
步六孤 陆 贺楼 楼
三、十六国与北朝
3、北魏孝文帝改革
3、影响:
积极:
(1)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
(2)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3)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消极:摒弃了鲜卑族勇武质朴的尚武精神,为北魏灭亡埋下伏笔
北朝的强盛来自……变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 ,并构成了…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三、十六国与北朝
3、北魏孝文帝改革
4、 北朝的结束
北魏
东魏
(534年―550年)
西魏
(535年―556年)
北齐
(550年—577年)
北周
(557年—581年)
隋
朝
灭
576年
588年
576年北周灭北齐
581年杨坚代魏
建立隋朝
588年隋灭南陈
统一全国
三、十六国与北朝
“南北朝都不代表‘常态’,但又以不同的方式推动了‘回归’”
政治:发动为实现统一的战争,并多次出现短暂或局部的统一
经济:江南开发推动南方农业进入精耕细作的时代,南北差距缩小
民族:南北方都出现了民族交融的局面,推动多元一体的局面复现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国家分裂和民族交融时期,也是政治、经济、文化大变革时期,上承秦汉帝国、下启隋唐帝国,为隋唐的大一统奠定基础。
本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