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女启用前
济南市2023年高一学情检测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mm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满江红》到底是不是岳飞写的?这桩学术公案,.争论已近百年。到目前为上,还没有充分的证据
可以支撑“此词非岳飞所写”一说。
持“此词非岳飞所写”说的学者,提出的主要理由之一,是“贺兰山”在西北方的西夏境内,与起
自东北的金人毫不相干。
有学者为证明《满江红》确系岳飞之作,曾发表论文说,”“此贺兰山”非“彼贺兰山”,它在今河
北磁县境内,岳飞曾在那里抗击过金兵。但这个反驳意见比较苍白无力。因为磁县贺兰山是个不出名的
T
小山,岳家军在那里与金兵打的仗也不是有影响的战役。写进词里,如不加注,谁也看不明白。翻检一
投
下宋代文学文献,我们就会发现,“贺兰山”一般都指宁夏贺兰山,没有指磁县贺兰山的。因此,这不
是一个值得采信的解说。一心
怎样才能解释“贺兰山”与金人本土的地理方位矛盾呢?最有说服力的是:此词中的“贺兰山”并
非“写实”,而是“用典”或“借代”。在金之前,:西夏政权曾是北宋王朝的心腹大患。西夏人不断入
侵,宋夏之间在西北地区曾有过多次较大规模的军事冲突。岳词“踏破贺兰山缺”,是借西夏贺兰山来
代指金人本土的军事屏障,表达自己对抗金大业终极目标的战略构想:不但要把金兵驱逐出境,还要乘
胜突破其本土的最后防线,彻底摧毁其军事力量。
在宋人涉及宋金战争关系的词里,凡言及金人,言及宋金边疆战地,几乎没有“实写”,而“用典”
和“借代”则是普遍现象。不仅在“涉及宋金战争关系”的词里,此前涉及宋辽、宋夏战争关系,此后
涉及宋元战争关系的词也一样。
为什么宋词里凡言及金人,言及宋金边疆战地,基本上不“实写”,而偏要“用典”.“借代”呢?
这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探讨。
其一,从古代诗歌审美特征的角度。古代文人创作的诗歌,有偏重“渊雅”“含蓄”的传统。“用
典”“指代”比较符合这样的美学原则,而“写实”则与这样的美学原则有一定的距离。
其二,从“词”的文体特征的角度。词在宋代是流行歌曲的唱词,属于“听”的文学。要让听众能
在第一时间听懂、接受,它势必更偏重于“熟悉化”,而不像“诗”之类“读”的文学那样偏重于“陌
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绝密★启用前
济南市 2023年高一学情检测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1.B 2.A 3.D
4. ①首先提出论点:没有充分的证据可支撑“此词非岳飞所写”一说。
②接着提出反面论点,“贺兰山”在西夏境内,与金人不相干。某学者对此的反驳观点
不成立。
③文章主体部分主要论证 “贺兰山”是“用典”或“借代”,既符合古代诗歌审美特
征,又符合“词”的文体特征。
本题考查概括分析能力,需要分层梳理行文思路。开篇第一段提出观点,第二段和第三
段提出反面观点批驳,第四段论证“贺兰山”并非写实。
评分意见:本题 4 分。前 2 点每点 1 分,第 3 点 2 分。
5. “贺兰山缺”不能证伪岳飞《满江红》。①“贺兰山”的说法并非“写实”,是“用典”
或“借代”, 所以“贺兰山”在西北方的西夏境内也不能证伪。②北宋诗人喜欢以贺
兰风物表达个人的情志,“贺兰山缺”的“山缺”是一个常见于宋人诗词中的诗性语词,
此词中“山缺”一词,是作者借来凑韵的,所以也无法证伪。
本题考查信息筛选能力,先要明确观点,然后再结合两则材料筛选相关信息,两则材料
各筛选归纳一个方面。
评分意见:本题 4 分。每点 2 分。
6.D 7.C
8. ①听到一然的问询,鲁格吃惊又不舒服,但又压抑了情绪。②月球旅行前,一然进入休
眠状态,鲁格期待月球上的气息能激发一然自我意识觉醒。③在月球上,一然欢快地跳
跃,鲁格一动不动,内心激动的同时又在冷静地观察一然。
本题考查小说的情节,梳理小说的行文思路。小说按照时间顺序,围绕月球之旅这一行
程展开故事,可以按照旅行前、旅行中以及故事发生突转确定答题区间,然后筛选情绪随一
然行动变化的词语、句子,即可得出答案。
评分意见:本题 6 分。每点 2 分,每点中“一然的言行”1 分,“鲁格的情绪变化”1
分。
9. ①此前鲁格删掉了一然硬盘里的机器人三定律,使得一然出现了不受控制的行为,鲁格
无力应付。我们需要从技术上实施严格的安全控制。②一然只是离开了人类,人工智能
潜在的危险则更多。应该确保人工智能的行为符合社会伦理和法律。③小说中的一然是
一个会观察、会学习的机器人。人工智能的进化速度很快,我们应该及时干预。④小说
1
{#{QQABBQCQgggAQAAAAQgCUQFACAKQkACAAKoGxBAMIAABARNABAA=}#}
中师父和鲁格等人的行为都在影响着一然,人类的噪音和杂音让他无法容忍。人工智能
会受人的影响,我们应该注重自身的行为和品德,从而更好地引导人工智能。
本题考查小说的情节作用、探究作品的意蕴,题干考查的小说的结局,需要联系上文找
到结尾情节产生的原因和依据,再据此提炼出给我们的启示即可得分。
评分意见:本题 6 分。每点 2 分,答出 3点即可得满分。
10.A 11.D 12.B
13. (1)骠骑将军常常带着一批壮士冲锋在前,他的部队也很幸运,从来没有陷入过困境。
(2)单于对浑邪王非常恼怒,因为他统领西部而多次被骠骑军击破,以致损失了几万人。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评分意见:本题 8 分。
【补充细则】
第一句:【4 分。关键词“先”、“困绝”、“未尝”各 1 分,大意 1分。】
1. 关键词部分:
(1)“先”:此处为动词,可译为“冲锋在前”、“走在前面”、“奔驰在前”等。
(2)“未尝”:可译为“不曾”、“未曾”、“从来没有”等。
(3)“困绝”:此处为动词,可译为“陷入困境”、“遇到困境”、“遭遇(极大的)危险”等。
2. 大意部分:
“军亦有天幸”,可译为“他的部队也很幸运”、“他的部队也有好运气”、“他的部队也是有
上天垂幸”、“他的部队也有天赐的幸运”等,意思对即可。
第二句:【4 分。关键词“数”、“为……所”、“亡”各 1 分,大意 1分。】
【补充细则】
1. 关键词部分:
(1)“数”:可译为“多次”、“屡次”。
(2)“为……所”:表示被动。
(3)“亡”:可译为“损失”、“失去”等。
2. 大意部分:
“单于怒……”,可译为“单于因为……而愤怒”、“因为……,单于大怒”、“单于对……很
愤怒”等,意思对即可。
14. 有气敢任就是有气魄,果敢有决断的意思。
①霍去病率领八百名骑兵,离开大军,深入几百里寻找有利的机会攻杀敌人;
2
{#{QQABBQCQgggAQAAAAQgCUQFACAKQkACAAKoGxBAMIAABARNABAA=}#}
②他骁勇善战,有胆识,面对浑邪王的偏将们不降而欲逃跑时,他立即深入敌军腹地,斩
杀了想逃跑的人;
③他有家国情怀,不重个人私利,有强烈的责任感,武帝为他修建府第,他说匈奴还没有
消灭,不考虑自己的小家。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分析综合的能力,重点在于筛选文本信息,归纳内容要
点。
评分意见:本题 3 分。每点 1 分,答出 2点即可得满分。
【解题思路】“有气敢任”可以理解为“有勇气,有气魄,果敢任气有决断,敢做敢当,
勇于承担责任,有担当”等意思。
“善骑射,为剽姚校尉,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骠骑常
与壮骑先其大军”体现了霍去病骁勇善战、身先士卒。
“骠骑乃驰入与浑邪王相见,斩其欲亡者八千人”体现了霍去病果敢决断,胆识过人。
“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的回答体现了霍去病勇于承担责任,具有家国情怀。
【注意】完全照抄原文,没有进行简要说明,不得分。
15.C
16.①惊是震惊、震撼之意;首联写出了诗人初到边塞的特有感受,用“心惊”二字,表示
诗人对国事的担忧;②“惊”引出颔联的景物描写,积雪映着寒光,旌旗猎猎飘扬的景象;
③边塞景象和稳固的军营是诗人产生惊的缘由;④结尾两句是诗人惊后的感慨,面对三边
烽火,蓟门战云,也使他雄心振奋,壮志凌云,于是也产生了投笔从戎之愿。⑤首联的“客
心惊”与尾联遥相呼应,全诗浑圆无痕而又遒劲有力。
本题考查学生对统摄全诗的字或词(诗眼)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评分意见:本题 6 分。每点 2 分,答出 3点即可得满分。
【解题思路】诗眼是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精炼传神或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
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能笼罩全篇、全联或全句的词语。它是读者窥探
诗歌内容的窗口。分析诗眼可以从诗眼本身的含义、围绕诗眼所写的内容以及诗眼在突出主
旨、串联诗歌结构上所起的作用等角度入手。
17. (1)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2)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本题考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语言建构与运用”和“文化传承与理解”,引导学生
丰富语言积累,自觉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评分意见:本题 6 分。每空 1 分。错字、漏字、顺序颠倒、字迹模糊不清均不得分。
3
{#{QQABBQCQgggAQAAAAQgCUQFACAKQkACAAKoGxBAMIAABARNABAA=}#}
18. ①在煦风中笑看片片落红 ②小满寄托着乡民的真诚期许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根据“在这首色彩感极强诗中”及后文所
述可知,主要用现代汉语阐释所引用诗句,所以对应“迎风笑落红”句补写,用现代汉语描
述其内容即可。第二处置于段落开头,是总起句,根据下文举例内容,尤其是最后一句“人
们感到收获季节即将到来”可推断开头应该是写小满这一节气带给农人们的希望。围绕此内
容补写即可。
评分意见:本题 6 分。每句 3 分,意思接近即可。
19.初夏之夜曼妙多姿,夜莺婉转鸣唱,杨柳在晚风吹拂下泛起莹莹绿意,一轮明月悬挂
在明净如洗的长空。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根据文段可知,“初夏之夜曼妙多姿”是总括句,“夜
莺婉转鸣唱” 属于其中一个方面,所以应放在此句后面,此处语序不当。“悬挂在明净如
洗的长空的一轮明月”与上句内容不连贯,应句式一致,改为“一轮明月悬挂在明净如洗的
长空”。
评分意见:本题 4 分。需修改两处,每处 2 分,“初夏之夜曼妙多姿”放在句尾亦可。
20.B
21.敞亮的庄稼院被临时做了打麦场,铺了满地金灿灿的麦子。
本题考查扩写语句的能力,根据下文祖父踩场子的情形和后面“沉浸在夏收的喜悦中”
可以扩写出打麦场堆满丰收的麦子的情景。
评分意见:本题 3 分。“打麦场”“麦子”每个词语扩写 1 分,整体符合语境 1 分。
22.通感,蝉鸣成了画,听觉转化为视觉。石碌碡与栖在场院畔老枣树上的蝉鸣构成一幅画,
生动地写出了乡村生活的美好与安静;表现了“我”对故乡和家人的热爱之情。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和分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从关键字眼判断修辞手
法,并结合原文内容解释修辞手法的使用,表达效果要联系修辞本身作用作答。
通感又叫"移觉",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视觉、嗅觉、
味觉、触觉、听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
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式。最典型的例子:"微风过处,送来
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清香乃是嗅觉,歌乃是
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
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评分意见:本题 4 分。修辞手法 2 分,表达效果 2分。修辞手法写成比喻亦可。
4
{#{QQABBQCQgggAQAAAAQgCUQFACAKQkACAAKoGxBAMIAABARNABAA=}#}
作文解读及评分细则
1.考题解读
作文材料是中华古诗词中的五个诗句,诗句均出自著名诗人的经典诗篇。写作任务是以
内涵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感悟与思考,引导学生去读,去品,去思,去悟。充分体现
了语文学科素养之文化传承与理解,考查了学生对语文学科理解能力、读写能力的把握程度。
2.审读材料及引导语
很多古诗词的语句闪烁着思想的光芒,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启发学生从五个诗句中读出
蕴含的哲理。要求任选一句,以其内涵为主题。所以,首先重点解读每一个诗句的内涵,准
确把握,才能准确立意。
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这句话的意思是:沉没的船只旁驶过了千千万万艘的帆船,枯萎的树木前长着万千棵欣
欣向荣的树木。
这句诗包含的哲理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趋势。这句诗是显示作者刘禹锡
自己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襟怀,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所以本句立意重点:发展的眼光、坚定的信念、乐观的精神等。
②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
远心胸宽广。
这句诗包含的哲理是: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高度决定眼界,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显示了作者王安石高瞻远瞩的胸怀和坚毅无畏的气概。
所以本句立意重点:立足高远,才能够排除种种迷雾;高度决定眼界。
③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这句话的意思是: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
地为它输送活水。这两句诗就表明了诗人朱熹的一种生活乃至治学态度:沉滞不可取,活动、
流动、运动是非常重要的,无论做什么,生命力是最重要的,学习就是要不断吸收新的东西,
才能保持自己的进步和富有活力的状态。
所以本句立意重点:不断学习,才能让自己思想永葆活力;不断吸收新知识,才能让生
命永葆青春。
④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
这句话的意思是: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了梅花的淡淡清香。作者
旨在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
所以本句立意重点: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5
{#{QQABBQCQgggAQAAAAQgCUQFACAKQkACAAKoGxBAMIAABARNABAA=}#}
⑤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寻找那人千百次,都没看见她,不经意间一回头,却看见了她立在
灯火零落之处。这句诗给我们的启发是:寻找到方向对的道路,又执着地追求,经过千百劳
作,必有所成,最终豁然开朗,这是何等的欣慰!
所以本句立意重点:执着追求,坚定信念,成功就在眼前。成功的过程是不断奋斗、艰
辛付出过程。
从以上五句中,任选一句,把握内涵,准确立意即可。明确文体,或记叙文,或议论文,
不论哪种文体,都要符合文体特征。
3.评分细则 基准分为 45 分
一类卷:(51-60 分)
能够把握内涵,准确立意,立意深刻,选材恰当,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
构严谨。有新意,有文采。文体明确。
二类卷:(42-50 分)
能够把握内涵,符合题意,立意较深刻,选材较恰当,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
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文体明确。
三类卷:(36-41 分)
基本符合题意,立意一般,选材尚恰当,中心尚明确,内容尚充实,感情尚真实,结构
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偶有语病。
四类卷(20-35分)
偏离题意,立意或选材不当,中心不明确,内容单薄,结构不够完整,语言欠通顺,语
病较多。
五类卷(20分以下)
符合以下一项即为五类:(1)脱离题意。(2)文理不通。(3)全文不足 400字。
扣分项:
错别字:错一个字扣 1分,上不封顶。
书写:潦草,扣 2分;难看,扣 3分。
题目:没有题目,扣 2分。
字数:不足 400字,20分以下;不足 600字,30分以下;满 600字、不足 800字,
每少 50字扣 1分。
抄袭:抄袭阅读内容的,视轻重程度,研究扣分,比如抄袭 400字的,20分以下;
抄袭 600字的,10分以下;抄袭 800字的,0分。
6
{#{QQABBQCQgggAQAAAAQgCUQFACAKQkACAAKoGxBAMIAABARNAB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