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辛亥革命 同步练习(含解析)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辛亥革命 同步练习(含解析)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16 08:08: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8课 辛亥革命
基础过关练 
知识点一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有学者认为,(晚清)三十年来,中国的新政始终以海防为中心。经过长期经营,多以为纵不能抗衡西方大国,要足以与日本相敌,而事实证明大为不然。“事实大为不然”所带来的影响是(  )
A.清政府改革政治体制
B.民主革命思想的勃兴
C.师夷长技以制夷实践
D.中体西用思想的出现
2.孙中山一方面说“我辈之三民主义首渊源于孟子,更基于程伊川之说。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另一方面又说“中国人的民权思想都是从欧美传进来的”。由此可见,孙中山三民主义(  )
A.具有开放与包容的理论特色
B.是比较完整的民主革命纲领
C.认为中国革命应借鉴国外经验
D.为辛亥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
3.宣统皇帝溥仪即位后,醇亲王摄政,缅甸《天南新报》就此事刊出“摄政王兴,摄政王亡,清国兴亡两摄政”的联文征对,同盟会《美洲少年周报》刊出“驱胡者豪,驱胡者杰,汉家豪杰再驱胡”的对句。这表明(  )
A.满清统治已经土崩瓦解
B.革命派驱胡目的是恢复汉族政权
C.中华民国已经成立
D.革命派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倾向
知识点二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4.1912年初,南京临时政府在官方文书《对外宣言书》中最早正式使用了“中华民族”这一概念,此后,“盖吾中华民族和平守法,根于天性,非出于自卫之不得已,决不肯轻启战争”“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的思想不断发展。南京临时政府这些举措有利于(  )
A.塑造国民的宪政观念
B.削弱政府的社会影响
C.激发民族认同的意识
D.消弭满汉利益的冲突
5.1912年2月12日颁布《清帝逊位诏书》曰:“……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该诏书(  )
A.以和平方式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
B.体现了清帝对君主立宪政体的向往
C.标志着中国历史封建制度的结束
D.为中华民国的成立创造了有利条件
6.1912年3月11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宋教仁说:“改总统制为内阁制,则总统政治上之权力至微,虽有野心者,亦不得不就范。”这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A.是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B.旨在维护民主共和的革命成果
C.体现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
D.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
知识点三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7.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的意义在于,“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管中国的事。”“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梁启超意在强调辛亥革命(  )
A.传播了民族民主思想
B.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
C.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D.实现了救亡图存目标
8.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的成果之一是建立了共和国,引进了西方的民主政治机制,但是很不成功,造成了北洋军阀混战、国际地位低下、人民生活困苦的局面。学者意在说明(  )
A.西方民主政治在中国行不通
B.辛亥革命为走向共和创造了条件
C.军阀混战导致辛亥革命失败
D.辛亥革命造成中国国际地位下降
[答题区]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拓展培优练 
1.[2023·甘肃庆阳高一联考]1903年,《湖北学生界》杂志刊登《痛黑暗世界》,指出“十九世纪之腥风血雨”,已“自大西洋移至太平洋,而演地球上空前绝后之悲惨剧”,中国人应当“奋身跳入二十世纪之新舞台,掷头颅,洒鲜血,以求子孙之立足地者也”。这反映出(  )
A.反对君主专制成为时代呼声
B.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紧迫感
C.湖北学生引领救亡图存浪潮
D.揖美追欧思潮的反思与退却
2.[2023·湖北荆州高一检测]1904年8月,孙中山在《中国问题的真正解决——向美国人民的呼吁》中讲道:“满清王朝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从根本上彻底的腐朽了,难道有人只要用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就能够使那座房屋免于倾倒吗?我们恐怕这种支撑行为的本身反要加速其颠覆……”孙中山意在说明(  )
A.革命道路是当时的必然选择
B.清末“新政”改革毫无建树
C.满清政府极端反动腐败无能
D.南京政府迫切需要国际援助
3.[2023·安徽宣城高一期末]据统计,1902至1911年间,各地民变多达1 300余起,平均每两天半发生一次。民变中既有旧的力量,也有新的力量彼此呼应。当时兵变有20多次,学生也经常闹学潮。因此,有人说,武昌起义只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反映了(  )
A.辛亥革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将胜利
C.民主共和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D.清朝专制统治陷于孤立境地
4.[2023·湖南张家界高一期末]康熙帝将宋朝以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的统治家法作为治国政纲,乾隆帝更是提出“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甲午战争后,梁启超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相应的国家意识。革命派提出,中国在“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情况下,建立起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殆不可以须臾缓”。上述材料反映了(  )
A.近代中国的民族国家意识逐渐形成
B.国民教育与救亡图存紧密联系
C.反专制与求民主成为核心价值追求
D.革命派致力于推翻清王朝统治
5.[2023·河南南阳高一检测]1924年国立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实验历史教科书》载:“清廷握专制之权数百年,实不愿改用宪政,将大权公诸人民,是以佯说预备立宪,暗中实厉行专制。此外一切政治也无革新的诚意,人民见清廷态度如此,知道舍去‘革命’别无救亡之策,这是‘革命’的主要原因”。据此可知(  )
A.辛亥革命的社会基础十分广泛
B.革命党人起义顺应了时势
C.辛亥革命成为救亡的唯一途径
D.清朝的专制统治空前加强
6.[2023·湖南益阳高一期末]1911年12月下旬,在南京各省代表会议上,决定实行总统制。1912年,孙中山向南京参议院提出辞职,并推袁世凯继任大总统。同年3月,南京参议院规定实行内阁制、南京参议院对中央政府组织机构形式的变化主要反映了(  )
A.革命党人对袁世凯的戒备
B.革命党人内部斗争日趋激烈
C.全国革命形势在不断高涨
D.列强加大对中国革命的干涉
7.[2023·江苏靖江高一期末]1912年初,南京临时政府《对外宣言书》首先在官方文书中正式使用了“中华民族”这一概念。1912年3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这表明当时(  )
A.民族共同体意识日益清晰
B.三民主义已成普遍共识
C.现代民主共和制已经建成
D.民族平等理念走向成熟
8.[2023·江苏徐州高一联考]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临时约法》规定“人民有信仰之自由”,同时颁布行政命令规定学校不准读经,不准祀孔,广州、四川、湖南等地的学校废除了尊孔读经,把孔庙改为学校或习艺所,停止了祀孔典礼。该举措的出台(  )
A.铲除了专制制度的社会土壤
B.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原则
C.反映了中国社会性质的改变
D.利于传播民主共和理念
9.[2023·新疆乌鲁木齐高一期末]民国元年,美国某报曾报道:“如果中国成功地按美国政府的模式建立起一个联邦共和国,由在欧美留过学的具有西方观念的人任领导,日本将不再是东方最西化的国家。”辛亥革命后的实践与该报道的设想相符的是(  )
A.临时大总统都具有西方民主观念
B.各省督军倡导实行联省自治
C.《临时约法》体现分权制衡原则
D.各地立宪派鼓吹君主立宪制
10.[2023·江苏无锡高一期末]有学者这样评价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强调暴力,坚持暴力,但暴力的程度并非想象得那么激烈,那么死板,相反辛亥革命在实行暴力的同时,实际上对分寸、阶段的把握还是比较准确,也就是说它对为什么实行暴力有所考量。”该学者意在强调(  )
A.革命目标不明确 B.革命方式的妥协
C.革命过程的理性 D.革命结果不彻底
[答题区]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11.[2023·重庆高一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1年10月,迫于形势,清政府委任袁世凯组织责任内阁,清政府的军政大权都落到袁世凯手中。袁世凯命北洋军队攻陷汉口后,通过英国公使向武昌军政府提出议和……武昌起义后,同盟会处于十分涣散的境地,成分非常复杂,立宪党人和旧官僚害怕革命的发展会危及自己的利益,很多人把推翻帝制的希望寄托在袁世凯身上。孙中山在当选为临时大总统时,致电袁世凯,表示“虚位以待”。帝国主义列强一面派军舰开赴武汉,一面物色新的代理人。他们把目光投向袁世凯,不断制造政局“非袁不可收拾”的舆论。
材料二 南京临时政府根据“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原则,宣布人民享有选举、参政等各种权利;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奖励海外华侨在国内投资;提倡“自由平等博爱为纲”的公民道德,废除“大人”“老爷”等称呼,禁止蓄辫、缠足和赌博等陋习。——两则材料均摘编自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1:政治文明的历程》
(1)根据材料一,概括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2.[2023·河南安阳高一联考]近代以来,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不懈斗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是我国从传统政治迈向现代政治的分水岭。——摘编自富成慧《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现代性研究》
你是否认可材料作者的观点,并加以说明。
基础过关练
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晚清三十年的新政是指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没有富国强兵的目的。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战败,救亡图存兴起,以孙中山为首的民主革命思想勃兴,B项正确;清政府改革政治体制是预备立宪,排除A项;洋务运动是践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排除C、D项。故选B项。
2.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孙中山认为一方面三民主义来源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另一方面三民主义也是欧洲民权思想的产物,可见,孙中山认为三民主义既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又吸收了西方文化,具有开放与包容的理论特色,A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表明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民主革命纲领,排除B项;C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故选A项。
3.答案:D
解析:由“驱胡”“汉家”等信息可知当时将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具化为所谓的汉胡独立,由此说明当时的革命派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倾向,D项正确;辛亥革命后满清的统治才土崩瓦解,排除A项;革命派驱胡的目的是建立民主共和政权,而不仅仅是汉族政权,排除B项;中华民国的成立是在辛亥革命以后,排除C项。故选D项。
4.答案:C
解析:南京临时政府将五个民族合成为一个民族,有利于激发民族认同的意识,C项正确;“宪政观念”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A项;五族共和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加强各民族对政府的认同观念,排除B项;“消弭”说法夸大,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A
解析:《清帝逊位诏书》宣告清帝退位,以和平方式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A项正确;1912年1月,中华民国宣告成立,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排除B项;三大改造标志着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排除C项;1912年1月,中华民国宣告成立,排除D项。故选A项。
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改总统制为内阁制,则总统政治上之权力至微,虽有野心者,亦不得不就范”,可知内阁制取代总统制有利于约束总统特权,维护民主共和政体,B项正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排除A项;“则总统政治上之权力至微”说明约法的主要目的是约束总统权威,维护民主共和政体,体现了资产阶级反封建的革命性,排除C项;辛亥革命结束后,革命果实被窃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状并未得到改变,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陷入僵局,排除D项。故选B项。
7.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管中国的事”指的是辛亥革命传播了民族思想,“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指的是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思想,A项正确;题干中并没有体现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排除B、C项;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没有实现救亡图存的目标,排除D项。故选A项。
8.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辛亥革命后,虽然建立了民主共和国,但是没有改变中国所面临的问题,说明西方民主政治在中国行不通,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西方民主政治在中国行不通,B项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C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中国国际地位下降是因为国力衰落和列强入侵,并不是辛亥革命造成的,排除D项。故选A项。
拓展培优练
1.答案:B
解析:中国人应当“奋身跳入二十世纪之新舞台,掷头颅,洒鲜血,以求子孙之立足地者也”,这反映出20世纪初,中国学生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紧迫感,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对君主专制的信息,排除A项;C项错在“引领”,排除;材料也没有“退却”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A
解析:孙中山通过将满清王朝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来揭露满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当时采用“支撑”即“改良”的办法已毫无意义,其意在说明必须采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A项正确;孙中山只是指出“支撑”等改良的办法已无实际意义,并未讲到清末“新政”毫无建树,而且实际上“清末”新政一系列改革客观上推动了辛亥革命的到来,排除B项;孙中山抨击满清政府的反动腐败无能是为说明革命手段的必然性,排除C项;南京政府当时尚未成立,且材料中孙中山也没有表达出寻求国际援助的意图,排除D项。故选A项。
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1902至1911年间,各地民变多达1 300余起,……武昌起义只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可知,反映了1902至1911年间各地民变次数较多,参与反清斗争的社会力量此起彼伏,说明清政府面临着严重的内部统治危机,武昌起义加速了清王朝灭亡的步伐,D项正确;辛亥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斗争,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排除A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将胜利,表述有误,辛亥革命并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排除B项;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梁启超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相应的国家意识。革命派提出……建立起一个现代民族国家”,得出近代以来,资产阶级维新派致力于培养国民的国家意识,资产阶级革命派呼吁建立现代民族国家,这些都促进了民族国家意识逐渐形成,A项正确;材料提及梁启超致力于培养国民的国家意识,不能反映国民教育开展情况,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民族国家,未提及维新派和革命派的反专制主张,排除C项;材料提及革命派要求建立一个现代国家,仅凭此不能得出革命派致力于推翻清王朝,排除D项。故选A项。
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材料认为清政府无意宪政,仍厉行专制,人民认为除“革命”别无他策,由此可知,革命党人的起义顺应了民意,B项正确;辛亥革命作为资产阶级性质革命,缺乏深厚的社会基础,A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根据材料“一切政治也无革新的诚意,人民见清廷态度如此,知道舍去‘革命’别无救亡之策”可知,革命是迫不得已的最后选择,但辛亥革命不是救亡的唯一选择,排除C项;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当时清政府在形式上正实行预备立宪,专制统治没有空前加强,排除D项。故选B项。
6.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1911年12月下旬,在南京各省代表会议上,决定实行总统制……南京参议院规定实行内阁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限制袁世凯独裁,实行责任内阁制,A项正确;仅从材料,无法得出革命党人内部斗争状况,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对袁世凯的限制,并未涉及全国形势的发展,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列强对中国革命的干涉,排除D项。故选A项。
7.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南京临时政府《对外宣言书》中正式使用了“中华民族”这一概念,“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体现南京临时政府具有民族共同体意识,A项正确;B项中“普遍共识”错误,排除B项;材料与民主共和政体无关,排除C项;此时的民族平等观念在形成中,不是走向成熟,排除D项。故选A项。
8.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临时约法》规定国民的信仰自由权利,体现了民主;同时政府废止尊孔读经等活动,促使国人摆脱儒学的影响,有利于传播民主共和理念,巩固新政权的地位,D项正确;“铲除了”说法绝对,排除A项;材料中政府的行政命令与《临时约法》的规定相冲突,不是依法治国,排除B项;中华民国时期社会性质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C项。故选D项。
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美国媒体设想中国政体按照美国政体来构建,《临时约法》体现了分权制衡原则,符合题意,C项正确;临时大总统之一的袁世凯复辟帝制,没有民主观念,排除A项;联省自治是20世纪20年代由西南军阀提出,目的是反对北洋军阀武装统一,排除B项;立宪派为晚清政治团体,既反对清朝统治的现状,要求改革,也反对革命,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排除D项。故选C项。
10.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辛亥革命在实施暴力的同时,实际上对分寸、阶段的把握还是比较准确”可以看出,材料强调了辛亥革命的推进富有理性,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辛亥革命的目标,排除A项;材料反映辛亥革命过程中理性实行暴力手段,无法体现革命方式的妥协,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辛亥革命结果不彻底,排除D项。故选C项。
11.答案:(1)原因:袁世凯政治军事实力强大,手段老辣;同盟会成分复杂,组织涣散;立宪派、旧官僚破坏和阻挠;革命派实力弱小,妥协退让;帝国主义干涉革命,扶植袁世凯。
(2)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思想解放;推动了移风易俗和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解析:(1)原因:依据材料“清政府的军政大权都落到袁世凯手中。袁世凯命北洋军队攻陷汉口后,通过英国公使向武昌军政府提出议和”,得出袁世凯政治军事实力强大,手段老辣;依据材料“武昌起义后,同盟会处于十分涣散的境地,成分非常复杂”,得出同盟会成分复杂,组织涣散;依据材料“立宪党人和旧官僚害怕革命的发展会危及自己的利益”,得出立宪派、旧官僚破坏和阻挠;从革命党自身分析,得出革命派实力弱小,妥协退让;依据材料“帝国主义列强一面派军舰开赴武汉,一面物色新的代理人。他们把目光投向袁世凯”,得出帝国主义干涉革命,扶植袁世凯。(2)历史意义:从革命性质分析,得出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从政治角度分析,得出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从经济发展角度分析,得出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从思想解放角度分析,得出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思想解放;从对社会习俗分析,得出推动了移风易俗和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12.答案:层次一:认可。依据: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确立了共和政体,推动了中国的民主化进程;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法制史上的里程碑。层次二:不认可。依据:辛亥革命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没有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袁世凯夺取革命果实后,逐步建立起北洋军的独裁统治。层次三:不完全认可。依据:综合以上依据。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可以选择认可、不认可或者两者兼而有之任一角度回答。选择认可,则从辛亥革命的进步性角度回答,得出其推动社会转型,如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确立了共和政体,推动了中国的民主化进程;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法制史上的里程碑。选择不认可,则从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回答,如辛亥革命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没有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袁世凯夺取革命果实后,逐步建立起北洋军的独裁统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