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基础过关练
知识点一 戊戌维新运动
1.维新变法期间,光绪帝曾发谕旨“近来朝廷整顿庶务,迭经谕令各将军、督抚切实筹办……乃各省积习相沿,因循玩懈,虽经严旨敦迫,犹意存观望”。这反映了( )
A.后党势力蓄意破坏 B.地方尖锐对抗中央
C.政治改良遇阻艰难 D.汉族官僚乘势崛起
2.19世纪末的《时务报》宣传了维新思想,造就了维新人才,而且一些维新派创办的学会团体也设在《时务报》报馆内。《时务报》还设专栏登载各地新成立的学会、报刊、学校的消息。由此可见,该报( )
A.是维新运动的重要阵地
B.集中反映革命党人的诉求
C.旨在引进西方民主思想
D.将社会发展作为首要目标
3.“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材料认为戊戌变法( )
A.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
B.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C.推动了政治近代化进程
D.促进了革命思潮的萌发
知识点二 义和团运动
4.义和团运动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植根于自然经济的保守意识连在一起,这种矛盾显示了一场正义的反帝群众运动中落后的封建主义内容。这场运动( )
A.大大促进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
B.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
C.缘于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阻止了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5.义和团运动使列强认识到:“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这说明义和团运动( )
A.阻止了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B.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C.体现了明显的盲目排外思想
D.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知识点三 八国联军侵华与民族危机的加深
6.漫画中装着中国宝藏的箱子被一把“外国锁”锁着,“主人”靠在箱子上,一脸无奈地为其看护,反映了多国参与的“集体抢劫”,根据中国近代史,对漫画反映事件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 )
A.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列强侵略开始深入中国内地
C.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进入新的阶段
D.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
7.《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赔款4.5亿两白银,分39年还清,年息4%,以海关税、常关税、厘金和盐税作担保;同时,各国均同意清政府把现行平均关税由实际的3.18%提高到5%,对原本免税的商品开始征税。各国的这种主张( )
A.旨在促进晚清近代化进程
B.彻底剥夺清政府财税主权
C.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逆差
D.维系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8.近代中国关税、盐税、借款等,均存在外商银行,中国对外各种借款及赔款本息的收付,完全须经由外商银行。这一现象反映了( )
A.中国税收政策日益近代化
B.大量中国资本参与国际投资
C.列强控制了中国财政命脉
D.中国金融市场的混乱无序
[答题区]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拓展培优练
1.[2023·重庆高一期末]梁启超(1873~1929年)在其《三十自述》中回忆自己十八岁时,从广东新会家乡前往京师参加科举,返乡时取道上海,从坊间购得《瀛寰志略》读之,始知有五大洲各国,还见到上海制造局译出西书若干种,十分喜欢,可惜无力购买。梁启超的经历说明( )
A.两广地区思想保守教育落后
B.新知传播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C.科举制已不再适应时代需要
D.民族危机激发士人思想更新
2.[2023·河北邢台高一联考]戊戌变法时,有人劝康有为,先办教育培养人才,再搞变法改革。康有为说:局势严重,来不及了!变法103天中,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这从侧面主要反映出( )
A.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B.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C.改革缺乏必要社会基础
D.维新人士缺乏政治经验
3.[2023·河北邯郸高一期末]颜炳罡在《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说:“戊戌变法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材料说明戊戌变法( )
A.建立起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
B.推动了我国开始工业近代化探索
C.标志中国人民的第一次全面觉醒
D.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4.[2023·山西朔州高一联考]戊戌维新运动时期,维新派发动了一场以妇女为对象、以民族自强为目标的废缠足运动。他们猛烈地抨击缠足习俗,积极塑造中国妇女的“国民之母”形象,认为放足才能使妇女成为强健的“国民之母”,所以强种的首要任务是放足。这反映出维新派( )
A.主张男女享有平等权利
B.提倡妇女解放
C.接受民主科学的新风尚
D.倡导家庭革命
5.[2023·河南濮阳高一期末]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曾说道:“吾人对于中国群众,不能视为已成衰弱无德行之人,彼等在实际上,尚含有无限蓬勃之生气。至于中国所有好战精神,尚未完全丧失,可于此次‘拳民运动’中见之。”该言论可以用来佐证义和团运动( )
A.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B.彻底阻止了列强的对华侵略
C.呈现出明显的盲目排外思想
D.彰显出反帝爱国的民族精神
6.[2023·安徽淮北高一期末]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下)》记载到:当道义的愤怒仍然同旧时代连在一起的时候,正义者是不可能战胜非正义者的。但是,在庚子事变的枪炮沉寂以后,自胶州湾事件以来的瓜分狂潮也失去了其滔滔势头。这则材料主要强调了( )
A.太平天国运动的局限性
B.义和团运动的意义
C.反割台斗争的民族气节
D.辛亥革命的积极性
7.[2023·云南楚雄高一联考]八国联军中的法军司令弗赖称:“中国参战军队往往能在战场的任何一个位置迅速集结起一支拥有强大防御阵地的军队,1901年4月联军之德军在向山西边境推进时就遭遇了这一麻烦,中国军队借助狂风暴雨掩护的夜袭、水攻以及防不胜防的地雷战等,给联军造成了不小的伤亡。”这可用于说明( )
A.晚清军事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B.中国参战军队取得辉煌战果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不得人心
D.传统军事战略仍有较大影响
8.[2023·安徽芜湖高一检测]陈旭麓在评价太平天国运动时称“太平天国间接地促使地方政权相对于中央统治的自立倾向”;20世纪初南方督抚与列强签订了《东南保护约款》表示“无论北方情形如何,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由此可见,太平天国运动和东南互保都( )
A.加深了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
B.为南方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C.推动了湘淮官僚集团的崛起
D.引起了清朝权力结构的变化
9.[2023·重庆高一期中]1902年,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写道,“四千余年之历史未尝一中断者谁乎?我中华也”,中国学术思想在世界上于上古、中古“皆占第一”,今日西学东来,“亦不过报恩反哺之义,加利息以偿前负耳”。这一看法旨在( )
A.借鉴学习西方文化
B.激发民族文化自信力
C.维护儒学正统地位
D.为西学传播制造舆论
10.[2023·甘肃天水高一期末]根据现有资料发现,梁启超写于1900年的《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中,最早出现“四大文明古国”之说,把中国和埃及、巴比伦、印度一起并称四大文明古国。当时他提出“四大文明古国”是( )
A.用全球史观阐述世界历史
B.表达了救亡图存的爱国情怀
C.以亚非文明抵抗西方文明
D.倡导维新变法,重现民族辉煌
[答题区]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11.[2023·广西北海高一期末]百日维新是中国近代政治改革的一次重大实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伯兄(康有为)规模太广,包揽太多,同志太孤,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安能有成?弟私窃深忧之。——康广仁《致易一书》
材料二 光绪帝下谕旨取消各衙门堂官对司员士民上书的审查权后,短时间内上书次数猛增至三百多人次。他们中的大多数不了解公文程式,开出了长长的救时方,建策往往同时包含军事、政治、外交、社会、财政等诸多方面。然而,正是他们的参与,使得戊戌变法有了更大的展开面,波及更多人的内心。方案种种,对策多多,却没有一条清晰的改革思路,对彼得、明治的模仿也只能是外貌,而不详其真精神。——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戊戌人士“同志太孤”的主要变法措施,并说明变法难以推行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百日维新中的主要举措。分析这一举措在实施中暴露出的问题。
12.[2023·辽宁辽阳高一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代表人物 救国探索方案
林则徐、魏源等 “师夷长技以制夷”
洪秀全、洪仁玕等 “地上天国”
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 “师夷长技以自强”
康有为、梁启超等 “维新变法”
——摘编自李侃《中国近代史》
材料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先进的中国人探索国家出路的历程。从表中任选两个先进国人救国探索的方案,指出二者之间的发展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阐述充分,表述清晰。)
基础过关练
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积习相沿,因循玩懈,虽经严旨敦迫,犹意存观望”可知吏治腐败,从而导致变法诏令流于形式,反映了政治改良遇阻艰难,C项正确;材料未反映后党势力蓄意破坏,排除A项;“尖锐对抗”表述过于严重,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汉族官僚乘势崛起,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A
解析:据材料中的“宣传了维新思想,造就了维新人才”“一些维新派创办的学会团体也设在《时务报》报馆内”等信息可知,19世纪末的《时务报》是维新运动的重要阵地,A项正确;《时务报》反映的只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诉求,排除B项;C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结合时代背景可知,该报纸的首要目标应该是救亡图存,排除D项。故选A项。
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可知,戊戌变法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是推动历次革命运动的重要历史事件,推动了近代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进程,C项正确;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促进了革命思潮的萌发,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且革命思潮的萌发早于戊戌变法,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B
解析:根据“义和团运动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植根于自然经济的保守意识连在一起,这种矛盾显示了一场正义的反帝群众运动中落后的封建主义内容。”可得出义和团运动打击了帝国主义,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B项正确;义和团运动具有排外性质,排除A项;列强放松侵略是在一战期间,排除C项;义和团运动未能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可知,义和团运动使列强认识到中国人民拥有强大的力量,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义和团运动没有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排除B项;义和团运动主张“扶清灭洋”,体现了明显的盲目排外思想,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
6.答案:D
解析:根据“中国宝藏的箱子被一把‘外国锁’锁着,‘主人’靠在箱子上,一脸无奈地为其看护,反映了多国参与的‘集体抢劫’”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漫画反映的是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这充分表明清政府已成为帝国主义控制中国的工具,清朝政府已变成了“洋人的朝廷”,D符合题意;当时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A排除;列强侵略开始深入中国内地是在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B排除;漫画没有体现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进入新的阶段,C排除。故选D。
7.答案:D
解析:根据“以海关税、常关税、厘金和盐税作担保”“各国均同意清政府把现行平均关税由实际的3.18%提高到5%,对原本免税的商品开始征税”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列强通过税收作为担保、确定现行平均关税等方式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维系了列强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D项正确;西方列强的侵略阻碍了中国近代化进程,而不是促进,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了清政府关税主权遭到破坏,“彻底剥夺清政府财税主权”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中国进出口额的多少情况,无法说明扭转了对外贸易逆差,排除C项。故选D项。
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国家主要财政收支均由外国银行控制,说明中国的财政命脉被列强所控制,所以C正确;“中国税收政策日益近代化”与材料内容无关,所以A错误;“大量中国资本参与国际投资”不符合材料主旨,所以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中国金融市场的混乱无序”,所以D错误。
拓展培优练
1.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梁启超参加科举返乡途中,喜欢西方书籍,但是无力购买,这说明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具有一定的滞后性,B项正确;材料只是反映了梁启超的经历,不能就此说明两广地区思想保守教育落后,而且材料也没有涉及两广地区的思想和教育状况,排除A项;材料与科举制是否适应时代需要无关,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新知传播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不能体现民族危机激发士人思想更新,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得出,维新派非常急切的想要通过变法来改变现状,从侧面反映民族危机的加深,B项正确;A、C、D项都与戊戌变法有关,但都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故选B项。
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戊戌变法失败但维新思想的宣传启蒙了近代中国人,D项正确;辛亥革命建立起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排除A项;洋务运动推动了我国开始工业近代化探索,排除B项;五四运动标志中国人民的第一次全面觉醒,排除C项。故选D项。
4.答案:B
解析:19世纪末,维新派在维新运动时,发起废缠足运动,强调妇女放足是未来国民强壮的前提,塑造新时代“国民之母”形象,反映出维新派在社会生活方面提倡妇女解放,B项正确;妇女放足并不能实现男女权利平等,排除A项;接受民主科学新风尚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C项;倡导家庭革命与积极塑造中国妇女的“国民之母”形象等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认为中国“尚含有无限蓬勃之生气”“可于此次‘拳民运动’中见之”,说明义和团运动彰显了反帝爱国的民族精神,D项正确;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项;以义和团运动为代表的中国人民的英勇反抗使得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不能得逞,但不能彻底阻止列强侵略,排除B项;题干没有涉及义和团盲目排外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6.答案:B
解析:根据“但是,在庚子事变的枪炮沉寂以后,自胶州湾事件以来的瓜分狂潮也失去了其滔滔势头。”可得出这是指义和团运动打破了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中国的企图,B项正确;庚子事变是指义和团运动,不是太平天国,也不是甲午战后的反割台斗争,更不是辛亥革命,排除A、C、D项。故选B项。
7.答案:A
解析:根据“中国军队借助狂风暴雨掩护的夜袭、水攻以及防不胜防的地雷战等,给联军造成了不小的伤亡。”可以看出,清政府的军事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战法及战斗力都有所提升,A项正确;“辉煌战果”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八国联军侵华不得人心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C项;材料中并没有体现传统军事战略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8.答案:D
解析:根据“太平天国间接地促使地方政权相对于中央统治的自立倾向”可得出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失败,但它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湘淮系官僚集团形成,汉人权力增长,中央权力下移,对此后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而义和团运动时,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D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没有体现民族危机加深,排除A项;“东南互保”为南方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排除B项;推动湘淮官僚集团崛起的是太平天国运动,排除C项。故选D项。
9.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知,20世纪初,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梁启超强调中国文化历史悠久、传承不断,长期领先于世界,目的在于激发民族文化自信力,B项正确;材料中梁启超强调中国文化历史悠久、传承不断,目的在于激发民族文化自信力,而借鉴学习西方文化、为西学传播制造舆论,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D项;维护儒学正统地位是对材料内容的片面解读,排除C项。故选B项。
10.答案:B
解析:由材料“梁启超写于1900年的《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中,最早出现‘四大文明古国’之说,把中国和埃及、巴比伦、印度一起并称四大文明古国”可知,梁启超将中国和埃及、巴比伦、印度一起并称四大文明古国,凸显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表达了他在深重的民族危机面前救亡图存的爱国情怀,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梁启超用全球史观阐述世界历史,排除A项;以亚非文明抵抗西方文明,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维新变法在1898年就已被清政府内的顽固派扑灭,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1.答案:(1)主要措施: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取消旗人特权,准其自谋生计;改革科举,废除八股。原因:光绪帝没有掌握实权;守旧势力十分强大。
(2)举措:鼓励官民上书言事。问题:上书者缺乏政治实践;上书言论不切合实际。
解析:(1)主要措施:结合课本知识进行概括,可得出主要有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取消旗人特权,准其自谋生计;改革科举,废除八股。原因:根据所学可得出光绪帝没有掌握实权;根据“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安能有成”得出守旧势力十分强大。(2)举措:根据“光绪帝下谕旨取消各衙门堂官对司员士民上书的审查权后,短时间内上书次数猛增至三百多人次。”得出鼓励官民上书言事。问题:根据“方案种种,对策多多,却没有一条清晰的改革思路,对彼得、明治的模仿也只能是外貌,而不详其真精神。”得出上书者缺乏政治实践,上书言论不切合实际。
12.答案:示例
方案:“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新变法”。
论题: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向西方的学习也逐渐深入。
阐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但洋务派不改变中国封建制度、只学习西方技术的“中体西用”思想最终以失败而告终。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中国掀起了向西方学习制度的维新变法运动,但由于封建势力的严重阻碍和清政府的腐败,最终也以失败而告终。
总之,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向西方的学习也逐渐深入。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首先,分析材料内容,根据题目要求,从表中提取两条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确定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注意要选择自己熟悉且容易论证的,论题要具体、明确。例如,可以根据材料表格和所学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进行分析;其次,结合相关学习西方的历程器物——制度的历程,对论题进行论证。要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紧扣论题,逻辑严密,表述通畅。最后,对所论述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