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己亥杂诗》(其五)教学设计
01
一、设计思想
学生在学习了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1课的前面四首古诗,以及以往学习的积累下,已经掌握一定的古诗赏析方法,但在理解诗句和体会诗人思想感情方面却存在很大差异。对于语文能力较好的学生就不觉得诗句难以理解,能够基本领会诗句的含义;而对于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就比较困难。《己亥杂诗》(其五)是七言绝句,典型的写景抒情诗,内容和思想感情都较容易理解。因此,课堂上可以借助语文能力较强的同学来带动学习氛围,结合老师的引导和点拨,学生基本上能完成学习目标。
二、教材分析
《己亥杂诗》(其五)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中的第五首。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写的组诗《己亥杂诗》中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全诗28个字,通过写景来抒情,诗人以落花自喻,抒发了强烈的报国之志,展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揭示了一种难能可贵的生命价值观。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积累和掌握了一定的古诗赏析的方法,但古诗阅读能力参差,部分同学能自主读懂诗歌大意,还有一部分人需要同学的引领和老师的引导。因此,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带动能力较弱的同学完成学习任务。
四、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有关龚自珍的文学常识,背诵并默写本诗。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疏通句意,把握诗歌内容。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赏析环境描写与落花的内涵,体会诗人由离愁转向释然的心理过程。
4.文化传承与理解: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五、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
六、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七、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02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活动
活动1:创设学习氛围
①展示小学学过的《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
②交流、分享对作者的了解
③观看视频:《中国诗词大会》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老师对本首诗的点评。
学生活动
回顾小学学过的龚自珍的作品;分享、积累作者相关资料。
设计意图
通过熟悉的作品和名句来引起学生对龚自珍的了解;康震教授的点评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学习氛围。
二、整体感知
教师活动
活动2:指导阅读
①生自由朗诵课文
②全班有感情诵读课文
③小组内合作完成全诗口译
④生提出疑问,师点拨、明确(“浩荡”、“白日斜”、“吟鞭”、“天涯”等词)
⑤全班口译全诗
学生活动
反复诵读、把握内容、小组合作、口译全诗
提出疑问、点拨解疑
设计意图
检测学生预习时对重点(难点)字词的把握情况。通过倾听学生的口译,了解学生翻译时遇到的困难,及时点拨、明确
三、赏析古诗
教师活动
活动3:赏析一二句
小组合作:
①结合背景分析诗人的离愁有哪些?
②“浩荡”可以用什么词来替代?
③“天涯”表明诗人怎样的心境?
学生活动
自主学习、分享展示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关键字词的赏析来了解作者的情感
活动4:赏析三四句
教师活动
① 分享、展示关于“落花”的诗词句,对比三四句感情有何不同?
②结合1840年鸦片战争的史料,探究作者坚持改革的原因
③结合作者生平,分析作者的报国之志
学生活动
① 品读诗句
②分享关于“落花”的诗句
③结合史料及作者生平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设计意图
通过勾连学习过的诗句(大部分表达消极、惋惜之意),对比明确最后两句的特点;通过资料补充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情感
四、课堂训练
教师活动
活动5:课堂训练
①独立完成课堂训练
质疑、明确
学生活动
独立完成课堂训练
设计意图
随堂训练,巩固课堂学习内容
五、总结提升
教师活动
活动6:梳理、小结本课内容
学生活动
归纳整理、做好记录
六、作业布置
完成导学案中第三部分练习
设计意图
检测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
七、小结
学生在学习了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1课的前面四首古诗,以及以往学习的积累下,已经掌握一定的古诗赏析方法,本课大部分学习任务由学生个人及小组合作完成,这是学生对古诗赏析方法掌握程度的检验,也是一次自主探究学习的尝试。学生古诗文知识薄弱,方法掌握程度参差,还需要老师的点拨和引导,课后也需要跟踪和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