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共3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16 09:22: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
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唯物史观 结合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的史实,认识其孕育的统一因素。
时空观念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通过文献资料,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影响。把握江南区域经济的发展成就;
历史解释 运用文献资料,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
家国情怀 认识汉族与内迁少数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共同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十六国
东晋
西晋
南朝
北 魏
东 魏
西 魏
北 齐
北 周

420-589年




北朝
439-581年
三国
东汉
220

280年
255

316年
317-420年
25

220年
304-439年
581

618年
220-265
221-263
222-280

蜀汉

阶段特征:政权并立且交替频繁;民族融合;分裂中孕育统一趋势
一、三国与两晋
1、三国鼎立
背景:
①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袁绍
曹操
孙策
刘表
刘璋
刘备
袁术
张鲁
马腾



②曹操、刘备、孙权三大军事集团渐成鼎足之势。
战役 交战方 时间 地点 获胜方 历史意义
官渡之战 袁绍vs曹操 199年 官渡(今河南) 曹操 为曹操统一黄河流域奠定基础
赤壁之战 曹操vs孙权、刘备联军 208年 长江赤壁(今湖北) 孙、刘 三分荆州,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初步格局
公元200年
官渡之战
公元208年
赤壁之战
三国鼎立形势图
魏:公元220年,曹丕称帝,
定都洛阳,国号魏,东汉灭亡
蜀:公元221年,刘备称帝,
定都成都,国号汉,史称蜀汉
吴:公元229年,孙权称帝,
定都建业,国号吴
三国鼎立
1、三国鼎立
一、三国与两晋



2、西晋统一
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西晋政权
263年司马昭灭蜀
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1)西晋建立和统一
西晋
一、三国与两晋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2、西晋统治:
(1)西晋建立和统一
(2)五族内迁
民族:
背景:
①统治阶级为补充兵源及劳动力,强迫西、北边陲的少数民族内迁中原;
②少数民族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
③北方气候寒冷,游牧民族面临生存危机
◆民族矛盾激化,国家长期分裂割据;
◆ 北方汉人南迁,促进江南的开发;
◆ 内迁民族逐渐汉化,有利于民族融合。
五胡乱华:指在西晋时期塞外众多游牧民族趁西晋八王之乱,国力衰弱之际,陆续建立数个非汉族政权,形成与南方汉人政权对峙的时期。“五胡”主要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大部落,但事实上五胡是西晋末各乱华胡人的代表,数目远非五个。
匈奴、鲜卑、羯、氐、羌。
影响:
一、三国与两晋
标题文本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标题文本
(3)西晋的灭亡:
“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
:宗室诸王对中央权力的争夺,演化为内战
西晋灭亡:内迁少数民族卷入,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中国历史进入比较长的分裂时期。
290年司马炎病逝,惠帝即位。惠帝妻贾皇后欲独揽大权与辅政的大臣杨骏发生矛盾。291年贾皇后杀死杨骏,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了一连串的政治残杀和战争,先后有八个分封为王的皇族参与其中,历时16年之久。八王之乱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加剧了社会矛盾。
一、三国与两晋
01
02
03
04
大臣石崇与国舅王恺斗富
少数民族内迁
八王之乱
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
西晋迅速灭亡的原因
2、宗室诸王争权夺势,
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八王之乱)。
1、统治集团奢侈腐化。
3、少数民族内迁,民族矛盾激化。(五胡乱华)
知识拓展
1. 东晋
317年,司马睿在建康(南京)重建晋朝,史称东晋。(晋元帝司马睿率中原汉族臣民南渡,史称“永嘉之乱,衣冠南渡”)
(2)士族政治:
形成:
影响:
①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
②争权夺利,势力逐渐衰落。
(1)建立:
二、东晋与南朝
司马睿力量弱小,宗系疏远,在王导帮助下才得以登上皇位。当时“(王)敦总征讨,(王)导专机政,群从子弟布列显要,时人为之与曰‘王与马,共天下’”。
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朝政,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
曹魏政权开始采取的九品中正制,致使选拔官吏越来越看重家世出身,导致门阀士族垄断了政府的重要官职。从而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士族专权(门阀政治)
士族崛起,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
【知识拓展】 “士族门阀”
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很重要官职(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
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2. 南朝
南方先后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成“南朝”4个王朝均定都建康,加上先前的吴和东晋,又统称为六朝
(东吴、东晋、宋、齐、梁、陈)
(1)建立:
(2)演变:
朝代 建立者 时间 都城
南朝 宋 刘裕 420年—479年
建康
齐 萧道成 479年—502年 梁 萧衍 502年—557年 陈 陈霸先 557年—589年 420年,武将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宋;
二、东晋与南朝
①北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②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自然条件优越;
③南方统治者鼓励开垦荒田;
④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
3. 江南经济开发:
二、东晋与南朝
请结合材料,思考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⑴原因:
材料一:(江南)地广野丰……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
——《宋书》
材料二: (东晋)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宴如(即安定)也。
——《宋书·沈昙庆传·史臣曰》
材料三:北人相继南移,同时携来高级栽培技术,南方灌溉、防洪、运河等水利工程不断修筑,富源也不断开发,始终江南的经济力量趋于壮胜。
——摘编自邹纪万:《魏晋南北朝史》
劳动力和技术因素:北方汉人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社会环境:江南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相对安定。
自然环境:江南自然条件优越,具备良好的开发基础。
(2)表现:
(3)影响:
①农业:
②手工业:
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
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①促进了民族融合;
②带动了南方文化的进步;
③促进了江南的开发,南方经济逐步赶上北方,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耕耙耱技术:北方旱地耕耙磨技术、
南方水田耕耙技术形成。
曹魏改进翻车用于灌溉。
南北朝灌钢法演示图
北朝白釉绿彩罐
北齐仰覆莲青瓷尊
二、东晋与南朝
3. 江南经济开发:
东晋北边的疆域,大致到淮水为止。东晋南朝之交,一度将势力范围扩展到黄河南岸附近,但随后在军事上渐趋下风,又退回到淮水一线。
到陈朝,只能保有长江以南,上游又丢了四川和荆襄,在南北对峙中明显处于劣势,覆亡大局已定。
东晋疆域
陈朝疆域
②到陈朝,在南北对峙中明显处于劣势
4.南北对峙:
①东晋南朝之交,东晋一度将势力范围扩展到黄河南岸附近。
二、东晋与南朝
十六国疆域
匈奴 羯 鲜卑 前赵 北凉 夏 后赵 前燕 后燕 南燕 南凉 西秦
氐 羌 賨 汉 前秦 后凉 后秦 成汉 前凉 北燕 西凉 三、十六国与北朝
1、十六国概况:
西晋末年到东晋时期,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
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
⑴形成:
⑵特征:
⑶意义:
存在依靠华夏文化来彰显国家正统的心态。
①大部分由少数民族建立;
②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
③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①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
②民族隔阂依然存在。
2、前秦统一北方与淝水之战
(1)统一北方时间:4世纪下半叶
①时间:
383年
(2)淝水之战
②双方:
前秦与东晋
③结果:
东晋打败前秦
④失败原因:
前秦政权内部各族未充分融合,统治基础脆弱,战略战术失当。
⑤影响:
前秦迅速崩溃,原先归附前秦的其他民族,纷纷乘机独立,黄河以北又再陷入分裂的状态。
东晋前秦形势图
三、十六国与北朝
3、北朝:
(1)北魏兴衰
(2)北魏孝文帝改革:
(1)前期: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三长制等。
内容
前期 重点改新制 俸禄制 推行俸禄制和官吏考核制度;严惩贪污;加速游牧部落走向封建化
三长制 废除宗主督护制,设三长(邻、里、党),负责督查户口、田耕和征役
均田制 国家把控制的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交纳租税,承担徭役和兵役
租调制 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每年向政府缴纳粟(称为租),帛或布(称为调)
后期 重点是汉化 汉化 政策 迁都洛阳 讲汉语 改汉姓 穿汉服 通婚姻 兴学校 祭孔子
(2)后期: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等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楼 楼
邱穆陵 穆
步六孤 陆
贺兰 贺
独孤 刘
①北魏统一北方: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
②北魏分裂:6世纪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东魏和西魏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合称北朝。
三、十六国与北朝
(1)北魏兴衰
(2)北魏孝文帝改革:
实质:影响:
①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
②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少数民族政权自上而下的封建化改革(政权封建化 经济农业化 民族汉化)
材料1:(北魏)南迁,革夷从夏。于是中朝江左,南北混淆,华壤边民,虏汉相杂。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
①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
推动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阅读材料,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材料2: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富。……所谓帝京翼翼,四方之极。
——(东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
②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材料3: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③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三、十六国与北朝
3、北朝:
民族融合的表现
魏晋墓葬壁画耕牛图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北齐校书图
由跪坐转变为垂脚落座
民族融合:各民族间平等相处、经济文化交流、生活习惯互相影响、生产方式渐趋于一致,民族差异和民族隔阂消除。
知识拓展
4、北朝的结束:北魏的结束与隋朝的统一
6世纪前期,北魏发生动乱,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上述5个王朝合称北朝。
北齐、北周东西对峙,北周内政修明,逐渐占据优势,灭掉北齐。
不久,隋朝取代北周,统一全国,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
三、十六国与北朝
本课小 结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分裂中孕育统一
朝代:宋、齐、梁、陈
士族崛起,江南开发
短暂统一

北朝
南朝北朝
南朝


北方十六国
前秦一度统一北方、淝水之战
三国
西晋
东晋、十六国
南方东晋
北人南迁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孝文帝改革。
东魏
北齐
西魏
北周
1.(2023·广东高考)两晋时期参预中央决策官员出身统计表
上表变化反映了( )
A. 江南士族擅权日甚
B. 豪强势力的膨胀
C. 九品中正制的衰微
D. 专制皇权的弱化
1.D【详解】
据表格数据可知,东晋时期与西晋时期相比,参预决策的中央官员中“宗室、外戚”、“寒人”的比例大幅减少,而“高门士族”的比例却大增,反映出士族对中央决策的影响力增强,专制皇权的相对弱化(本质),D项正确;据材料“高门士族占比”,无法体现特指江南士族,两晋时期一直是北方士族掌权,因此排除 A项;从社会阶层的角度看,豪强通过土地兼并等其他手段,门阀士族则是通过掌握文化而世代居官的名门望族,排除B项;C项说法相反,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高门士族维护自身特权的工具,材料恰恰反映了九品中正制盛行,排除C项。故选D项。
对点训练
2.(2023·湖南高考)南北朝后期,南北政权遣使频繁,双方挑选使节,必求“容止可观,文学优赡者”。北朝使节皆为汉族高门人物,而非鲜卑子弟。这说明( )
A. 南方政权整体实力占优 B. 南北政权文化认同趋近
C. 南北政权关系趋向和好 D. 汉族高门控制南北政权
2.B【详解】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南北朝时期,南北政权互派使节,对使节的要求相近。北朝使节都是汉族士族。结合所学可知,北魏政权统一北方,尤其是孝文帝改革,学习中原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因此南北政权都有利于对华夏文化的认同,B项正确;材料反映南北政权对华夏文化的认同,而没有进行南北政权的比较,排除A项;南北政权处于对峙局面,而不是和好,排除C项;北朝政权仍然是鲜卑族控制,排除D项。故选B项。
3.(2023·江苏高考)建安十八年(213),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下诏恢复古代九州之制,“省幽、并州,以其郡国并于冀州”,裁撤本为孙权控制的交州。至建安二十四年,将全国州数始终维持在九个。曹操复古改制的实践体现了( )
A. 魏国在三国中占据优势 B. 大一统思想的历史传承
C. 东汉朝廷政令执行通畅 D. 地方行政层级持续变化
3.B【详解】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末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下诏恢复古代九州之制,体现了曹操受汉代大一统思想的影响,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三国的对比,排除A项;曹操并不代表东汉政权,排除C项;曹操的改制并没有持续下去,排除D项。故选B项。
4.公元227年,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道:“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曹操在其诗作《短歌行》中写道“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据此可推知,该时期(  )
A.中央与军阀间的矛盾激化 B.战乱导致民族矛盾的加剧
C.分裂割据客观上推动统一 D.大一统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4.C【详解】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乱世中的诸葛亮、曹操都有希望结束分裂而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故选C项;“中央与军阀间的矛盾激化”不合史实,220年曹丕称帝后,刘备、孙权相继称帝,227年为三国时期—分裂时期,排除A项;“战乱导致民族矛盾的加剧”不合题意,应为“战乱激发割据政权希望统一的愿望”,排除B项;“大一统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不合史实、题意,与当时为战乱频繁、三国鼎立相悖,排除D项。
5.《丧服》本属于《仪礼》中的一篇,东晋时成为显学,南迁士族依丧服就可以辨识门第品流和血缘亲疏。他们还对朝廷的礼乐、舆服、仪注等所谓“衣冠文物”极为重视。当时的大诗人孙绰曾说“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这一现象源于( )
A.儒学受到佛道挑战
B.南北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C.门阀士族日益衰落
D.东晋维护正统的文化需要
5.D【详解】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的中国。据材料“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晋南北朝时期,各政权之间为了争夺中华正统地位,纷纷采取措施树立自身的正统观,东晋则利用礼仪规范树立自己的正统地位,D项正确;东晋时期玄学盛行,所以东晋重视礼仪,不是为了解决佛道对儒学的挑战问题,排除A项;南北方文化交流不是东晋“极为重视礼仪”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东晋时期门阀政治达到巅峰,排除C项。故选D项。
6.西汉时,江南地区还处于地广人稀、农业落后的状况。东汉时,江南地区的水稻亩产量从西汉时的四石提高到约六石。据考古资料显示,湖南、江西等地出土了大量东汉时期的陶罐陶仓等物品。江南郡县明显增多,垦田多辟,耕地面积扩大。这一变化(  )
A.说明江南农业经济得到了发展 B.得益于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
C.表明南北经济形势出现了逆转 D.形成了江南经济开发新格局
6.A【详解】据材料信息可知,与西汉相比,东汉时期江南郡县明显增多,垦田多辟,这说明江南地区农业经济得到发展,故选A项;唐朝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排除B项;两汉时期,经济重心仍然在北方,排除C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江南经济开发新格局,排除D项。
7.陈寅恪先生评论,北魏孝文帝“变胡语、胡姓与胡名为汉语、汉姓与汉名,进入了汉化的实质性问题,鲜卑贵族变为文化士族的道路打通了”。该评论认为北魏孝文帝改革( )
A.利于提高鲜卑贵族的文化地位 B.打破了原有的等级制度
C.改变了鲜卑族落后的游牧生活 D.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
7.A【详解】变胡语、胡姓与胡名为汉语、汉姓与汉名”,有利于鲜卑族的汉化,有利于提高鲜卑贵族的文化地位,故选A项;鲜卑族的封建化政策与打破鲜卑族的等级制度无关,故排除B项;C项内容与材料信息无关,故排除;消除了民族间隔阂的表述太绝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项。
8.魏晋南北朝时期宗族谱系备受重视,从发掘的贵族墓葬墓志看,鲜卑、匈奴、羯、氐、羌等族的贵族认同炎黄为先祖的远多于汉族。这反映出( )
A.华夏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
B.各民族渴望国家统一愿望强烈
C.民族政权宣扬政治合法性
D.传统宗法门第观念被普遍接受
8.A【详解】根据“从发掘的贵族墓葬墓志看,鲜卑、匈奴、羯、氐、羌等族的贵族认同炎黄为先祖的远多于汉族。”可得出少数民族也认同汉族的祖先,反映出的是华夏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A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国家统一,体现的是华夏民族的认同感,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民族主义,而不是政治方面的,排除C项;材料与宗法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9.兴起于北魏的关陇集团因籍贯大多位于陕西关中和甘肃陇山得名,主要是由汉人豪族和鲜卑权贵共同组成的集合体。集团中人入则为相,出则为将,影响直至唐朝。西魏、北周、隋、唐多个王朝的建立者出自或推称出自这一集团,他们在政治上结成一体,又都与鲜卑独孤氏联姻。这一现象( )
A.推动了开放兼容的文化政策的形成
B.有利于南北朝时期的经济文化整合
C.表明中央对周边族群实行开明政策
D.完善了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社会治理
9.A【详解】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北朝到隋唐(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隋唐统治者深受塞外文化影响,少数民族后裔大量融入隋唐统治集团,推动了开放兼容的文化政策,A项正确;这一现象有利于隋唐时期的文化整合,并非南北朝时期,排除B项;材料中的现象推动了开放兼容文化政策的形成,并未体现政府与周边族群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中的现象推动了开放兼容文化政策的形成,与边疆地区的社会治理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