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下的教学设计——10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一、教学立意
钱穆先生主张,对本国历史持一种“温情与敬意”的态度。他认为,“我们应该正视我们传统文化的价值,增加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本课立意:本课以挖掘各地民居的差异及其特征入手,引导学生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不同民居美美与共的理念,中国民居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座城市的记忆,是民族的根,是中国的根,是历史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我们要传承守护中国传统建筑。本课明线:古代人类居住形式的演变和世界各地民居本课暗线:“时序上的共性”及“空间上的个性”,以及在此过程中体现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不同民居美美与共的理念。
【教学创新】
1、以高远的立意统领教学,打破统编教材“面面俱到”内容安排,重构建材,避免知识碎片化。本课以挖掘各地民居的差异及其特征入手,打破教材的知识构建,以“时序上的共性”及“空间上的个性”统摄整节课,并“溯流探源”,深度探究宜居之思,引导学生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不同民居美美与共的理念,中国民居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座城市的记忆,是民族的根,是中国的根,是历史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我们要传承守护中国传统建筑,赋予课堂“灵魂”和“纲领”。
2、情境教学: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否应对和解决陌生的、复杂的、开放的真实问题情境,是检验其核心素养水平的重要方面”本课以情境为基础,以问题为引领,通过史料文字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世界民居历程上的共性,除了思维含量上的考量外,还着意从逻辑的角度勾勒一种思维脉络,也就是从分析史料,到重组信息,再到结合知识,最后生成观点,在过程中达成核心素养的落地。结合学生旅游经历、探索身边的古城、古村、古居等生活情景创设教学情境,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学生上台展示旅游经历感受了世界各地民居之美,也培养学生树立保护中国古建筑、古文化的责任和担当,培养家国情怀价值观,达到了历史课立德树人的目标。
【设计思路】本课知识结构
1、何以为家——聚居之变
2、以何为家——民居之别
3、何以为根——宜居之思
二、课标要求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对本课的要求是:了解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及各地民居的差异及其特征;了解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三、教材分析依据大单元建构的设计理念,本课位于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第四单元,单元主题为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本单元内容分为两课,分别是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和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单元主线是人类居住形式和居住环境的演变。本课探讨的主要内容是古代史时期人类的早期城市化问题及世界各地人民的居住环境。教材共分为四个子目,分别是村落的产生、集镇的出现、城市的产生和世界各地的民居,涉及古今中外,时空跨度大,内容体量多。在认真研究课标和把握学情的基础上,本课提炼出“时序上的共性”及“空间上的个性”两条线索,旨在帮助学生把握教材的内在逻辑,增强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授课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注意落实历史核心素养,力求打造高效历史课堂。
四、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学生经过《中外历史纲要》和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部分的学习,已经初步建立起历史学科的基本脉络,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共性与差异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是开展进一步教学的基础。其次,学生在以往的地理课中已经学过了城市化问题,在政治课中了解过文明的多样性,这有利于学生运用跨学科思维解决问题;但学生对于村落城镇兴起的原因及意义理解较为困难、对于影响世界各地民居特点的多方面因素等缺乏系统思考,需要教师于此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策略:通过提供图片、材料等多种史料,引导学生以学生较为熟悉的中国的村落城镇、中国的传统民居为例理解村落城镇兴起的原因、意义和影响民居的因素,进而触类旁通地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世界其它文明的相似问题,通过提供多种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论从史出地独立思考自由表达,在史料实证中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五、核心素养目标
1、通过时空定位,梳理中西方村落、集镇和城市的形成过程,认识聚居之变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时空观、唯物史观)
2、通过史料分析,探究世界各地不同特色的民居,从历史解释角度理解古代人类居住环境的差异性及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3、通过感受中国古代民居演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家国情怀)
六、教学重难点
1、重点: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的形成原因及功能。
2、难点:古代世界各地民居多元化特征的原因。
七、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上利用建构主义思想,以图片和文字史料为基点,通过世界古代民居的发展历程总结概括(素养立意),引导学生思考本课核心问题,思考民居发展形成的原因及趋势,探究民居之别的原因(问题导向),以分组讨论的形式完成对本课知识的意义建构(学生本位)。
教学方法
①情境教学法:通过视频、史料、学生身边的生活情境,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更好的走近历史、理解历史;
②合作探究法:以分工合作和讨论探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
③史料分析法:通过图片、文字史料的阅读分析,培养学生信息提取和总结概括能力;学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史料研读
八、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中国民居》视频构建历史情境,让学生跟随镜头走近中国民居,体会中国各地民居的特色,带领同学们一起聚焦民居,回到古代,探讨古人的房屋发展史。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中国民居》视频,激发学生兴趣。
(二)构建展示知识体系学生预习展示本课知识体系,通过构建知识体系,串点为线,通过知识树、漫画、电视剧、诗歌等活泼生动的方式,加深对本课知识的理解。老师展示时空坐标,用坐标轴方式展示本节课授课思路,通过“时序上的共性”及“空间上的个性”探究古代人类居住形式的演变和世界各地民居。基于此本课的教学设计分为三部分:
1、何以为家——聚居之变
2、以何为家——民居之别
3、何以为根——宜居之思构建知识,提纲挈领,让学生明确本课逻辑。
(三)讲授新课何以为家——聚居之变:世界民居发展历程
1、教师活动:通过幻灯片展示新石器时期人类生活景象图、清朝《武昌汉口鸟瞰图》、北宋《清明上河图》,谈谈中国与世界民居与建筑环境经主要经历了哪些历程?
学生小组合作:填写村落、集镇、城市表格(时间、原因、特点),梳理世界民居的发展历程,并总结世界民居的共性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用教材,梳理出世界民居的发展历程,利用表格将知识可视化,让学生发现问题,总结世界民居的共性,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2、教师活动:
通过展示地图,让学生理解区位因素相似这个共性,思考为什么村落和城市都首先发端于两河流域?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地图,让学生理解区位因素相似这个共性,进一步探讨村落起源于大河流域的原因,培养学生时空观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3、教师活动:
出示三则学习聚焦,让学生思考人类三类聚居地之间的关系并画出村落、集镇、城市的关系逻辑示意图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画出村落、集镇、城市的关系逻辑示意图,并进行历史阐释,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动手、动脑画出村落、集镇、城市的关系逻辑示意图,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会把文字转化为图形,并进行历史阐释,得出聚居之变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落实唯物史观和历史理解、历史解释。
4、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以致用、重点突破探究内容:学案探究二:中西古代城市的布局与功能的异同点,并分析原因。
看图学史:中国古代城市与雅典在城市布局和功能上有何异同?分析呈现不同布局的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设置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文字史料研读,培养学生的分析、
概括能力;通过图片史料的直观对比,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通过异同原因的多角度分析,考察学生基础知识的落实情况和发散思维。
以何为家——民居之别
1、教师活动:出示世界各地民居特点表格: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自主完成表格。巡视课堂,督查学生完成情况。请个别学生展示自学成果。
学生活动:
根据要求,认识不同文明建筑材料与建筑风格的差异。
教师设问:通过表格的总结,同学们从各地民居使用的建筑材料来看有什么共性?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
预设答案:因地制宜、用最经济的手段去建造最宜居的居所。
教师讲述:各地民居充分展示出了文明的多样性,现在请大家结合材料思考形成这种多样性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展示讨论成果。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把教材当史料,梳理各地民居的特点,并得出结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素养
2、教师活动:出示图片展示材料,引导学生思考世界各地民居多样性的影响因素。
材料一随着经济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木构架建筑的墙壁逐步以砖代替......从元朝起开始用砖拱建造地面上的房屋......明朝又出现了完全用拱券结构的碉楼和结构用砖拱而外形仿木建筑的无梁殿......
——孙大章《中国古代建筑史》
材料二房屋面阔九间为皇帝专用,七间为王以上用,五间限贵族、显宦用,小官及庶人只能建三间之
屋;......在油漆彩画上,只有皇宫、寺观、贵邸方可用朱,一般官可用土红,庶民只用黑色......
——傅熹年《中国古代建筑十论》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形成认识,每小组选出代表进行展示。
教师总结:同学们的思维很开阔,认识也很深刻,各地民居的影响因素有自然环境、宗教文化、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制度、历史传统、思想观念等诸多方面,这正是世界文明之花各自璀璨、争奇斗艳的根本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过图片及材料,引导学生认识世界其它地区的民居也和中国民居一样,深受当地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习俗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理解作为共同体的人类各文明发展历程中存在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增强学生对于人类各文明“理解之同情”的情感态度;而从政治、经济、自然环境等多角度对影响因素的分析则要求学生具备唯物史观意识。
3、情境教学:教师活动:展示学生旅游照片,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旅游经历或课本内容,任选一种民居进行介绍,用导游解说词、明信片等形式上台展示。
学生活动:钱一鸣同学上台展示讲解苏派建筑的特点,并给大家展示了苏州小调,让同学们近距离感受了苏州的文化,王嘉奕同学结合她游学的经历,给大家介绍了没失火前的巴黎圣母院、意大利威尼斯的叹息桥和安康圣母教堂,让大家领略了西方的建筑风格,通过巴黎圣母院失火事件的讨论,让大家更加深刻得认识保护世界遗产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责任。黄栩同学以伟大的罗马为主题,用幽默风趣的语言给大家介绍了他制作的罗马建筑明信片,罗马的伟大在于第一次用武力征服世界、第二次用法律征服世界,第三次是建筑,给大家介绍了古罗马建筑的主要特征。
设计意图:情境教学,文字是穿越时间重现历史,旅游是在空间维度阅读历史,展示学生旅游照片,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旅游经历或课本内容,任选一种民居进行介绍,用导游解说词、明信片等形式上台展示,给学生创作展示的空间,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4、对待世界各地民居的态度: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罗马人一直在征服空间,中国人却一直试图与宇宙建立和谐的关系。
——《凤凰之家:中国建筑文化的城市与住宅》
反映当地居民的文化习俗,并融汇于地方性的自然生态环境之中,民居的地域性特征表现出民族、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等诸多要素,反映当地的哲理思想和秩序。设计意图:对中国古民居所蕴含文化内涵的探究,感受人地和谐、顺其自然的中国智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通过梳理不同民居的特点,理解“空间上的个性”,以及在此过程中体现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不同民居美美与共的理念。
(四)课堂小结
何以为根——宜居之思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福建土楼的困境与当代年轻人的传承,依法学生思考?追问我们到底应该以何为根?
切入主题:寻觅·印象·传承·守护
出示问题:请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谈谈你身边的古城、古村、古居,并对城市化进程中的古城、古村、古居提出合理化建议
学生活动:学生谈自己身边的古城、古村、古居,即墨古城、胡峄阳故居、最美渔村青山、红岛韩家民俗村......
并提出自己的保护建议:因地制宜、加强城市规划,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址,使用先进科学技术加强古建筑保护......学习感悟,升华主题。民居、村落、集镇和城市都是物化的文明,是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在追求城镇化的今天,如何在文物保护和经济发展中取的平衡,是城市化建设中无法避免的问题。何以为家?何以为根?当现代化的洪流裹挟着我们匆匆向前,当时间的车轮一刻不停的转动,我们从何而来,又将走向哪里?中国民居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座城市的记忆,是民族的根,是中国的根,她们或传承,或创新,或消逝,或留存,当日本的铁蹄和文革的洪流席卷中国大地时,梁思成发出了保护传统建筑的呐喊,而传承与保护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与担当!愿家富国强!强国有我!传承有我!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实践情境让学生谈谈身边的古城、古村、古居,并对城市化进程中的古城、古村、古居保护提出合理化建议,得出中国民居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座城市的记忆,是民族的根,是中国的根,培养学生树立保护中国古建筑、古文化的责任和担当,培养养家国情怀价值观,达到了历史课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九板书设计
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1、何以为家——聚居之变
2、以何为家——民居之别
3、何以为根——宜居之思
通过气泡图的形式将本课内容完整、系统架构出来,紧扣主题,利于学生梳理本课内容,深化对于本课三个子目间的逻辑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