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光的折射
(一)教学设计
课题 4.3 光的折射 课时 1课时
设计者 课型 新授课 设计时间
学习分析 1.课程要求 1.通过实验,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特点;能从众多的与光有关的现象中辨认出光的折射现象;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 2.通过对光的折射现象的具体分析、设疑和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科学探究能力。 3.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2.教材解读 光的折射是重要的光学现象,是理解透镜成像的基础,同时又是解释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本节教材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和初步规律,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并保持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索掌握物理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将其运用于实践中。
3.学情分析 光的折射现象在生活中比较普遍,学生并不陌生,但是不知道产生折射现象的原因。更不知道折射的规律。因此,需要教师通过创设情景,层层设疑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通过学生亲自经历探究过程,得出折射规律,最终运用折射规律能够解释生活中的折射现象。整个过程体现出物理学习的思维:现象——规律——应用。
学习目标 1、知道光的折射规律,知道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2、能从众多的与光有关的现象中辨认出光的折射现象。 3、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
达成评价 1、能在课上独立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 2、能独立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难点: 1.光线进入不同介质中,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 2.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光源、光具盘、玻璃砖、水槽和水、激光笔、烧杯、白纸、量角器、铅笔等 学生:预习学案
(二)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时间安排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 活动一:光的折射现象 【教师活动】播放“神奇的硬币”视频。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出现这些现象时,光是如何传播?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思考,以小组为单位,分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 【教师活动】针对随机抽取的小组的发言,教师进行点拨,分析小组的观点。 通过播放视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引起注意,促进组间合作的顺利开展。
新课教学 构建新知 进行新课 活动二:光的折射 【教师提问】思考:如果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会看到什么现象?鼓励学生大胆猜测。 【教师活动】让激光笔发出一束光从空气斜射(为了便于观察光路,往水中滴几滴牛奶)到水里,观察显示出的折射光的径迹。 【学生活动】探究实验:让激光笔发出一束光从空气射入玻璃砖中,从空气射入水中,观察显光的传播径迹,并绘制看到的光路图。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光从一种物质斜射入另一种物质时,传播方向通常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教师活动】折射现象不仅会使眼睛“受骗”,有时还会产生一些很美的奇观。 【例题】 我国有着灿烂的诗词文化,很多诗词中蕴含着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潭清疑水浅”,水变浅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B.“池水映明月”,水中有明月是光的反射现象 C.“起舞弄清影”,影子的形成是光的折射现象 D.“日影化为虹”,彩虹的形成是光的反射现象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出今天的主题。
知识应用 巩固提升 活动三:光的折射规律 【教师提问】在光的反射现象中,三线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 【学生活动】(1)两线异侧;(2)两线同介;(3)两角相等;(4)三线共面。 【教师活动】光的折射与光的反射只差一字,类比于光的反射,你们能猜测出光的折射会遵循什么规律吗? 【学生活动】两线异侧、两线异介、两角不等、三线共面。 【师生活动】将一张描好刻度且可前后转动的白纸(事先准备好)固定在光屏上,纸上画一条分界面和一条入射光线,将玻璃砖平放在分界面上,用激光笔对着入射光线的方向斜射入玻璃砖,再把折射光线用笔画下来,就可以找到折射光线的位置。 探究1:光从空气射入玻璃中,入射角和折射角哪个大? 探究2:探究随着入射角的增大(减小)折射角将如何改变? 探究3:把承接折射光线的白纸向后折,让光以某一角度射向玻璃砖,观察白纸上能否看到折射光线,说明了什么问题? 探究4:探究垂直入射传播方向是否改变? 探究5:探究先让光由空气射入玻璃中,记下入射光线、入射点、折射光线的位置。再让光线逆着折射光线方向射入,观察光线是否逆着原入射光线。 【学生活动】各小组完成以上实验,根据实验现象,讨论分析,归纳结论。 【师生归纳】(1)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2)随着入射角的增大(减小)折射角将增大(减小)。(2)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位于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入射光线位于法线的两侧。(4)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5)光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例题】 如图所示,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根据折射光线画出入射光线大致方向。 活动四:解释光的折射现象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现象:1.游泳池的池底;2水下的筷子;3.渔夫叉鱼;4.海市蜃楼。 【师生活动】展示鱼的虚像形成的原因,从水中看岸上物体“变高”的原因。 【例题】 小明在平静的湖边看到“云在水中飘,鱼在云上游”。其中“云在水中漂”是由于 光的反射 形成的,鱼在云上游是光的 折射 现象。其中小明看到水中的“云”和“鱼”是 虚 像。(选填“虚”或“实”)。 用实验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促进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小结 收获感悟 1、今天我学到了什么知识? 2、我掌握了哪些研究方法? 3、我还存在的疑惑是什么? 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内容,对有疑惑的地方及时反馈。
课后作业 书面作业:完成教材课后习题 实践作业:做教材又看见硬币的实验 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对光的折射有更深刻的认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物理是一门新开设的课程,考虑到初中学生的好奇、好动和对形象直观的东西接受能力较强的特点,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一组有趣的图片(课本中的漫画采用投影的方式展示,同时适当地加入文字和声音),通过播放课件,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不知不觉中给学生创设一个疑问情景,这时再启发学生:为什么我们用眼睛看到的和实际并不相符呢 明明看起来池水很浅,但是实际上却很深呢 我们能看见物体是因为有光线进入了眼睛,光线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当光线从空气进入水中时会怎么样呢 经过这样巧妙、合理的设置情景,又用符合学生认识水的问题,有层次、有梯度的把学生引向要探究的知识,使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便显得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