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共22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共22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6 14:26:57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22张PPT)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歌行体”这一体裁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掌握朗读的韵律节奏。
3.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和博大胸襟。
导入
以古典名曲《昭君怨》为背景音乐,字幕: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师:草堂有诗魂,诗成泣鬼神!今天我们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解读他将要给我们讲述怎样的故事? 板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 古体诗: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② 近体诗:律诗和绝句。
2.按表达方式分为: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
3.按内容分(题材)可分为: 叙事诗 、写景诗 、
友情送别诗 、爱国怀乡诗、咏物诗 、咏史怀古诗 、
边塞征战诗 、山水田园诗 、宫怨诗和闺怨诗 、
爱情诗 。
诗歌的分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歌”指歌行体,是古代诗歌的一种。
特点:
1.篇幅可长可短,句式灵活,一般以七言为主,中间有时穿插三、五、九言的句子。
2.格律和音韵比较自由,平仄不拘,可以换韵。
3.内容充实,记人物、记言谈、发表议论、抒发感情等融为一体。
解 题
为:被。“茅屋为秋风所破”:“茅屋被秋风所破坏”。
作者作品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及“三吏”“三别”等名作。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时年59岁。
杜甫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背景链接
“安史之乱”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759年,杜甫一家辗转流落到四川成都,靠朋友的资助在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后世称“杜甫草堂”),暂时有了安身之处。这年,他已经49岁了。可好景不长,761年8月,成都平原风雨成灾。草堂被吹破了,草堂前的一棵200年的楠树也被拔倒了。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读准下列画线字的读音:
怒 号 挂 罥 长 林 梢 庇 护
突兀 布衾 三 重 茅 沉塘坳
飘 转
zhuǎn
俄 顷
广 厦
shà
qǐng
xiàn
sāng
丧 乱
见 此屋
háo
juàn
cháng


chóng
qīn
ào
扫除障碍
朗读指导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juàn)/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ào)。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qīn)/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sānɡ)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bì)/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wù)/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疏通文意
八月秋高风怒号(háo),卷我屋上三重(chónɡ)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juàn)长(chánɡ)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ào)。
三重茅:多层茅草。 秋高:秋深。 怒号:大声吼叫,这里形容风猛烈。
挂罥:挂着,挂住。罥,挂结。 沉塘坳:沉到池塘水中。
八月秋深,狂风怒吼,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度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茅草飘转沉到池塘水中。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忍:狠心。 能:如此,这样。 对面:当面。
呼不得:喝止不住。 倚仗:拄着拐杖。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抢掠的事。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我唇焦口干也喝止不住,拄着拐杖回来独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俄顷:一会儿。 风定:风停。 衾:被子。
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 向昏黑:渐渐黑下来。向:接近。
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
何由彻:如何挨到天亮。何由:怎能如何。彻:彻晓到天亮
一会儿,风停了,空中的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色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布被盖了多年,冰冷如铁,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屋漏床湿,没有一块干的地方,雨点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整夜没有停止。自安史之乱后,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如何挨到天亮。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bì)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wù)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安:哪里,哪儿。 广厦:宽敞的房屋。 大庇:广泛地遮蔽。 寒士:贫寒的士人。 俱:都。 安:安稳。 突兀:高耸的样子。
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士人,让他们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所动摇,安稳的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能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破败,我受冻而死,也是心满意足的!
内容探究
1.诗歌为我们呈现了几幅画面?给每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
秋风破屋 — 群童盗茅— 破屋漏雨— 愿得广厦
(1段) (2段) (3段) (4段)
2.按照表达方式从诗中找出写景记事部分和直抒胸臆部分。
秋风破屋 — 群童盗茅— 破屋漏雨— 愿得广厦
(写景) (抒情)
3.分析在各组画面中,“我”的思想感情。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秋风破屋 无限痛惜
群童抱茅 无可奈何
破屋漏雨 忧思不绝
愿得广厦 关心民生、
忧国忧民
重点赏析
1.第1段中哪些词语描写出了风势之大?请找出来加以赏析。
先用“怒”字把秋风拟人化,“风怒号”三字写出了秋风声之宏大,使人如闻秋风咆哮,很形象。
“卷、飞、洒、挂罥、飘转”把风势的猛烈描绘得淋漓尽致,将一幅秋风卷茅的画面生动地呈现出来,从而使诗人的无奈之情自然流露。
2.本诗第二节中诗人“归来倚杖自叹息”,请发挥
联想,说说诗人叹息什么
叹息自己遭受天灾人欺;
叹息民不聊生,人情冷漠;
叹息……
叹息秋风无情毁屋;
叹息儿童幼稚,不明诗人之苦
3.本诗第三节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凄苦情境
①表现了诗人湿冷难眠、痛苦难挨的情境;
②还反映出“‘安史之乱’ 是更深重的人祸”。
4.“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这两句景物描写有怎样的作用?
①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②烘托出诗人凄凉的心境;③暗示了一场秋雨即将来临,为下文作铺垫。
5.本诗最后一节充分体现了诗人何种情怀
最后一节强烈地表现了诗人舍己为人的博大胸襟、
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至死不悔的决心。
6.全诗的前三节与第四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前三节是写实的叙事,诉说境遇之苦, 情绪含蓄压抑;第四节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奔放。前三节的层层铺叙,为第四节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小 结
诗为事作,屋凭人传。如今成都杜甫草堂依在,而现在草堂的浣花溪畔,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诗人追求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已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今天变成现实,如果诗人在天有灵,他定会感到欣慰。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这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国家卓越领导人朱德参观杜甫草堂的题词。我们但愿杜甫草堂长留人世,杜甫诗篇光芒千秋永照 。
课堂拓展
其实,具有忧国忧民这种伟大思想的又何止杜甫一人呢?从“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到杜甫之后“愿天下无饥寒”的白居易,从“先忧后乐”的范仲淹,到“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到“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从“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中国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一直秉承了这样一个优良传统。他们以天下人为念,执着追求着最高尚最完美的理想,正是这种思想、这种传统,使我们看到人性的闪光,看到了民族的未来,看到了人类的希望!忧国忧民的诗人,永远会受到人们的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