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17课《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一、单元整体说明《我变成了一棵树》是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课文。该单元以想象描写为主题,通过“创作一篇想象故事”,这一习作任务,结合两篇精读课文和两篇习作例文,体现并使学生感受“想象比知识更重要。”这一单元观点。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
(1)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
(2)发挥想象写故事,创造自己的想象世界。
二、教材编排逻辑本单元共两篇精读课文,两篇习作例文。《宇宙的另一边》学习了“无中生有”式的想象,《我变成了一棵树》学习了“心想事成”式的想象,两者提供不同想象的创作来源,后两篇习作例文《尾巴上长了一只猫》《铅笔的梦想》从学生例文的角度,帮助学生进行写作。关于想象,在本单元之前有了一定的基础。二年级的写话部分,学生进行了想象的初步尝试,二上第单元“仔细观察图画,再展开丰富的想象,把故事写完整。”三年级上第二单元“试着自己编童话,写童话。”以上尝试都帮助学生建立了想象创作的基础。三、教材内容分析
《我变成了一棵树》从“我”愿望出发,展开大胆想象,讲述了“我”变成一棵树之后发生的一连串奇妙的事情。全文语言轻松活泼,字里行间充满了童趣。
文章的结构清晰,起因、经过、结果围绕着我变成一棵树的原因、变成树之后发生的有趣事情和最后结局展开,便于学生模仿创作。中间的过程充满了神奇的想象,学生会自然感受到事件和不可思议和语言的趣味性。通过带领学生去感受这些奇妙和有趣,将很好地帮助孩子进行写作
课标分析
《我变成了一棵树》是三年级下册习作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提出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强调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群的安排注重整体规划,根据学段特征,突出不同学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求,提现连贯性和适应性。基于以上课标要求,本课作为第五单元习作单元任务群中的一部分出现。本单元的真实情境是学校即将举办的市集上征集大家的课程产品,其中想象故事类一直备受欢迎,孩子们面临的真实任务就是为了文集的出版书写一篇新隐忍的想象故事。而本课的作用是为这个真实任务的实现提供工具和脚手架,其他的文本以不同的作用,与本科共同形成本单元的“任务群”,符合当下课标的最新理念。
学情分析
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我们从以下方面充分考虑了学情:
1.三年级下的学生,已经阅读过丰富的想象故事,能够借助故事里情节,辅助自己的创作。
2.三年级这个学段,学生的想象力十分丰富,思维活跃,没有被固化,所以会有很多天马行空的想法。
3.三年级下学期,学生的识字量和写字速度都大幅度提升,能够进行较为长的故事创作。
4.课前下发的预习单和写作单,收集到了学生的作品,真实反映出学生的痛点主要集中在想象缺少一定的趣味性,想象的来源缺少,创作的故事不是不是想象故事。基于以上学生,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变成一棵树之后的奇妙经历,感受其中神奇的想象。
2.借助课文知道想象是可以从“愿望”而来,想象的过程可以是愿望实现的过程。
3.通过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认识“痒、鳄”等6个生字,会写“状、狐”等12个字,会写“形状、狐狸”等词语。
教学重点:
1.了解我变成一棵树之后的奇妙经历,感受其中神奇的想象。
2.借助课文知道想象是可以从“愿望”而来,想象的过程可以是愿望实现的过程。
教学难点:
能够进行大胆的想象,想象神奇有趣。
教学过程:
一、前置学习:
发布单元任务及预习单。(课前完成)发布学习任务,学生借助预习单上的任务要求和量规,进行自由写作,并在任务单上书写自己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设计意图】
教师发布单元真实任务及其预习单任务,引导学生阅读,可使学生和教师,都提前明确单元学习主题,聚焦单元学习目标,激发学习意愿和行为;通过对前置预习单的梳理总结,尝试写一篇文章,也便于教师在授课前,了解学情,明确学生已掌握/未掌握的经验,在课堂教学中紧抓痛点,借助文章等策略工具,解决痛点,促使学生经由课堂教学,有可见的成长,体现主体性。
二、回顾单元任务,基于学情,确定新知。
谈话导入:同学们,这个单元的主题是?核心任务是?
依次出示单元主题、单元核心任务、任务量规,呈现学生在任务单上罗列的问题:不知道怎么写?怎么让想象更加神奇有趣。调查学生的困难情况分布,板贴学习目标。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文,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
教师通过引领学生,“回顾单元任务”展示“预习单”中,学生梳理完成的信息,可以明确学生的学习起点,表扬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每个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且通过对学生写作的反馈,帮助学生真实的明确自己的难题/痛点,引导启发学生有目的、有意识、有方向、高积极性的参与课堂学习,解决问题,获得可见成长。
三、借助文本,感受故事神奇的想象。
1、梳理故事的起因。谈话:这篇课文的想象又是从何而来呢?请你读一读开头部分,思考:“我”为什么变成了一棵树呢?老师板贴一棵树。
预设:学生找到原因并朗读相关文段。谈话:简单来说,这是因为她怎么样?
预设:学生集体回答“想玩”。老师板书“想玩”。
2.梳理故事的经过,感受想象的神奇有趣。
谈话:你说神不神奇,有了这个想法,在想象的世界里,她真的就变成了一棵树。之后,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接下来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概括说说故事经过中的重要事情。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学生分享故事中的事情。
预设:树上长满鸟窝、妈妈带来好吃的、小动物们来了......
谈话:变成树之后,竟然又发生了这么多好玩的事情?你觉得作者的想象神奇吗?分享你觉得神奇的事情。
预设1:鸟窝很神奇,因为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预设2:那些小动物们都不一样,但是还能上树,还能呆在鸟窝里。
预设3:小动物们怎么能吃巧克力呢?
预设4:大树怎么会流眼泪呢?老师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朗读,在读中体会故事想象的神奇。板贴孩子们的发现。
3.梳理故事的结果。
谈话:如体会了丰富多彩的故事经过,让我们看看,故事的结果怎么样了呢?
预设:英英变回去了。
谈话:为什么呢?原来玩够了、饿了,再变回去也是可以的呀!
四、学法总结,迁移运用。
1.学法总结:
谈话;孩子们,如果说变成一棵树不被发现,是源于一个想玩的愿望,那后面的这些情节,又与什么有关系呢?与英英的生活有什么关联呢?
预设1:可能她设计了各种好玩的地方是因为自己也喜欢那种有意思的地方。
预设2:她肯定也喜欢零食,所以写了有那么零食。
引导发现:你们发现了吗?这一系列想想,竟然都很什么有关系?
预设:和她的真实愿望。
总结:原来,想象可以是什么呢?想象可以是愿望实现的过程。
2.学法迁移:
谈话:真有可能是这样呢!原来愿望可以有一连串实现的过程啊,一连串愿望实现的过程,就可以成为想象情节的来源!课前,老师收集了一波愿望,现在就派上用场了,谁想来分享一下。
小组板贴愿望,同学们说自己的心愿。
老师引导:哇,你们的心愿怎么实现好呢?英英靠的是变成了一棵树,那你可以靠什么不可思议的魔力呢?我们还可以借鉴著名的想象作品,比如......出示成熟的想象作品。
老师组织小组讨论:接下来,就请你们小组讨论一下,你们准备如何实现自己的心愿,写下你们的神奇魔力。小组讨论,写下自己想用什么办法实现愿望。小组分享。
3.课堂提纲创作——课堂诊断:
老师发布任务:有了想象的来源,有了神奇的魔力,接下来,让我们开启一个故事提纲的创作吧。再次回顾这篇课文的结构,希望你能得到创作的支持。
学生创作。学生分享。
五、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