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有“融”乃大
——教《我是什么》之思悟
所谓“名师”,实是学校冠以美誉,以促使我们不敢停下怠懒的步子,而须继续学习和前行,并借这活动平台,带动更多的老师加入这学习的滚滚潮流中来,携手共同前行。同时我觉得,老师们从这样一堂课中所获的毕竟有限,究其教法也就这么些,但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不是教法,而是课中渗透的教学观念,观念是一切教法的“指南针”。
今天我上的课文是一篇科普童话——《我是什么》,本应为上周内容,时间没估计好,只好跳过未学。本课之始,针对本班大部分学生好动乐说但不会倾听的特点,“听说读写”中我只截取一个“听”字提课堂要求,因为“定能生慧”,只有静心聆听,才能源源不断汲取能量和智慧。
本课以生动活泼的方式介绍了水的各种形态与性情,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由“水”的品性,我想到了教育和教学。好的教育也应该如同水一样,滋养人的精神世界而无痕。所以我今天讲座的题目为——《上善若水,有“融”乃大》,“有容乃大”,我将“包容”的“容”改作“融合”“融会贯通”的“融”。结合本课教学,我谈谈我的“三个融合”教学观。
(一)课内与课外的融合。
语文教学,不能只拘泥于教材文本,应向汉语言的源头活水汲取精华,在大量的经典诗文中浸润,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一定要打通课本和课外读物的界限,只要是好书都可以为我教学所用,如亲近母语研究院编写的《日有所诵》,如经过时间淘洗而流传下来的大量经典童书。
本课在学习云在空中飘浮的部分时,引入我们从前背诵过的童诗《云是走动的鞋子》:“云是走动的鞋子,走过高山,走过大海,有过许多地方。轻飘飘的鞋子,走过的路,一点痕迹也没有。”奇妙的比喻与课文中穿白衣服、黑衣服、披红纱的云相映成趣。
学到“云变成小水珠落下来”时,我自然地引读儿歌《小雨滴》的片段,“敲敲木瓜叶”、“踩踩睡莲”、“瓦片上跳舞”“树林子里说悄悄话”,课外的诵读极大地丰富了文本中小雨滴的一个“落”字,进一步感受到了小雨滴的可爱。在琅琅诵读中,学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也得到了满足和提升。
可见,在课文教学时融入平日诵读的诗文,能唤醒学生的语言记忆,体味课内与课外语言相通的妙趣。可见这种课内外的融合是双向互益的。
课内与课外相融合,还在于激发学生阅读课外好书的兴趣,还须将语文课堂与生活、自然的大课堂相融合……后两点不是这一堂课就能体现得出的,而是体现在平时与学生“切磋琢磨”的点滴交流中。
所以我说的“课内”,指课本和课堂;“课外”,包括经典诵读、课外阅读和生活自然大课堂三方面。
(二)读与写的融合。
《我是什么》这篇科普童话,如果只要让学生了解水的各种形态变化及特性,读一两遍就够了。但是,如果我们把教的重心放在关注语言形式,参透和习得语言的表达方法,就趣妙无穷了。而这,才是教语文的重中之重。
在教学雨、冰雹、雪三个动词“落”“打”“飘”时,引导品味动词准确与生动,并学会在语言环境中灵活运用动词,“小猴哧溜滑下来”“瀑布冲下来”“身影闪过去”……激活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思维也在碰撞中得到发展。同样,“露珠”与“彩虹”的拓展写话,也是读与写的相融,这里再次巩固动词的运用,并仿照课文,以第一人称“我”的语言形式来介绍露珠和彩虹,体会课文表达方法的特殊与趣味性。如果明天在批改学生的日记,发现有学生能准确生动地运用动词写话,或写出了拟人句,马上在课上范读、赞扬、分享。学以致用了,学生多自豪!
我认为小学生学语文的最高境界,就是会活用语言,即能自主灵活地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抒发情感。这就是读与写的水乳交融。
(三)语文味与思想性的融合。
刚才谈到的“读味”、“品味”、“写味”,合起来就是浓浓的语文味。鲁迅先生有“三味书屋”,我们的语文课也可以有“三味课堂”。其中,读与品是内化,而写是外化。那么,思想性在哪儿呢?是不是一定要说一句,学了这篇课文,我懂得了要怎么怎么样才能体现思想性呢?其实不然,将内化的语言、思想和情感转为书面的文字作品,学生自然而然会获得心灵的滋养与精神的丰足,因为语言和思维和人的心灵是一体的关系。此所谓“言为心声”,“文以载道”,在品、读、写的过程中自然实现了“语文味与思想性的融合”。
这一点,还可以在我学生每天的日记中可以明显感受得到,一篇篇稚嫩的日记里,折射出了孩子们灵动无邪的心灵世界。
本课结语我引入了老子的话:“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看起来似乎深奥了点,然而质朴的语言最有力量,它告诉我们至善的品性就如同水一样,滋养万物而不争名利。大道至简,这句至简的文言,更体现了本课“语文味与思想性的高度融合”。
“课内与课外”、“读与写”、“语文味与思想性”这三个融合,其实就是我平时每一天贯穿教学始终的三个主轴线,即“多阅读,诵经典,勤动笔”。有了这三个融合,我们的课堂是有趣的,不会太枯燥;孩子们的思想是灵动的,不会太僵化。当我们望向前方的时候,除了看到应试和分数的桎梏,还能看到优美和智慧,这才是我们语文教师的底气和快乐所在。
本堂课的不足之处:
1、缺乏聆听的习惯,学生只管自己说。学习最须涵养静心之气!
2、课堂常规的训练要常抓不怠。
3、
感谢大家百忙中来听我叨叨,欢迎多多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