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单元测试卷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单元测试卷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解析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9-16 09:58: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质量达标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舱在距地面高度约120 km处高速进入地球大气层,实施初次气动减速。下降至预定高度后,返回器向上跃出大气层。之后,返回舱再次进入大气层,实施二次气动减速,在距地表50 km的高度返回舱与大气层激烈摩擦。下图示意“嫦娥五号”探测器返回路径。读图完成1~2题。
1.“嫦娥五号”初次进入大气层进行减速时位于(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臭氧层 D.高层大气
2.“嫦娥五号”在距地表50 km降落至地面过程中气温的变化是( )
A.持续降低 B.先降低,后升高
C.持续增高 D.先升高,后降低
无动力翼装飞行是指运动员穿戴着拥有双翼的飞行服装和降落伞设备,运动员从高处一跃而下,用肢体动作来掌控滑翔方向,用身体进行无动力空中飞行的运动,在到达安全极限的高度,运动员将打开降落伞平稳着落。无动力翼装飞行进入理想飞行状态后,飞行时速通常可达到200 公里/小时左右,翼装飞行的滑降比约3?1,即在每下降一米的同时前进约三米。据此完成3~5题。
3.假如当运动员在中纬度30千米高空下降时,下降到对流层顶,滑行的水平距离约为( )
A.18千米 B.33千米
C.44千米 D.54千米
4.运动员在下滑过程中,感觉到水平滑行距离比理论值偏大,可能位于( )
A.对流层 B.电离层
C.平流层 D.高层大气
5.运动员在滑行过程中,与A、B层相比,C层需额外准备的是( )
A.雨衣 B.御寒服
C.氧气瓶 D.防辐射衣
下图是某日某时南半球某平原地区500 hPa等压面的高度(单位:m)分布图。读图,据此完成6~8题。
6.图中甲、乙、丙三点气压相比较( )
A.甲<乙<丙 B.甲=乙=丙
C.丙>甲>乙 D.甲>乙>丙
7.此时,甲、丙两点近地面的天气特征是( )
A.甲近地面晴朗,气温日较差大
B.甲近地面阴雨,气温日较差小
C.丙近地面阴雨,气温日较差小
D.丙近地面晴朗,气温日较差小
8.乙点近地面吹( )
A.西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 D.东南风
下图为某湖岸午后风速随高度分布图。据图完成9~10题。
9.下列选项中正确反映该地热力环流的是( )
10.湖面上方气流运动方向及其影响因素是( )
A.下沉 动力因素 B.上升 动力因素
C.下沉 热力因素 D.上升 热力因素
图为2022年10月8日某区域两个时刻等压线示意图(单位:hPa)。据此完成11~12题。
11.14时,乙地的风向为( )
A.东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 D.西北风
12.与14时相比,20时丙地风力大小变化及主要原因是( )
A.变大 丙地地面摩擦力减小
B.变大 丙地水平气压梯度力增大
C.变小 丙地地面摩擦力增大
D.变小 丙地水平气压梯度力减小
城市热岛强度为城区平均温度与其周边郊区平均温度的差值,造成城区气温高于周围郊区气温的现象被称为城市热岛效应。在晴朗微风的静稳天气条件下热岛现象显著。下图为某日天津市热岛强度的日变化曲线,据此完成13~15题。
13.根据图示热岛强度变化情况可判断,该日该地( )
A.下午城区与郊区长波辐射差值最大
B.午夜城市热岛强度变化快
C.正午城市热岛环流最明显
D.城区昼夜温差比郊区昼夜温差更小
14.研究表明天津的热岛强度大小对东、西郊区海风有明显影响,具体表现为( )
A.热岛强度大,东郊海风增强,西郊减弱
B.热岛强度小,东、西郊海风均增强
C.热岛强度大,东郊海风减弱,西郊增强
D.热岛强度小,东、西郊海风均减弱
15.沙漠中的绿洲存在不同于“热岛效应”的“冷岛效应”,关于两种效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热岛效应更不利于污染物扩散,故城市空气污染严重
B.冷岛效应能促进植物的蒸腾作用,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C.冷岛效应与热岛效应产生的根本原因相同
D.冷岛效应强度最强时一般出现在日出前后
二、综合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和大气受热过程简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图中表示对流层的字母是___,该层气温变化特点是___,原因是___。
(2)B层空气运动以___为主。
(3)利于高空飞行的是___(填层名),天气变化复杂的是___(填层名),电离层所在的位置是___(填字母)。
(4)如果A层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会使乙图中环节①___,对地面__作用增强,由此产生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是___。
17.根据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海陆风包括海风和陆风,是因热力环流而形成的,其风向在一天中有明显变化。
材料二 图甲、图乙分别示意M、N两点间两个不同时刻的热力环流情况(单位:百帕),M、N两点均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
(1)A、B两点风力更大的是___,判断理由是___。
(2)根据近地面风的受力分析,与等压线垂直的力为___,与风向相反的力为_ __,与风向垂直的力为___。
(3)图甲中的M地与N地之间吹___(海或陆)风,乙图中的M地与N地之间吹___(海或陆)风。图甲反映的是___(白天或夜晚)的热力环流情况, M、N两点中温度更高的是___。
(4)如果乙图中M与N之间的风向是正东风,则高空P与Q之间的风向是___。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5分)
材料一 因海洋和陆地受热不均匀而在海岸附近形成的一种有日变化的风系。在基本气流微弱时,白天风从海上吹向陆地,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前者称为海风,后者称为陆风,所以合称为海陆风。
材料二 随着矿物能源的大量消耗,大气中二氧化碳不断增多。充分利用太阳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是工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根据材料一,我国南方一滨海城市的学校开展了“海陆风的现象及其影响”地理课题研究。以下是这组学生的研究报告,请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协助他们完成这项工作。
《“海陆风的现象及其影响”研究报告》
(1)在下图中完成海陆风气流(箭头)示意图。
(2)下面是调查获得的数据(完成下列数据分析,得出研究结论)。
各月平均海陆风的天数: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年
海陆风 2.3 2.6 2.1 5.0 7.0 12.6 10.7 13.7 9.7 9.3 3.7 2.3 81.0
数据分析的结论:
一年中海陆风出现的天数,因季节而异。从表中可知,___(季节)最少。最少的原因是___强盛,从而“掩盖”了昼夜的海陆风。
(3)分析海风对该滨海城市气候带来的影响。
(4)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增多,是如何加强大气“温室效应”的?
19.城市中心气温比郊区气温高,因此把城市中心称为“热岛”,近年来,城市“热岛效应”越来越严重。(14分)
材料一 为了调查城市热岛效应,上海某地理小组绘制了等压面示意图(图1),以及热力环流圈变化图,虚线圈和实线圈分别表示S市十年前和目前热力环流的大致范围(图2)。
材料二 该地理小组在调研时发现,生活在南方农村地区的人们大多都有这样的体验:炎热的夏季,人们中午都喜欢在堂屋的后门口摆一把躺椅午休,门、窗都敞开,一般会有“穿堂风”流经房屋内(图3)。“穿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是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夏季“穿堂风”对于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有重要作用。
(1)图1中甲地和乙地代表城市的是___。
(2)根据图2,推测该城市西南侧和西北侧热力环流圈发展差异的可能原因。
(3)从大气受热过程的角度,说明屋顶绿化对缓解城市热岛的意义。
(4)图3“穿堂风”的气流运动方向是___。
(5)图3中,屋前石子地面、屋后种植林木,可以明显增强夏季穿堂风。请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加以解释。
(6)从热力环流的原理判断,下图中“穿堂风”现象最显著的是( )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质量达标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舱在距地面高度约120 km处高速进入地球大气层,实施初次气动减速。下降至预定高度后,返回器向上跃出大气层。之后,返回舱再次进入大气层,实施二次气动减速,在距地表50 km的高度返回舱与大气层激烈摩擦。下图示意“嫦娥五号”探测器返回路径。读图完成1~2题。
1.“嫦娥五号”初次进入大气层进行减速时位于( D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臭氧层 D.高层大气
2.“嫦娥五号”在距地表50 km降落至地面过程中气温的变化是( B )
A.持续降低 B.先降低,后升高
C.持续增高 D.先升高,后降低
[解析] 第1题,人们依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将大气自下而上依次划分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从地面至约12千米高度为对流层,12千米至50千米高度为平流层,50千米以上为高层大气。图文信息表明,“嫦娥五号”返回舱在距地面高度约120 km处高速进入地球大气层,实施初次气动减速,因此此时位于高层大气,D符合题意,排除AB;臭氧层位于平流层之中,高度不超过50千米,因此“嫦娥五号”初次进入大气层进行减速时不可能位于臭氧层,排除C。故选D。第2题,“嫦娥五号”在距地表50 km降落至地面过程中,大致经过了大气的平流层和对流层,平流层的气温随高度降低而降低,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降低而升高,因此“嫦娥五号”在距地表50 km降落至地面过程中气温的变化是先降低、后升高,B正确,A、C、D错误。故选B。
无动力翼装飞行是指运动员穿戴着拥有双翼的飞行服装和降落伞设备,运动员从高处一跃而下,用肢体动作来掌控滑翔方向,用身体进行无动力空中飞行的运动,在到达安全极限的高度,运动员将打开降落伞平稳着落。无动力翼装飞行进入理想飞行状态后,飞行时速通常可达到200 公里/小时左右,翼装飞行的滑降比约3?1,即在每下降一米的同时前进约三米。据此完成3~5题。
3.假如当运动员在中纬度30千米高空下降时,下降到对流层顶,滑行的水平距离约为( D )
A.18千米 B.33千米
C.44千米 D.54千米
4.运动员在下滑过程中,感觉到水平滑行距离比理论值偏大,可能位于( C )
A.对流层 B.电离层
C.平流层 D.高层大气
5.运动员在滑行过程中,与A、B层相比,C层需额外准备的是( D )
A.雨衣 B.御寒服
C.氧气瓶 D.防辐射衣
[解析] 第3题,中纬度对流层高度约为10~12 km(取11 km),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每下降1 m的同时前进约3 m,运动员从中纬度30 km高空下降至对流层,下降了19 km,因此滑行的水平距离约57 km,最接近D项,A、B、C错误,故选D。第4题,运动员在下滑的过程中,感觉到水平滑行的距离比理论值偏大,表明空气水平阻力相对较小,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最可能进入平流层,C正确,A、B、D错,故选C。第5题,与A、B两层相比,C层高度更高,受太阳辐射的影响更强,需要准备防辐射衣,D正确; 注意关键词“和A、B两层相比”,A层中上部以及B层气温均较低,氧气含量低,也需要准备御寒服和氧气瓶,B、C错;降雨属于对流层的天气现象,C层无需准备雨衣,A错。故选D。
下图是某日某时南半球某平原地区500 hPa等压面的高度(单位:m)分布图。读图,据此完成6~8题。
6.图中甲、乙、丙三点气压相比较( B )
A.甲<乙<丙 B.甲=乙=丙
C.丙>甲>乙 D.甲>乙>丙
7.此时,甲、丙两点近地面的天气特征是( B )
A.甲近地面晴朗,气温日较差大
B.甲近地面阴雨,气温日较差小
C.丙近地面阴雨,气温日较差小
D.丙近地面晴朗,气温日较差小
8.乙点近地面吹( D )
A.西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 D.东南风
[解析] 第6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等压面是空间中气压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的面,在等压面上,海拔高度可能不同,但气压值相等。图中甲、乙、丙位于同一等压面之上,因此气压相等,B正确,A、C、D错误。故选B。第7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等压面凸起的地方,表示在同一高度上,气压比四周(两侧)高。等压面凹陷,表示同一高度上,气压比四周(两侧)低;同一地点的高空等压面与低空等压面往往对称相反。甲地高空等压面凸起,丙地高空等压面凹陷,则甲地高空为高气压,低空为低气压,丙地高空为低气压,低空为高气压,因此甲地近地面盛行上升气流,多阴雨天气,丙地近地面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天气,因此排除A、C;甲地近地面多阴雨天气,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气温不高,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强,气温不低,因此气温日较差小,丙地多晴朗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气温较高,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弱,气温较低,因此气温日较差大,因此B符合题意,排除D。故选B。第8题,根据前题分析可知,甲地近地面为低气压,丙地近地面为高气压,乙点近地面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大致由南指向北,在南半球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左偏转形成东南风,D正确,A、B、C错误。故选D。
下图为某湖岸午后风速随高度分布图。据图完成9~10题。
9.下列选项中正确反映该地热力环流的是( C )
10.湖面上方气流运动方向及其影响因素是( C )
A.下沉 动力因素 B.上升 动力因素
C.下沉 热力因素 D.上升 热力因素
[解析] 第9题,由某湖岸午后风速随高度分布图可以看出,该地近地面吹西风,高空吹东风,而午后岸上升温快、温度高、气流以上升为主,气压低,吹湖风。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第10题,湖面白天由于比热容高,升温较慢,相对温度低,湖面上方气流密度较周围更高、以下沉为主,气压较高,属于下沉热力因素,C正确、A、B、D错误。故选C。
图为2022年10月8日某区域两个时刻等压线示意图(单位:hPa)。据此完成11~12题。
11.14时,乙地的风向为( A )
A.东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 D.西北风
12.与14时相比,20时丙地风力大小变化及主要原因是( B )
A.变大 丙地地面摩擦力减小
B.变大 丙地水平气压梯度力增大
C.变小 丙地地面摩擦力增大
D.变小 丙地水平气压梯度力减小
[解析] 第11题,根据等压线的分布,乙地东南方气压高于西北方,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北半球向右偏转,为东南风,A正确,B、C、D错误,故选A。第12题,与14时相比,20时图中丙处等压线更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速大,B正确,C、D错误;没有详细的下垫面信息,无法判断丙的摩擦力大小,而且短时间内丙地的地面摩擦力也不会有明显变化,A错误。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城市热岛强度为城区平均温度与其周边郊区平均温度的差值,造成城区气温高于周围郊区气温的现象被称为城市热岛效应。在晴朗微风的静稳天气条件下热岛现象显著。下图为某日天津市热岛强度的日变化曲线,据此完成13~15题。
13.根据图示热岛强度变化情况可判断,该日该地( D )
A.下午城区与郊区长波辐射差值最大
B.午夜城市热岛强度变化快
C.正午城市热岛环流最明显
D.城区昼夜温差比郊区昼夜温差更小
14.研究表明天津的热岛强度大小对东、西郊区海风有明显影响,具体表现为( A )
A.热岛强度大,东郊海风增强,西郊减弱
B.热岛强度小,东、西郊海风均增强
C.热岛强度大,东郊海风减弱,西郊增强
D.热岛强度小,东、西郊海风均减弱
15.沙漠中的绿洲存在不同于“热岛效应”的“冷岛效应”,关于两种效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热岛效应更不利于污染物扩散,故城市空气污染严重
B.冷岛效应能促进植物的蒸腾作用,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C.冷岛效应与热岛效应产生的根本原因相同
D.冷岛效应强度最强时一般出现在日出前后
[解析] 第13题,读图中数据分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6点左右热岛强度达到最大,城区与郊区的温差最大,故此时城区与郊区的长波辐射差值应最大,A错误。天津城市热岛强度午夜较大,数值保持在1.5 ℃到2 ℃之间,波动较小,变化缓慢,B错误。天津热岛强度日变化特点:夜间强,白昼弱;子夜前后最强,正午前后最弱,C错误。白天城市中心地表和建筑物大量吸收太阳热量,大气对流作用增强,形成云雾,夜晚大气逆辐射强,温度较高,温差应小,D正确。本题应选D。第14题,天津位于渤海的西海岸地区,其海风是从海洋吹向陆地,无论是天津的东郊还是西郊,风向大致是偏东风;无论热岛效应的强弱,郊区空气会流向市区,会加强东郊地区的海风、削弱西郊地区的海风,A正确,B、C、D错误。故选A。第15题,根据所学知识,热岛效应中城市产生的热量比郊区多,城市近地面气温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产生对流现象,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减轻城市空气污染问题,A错误。绿洲相对于周围的沙漠,比热容小,呈现下冷上热冷岛效应,会抑制植物蒸腾和地面蒸发,有利于植物体内水分的保存,非常有利于植物生长,B错误。冷岛效应和热岛效应产生的根本原因都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产生大气的热力环流,C正确。冷岛效应最强应发生在14时,沙漠比热容小,升温快,14时温度升至一天中最高值;绿洲比热容相对较大,升温慢,14点时绿洲气温与沙漠气温差值达到最大,此时冷岛效应最强,D错误。C正确,A、B、D错误。因此,本题应选C。
二、综合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和大气受热过程简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图中表示对流层的字母是_A__,该层气温变化特点是_随高度上升气温降低__,原因是_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随高度升高,获得地面辐射减少__。
(2)B层空气运动以_水平运动__为主。
(3)利于高空飞行的是_平流层__(填层名),天气变化复杂的是_对流层__(填层名),电离层所在的位置是_C__(填字母)。
(4)如果A层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会使乙图中环节①_增强__,对地面_保温__作用增强,由此产生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是_全球气候变暖__。
[解析] 第(1)题,图中A为对流层,B为平流层,C为高层大气,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源于地面辐射,随高度升高,获得的地面辐射减少,所以对流层的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第(2)、(3)题,B层为平流层,空气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有利于飞机的平稳飞行;天气变化复杂的是对流层。风雨雷电都是发生在对流层,电离层位于高层大气中。第(4)题,如果A层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会使乙图中环节①大气对地面辐射吸收增强,大气逆辐射增强,对地面保温作用增强,由此产生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是全球气候变暖。
17.根据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海陆风包括海风和陆风,是因热力环流而形成的,其风向在一天中有明显变化。
材料二 图甲、图乙分别示意M、N两点间两个不同时刻的热力环流情况(单位:百帕),M、N两点均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
(1)A、B两点风力更大的是_A__,判断理由是_A等压线更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更大,风力更大__。
(2)根据近地面风的受力分析,与等压线垂直的力为_水平气压梯度力__,与风向相反的力为_摩擦力__,与风向垂直的力为_地转偏向力__。
(3)图甲中的M地与N地之间吹_陆__(海或陆)风,乙图中的M地与N地之间吹_海__(海或陆)风。图甲反映的是_夜晚__(白天或夜晚)的热力环流情况, M、N两点中温度更高的是_N__。
(4)如果乙图中M与N之间的风向是正东风,则高空P与Q之间的风向是_西北风__。
[解析] 第(1)题,同一幅等压线图中,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A、B两点中A处等压线更密集,风力更大。第(2)题,地面风的受力有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与等压线垂直的力为水平气压梯度力,与风向相反的力为摩擦力,与风向垂直的力为地转偏向力。第(3)题,图甲中的近地面风从M地吹向N地,也就是从陆地吹向海洋,应该吹陆风;因此陆地M近地面气温低于海洋N气温,反映的是夜晚的热力环流情况。第(4)题,如果乙图中M与N之间的风向是正东风,但是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三力形成斜穿等压线,因此N到M地为正东正西方向;而高空P与Q之间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影响最终风向和等压线平行,因此高空P与Q之间的风向从西北吹向东南,为西北风。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5分)
材料一 因海洋和陆地受热不均匀而在海岸附近形成的一种有日变化的风系。在基本气流微弱时,白天风从海上吹向陆地,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前者称为海风,后者称为陆风,所以合称为海陆风。
材料二 随着矿物能源的大量消耗,大气中二氧化碳不断增多。充分利用太阳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是工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根据材料一,我国南方一滨海城市的学校开展了“海陆风的现象及其影响”地理课题研究。以下是这组学生的研究报告,请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协助他们完成这项工作。
《“海陆风的现象及其影响”研究报告》
(1)在下图中完成海陆风气流(箭头)示意图。
(2)下面是调查获得的数据(完成下列数据分析,得出研究结论)。
各月平均海陆风的天数: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年
海陆风 2.3 2.6 2.1 5.0 7.0 12.6 10.7 13.7 9.7 9.3 3.7 2.3 81.0
数据分析的结论:
一年中海陆风出现的天数,因季节而异。从表中可知,_冬季__(季节)最少。最少的原因是_冬季风__强盛,从而“掩盖”了昼夜的海陆风。
(3)分析海风对该滨海城市气候带来的影响。
(4)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增多,是如何加强大气“温室效应”的?
[答案] (1)如图
(3)海风从海上吹来,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增加空气湿度,改善了空气质量。
(4)二氧化碳增多,更多地吸收了地面长波辐射,提高了大气温度;增加了大气逆辐射,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
[解析] 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夜晚陆地比海洋降温快,陆地气温低,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海洋气温高,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近地面风从陆地吹向海洋,高空的风从海洋吹向陆地,从而画出夜晚的海陆间热力环流。同理白天陆地比海洋升温快,陆地气温高,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海洋气温低,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近地面风从海洋吹向陆地,高空的风从陆地吹向海洋,从而画出白天的海陆间热力环流。示意图为下图:
第(2)题,分析表中数据可知,一年中海陆风出现的天数,冬季最少。海洋和陆地的温度差异是海陆风形成的基础,由于我国冬季风势力强且冬季海陆温差小,因此海陆风不明显。第(3)题,海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对城市的影响主要从对降水和气温的影响分析。吹海风时海洋气温比陆地低,降低了城市的温度,缓解了城市热岛效应;海风水汽含量高,增加了空气湿度,改善了城市空气质量。第(4)题,根据所学知识可得,二氧化碳主要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进行增温,二氧化碳增加,导致大气吸收的地面长波辐射增加,大气温度上升,大气逆辐射增强,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从而增强了大气的温室效应。
19.城市中心气温比郊区气温高,因此把城市中心称为“热岛”,近年来,城市“热岛效应”越来越严重。(14分)
材料一 为了调查城市热岛效应,上海某地理小组绘制了等压面示意图(图1),以及热力环流圈变化图,虚线圈和实线圈分别表示S市十年前和目前热力环流的大致范围(图2)。
材料二 该地理小组在调研时发现,生活在南方农村地区的人们大多都有这样的体验:炎热的夏季,人们中午都喜欢在堂屋的后门口摆一把躺椅午休,门、窗都敞开,一般会有“穿堂风”流经房屋内(图3)。“穿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是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夏季“穿堂风”对于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有重要作用。
(1)图1中甲地和乙地代表城市的是_甲地__。
(2)根据图2,推测该城市西南侧和西北侧热力环流圈发展差异的可能原因。
(3)从大气受热过程的角度,说明屋顶绿化对缓解城市热岛的意义。
(4)图3“穿堂风”的气流运动方向是_由南向北__。
(5)图3中,屋前石子地面、屋后种植林木,可以明显增强夏季穿堂风。请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加以解释。
(6)从热力环流的原理判断,下图中“穿堂风”现象最显著的是( A )
[答案] (2)近年来城区西南侧因卫星城兴建,工业区集中等原因导致排放废热多,使城区与郊区热力差异增大;城区西北侧植被覆盖较好,水域面积较大,或山地相对较多等导致城区与郊区热力差异较小。
(3)等量的太阳辐射使被植被覆盖的绿地比水泥面增温慢,温度低,地面辐射弱,被大气吸收的热量相对就少,气温较低;绿地吸收二氧化碳,大气中二氧化碳减少,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减弱,气温降低;土壤水分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吸收周围的热量,也起到降温的作用。
(5)石子地面增温较快,林木增温较慢,(房前石子地面,房后林木)增强了房前房后的温差,从而增强了房前房后的水平气压梯度力。
[解析] 第(1)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丙等压面下凹,为高空低压,则对应的近地面乙地为近地面高压,为冷源;丁等压面上凸,为高空高压,则对应的近地面甲为近地面低压,为热源。城市为热源,对应甲地。第(2)题,热力环流圈的大小反映的是城市和郊区热力差异的大小。从图中的实线圈和虚线圈的疏密可以看出,该城市西南侧热力圈扩展较快,西北侧的热力环流圈扩展速度较慢。由于热力环流圈的大小是城市和郊区温度差异的反应,因此西南侧的城区可能是由于卫星城的修建或工业区的集聚导致排放的废热较多,加大了西南侧城区与郊区的温差,使得城市的热力环流圈的范围向该西南侧拓展;西北侧城区可能由于植被覆盖率较高,或水域面积较大,或地形以山地为主,使得该区域的城区与郊区的温差较小,从而使得热力环流圈在该方向拓展速度较慢。第(3)题,经过绿化的屋顶与普通的水泥屋顶相比,在吸收等量太阳辐射的条件下,经绿化的屋顶温度上升较慢,表面温度较低,向大气发出的地面辐射较弱,使得大气增温较慢,气温较低;同时,经绿化的屋顶上的植被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降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使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减弱,间接使得气温降低;而且,相较普通的水泥屋顶,经绿化的屋顶上所覆盖的土壤中的水分在蒸发过程中和植被蒸腾作用的过程中均能大量吸收周围的热量,同样能使周围环境气温下降。通过上述分析,城市气温将有所下降,与郊区的温差将会减小,因此,绿化屋顶在一定程度上将减轻城市的热岛效应。第(4)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此时为白天,北侧的石子地面比热容较小,升温快,为热源,近地面形成低压;南侧的林草地面升温较慢,为冷源,近地面形成高压,穿堂风由南吹向北。第(5)题,石子地面比热容小,升温快;林地比热容大,升温慢,不同地表使屋前屋后的温差增大,加强了屋前屋后的气压差,加大了空气流动。第(6)题,A图两侧分别为树林和水泥地,热力性质差异较大,“穿堂风”现象显著;B图两侧均为草地,热力性质差异较小,“穿堂风”现象不显著;C图两侧均为林地和草地,热力性质差异较小,“穿堂风”现象不显著;D图两侧均为草地和水泥地,热力性质差异较小,“穿堂风”现象不显著。所以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