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备课参考 统编语文三上第一单元学习任务设计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学校生活”学习任务设计
一、单元教材解读
三年级是小学中段的起始年级,是学生认知以及思维发展的新起点。统编教材自三年级开始有了很大的变化,单元开篇多了导语页,习作部分开始作为独立板块出现,还出现了阅读策略单元,课文也有了精读与略读的区分,仅从教材编排体系的变化就带给学生一种“新鲜感”。
这个单元一共编排了三篇课文,《1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篇散文,作者吴然用朴素而诗意的笔调描写了一所边疆小学欢乐祥和的校园生活;《2花的学校》是泰戈尔的经典散文诗,极富美感,以儿童的口吻描绘了一群浪漫、纯真、活泼的花孩子,通过丰富的想象把童真童趣表现得淋漓尽致;《3*不懂就要问》讲述的是少年孙中山向私塾先生提问的故事,文章距离现在的学生比较遥远,可以说是从历史的视角向现在的学生展现了以前学校的样貌和上课氛围。从内容主题的角度去梳理这三篇课文,能够发现三篇课文呈现了三所不同的学校:边疆的小学、神奇的花的学校和民国时期少年孙中山读书的私塾;新奇的景物,天马行空的想象以及特别的时代背景,从内容到场景、到人物、再到事件,很丰富、很具体,为学生提供了观察校园生活的多种全新的视角,为学生阅读时产生“新鲜感”奠定了内容基础。
我们再把一篇课文一篇课文拆开来,深入品读一下每篇课文的语言。《1大青树下的小学》:选入人教版实验教材时叫《我们的民族小学》,课文里这所边疆小学的校园生活与我们孩子经历的校园生活是有很多不同的:比如陌生的名称,“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陌生的事物,“坪坝”“绒球花”“孔雀舞”“山狸”“古老的铜钟”“大青树”“凤尾竹”等体现西南边陲独特风貌的词语;再比如新奇的句式,“从……从……从……”“有……有……有……还有……”“向……向……向……”等这种连续不断的排比句式,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和韵味。《2花的学校》:课文中把事物当成人来写的句子俯拾即是,充满了新奇的想象,非常有画面感,如“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风笛”“在绿草上跳舞,狂欢”“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雷云拍着大手”等,这些充满奇特想象的句子,恍若把学生带入了一个充满魔力的神奇世界;这一课也有比较陌生的事物如“荒野”“风笛”,还有陌生的声音如“簌簌地响”。《3*不懂就要问》:陌生的词语,把老师称为“先生”;陌生的事物,“私塾”“戒尺”等具有时代特色的物品;陌生的声音,像唱歌一样“咿咿呀呀”的念书声。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去梳理这三篇课文,能够发现这组课文中出现了“陌生的名称”“陌生的事物”“陌生的声音”,也就是“陌生的词语”;还出现了“新奇的句式”和“充满奇特想象的拟人化句子”,也就是“新奇的表达”;不管是“陌生的词语”还是“新奇的句子”,对我们的学生来说都是具有“新鲜感”的,这是语言的新鲜。
我们再来看三篇课文表达的情感,又是独特的、深刻的。《1大青树下的小学》表达的是我国各民族儿童之间的友爱和团结;《2花的学校》中“他们也有他们的妈妈,就像我有我自己的妈妈一样”一句表达了孩子和母亲之间质朴而强烈的情感;《3*不懂就要问》中“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一句既蕴含了深刻的道理,点明全文主旨,又包含孙中山的独特见解和感受。课文中这些独特的情感对于学生来说也是“新鲜”的。
我们再重新梳理一下第一单元的课文系统,以学生的视角再去回看这三篇课文,我想带给学生的是开学第一课打开课文后,扑面而来的从“教材编排”到“课文内容”到“语言表达”再到“情感体验”的陌生感和新奇感,而这种陌生感、新奇感对于孩子来说就是“新鲜感”。
下面我们来分析第一单元的助读系统。这个单元的助读系统包括三个方面内容:第一个方面是单元导读页的单元说明,说明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人文主题”——校园生活;第二个层次是“语文要素”——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体会习作的乐趣。第二个方面是在这个单元所有课文下面的书下注释以及课文插图,注释都是非常简单的作者和出处,有些课文是经过改编的,有些是经过删减的,这里都有注明。第三个方面是《不懂就要问》这一略读课课题下面的“自读提示”和课后的两个泡泡提示。梳理助读系统,我们发现,他们共同聚焦“有新鲜感的词句”。
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一单元的练习系统,主要是课后练习题。从第1课和第2课这两课的课后练习题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课文的层次性,第一课是在读中体会、说中尝试运用;第二篇是在读中自主发现、仿写中尝试运用;再到第三篇略读课文,就是读法运用,这就是循序渐进、螺旋上升。课后习题的层次性“倒逼”“逆向促动”课文教学的层次性,也就是“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这一语文要素的落实在每课中是有所侧重的,是有层次性的。梳理这些课后思考练习题,从练习系统提取了五个关键动作,“朗读”“想象”“发现”“理解”“运用”,这组动作指向的依然是“新鲜感的词句”。
最后我们来看第一单元的知识系统。第一单元的知识系统包括三个组成部分。第一个课文后面的资料袋,主要介绍了泰戈尔的相关资料。第二个是口语交际部分“我的暑假生活”,提供的口语表达知识,一是选择别人可能感兴趣的内容讲,二是借助图片或实物讲。第三个是习作部分“猜猜他是谁”,提供的习作知识,一是能选择一两点特别的地方,写几句话或一段话介绍自已的同学;二是能注意写一段话时开头空两格。第四个是在语文园地里,第一个是能交流在阅读中遇到的有新鲜感的词句,并主动积累这样的词句;二是能说出“摇头晃脑”这样词语的特点,并拓展积累类似词语;三是能根据语义表达的需要,读出恰当的重音;四是朗读、背诵古诗《所见》。从知识系统的角度来说,本单元的“口语交际”“习作”和“语文园地”,跟课文系统、练习系统和助读系统的聚焦是非常明显的,教学指向和“新鲜感”一脉相承。
刚才我们对本单元做了整体分析梳理,到此,我觉得大概可以推断出本单元的学习任务群归属了,这一单元我认为归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除了基于对课文的分析,依据的标准来自于——202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第26页“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在第二学段提出的“学习内容”要求包括:“阅读描绘大自然、表现人类美好感情的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尝试用文学语言表达自己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阅读富有想象力和表现力的儿童文学作品,欣赏富有童趣的语言与形象,感受纯真美好的童心,学习用口头或者图文结合的方式创编儿童诗和有趣的故事,发展想象力。”据此我认为把本单元学习归属到“文学阅读与创新表达”学习任务群是恰当的。
二、单元教学目标
基于对第一单元的课文系统、助读系统、练习系统和知识系统的分析梳理,找焦点、做判断,初步确定本单元统整目标。
1.认识25个生字,读准3个多音字,会写26个字,会写28个词语。
2.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通过朗读和借助图片、联系生活、调动感官想象画面等方式,理解与感受有新鲜感的词句,主动积累并尝试在表达中运用(仿说或仿写)。
3.在任务情境中体会表达的乐趣,能借助图片或实物把内容讲清楚,能用写几句话或一段话介绍自己的同学,写一段话时开头空两格。
4.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角度关注校园生活,主动搜集信息并借助学习工具进行记录,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呈现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
三、单元设计思路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校园生活”,语文要素关键词“新鲜感”,将“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进行融合,以“新鲜”为关键词,以做发布会“播报员”为形式,引导学生从校外暑假生活联系到校内学习生活,从校园趣事关注到伙伴关系,在播报“新鲜事儿”的实践中,积累、运用、表达有“新鲜感”的词句。由此,确定本单元学习主题为“寻找校园新鲜味儿”,设计单元核心学习任务为“开一场‘新鲜’发布会,做一名‘新鲜’播报员”,以教材的阅读和表达两大板块为依托,创设“分享暑假里的新鲜事”“体会文章里的新鲜感”“收集校园里的新鲜事”“召开‘新鲜’发布会”四个学习活动。
四、备课初稿设计
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校园生活”单元整体设计 一、学习主题和内容 (一)学习主题 寻找校园新鲜味儿。 (二)学习内容 第一单元:课文《1大青树下的小学》《2花的学校》《3*不懂就要问》; 口语交际“我的暑假生活”;习作“猜猜他是谁”;语文园地一。 二、学习目标和课时安排 (一)学习目标 1.认识25个生字,读准3个多音字,会写26个字,会写28个词语。 2.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通过朗读和借助图片、联系生活、调动感官想象画面等方式,理解与感受有新鲜感的词句,主动积累并尝试在表达中运用(仿说或仿写)。 3.在任务情境中体会表达的乐趣,能借助图片或实物把内容讲清楚,能用写几句话或一段话介绍自己的同学,写一段话时开头空两格。 4.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角度关注校园生活,主动搜集信息并借助学习工具进行记录,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呈现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 (二)课时安排 12课时。 三、学习情境 校园里,每天都会有新鲜的事发生。读书时,也总会遇到各种新鲜的事物、词语、句子和故事。一个有心人,每天都会发现这些“新鲜”,收集这些“新鲜”,还会用不同的方式准确生动地分享自己发现和收集到的“新鲜”。 你是这样的有心人吗?我们可以怎样成为这样的有心人呢?就让我们开启“寻找校园新鲜事儿”之旅吧! 四、学习任务与学习活动 学习任务与学习活动设计如表1所示。 表1 三上第一单元学习任务与学习活动设计
核心任务 子任务 学习内容 课时安排
做 开 一 一 名 场 ﹃ ﹃ 新 新 鲜 鲜 ﹄ ﹄ 播 发 报 布 员 会 分享 暑假里的 新鲜事 内容:口语交际《我的暑假生活》。 1.围绕“我的暑假生活”这个主题,开学前准备好相关实物、图片、PPT等。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暑假里的新鲜事”分享讲解,看谁的故事最具新鲜感。 3.小组推荐到班级分享,层层筛选,评选出班级最具新鲜感的故事。 建议:任务可以在开学前布置给学生;开学第一节语文课即开展口语交际。 1课时
体会 文章里的 新鲜感 内容:课文《1大青树下的小学》《2花的学校》《3*不懂就要问》,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前两题”融入课文学习。 1.阅读学习《1大青树下的小学》:初读时整体感知这所学校的特别之处;然后充分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在互相交流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的意思,进一步感受这所学校的特别之处;最后用自已的话表达对这所学校的印象,并借助提示,说一说自已学校生活的某个场景。 2.阅读学习《2花的学校》:初读时整体感知课文描绘的情景;再充分朗读课文,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与同学进行交流;然后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想象画面,入境朗读,读懂课文,体会把花当作人来写的好处;最后结合课后第三题的提示,运用积累的词句,在情境中仿写句子。 3.阅读学习《3*不懂就要问》:先看课后两个泡泡里的内容,了解略读课文学习的基本要求;初读课文后,结合两幅插图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在交流中明白文中蕴含的“不懂就要问”的道理;然后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把它们画出来,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插图等方式读懂这些词句,再与同学交流、发表自已的见解,并自主积累。 6课时
收集 校园里的 新鲜事 内容:习作《猜猜他是谁》,语文园地的“词句段运用第三题”“日积月累”。 1.习作《猜猜他是谁》:关注身边的同学,发现同学的特点,与同学进行“猜猜他是谁”的游戏;选择你最有把握的同学完成一篇习作。 2.组建“校园兴趣小组”,在小组内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再从同学、兴趣小组拓展开去,发现和收集更多校园里的新鲜事。 3.单元知识整理;朗读、背诵古诗《所见》。 3课时
召开 “新鲜” 发布会 活动一:学生播报校园生活中带给自已新鲜感的人、事、物。探究:在这些播报里有哪些文字或语言让你觉得特别有新鲜感,就请你面对着那位播报员说一说让你觉得特别有新鲜感的地方。 活动二:学生播报作者课文里带给自已新鲜感的词句、语段。梳理:把大家都觉得特别有新鲜感和感染力的词句集中在一起,你会发现,什么样的词语、句子、事物、事件是有新鲜感的。 活动三:积累词汇,丰富表达,创编“有新鲜感”的片段。思考:我们和作者的不同,怎样才能成为作者或者与作者接近呢?(引领学生潜入文本内里,去重新品味文本语言) 活动四:延伸拓展活动。比如由学校生活延展到家庭生活到社会生活的新鲜事儿。 2课时
五、过程性评价与单元测评 过程性评价与单元测评设计如表2所示。 表2 三上第一单元过程性评价与单元测评设计
评价类型 内容 评价标准
过程性 评价 分享 暑假里的 新鲜事 1.能选择自已暑假生活中的新鲜事,把经历讲清楚。 2.能选择别人可能感兴趣的内容讲述,讲的时候能借助图片或实物。
体会 文章里的 新鲜感 1.能边读边想象画面,并用恰当的词句表达出来;能找出有新鲜感的词句,与同学交流;能用自已的话说出“大青树下的小学”特别的地方;能借助提示,说出自已学校生活的某个场景。 2.能用语言表达出自已想象花“在绿草上跳舞、狂欢”的情景;能找出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能仿照“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的表达写句子。 3.了解略读课文学习的基本要求;能找出有新鲜感的词句,与同学交流。
收集 校园里的 新鲜事 1.能选择一两点印象深刻的地方,用几句话或一段话介绍自已的同学。 2.能积极参加“校园兴趣小组”的活动,能借助兴趣小组发现和收集校园里的新鲜事。
召开“新鲜”发布会 能用播报的形式,讲解校园里发生的“新鲜事”、阅读时积累有“新鲜感”的词句,学完单元课文后创编有“新鲜感”的语段。
单元测评 1.基础知识:生字,词语,重点句子,日积月累。 2.习作片段:选择一个同学,从外貌、性格、品质、爱好等方面中,选取让你印象深刻的一两点来写一写;字数不限;习作格式正确。
六、资源与工具 (一)资源 拓展阅读:吴然《走月亮》《珍珠泉》《抢春水》;泰戈尔《新月集》。 (二)工具 任务单、词句采集卡、过程性评价表、单元测评卡。 七、设计说明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校园生活”,语文要素关键词“新鲜感”,将“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进行融合,以“新鲜”为关键词,以做发布会“播报员”为形式,引导学生从校外暑假生活联系到校内学习生活,从校园趣事关注到伙伴关系,在播报“新鲜事儿”的实践中,积累、运用、表达有“新鲜感”的词句。由此,确定本单元学习主题为“寻找校园新鲜味儿”,设计单元核心学习任务为“开一场‘新鲜’发布会,做一名‘新鲜’播报员”,以教材的阅读和表达两大板块为依托,创设“分享暑假里的新鲜事”“体会文章里的新鲜感”“收集校园里的新鲜事”“召开‘新鲜事’发布会”四个学习活动。
三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学习任务设计 第2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