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张汪镇张汪中学九年级(上)开学语文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10.0分)
1. 下列关于名著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艾青诗选》中的“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这两句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B. 《水浒传》中的武松是个下层侠义之士,从为兄报仇开始,武松斗打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除恶蜈蚣岭,一步步走向反抗的道路。
C. 英国女作家夏洛蒂 勃朗特的代表作是《简 爱》,作品讲述了贫苦孤女简 爱为寻求人格独立、爱情和尊严而挣扎奋斗的故事,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
D.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被鲁迅称为中国古代最优秀的讽刺小说,作品在讽刺丑恶的同时,也塑造了一些象征正面理想的人物,如王冕、杜少卿、匡超人、虞育德等。
2. 下面对句中破折号的作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你可知道,我们想念你/——你的人民想念你!(表解释)
B. 周——总——理——(表声音延长)
C. ——在这里,在这里,/在这里……(表回音,应减弱)
D. 你永远和我们在一起/——在一起,在一起,/在一起……(表示声音的急促)
3. (易错题)下列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余光中的《乡愁》和《乡愁四韵》,是海外游子深情而优美的恋歌。
B. 《长津湖》的取景地天台寒山湖,碧水蓝天,鱼跃鹜飞,令人心旷神怡。
C. 是什么力量让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在短短40年中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
D. 中国春节正逐步成为全球旅游消费旺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成为热门选择,“外卡内用”也成为春节消费新时尚。
4.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毛泽东主席在陕北清涧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面对莽莽雪野、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写下了《沁园春 雪》这首词。
B. 诗人穆旦创作《我看》这首诗时大约二十岁左右。
C. 艾青的诗,好在那雄浑的力量,直截了当的语言,强烈鲜明的意象。
D. 对本单元诗歌的鉴赏、朗诵,是否激起了你创作诗歌的热情呢?
5.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篇文章最突出的特点是语言富有文采。
B. 下雪的时候,雪花覆盖了大地,到处红装素裹,风景异常美好。
C. 他在老师眼里是好学生,在父母眼里是好孩子,他觉得自己就是备受宠爱的一代天骄,事事顺心如意。
D. 他的作文写得很风骚,特别是在遣词造句方面堪称一绝。
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6. 按原文默写。
(1)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______ , ______ ,欲与天公试比高。
(2) 惜秦皇汉武, ______ ,唐宗宋祖, ______ 。
(3)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______ 。
(4) 小时候/ ______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5)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 ______ 。
(6) 我看流云慢慢地红晕/ ______ 。
三、语言表达(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7. 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几句话,使之构成排比。
只有使自己自卑的心灵自信起来,弯曲的身躯才能挺直;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只有使自己无知的头脑聪明起来,愚昧的幻想才能抛弃!
四、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60.0分)
8.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周总理,你在哪里
柯岩
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你在哪里啊,你在哪里?/你可知道,我们想念你,/——你的人民想念你!
我们对着高山喊:/周总理——/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革命征途千万里,/他大步前进不停息!”
我们对着大地喊:/周总理——/大地轰鸣:/“他刚离去,他刚离去,/你不见那沉甸甸的谷穗上,/还闪着他辛勤的汗滴……”
我们对着森林喊:/周总理——/松涛阵阵:/“他刚离去,他刚离去,/宿营地上篝火红啊,/伐木工人正在回忆他亲切的笑语。”
我们对着大海喊:/周总理——/海浪声声:/“他刚离去,他刚离去,/你不见海防战士身上,/他亲手给披的大衣……”
我们找遍整个世界,/啊,总理,/你在革命需要的每一个地方,/辽阔大地/到处是你深深的足迹。
我们回到祖国的心脏,/我们在天安门前深情地呼唤:/周——总——理——/广场回音:/“啊,轻些呀,轻些,/他正在中南海接见外宾,/他正在政治局出席会议……”
总理啊,我们的好总理!/你就在这里啊,就在这里。——在这里,在这里,/在这里……/你永远和我们在一起/——在一起,在一起,/在一起……
你永远居住在太阳升起的地方,/你永远居住在人民心里,/你的人民世世代代想念你!/想念你啊,想念你——想——念——你……
(1) 通读全诗,说说周总理到底在哪里,用诗中的一句话概括。
(2) 诗中对周总理的寻觅追问最终回到了哪里?为什么要写这个地方?
(3) 诗中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找出选文中运用反复、拟人修辞手法的地方,各举一例并阐述其妙处。
(4) 本文首尾两节通过相互呼应的“问”与“答”的方式,抒发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旧土
宁新路
①父亲把一堵旧墙拆了,和成泥巴,打成土坯,砌房子,抹墙皮。旧墙的土看上去很老了,老得有点儿像姜黄色了,老人们说是唐朝的,甚至说是秦朝的,反正是久远留下来的墙,这墙的土跟地里的不一样,太陈旧了。
②我担心老成这样子的旧土,打成土坯,砌成房子,抹成墙皮,用不了多长时间,墙会像枯木一样,渐渐松散、倒掉。我劝父亲不要用这样的泥土砌墙、盖房,父亲一点儿也没理我的话,不但把那堵很长的大墙拆了,而且还把墙底下的土也挖出来和成了泥。我对父亲的做法很生气,埋怨父亲,你用这么陈旧的泥土盖房子,心里到底有没有儿孙?父亲说,泥土有什么老不老的,泥土从来不会老;再老的泥土,见了水,和成泥,就是新泥;打成土坯,土坯就是新的;砌成墙,墙就是新的;盖成房子,房子就是新的,放心住吧……果然,这老墙的土,和成泥很耐用,打成土坯很硬实,砌成墙很敦实,抹上墙很细腻。
③父亲的选择是对的,用旧土和泥巴砌成的墙,比地里挖的新土有黏度,耐风耐雨耐晒,这三十多年过去了,房子结结实实,院墙稳稳当当。父亲在这里住了二十多年,离去十多年了,如今他的子孙住着,墙皮旧了,墙体还是好好的,粉刷了几次,还如新房似的。
④由此,我对旧土有了新的认识,我感到泥土是一种神奇、有生命而永远不死的物质。
⑤一块荒芜千万年的土地,看上去静静地沉睡在那里,甚至不长一草一木,你以为它早已死去,其实不然,如若浇上一瓢水,这喝了水的土,不管是黄土、红土、黑土,立刻就会变得灵动了起来,像睡醒了似的,黄土就会变得更黄,红土变得更红,黑土变得更黑——泥土活了。
⑥ 这喝了水,被水唤醒了的旧土,你不动它,恍若永远在水中,它是醒着的;你若动它,它便会越来越有灵性。一旦被捏、揉、搅、捶、打过,泥就全醒了,倘若揉、搅、捶、打的时间更长,泥就会越鲜亮、越精神、越黏,甚至会灵气十足。这时候的泥好似有了筋有了骨,有了柔软轻盈的生命,打成土坯也好,烧成砖瓦陶瓷也好,就看你想让它成为什么,它就会让它的生命绽放出千姿百态的形状。
⑦一片毫无生机的土地,能给你的触发是枯涩的,你想象不出来这片寂寞的旧土,会长出什么来。它会长出金黄色的庄稼、香甜的苹果、参天的大树,变成碧波荡漾的林海吗?不需要你投入满地黄金,不需要你苦苦膜拜,只要你给它水,让它喝足了醒来,你撒下的种子,就会长出你要的东西。黄土高原荒凉,是泥土讨厌那个地方吗?江南绿树成荫,是泥土偏爱那个地方吗?不论是黄土还是红土,等待的不是荒芜,是唤醒它的水。旧土永远在等待种子和雨水。
⑧那村边一望无际的田野,是什么时候成为耕田的?地下挖出了秦朝的砖汉朝的瓦,还有唐朝的锄头,那说明这片地耕种了几千年了。几千年来每年都春播秋收,它滋养了村里祖祖辈辈的人,还有那些牲口。耕种它的人,几千年来从这地里“冒”出来,死了又被埋到这片地下。地被耕来耕去,人生生死死,这地几千年来有可能一年也没有闲过,会老了吗?我捧起这老田里的泥土,湿润润的,油黑黑的,孕育的小麦正在抽芽,哪像耕耘了几千年的土地,简直像年轻的母亲,正在哺育着孩子。我坚信,只要给它水的滋养,给它足够的肥料,这田地的旧土,永远是年轻的,永远也不会老去。
⑨每一捧旧土,都不可小看。每一捧旧土,无不经受了数亿年的风霜雪雨,无不经受了数不清的践踏和摧残,无不见证、饱尝和承载了死的悲惨、血泪与世间残酷。被屠刀、被烈火,甚至被炮弹蹂躏过的泥土,喝过雨水,照样会活,照样会新,像新的泥土一样。这就是旧土。旧土承载世间万物,承受了天地间风雨雷电的摧残,承受了人和动物的一切暴行,包含和消融了发生在大地上的所有污垢、丑陋和罪恶。尽管它是负重和苦难的,但旧土不旧,旧土在一滴水的滋润下,依然是生机勃勃的精灵。
⑩我膜拜大地,敬仰旧土。
(有删改)
(1) 第②段中作者说“我对父亲的做法很生气,埋怨父亲”,作者为什么埋怨父亲?
(2) 文章第④段有什么作用?说说你的看法。
(3)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
(4) 请对第⑧段“这老田里的泥土……像年轻的母亲,正在哺育着孩子”做简要评析。
(5) 本文的题目能否换成《旧土与水》?请说出理由。
五、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10. 阅读下面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啊,当黎明穿上了白衣的时候,
田野是多么新鲜!
看,
微黄的灯光,
正在电杆上战栗它的最后的时间。
看!
(1) 本诗出自《艾青诗选》,题目是《 ______ 》。
(2) 联系整首诗歌,说说在这首诗中,“黎明”和“灯光”分别有什么象征意义。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50.0分)
11. 请以“偏偏是______”(从“你”“我……‘他”“她”“它”五个词中任选一个填在横线上,将题目补充完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将补充完整后的文题抄写在答题卡“题目”后的横线上;
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或暗示)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七、其他(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12. 综合性学习。
班级开展“读名著,谈感想”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从下面“专题探究”中选择一个专题,写一篇发言稿,交流你的读书心得。字数 200左右。
【专题探究】
专题一:为英雄人物立传(《水浒传》)
专题二:英雄的共性与个性(《水浒传》)
专题三:探讨诗歌的意象(《艾青诗选》)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ABC.正确;
D.有误,“匡超人”不是象征正面理想的人物,他后期走向堕落,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个否定性人物。
故选:D。
本题考查对名著知识的掌握。解答此题,要了解名著内容,仔细分析各选项与名著内容不一致之处,然后作出正确判断。
对考试范围中提到的中外名著,一定要熟读。对于文中重点塑造的人物形象、某个人物的经典故事、语言风格、思想意义等一定要了然于心。可以用表格或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故事脉络,帮助理解记忆。
2.【答案】D
【解析】ABC.正确;
D.有误,此处用破折号表示对上文“在一起”的延续和回音,使情感表达更加强烈,而非“表示声音的急促”;
故选:D。
本题考查破折号的作用。
解答此题,注意熟记各种标点的用法,重点注意句子中分层时逗号、顿号、分号的综合运用,以及引号和冒号的综合应用。还要根据语句关系判断标点运用是否正确。
3.【答案】A
【解析】A.有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引用的诗句是整个句子的一部分,句末的逗号应在引号的外面。
BCD.正确。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使用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地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
解答此题,注意熟记分号、冒号、引号、括号、叹号、问号的用法,重点注意句子中分层时逗号、顿号、分号的综合运用,以及引号和冒号的综合应用。还要根据语句关系判断标点运用是否正确。
4.【答案】B
【解析】ACD.正确;
B.有误,重复赘余,可删去“大约”或“左右”。
故选:B。
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能力。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先通读所有句子,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解答病句辨析及修改类题目,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解句意:选项要表达什么意思,这是我们正确判断的前提和基础。(2)理主干:在理解语意的基础上,利用语法知识,分析句子成分,找到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等错误。(3)析关系:要分析句间关系。找到逻辑混乱和语序不当等错误。
5.【答案】A
【解析】A.使用正确;
B.使用不正确,“红装素裹”指衣着淡雅的妇女。也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相映衬的景色,这里是“下雪的时候”,语境不符;
C.使用不正确,“一代天骄”指一个时代的天之骄子。古文中,指受上天宠爱的人、称雄一世的人,这里用错对象;
D.使用不正确,“风骚”指《诗经 国风》和《楚辞 离骚》的并称。它们同被视为中国诗歌发展的源流。对后世中国文学影响深远。后代用来泛称文学。这里是搭配不当。
故选:A。
此题考查学生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解答此题,平时要有大量的成语积累,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确定正确选项。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
解答此类问题,需要我们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辨清词语的感彩,还要结合语境分析对词语的解释是否恰当。
6.【答案】【小题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小题2】略输文采,稍逊风骚
【小题3】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小题4】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小题5】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小题6】无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
【解析】(1)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2)略输文采 稍逊风骚(重点字:骚)
(3)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4)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5)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6)无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
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7.【答案】只有使你自己懦弱的体魄健壮起来,束缚的脚步才能迈开,只有使自己狭隘的心胸开阔起来,短视的眼光才能放远
【解析】答案:
示例:只有使你自己懦弱的体魄健壮起来 束缚的脚步才能迈开 只有使自己狭隘的心胸开阔起来 短视的眼光才能放远
本题考查仿写句子。仿照例句结构样式来写,要句式整饬,语意连贯,与前面的构成排比。
仿句要求:在结构上,重视“形似”,分析例句在句式、修辞方法、句子成分、短语结构、前后过渡等方面的特征,使仿句形神相似;在内容上,重视“神似”,使仿句在陈述对象、思想内容、语气语调和情感基调等方面与例句前后连贯、语意衔接。
8.【答案】【小题1】(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通读全诗可知,本诗以“你在哪里”的问题开头,并在结尾做出了回答,即“你永远居住在人民心里”。
(2)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诗中写到“我们在天安门前深情地呼唤:……他正在中南海接见外宾,他正在政治局出席会议……”。周总理回到了他生前工作的地方,在那里他辛勤工作,他日理万机的形象永远留在了人民的心里,所以要写这个地方。
(3)本题考查分析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的能力。作答本题,首先要认真审题,题干要求我们找出选文中运用反复和拟人修辞的地方,并各举一例分析其妙处;然后根据这两种修辞的待点找出对应语句;最后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反复和拟人修辞的作用即可。
示例1:文中多处运用反复修辞。比如:你就在这里啊,就在这里。在这里,在这里,在这里../你永远和我们在一起在一起,在一起,在一起……“中的在这里在一起两个短语重复出现,加强语气,表达出人们对周总理的依依惜别和不舍之情。
示例2:文中运用拟人修辞。比如我们对着高山喊:/周总理山谷回音:'他刚离去”、我们对着大地喊:/周总理/大地轰呜:/他刚离去”等内容可知,我们对“高山““大地““森林“大海““天安门前“的呼唤,它们都做出了回应,表明它们都是周总理光辉一生的见证人,拟人修辞手法的使用,令诗歌充满农郁的浪漫主义气息。
(4)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根据开头“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你在哪里啊,你在哪里?/你可知道,我们想念你,/你的人民想念你!“可知,询问周总理在哪里,“你的人民想念你”;根据结尾句“你永远居住在太阳升起的地方,你永远居住在人民心里可知,这里回答你永远居住在人民心里”。由此可见,本诗抒发了亿万人民对周总理的敬爱,怀念之情。
答案:
(1)你永远居住在人民心里。
(2)回到了祖国的心脏天安门。因为这里是周总理工作的地方,他活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也活在全国人民的心坎上。
(3)示例:①文中多处运用反复修辞的句子,如你就在这里啊,就在这里。在这里,在这里,在这里……/你永远和我们在一起在一起,在一起,/在一起……”中的在这里在一起两个短语重复出现,加重语气,有一唱三叹之效果,表明人民不会忘记周总理,周总理永远和大家在一起。
②文中运用拟人修辞的句子,如诗中我们对“高山““大地“森林“大海”“天安门前“的呼唤,它们都回应了,仿佛它们就是周总理一生的见证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使作品充满了革命浪漫主义的色彩。
(4)抒发了亿万人民对周总理的敬爱、怀念之情。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解析】本文以诗歌形式展现出来,展现周总理生前处处关心不同工作岗位的人民,为国家鞠躬尽瘁。人民非常爱戴周总理,怀念周总理。
谈启示、看法、做法等:此类题具有一定程度的开放性,对于只要求说出启示的,只需紧扣文章中心写出感受即可;对于联系实际谈看法或做法的,要围绕文章中心,明确自己的观点,写出自身体会,并联系生活中的实例,总结回答看法或做法。(此类题最基本的要求:观点鲜明、积极、健康、向上,言之有理。)
9.【答案】【小题1】(1)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分析。解答此题,要联系前后文的关键句子来理解。前文有这样一句:旧土盖成的房子用不了多长时间,墙会像枯之木一样,渐渐松散、倒掉,我同时埋怨父亲盖屋只是为了自己住,不顾及儿孙。从这句话即可提炼出答案。
(2)本题考查段落作用的理解分析。理解该段内容,结合其在文中的位置,联系上下文及文章中心,分析回答。从内容上看,“由此”是对上文的总结,后面的内容引出下文对旧土的深刻认识;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句子的赏析的一般答题格式为:此句运用了××修辞或者细节描写(运用了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再写出该句子的浅层意思,最后写出深层意思。结合句子内容来看,作者赋予旧土以人的性格,是拟人的修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旧土具有灵性,能体会到人的情感。
(4)本题考查赏析句子。“这老田里的泥土……像年轻的母亲,正在哺育着孩子”,将耕种的土地喻为母亲,将正在抽芽的小麦喻为孩子,这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说明了这田地的旧土,永远是年轻的,永远也不会老去。
(5)本题考查不同标题的辨析。标题应是文章内容的概括,或是文章主旨的体现,本文的标题《旧土》既交代了抒情的对象,又表达了对旧土赞美的主旨;如果改为《旧土与水》,从文中内容来看,水只是唤醒旧土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不能代表“旧土”的全部,无法表明文章的主旨,也不能概括文章的所有内容。
答案:
(1)“我”担心用旧土盖成的房子用不了多长时间,墙会像枯木一样,渐渐松散、倒掉;担心父亲盖房子只是为了自己住,不顾及儿孙。
(2)过渡段,承上启下;引出文章的主题。
(3)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旧土具有灵性,能体会到人的情感。
(4)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这田地的旧土,永远是年轻的,永远也不会老去。
(5)不能。作者是从旧土得到人生启示,写作的主要对象是旧土,主旨是赞美旧土;水只是行文中唤醒旧土的重要因素之一。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小题5】
【解析】这篇散文作者借父亲用旧土做房子,房子崭新充满活力,来暗指中华民族就像旧土一样尽管历史悠久,一旦注入新的因素,就会焕发活力,充满生机。
句子赏析的答题方法:
一、可以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赏析一般格式为:修辞+修辞特点+内容+中心比喻形象生动;拟人生动形象;排比整齐,有气势;夸张突出特点;反问加强语气;反语增加讽刺意味表述形式: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
二、从描写的角度赏析
1、人物描写格式:人物描写方法+内容+中心表述形式: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写出了…表达了…
2、景物描写格式:描写内容+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等)表述形式:通过描写…烘托了…
10.【答案】【小题1】当黎明穿上了白衣
【小题2】
【解析】(1)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识记。
《艾青诗选》是现代诗人艾青的诗歌选集,他的诗歌通常富有“五四运动”战斗精神和饱满的进取精神。其中心意象是太阳和土地,主题则是爱国主义。
《当黎明穿上了白衣》是现代诗人艾青1932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这首诗写了黎明时田野上的景色及自己的感受。第一节实写黎明的景致,描写出一幅色调鲜明而又清新的图画;选段选自第二节,是虚写,意象新鲜。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选段内容可以说有几层意思:一、以灯光来衬托黎明的力量,黎明的博大壮美,进一步刻画出诗人对黎明的赞美。二、尽管灯光在夜里也不失为一个辉煌者,但在灯光照耀下,不可能使人看到田野上那样美丽的景色。只有黎明到来的时候,才能使人看到。三、更深一层的意思是,黎明象征着一种新的力量,一种有着博大胸怀的力量。而灯光,象征着一种衰弱的力量。衰弱的力量无论如何挡不住强大力量的脚步。可据此作答。
答案:
(1)当黎明穿上了白衣
(2)“黎明”象征一种新的力量,一种有着博大胸怀的力量:灯光”象征一种衰弱的力量。
《艾青诗选》是近代诗人艾青的诗歌选集,他的诗歌通常都富有“五四运动”战斗精神和饱满的进取精神。该诗歌集创作于1979年。
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11.【答案】她
【解析】【例文】
偏偏是她 妈妈知道我是个马虎蛋,每天上学前总要千叮咛、万嘱咐的,“公交卡带了没有?”“课本带了吧?”“作业呢?”我习惯了她的唠叨,并有了对付的绝招--左耳进、右耳出呗!
这回可真忘了,还是要命的公交卡,当我站在公交站台上翻遍了所有的口袋后得出的结论.都怪老妈,一定是她诅咒的!怎么办?有硬币也行,再次翻遍所有的口袋,宣告无果!回去拿?想到迟到后“老班”的怪脸我心悸了一下.
借,似乎只有这一条路了,我的亲亲的同学,你们此刻在哪?向陌生人借?干脆说乞讨算了,哎呀,英雄末路呀!
借吧,就凭我这清纯的少年模样,在朗朗乾坤下,借一块钱应该没有问题,问大人,还是向小孩借?我把目标锁定在一位老奶奶的身上,老年人嘛,“慈祥”的代名词,我再“可伶”点,应该没有意外.“奶奶,我的公交卡忘带了,您能不能借我一块钱?”“奶奶”斜睨了我一眼,我的心里就像被同学冤枉偷了他的零食一样:“这年头,小小年纪也不学好!”
我几乎对自己失去了信心,难道我的“演技”过了?嗯,可能是老年人“见多识广”,找个年轻的:“叔叔,我要迟到了,您能借我一块钱乘公交吗?”“这年头,到处都是小孩.”听完这话,我眼前立马浮现出地铁路口那双乞讨的双手,我这也不像呀?
怎么办?眼看一辆19路公交驶了过去,给妈妈打电话?千万不能,那不是自投罗网吗?告诉爸爸,哼,他们俩才是一伙的.
“姐姐…”我又发现了一个新的目标,还没等我说完,“姐姐”劈头就是一句:“这年头,你很穷,要借钱,是吗?”我正疑惑“姐姐”的敏锐,她早已长发一甩,上了公交,留下我,愣在站台.
我气馁了,掏出电话,用指头滑出“妈妈”,正要拨出,一位小妹妹也在等车,应该是实验小学的,何不跟她试试?大人都借不到,偏偏会是小孩?话刚说完,小妹妹赶紧脱下她的双肩包,找了起来,嘴里咕噜着:“这年头,还有比我更马虎的.”“给你,一块钱.”
19 路公交正好到站,我窜了上去,一回头,小妹妹竟然不见了.
不怪我少年老成,这年头,怎么说呢?大人很让人失望,我竟想起了“小王子”来.
本题是一道半命题作文.
【审题立意】应该说,这个题目在考点和重点两个维度都表现得很突出.从内容上看,题目略有限制,但束缚很小,所有考生都有话说,而且有不吐不快的心里话要说,这有利于考查所有考生的基本写作能力.从立意上看,题目没做任何要求,把立意的权利还给了考生,这既体现了写作的民主与自由,又能鉴别考生观察和思考生活水平的高低,而这恰恰是学生作文的重中之重.
【思路点拨】在写作时,要以“我”为中心引发记忆和联想,通过写人、叙事、绘景、抒情,抒发对学习、成长、生活的真切感悟.
【细节描写】“偏偏”既有“回忆”也须有“体会”.只有“回忆”,没有“体会”是不准确的,体会就应用心理描写表达出来.
【文体选择】本文的文体比较适合记叙文.
【误区指南】“偏偏”,不能仅仅回忆,一定要写出自己的感受.
【例文点评】尽管这篇作文的素材略显普通,通过写一位小妹妹的所作所为,来表达对美和善良的歌颂,但作者饱含真情,运用细节描写,选材于生活,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结尾引起读者思考.
12.【答案】答案:
示例:专题一:《水浒传》杰出的艺术成就集中体现在英雄人物的塑造上。它塑造的人物不是一两个,而是一系列性格鲜明、光彩照人的英雄形象,如林冲、武松、杨志等都家喻户晓,长期活在人们的心中。在英雄人物的塑造上,《水浒传》有它独特的艺术成就和特色,比如作者将林冲性格的特点及其转变,写得有根有据、合情合理、真实自然,就是因为这种思想性格是植根于现实土壤之中的,人物思想性格在现实生活中产生,又在现实生活的矛盾斗争中发展变化,这是《水浒传》人物描写的高明之处,也是它突出的现实主义艺术成就。
专题二:《水浒传》中的英雄人物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其共性是大多具有爱打抱不平、重友情、讲义气的特点。而在细微之处又各具特色、富有个性。如林冲和武松相同之处是刚烈正直、有勇有谋。不同之处是林冲安分守己,循规蹈矩;武松崇尚的是义,有仇必复,有恩必报,是英雄好汉中最富有血性的。再如鲁智深和李逵,两人相同之处是嫉恶如仇、侠肝义胆、脾气火爆。不同之处是鲁智深粗中有细,豁达明理;李逵头脑简单,直爽率真。
专题三: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和太阳。“土地”这个意象,凝聚着诗人对祖国以及对大地母亲深沉的爱,对祖国命运深沉的忧患意识。爱国主义是艾青作品中永远唱不尽的主题,把这种感情表达得最为淋漓尽致的,是他的《我爱这土地》。“太阳”的意象表现了诗人灵魂的另一面:对于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热烈、不息地追求。在诗人眼中,“太阳”这一永恒主题,是中国光明前途、也是中国必胜信念的象征,它蕴涵着诗人对光明、理想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他写得最好的光明颂有《向太阳》和《黎明的通知》。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积累和表达能力。此题要熟悉名著内容,根据专题提供的角度,结合内容写出自己的读书心得。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字数适当。
综合读写题给出一段材料,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而且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设置的专题,更多的是会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