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课标:1)明确中国古代、近代、现代的一些重要改革;
2)通过学习重要改革的主要内容,归纳出改革的共性原因及改革家的共同精神品质。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目录
战国
商鞅
变法
北魏
孝文帝
改革
北宋
王安石
变法
明朝
张居正
改革
晚清
戊戌
变法
民国
民国改革
清末新政
过渡时期
完成
社会主义
革命
全面建设
社会主义
时期
曲折
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改革开放
古代:富国强兵
近代:救亡图存
现代:民族复兴
社会转型
少数民族封建化(汉化)
王朝中后期的自救
民族资产阶级
地主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
时空线索:
1.背景: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22,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变法改革的原因。
经济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器使用+牛耕推广),使生产关系急剧变动
政治上:兼并战争不断,各诸侯国为适应社会变动,实现富国强兵
文化上:私学兴盛,百家争鸣,思想活跃
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仿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
——《战国策》
“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 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 以此驰说,取合诸侯。”
——《汉书 艺文志》
(一)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变法措施 具体作用
经济
军事 (
政治
确立封建制度,促社会转型
确立土地私有,提高劳动者生产积极性
削弱旧贵族势力特权,
增强军队战斗力
加强中央集权
强化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统治,安定社会秩序
废除井田制,授田于百姓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废除世卿世禄
(废除?)建立县制,(贵——官)
实行什伍连坐
特点: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建立县制
3.内容: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一)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
为小农经济的产生奠定基础
作用:
确立土地私有
官僚政治产生
中央集权加强
小农经济(自然经济)是以家庭为单位、生产资料个体所有制为基础,完全或者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满足自身消费为主的小规模农业经济
奖励军功
2.目的:
富国强兵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战国)李斯《谏逐客书》
(1)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
(2)使秦国成为政治军事强国,为秦成就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
(富国强兵,奠定统一基础)
文学曰:“商鞅以重刑峭(qiào)法为秦国基,故二世而夺……知其为秦开帝业,不知其为秦致亡道也。”——桓宽:《盐铁论·非鞅》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一)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
3.影响
积极:确立封建制度,促社会转型
消极:
轻视教化,轻罪重罚,间接导致秦二世而亡;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民族交融
游牧民族内迁
学习汉族典章制度
政局分裂割据
政权更迭频繁
北魏统一北方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1.背景:
时期 重点 措施 内容
前期 (冯太后主持)
创建制度
2.内容: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23,完成下表。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后期 孝文帝
民族
融合
迁都洛阳
均田制
俸禄制
三长制
租调制
国家将控制土地分配给无地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死后,土地国家收回,重新分配给无地之人。
县以下:五家为邻,邻为里,五里为党,三长直属州郡,检查户口、征发赋役,推行均田制。
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国家统一征收筹集,按级别发放,不许自筹,严惩贪赃。
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移风易俗
推行汉化
易服饰
改汉姓
穿汉服
说汉话
通婚姻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自葱岭以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款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所谓尽天地之区已,乐中国土风因而宅者,不可胜数。是以附化之民,万有余家。门巷修整,阊阖填列。青槐荫陌,绿树垂庭。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
——摘自[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3、影响:①经济发展:缩小了南北差距,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民族融合: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
③国家统一: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④封建化:有效地巩固了北魏政权,推动了北魏的封建化进程
阅读以下材料,结合课本P23,说出改革有什么影响
(三)王安石变法
今则西戎已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且增岁币。国用殚竭,民力空虚,徭役日繁,率敛日重,官吏猥滥,不思澄汰;人民疾苦,未尝省察,百姓无告,朝廷不与为主,不使叛而为寇,复何为哉?
—《枢密副史富弼的上疏》
庆历新政
加强
中央集权
王安石变法
藩镇割据
导致分裂的教训
政治腐败
财政困难
起义不断
边患危机
北宋中期
官僚机构
官僚机构
财政制度
军事体制
宋初
1、背景: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冗官冗兵冗费积贫积弱
2.内容
思考: 请结合表格信息,分析王安石变法的作用。
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
推动改革顺利进行
扩大统治基础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提高军队素质和战斗力
维护地方治安,节省军费开支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改革科举,整顿太学,
裁撤冗员,限制恩荫
青苗法、农田水利法、
免役法、市易法、
方田均税法、均输法
保甲法、保马法
将兵法、
冗官
冗费
冗兵
3.作用:达到富国目的,强兵效果不明显,一定程度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4、结果:
因变法涉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措施也欠妥当而失败。
(三)王安石变法
具体内容
政治
经济
军事
考成法
大力整肃吏治 加强官吏考核
一条鞭法
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
整饬武备
实施边防新政策,内修防备
一、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四)、明朝张居正改革
阅读课本23页,归纳张居正改革的背景
1、背景:
政治腐败、府库空虚
土地兼并,农民起义
2.内容:
军备废弛,边患危机
3.影响:
增加国家收入,相对缓和社会矛盾,暂时缓解统治危机;
4.结局:
除一条鞭法外,其他改革几乎全部废止。
一条鞭法 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简化了税制,方便征收税款,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进而增加财政收入。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商鞅变法 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变法 张居正改革
时间 战国 北魏 北宋 明朝
背景 诸侯纷争,社会变革 民族冲突与交往 内忧外患 统治危机
内容 废两制(井、世),奖耕战,行两制(连坐、县制) 实行三制(俸、均、三);迁都+汉化 商业贷款、兵农合一 整肃吏治,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一条鞭法)
性质 影响
封建性质的改革
富国强兵,奠定秦统一基础
促进北魏发展;加快民族交融;利于国家统一
初期有效,后被废止;
富国未强兵
暂缓危机,
几乎废止
思考影响改革成败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根本原因);
(2)改革者的策略和措施是否合理;
(3)改革者的个人品质;
(4)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
战国
魏晋南北朝
宋
明
商鞅变法
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变法
张居正改革
是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
是否顺应历史的发展潮流
【综合探究】判断一场改革成败的标准是什么?
一、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一)戊戌变法:
1、背景:
2、高潮:百日维新
开始: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3、内容
教育 废八股改试策论;设立京师大学堂、各省设立新式学堂。
政治 裁撤冗员和不必要的机构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经济 建设铁路、发展农工商、奖励发明
军事 精练陆军,改习洋操,行征兵制,兴办兵厂
4、影响
5、结局:
促进新思想的传播,有利于思想启蒙,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客观上推动了近代的政治近代化
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政治:内忧外患,列强掀起瓜分狂潮,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思想: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
推动军队的近代化
外
国
资
本
主
义
封建
主
义
无实权
顽固派
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单薄
脱离群众
民族
资产阶级
人民
群众
根据图示,说说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软弱性
妥协性
败因:
1)根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2)具因:①守旧势力强大;
②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
③操之过急,没有严密的组织;
④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
⑤没有真正突破“中体西用”的藩篱,特别是没有触及封建专制制度;
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改良道路行不通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二)清末新政
政治 减冗衙,裁吏役,修刑律
经济 立商部,兴实业,振农业
文教 废科举,建学堂,兴留学
军事 改军制,扩新军
现代化史观
政治民主化
经济工业化
教育近代化
军队近代化
思考:结合材料和新政内容,分析新政会产生什么影响?
2.影响:
(1)、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积极:(2)、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消极:未能使清政府摆脱困境,反而激化革命
1.内容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三)、民国时期的改革
时间 内容
南京临时政府 政治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保障人权
经济 鼓励民间兴办实业
社会 风俗 采用公历,民国纪年;剪辫易服,废止缠足;革除“大人”、“老爷”的清朝官场称呼,废止跪拜礼节
北洋政府 文教 1922年壬戌学制,初等中等6年,高等3-6年
南京国民政府 政治 五院制: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
经济 废改两元:1933年3月,中国币制开始废用银两,改用银元;1935年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币制改革,发行统一纸币法币;税制改革
军事 筹建军校,编练现代化军队
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改革多以失败告终
经济改革:
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生产资料公有制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初步构成
1953年 1956年
民主改革
三大民主政治制度
(一根二基)?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建立
(一)过渡时期—深刻变革
1949--1952
政权巩固
经济恢复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土地改革
1950年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八字方针
成就:初步建立起进行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积累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总路线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两头好 中间差
良好开端:
《论十大关系》
中共八大
(二)探索时期—曲折发展
1958年
1956
1960年
1966年
结果: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犯了“左”倾错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曲折。
三面红旗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伟大转折;新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
(1)时间:
1978.12
(2)内容:
①工作重心 ②改革开放
③拨乱反正
(3)意义: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2.十八大以来——深化改革
(1)中共十八大——确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2)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部署,总动员,提出~总目标
(3)中共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
(4)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进一步作出部署。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3.伟大成就:
农村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取消农业税,
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脱贫攻坚战,乡村振兴战略
城市改革 从搞好国营大中小企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到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对外开放 兴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
加入WTO,共建“一带一路”,设立自贸区,
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从“引进来”道“走出去”
所有制改革 从单一的公有制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经济体制改革 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五位一体改革 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到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3、改革开放
改革:
(1)农村:
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取消人民公社
②取消农业税、承包地“三权”分置
③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
(2)城市:
①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②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开放:
(1)建立经济特区→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内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
(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一带一路” 自由贸易试验区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思考点p27】 40多年来,改革开放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哪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坚持党的领导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人民为中心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