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红烛
闻一多
红烛一般在什么样的场合出现?
古代文化中,红烛常见于婚礼祝寿等喜庆的场合。
今天这首诗,却会让我们看到红烛的另一种面貌。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
学习诗歌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心中情感的方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
了解抒情脉络和抒情方式;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
审美鉴赏与创造:
了解新诗的魅力,理解诗歌的结构美、情感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
体会诗人的伟大抱负,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作者介绍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改名多,字友三,又改名一多。1899 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浠水。现代爱国诗人,学者,战士。自幼喜爱古典诗歌、绘画和戏曲。五四运动后开始发表新诗。曾留学美国。先后在中山大学、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7月15日发表了著名的《最后的一次演讲》,当日下午,即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杀害。
早年参加新月社,提倡新格律体诗。他的诗具有极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代表作《红烛》、《死水》具有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整齐、和谐的艺术表现,影响颇大。
1923年1-9月大事记
1月——孙中山发表《中国国民党宣言》。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通过相关决议,促进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2月——京汉铁路工人在郑州举行工会成立大会,遭到中国直系军阀吴佩孚的武力阻挠,总工会遂发动全路工人于2月4日实行总罢工。京汉铁路总工会江岸分会委员长、共产党员林祥谦及武汉工团联分会律师施洋英勇就义。亦称为“二七惨案”。
3月——孙中山在广州重新组成大元帅府。胡适大力提倡研究国学。
4月——毛泽东创办《新时代》杂志。北京发生军警闹饷事件。冯玉祥率兵包围国务院。
5月——临城发生惊动中外的火车大劫案。
6月——长沙日军枪杀平民。中共在广州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7月——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前锋》月刊第一期出版,陈独秀发表《中国农民问题》一文。
8月——鲁迅第一部小说集《呐喊》由北京新潮社出版。
9月——闻一多诗集《红烛》出版。
风起云涌的时代!
新月派: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
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等。
三美:音乐美 绘画美 建筑美
知识链接
知识链接
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
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新加入成员有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
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为了实现这一理论原则,新月派诗人在诗歌艺术上做了有益的尝试,首先是客观抒情诗的创作,即变“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为主观情愫的客观对象化。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
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923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就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
文本研读
思考: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 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
是全诗的引子,酝酿情绪,提示内容。
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自焚」与「流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
同时也呼应结尾。
蜡炬成灰泪始干
整体感知
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
自主诵读诗歌,完成以下任务:
①扫清字词障碍。
②找出本诗写了描写了红烛的哪些方面。
整体感知
诗人从哪些方面观察、描写这支红烛?
色
光
灰
泪
红烛之色
问题1:蜡烛有很多种颜色,诗人为什么选择红色?
生活中,红色常给人什么感觉?
红烛之色
红烛之红色,恰如诗人心中的那抹赤诚之红。红烛而非蜡烛,“红”象征自己对祖国的一颗赤诚之心。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红色,让人感受到赤诚、热烈、奔放、积极、昂扬。
红烛之色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诗人的心应该也这样的红。红烛——红心,它们是赤诚的象征,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
一个“吐”字,逼真地摹状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
红烛之光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腊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抒写“烧”的困惑,对红烛的自我牺牲精神提出疑问,表示不解
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
红烛之光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反复,加强否定语气,对先前认识的否定
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包含着诗人对先前自作聪明的惭愧,也点明“红烛”精神的可贵,对“红烛”精神的敬仰。
“光”就是要烧出来的,只有自我燃烧,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吧!烧吧!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对红烛的殷切嘱托,同时也是诗人的自我勉励。
牺牲自我,拯救世人!
当时,民众在睡梦中尚未觉醒,血性犹存然而麻木不仁,有如身陷囹圄受着禁锢。诗人认为:自己的职责,就在于从梦中唤醒世人,使民众热血沸腾,救治世人的灵魂。使民众解放,使民众觉悟,使民众奋起,使民众走向光明。
红烛之光
红烛之灰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红烛之光从何来?
面对这样的牺牲,
诗人是何种心理?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①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②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吧!烧吧!
③
矛盾
醒悟
坚定
红烛之泪
讨论:
李商隐的“蜡炬成灰泪始干” 中,也都有“泪”,二者的含义又有何不同?
李商隐的“蜡炬成灰泪始干”→相思之泪。
诗人的“泪”→?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之泪
诗人的泪,不是因为不愿意牺牲,也不是因为害怕和后悔,而是因为实现理想的路上受到打击和阻碍,急得流泪!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1923年1-9月大事记
1月——孙中山发表《中国国民党宣言》。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通过相关决议,促进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2月——京汉铁路工人在郑州举行工会成立大会,遭到中国直系军阀吴佩孚的武力阻挠,总工会遂发动全路工人于2月4日实行总罢工。京汉铁路总工会江岸分会委员长、共产党员林祥谦及武汉工团联分会律师施洋英勇就义。亦称为“二七惨案”。
3月——孙中山在广州重新组成大元帅府。胡适大力提倡研究国学。
4月——毛泽东创办《新时代》杂志。北京发生军警闹饷事件。冯玉祥率兵包围国务院。
5月——临城发生惊动中外的火车大劫案。
6月——长沙日军枪杀平民。中共在广州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7月——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前锋》月刊第一期出版,陈独秀发表《中国农民问题》一文。
8月——鲁迅第一部小说集《呐喊》由北京新潮社出版。
9月——闻一多诗集《红烛》出版。
充满危机,也孕育新生
青年的热忱与迷惘
红烛之泪
(1)“侵”象征邪恶的行径,残风象征邪恶的势力。红烛创造光明,残风却容不得这片光明。(2) “着急”刻画出红烛一心为人世间创造光明,唯恐不能为人世间创造光明,以无私奉献为天职的灵魂。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之泪
对红烛流泪的劝慰。虽然终将化为灰烬,但其精神留给这个世界。同时表明自己的心志和决心——为国奉献。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最后,读诗歌8、9节,怎样理解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第8、9两节的呼唤,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劝导鼓励的呼唤。
“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这样的因果关系是多么不公平、不合理,为着“创造光明”,结果只落得“灰心流泪”,但这是社会使然。在这样的社会中生活,只有做不屈的奉献,不去计较个人荣辱得失。
诗人劝勉红烛,也是劝勉自己:“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收束得精警有力,诗情得到了凝聚与升华。
红烛
色
光
灰
泪
“人与物化,意与境融”
题材特点与解读方法
这是一首咏物诗。
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对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
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墓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原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情感主旨
《 红烛》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剖白。诗人将自己比作红烛,更要用那微弱的光和热来照亮险恶的前途,去烧毁世人的迷梦,去捣破禁锢着人们灵魂的监狱,为人间培养出“慰藉的花儿”和“快乐的种子”。诗人通过红烛这一意象,表现了自己的赤诚之心和奉献精神,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前途的执着追求和献身祖国的抱负。
探究鉴赏
开头“红烛啊”贯穿全诗,这用什么修辞?对全诗有什么作用?
运用反复和呼告的修辞方法,反复吟咏,倾诉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是全诗抒情的中心和总纲。
诗歌以问答的形式展开抒情,一共有几处问?问什么?
探究鉴赏
第1节为第一问:红烛为什么这样红?
第2节为第二问:红烛为什么要自焚?
第6节为第三问:红烛为什么要流泪?
全诗以诗人对“红烛”的心迹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抒发诗情,显示了诗人对人生真谛、对诗歌创作宗旨的求索过程和结果。
四 扬 三 抑
第1节:赞叹红烛的“红”——扬
诗人情感的变化过程
第2节:困惑于红烛的自焚——抑
第3节:振奋于红烛的创造能量——扬
第4节:追问红烛的伤心流泪——抑
第5-7节:欣喜于红烛的伟绩——扬
第8节:掂量灰心与创造的份量——抑
第9节:红烛精神的总结——扬
诗人面对红烛,心绪起伏,或惊叹赞美,或惊疑发问,或自求解答,诗情的流动形成起伏的波澜,诗篇的节奏抑扬顿挫,形象鲜明而又饱含哲理。
回顾——中国新诗的发展脉络
新文化运动时期 新诗的“尝试” ——胡适《尝试集》等 废除旧体诗形式上的束缚,主张白话俗语入诗,以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
20年代 新诗的奠基与开创—— 郭沫若《女神》等 五四时期狂飙突进、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成为时代的最强音
30年代 新诗的规范—— 戴望舒《雨巷》等 二三十年代大革命前后知识分子的思想形态和精神风貌,时代的一面镜子
40年代 新诗的成熟与深化 ——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等 三四十年代战争与和平、革命与救亡的严酷斗争和中国社会变迁与民族情绪的“吹号者”
知识补充
在创建格律体时,闻一多提出了具体“三美”主张:诗的实力不仅包括音乐的美、绘画的美,还有建筑的美。
音乐美是指诗歌从听觉方面来说表现的美,包括节奏、平仄、重音、押韵、停顿等各方面的美,要求和谐,符合诗人的情绪,流畅而不拗口——这一点不包括为特殊效果而运用声音。
绘画美是指诗歌的词汇应该尽力去表现颜色,表现一幅幅色彩浓郁的画面。
建筑美是针对自由体提出来的,指诗歌每节之间应该匀称,各行诗句应该一样长一样长不是指字数完全相等,而是指音尺数应一样多,这样格律诗就有了一 种外形的匀称均齐。
思考
闻一多提出了诗歌的“三美”理论,请简要分析《红烛》一诗是怎样体现“三美”的。
明确:
(1)音乐美:重复句的使用、一定程度上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使《红烛》在音韵上很适合朗诵。
(2)绘画美:《红烛》的绘画美体现在它不是直接描述物体的颜色,而是很巧妙地融合了意象来呈现。
(3)建筑美:《红烛》的建筑美,最主要是体现在节奏和前后呼应的结构上。诗歌先以感叹句的首节开始,转入以疑问句为主的次节,第三、四节的“不误,不误”“烧吧!烧吧”整齐对照,也加快了音韵上的节奏,接着两句“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
四 扬 三 抑
第1节:赞叹红烛的“红”——扬
诵读感悟
第2节:困惑于红烛的自焚——抑
第3节:振奋于红烛的创造能量——扬
第4节:追问红烛的伤心流泪——抑
第5-7节:欣喜于红烛的伟绩——扬
第8节:掂量灰心与创造的份量——抑
第9节:红烛精神的总结——扬
深情地诵读这首诗,用青年的心感受诗人伟大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