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拿来主义》课件(共23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2《拿来主义》课件(共23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9.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6 12:56: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鲁迅
1.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后与《药》《故乡》等小说名篇一同收入小说集《呐喊》。
青年时期
留日时期
葬礼
2.写作背景
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写了两篇文章:《论“旧形式的采用”》(阐明正确对待古代文化遗产的态度)《拿来主义》。
3.介绍杂文
定义:杂文是一种文艺性政论文,主要指“五四”以来,以鲁迅为代表的那种精辟、犀利,带有浓烈的文艺色彩的议论文章。
特点:短小、活泼、犀利、隽永;既有议论性,又有文艺性;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大中取小,小中见大。
4.精读探究
Q1:文中主要提到了什么“主义”?
答:①闭关主义;②送去主义;③送来主义;④拿来主义。
4.精读探究
闭关主义
含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闭关锁国。
后果:1.大门被枪炮打破(鸦片战争);
2.碰了一串钉子(割地赔款);
3.导致送来主义出现。
误国
4.精读探究
送去主义
内容:送去古董展览、绘画展览和梅博士出国。
(举例论证)
实质:崇洋媚外
卖国
4.精读探究
送来主义
内容: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以及日本的小东西等洋货。
4.精读探究
送来主义
内容: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以及日本的小东西等洋货。
害国
实质:侵略
4.精读探究
对象 尼采 中国
表现 自诩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予,不想取得 自诩地大物博,只送去,不拿来
后果 发疯而死 亡国灭种
类比论证: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4.精读探究
Q2:试分析第六段的“送来”与“拿来”的区别。
答:“送来” 是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的经济、军事、文化侵略、掠夺,是“抛给” 的同义语;“拿来” 是根据需要自己拿,二者本质不同,内容迥异。
1.精读探究
Q3:第七段的“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怎么理解?
运用脑髓
有主见
放出眼光
懂鉴别
自己来拿
适所需
4.精读探究
Q4:第八段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哪几种态度?
孱头
昏蛋
废物
对大宅子的态度
门外徘徊
害怕继承拒绝借鉴
(逃避主义)
一把火烧
欣然接受
盲目排外
(虚无主义)
全盘接受
(投降主义)
对待传统
文化态度
大宅子的遗产
鱼翅
鸦片
烟枪和烟灯
姨太太
吃掉
送到药房
送或者毁掉
各自走散
文化精华
好坏文化
文化糟粕
传统文化
态度:占有、挑选
4.精读探究
Q5:本文题目是“拿来主义”,但前半部分却用了不小篇幅来论述别的主义,这有什么好处?
①由远及近,展示背景。明确“拿来主义”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代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而实行“送去主义”是卖国,从长远来看,将造成亡国灭种,因此实行“拿来主义”刻不容缓。
4.精读探究
②顺理成章,提出观点。对“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批判为阐述“拿来主义”作了铺垫。
③对比衬托,突出主旨。“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是“拿来主义”的对立面,与“拿来主义”形成鲜明对比,把“拿来主义”衬托得更加突出。
④先破后立,相得益彰。前者破得越彻底,后者立得就越有力;“送去主义”的危害揭露得越深刻,实行“拿来主义”的理由就越充分。综上,作者从揭批入手,再转入正面论述,显得水到渠成,使立论更加鲜明有力。
5.引号用途
(1)引用(直接引用或间接引用)
间接引用是把某人的原话非正式地、不完整地、随语意拈来放在自己的话中的引用。这类引述如果不作明白交代,就很难发现它是引用。
ps:引文独立成句,意思完整,句末点号放在引号里面。引文不完整或者说引文作为自己话的一部分,这时,句末点号(问号感叹号除外)放在后引号的外面。
5.引号用途
(2)强调作用
(3)反语的效果,用来表示讽刺和嘲笑。
(4)引号表特定称谓。eg:我们度过一个愉快的“五·一”。
2.结构图解
因果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