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防范与惩处
教育与引导
《孟子圣迹图.扩充仁心》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
《唐律疏议》书影
清朝的乡约仪式
绘画(图像史料)
连连看:指出以上图片哪些体现法治?哪些体现教化?
课标要求:
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
相辅相成
(一)夏商西周:德治与法治的起源
夏朝
商朝
西周
《禹刑》
《汤刑》
《九刑》
君王及奴隶主贵族可以随意残害奴隶
建立了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
德治的起源
法治的起源
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
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最早的成文法。
法治
德治
叔向
子产
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二)春秋战国:德治与法治之争
1、早期德法之争(春秋)
VS
2、儒家与法家之争(春秋战国)
思考1-1:儒家、法家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学派 儒家(德治) 法家(法治)
人性观 人性本善 人性本恶
治理观
孔子:①为政以德;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孟子:①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③仁者无敌。
商鞅:颁布法令,保护地主阶级利益;
韩非:①法术势;②君主赏罚分明,臣民守法奉令;③“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儒家主张仁政、德治(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
焦点:治国手段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富国强兵。
(二)春秋战国:德治与法治之争
VS
思考1-2:其两家德法之争的胜利者是谁?为什么?
春秋战国时代背景:
①经济:铁犁牛耕推动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②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宗崩溃,社会动荡;
③思想:百家争鸣。
胜
符合时代需要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朝代 法治 教化 礼法关系
秦代 焚书坑儒
汉朝
魏晋南北朝
唐代
以法治国,秦律,
开创律、令
礼法对立
沿袭秦律,
《九章律》、
《二年律令》
尊崇儒术,
以经注律
霸王道杂之
律令儒家化
《唐律疏议》
《大唐开元礼》;重视家训
礼法结合典范
设置律博士,专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
法律儒家化(德主刑辅),礼法结合
任务:
梳理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完成表格
董仲舒
案情 甲父与丙争言相斗,丙以佩刀刺甲父,甲即以仗击丙,误伤甲父,甲当何论?或曰“殴父也,当枭首。”
--(宋)李昉编纂:《太平御览》第六卷
判决 董仲舒《决狱》曰:“臣愚以父子至亲也,闻其斗,莫不有怵怅之心。扶杖而救之,非所以欲诟父也。《春秋》之义,许止父病,进药于其父而卒。君子原心,赦而不诛。甲非律所殴父,不当坐。
--(宋)李昉编纂:《太平御览》第六卷
“春秋决狱”或“引经决狱”:
引用《春秋》等儒家经典作为审理案件的依据。
思考2-1:根据下列材料,指出董仲舒判案的依据?说明什么?
汉魏以后:法律儒家化,礼法结合
说明汉代法律儒家化已经开始
汉朝
材料:《晋律》首先确立“准五服以制罪”的定罪量刑原则,把“五服”制度与法律相结合,凡亲属之间犯罪,在刑法方面的适用原则是:亲属相犯(如杀、伤等),以卑犯尊者,处罚重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重;若以尊犯卑,则处罚轻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轻。在民事方面,如财产转让时违反法律,则关系越亲,处罚越轻。
①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
②魏明帝在朝廷设置律博士,用儒家思想解释律令。
1、原因:
汉魏以后:法律儒家化,礼法结合
2.量刑原则(依据):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准五服以制罪)。
3.目的: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
思考2-2:结合材料,归纳当时的量刑原则以及目的?
魏晋:律令儒家化
1.法律:
①过程:
唐初:
删繁就简
思考2-3:以《唐律疏议》为例,概括唐律的特点。
《贞观律》
《永徽律》
《永徽律疏》
即《唐律疏议》
地位:
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
成为历代王朝的立法蓝本。
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两者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五刑之中,十恶尤切,亏损名教,毁裂冠冕,特标篇首,以为明诫。……“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
闻父母丧,匿不举哀,流;告祖父母、父母者绞,从者流;祝诅祖父母、父母者,流。 ——《唐律疏议》
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如对儒家伦理中的“孝”特别重视。
②特点:
【历史纵横】唐代的律、令、格、式
汉魏以后:法律儒家化,礼法结合
唐朝
2.教化:
(南北朝)颜之推
①提倡礼治:《大唐开元礼》
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集大成
以祭祀之事为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
军旅之事为军礼,
冠婚之事为嘉礼,
丧葬之事为凶礼,
②社会层面:家训,强化基层教化
汉魏以后:法律儒家化,礼法结合
唐朝
材料1: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2:儒家学说有多面性,如儒家也并不完全排斥法律与刑罚,儒家提倡的“礼”本身也有一定的约束力,孔子本人还做过鲁国的最高司法长官司寇。像法家一样,儒家思想也有中央集权统一思想的萌芽,只不过希望这种统一是由周天子或仁君来完成。正是这种多面性,可以说明儒家学说为什么总能发展出适合封建时代统治阶层需求的统治学说。 ——《教师教学用书》选必1
材料3: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思考2-4:根据材料及所学,归纳为什么法律与儒学的结合会越来越紧密?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①儒法各有侧重,具有互补性;
②儒学的多面性,
适应统治阶级需要;
③儒学成为主流思想后,向法律渗透;
④统治者的推崇。
朝代 法治 教化 礼法关系
宋朝
元朝 ———
明朝
清朝 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宋刑统》
《天圣令》
放弃唐宋法律,司法实践援引唐律
《大明律》,《问刑条例》,开创律例合编体例
《大清律例》
理学向基层渗透;
以乡约教化乡里、《吕氏乡约》
约律分立
乡约宣讲六谕;引用《大明律》解释“六谕”
乡约宣讲圣谕;引用 大清律例
约律合流
任务:
梳理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完成表格。
特点:
①多以《唐 律》为蓝本;
②开创了律例合编的新体例。
思考3-1:宋朝以后的法律有什么特点?
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思考3-2:从宋朝到清朝,乡约有何变化 说明了什么?有何作用?
一、德业相劝;二、过失相规;三、礼俗相交;四、患难相恤。 —-宋《吕氏乡约》
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 —-明太祖“六谕”
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良善,诫匿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身命。 ——康熙帝“圣谕十六条”
变化:①主体:从民间儒学士人自发推动到政府推广,逐渐具有强制性;
②内容: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教育百姓向善互助;
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更多强调顺从、安分守己。
说明:乡约已经完全由教化手段沦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呈现礼法合流。
作用:①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
②有利于发展生产;
③促进儒学的传播。
法治
夏
商
西周
春秋战国
德治
秦朝
尊崇儒术
汉朝
《大唐开 礼》、家训
魏晋
唐
元
律令儒家化
习惯法 → 成文法
法治
引经注律
《汤刑》
《禹刑》
《九刑》
以法治国
秦律
《唐律疏议》
《九章律》
《宋刑统》等
乡约宣讲六谕,引用《大明律》解释
宗法
礼制
课堂总结: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教化
宋
明
清
援引唐律
《大明律》等
《大清律例》
乡约宣讲圣谕;引用 大清律例
理学渗透、
乡约教化乡里、《吕氏乡约》
礼法对立
礼法结合
思考4:结合所学,分析中华法系不断发展逐渐形成德主刑辅、礼法结合特征的原因?
自然经济;专制统治;儒家思想;宗法观念。
聚焦高考
1.(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25)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D
2.(2014·海南单科·2)“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 )
A.礼制观念淡化 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
C.崇尚法家思想 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B
聚焦高考
3.(2022·海南高考·5)《汉书》记载“开国承家,有法有制”,认为国家应关注礼制和法律。唐代有士人说:“礼法二事,皆王教之端。”宋代以后,儒学士人以乡约教化乡里。到了明清,乡约与法律逐渐合流。这些治理方式旨在( )
A.推诚辅君,效功百姓 B.灭私徇公,坚守直道
C.守道与德,思退刑罚 D.威制天下,以案刑狱
A
4.(2023·高考全国乙卷·27)明初,朱元璋要求百姓邻里之间必须互相知晓丁数、职业,即“某民丁几,受农业者几,受士业者几,受工业者几,受商业者几”。这一措施意在( )
A.强调农商皆本 B.加强对民间的控制
C.禁止人口流动 D.促进经济均衡发展
B
聚焦高考
5.(2021·全国乙卷·27)明清时期,“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这类书籍多由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书”的流行( )
A.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 B.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
C.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 D.冲击了儒家经典的神圣性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