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课件(24张ppt+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课件(24张ppt+视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9.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16 15:28:09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课前导入
01
战国七雄
对比春秋后期与战国初期的形势图,你能看出什么变化呢?
韩赵魏
三家分晋
田氏代齐
诸侯国数量不断减少
三家分晋
田氏代齐
战国七雄
田氏代齐
齐景公废长立幼政局不稳。田乞趁机政变,操控齐国朝政。前386年田和被周王册命齐侯,取得合法地位。
赵韩魏三家分晋
卿大夫
诸侯
VS
地主阶级崛起
旧制度完全崩溃
分封制
斗争激烈
战国七雄
东 南 西 北 到 中 间
齐 楚 秦 燕 赵 魏 韩
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
魏国
桂陵之战
马陵之战
赵国
齐国
韩国
孙膑
庞涓
围魏救赵
减灶计
重要战役
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
秦国
赵国
白起
廉颇 赵括
赵括
长平之战
重要战役
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打败。
纸上
谈兵
战国七雄
战役特点
战争特点:战争时间长,规模大,范围广,兵力多。
时间长
兵力多
性质:封建地主间的非正义战争
战国七雄
战役影响
材料一:《孟子·离娄上》中评价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残酷性,说当时“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材料二:墨子作为中国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和自然科学家,提出了“兼爱”“非攻”等观点,他主张天下人都要相亲相爱,反对强凌弱的战争。
消极: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破坏。
积极:客观上促进政治改革、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也有利于思想上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战国七雄
当时的诸侯国为了不被别国消灭,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变法图强富国强兵
02
商鞅变法
变法背景
①经济方面: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根本原因)。
②政治方面: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要求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掌握国家政权。
③军事方面: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目的
商鞅变法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厉行变法。
舌战群臣,舆论宣传
南门立木,取信于民
“一言为重百金轻”
变法开始
西陲小国、诸侯卑秦、孝公继位、图强改革
商鞅变法
变法内容
方面 具体措施 作用
政治 1.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改革户籍制度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有利于新兴地主掌权
加强国家对人民的管理
稳定社会秩序
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做重大的变革。
商鞅变法
变法内容
方面 具体措施 作用
经济 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2.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统一度量衡
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确立了土地私有制,调动农民积极性
促进农业生产,增加国家财富
稳定社会经济秩序,推动全国市场形成
废除传统世袭制,提高军队战斗力
富国
强兵
改革即改变与革新,改变旧制度、旧事物。
商鞅变法
变法作用
①使秦国社会安定,国力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②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03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阅读教材,指出修建都江堰的背景、人物、时间、地点、作用。
背 景
人 物
时 间
地 点
都江堰一带在古代是一个水旱灾害十分严重的地方
蜀郡太守李冰主持
公元前256年
成都岷江
作用
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鱼嘴:将泯江水分成内江和外江。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排洪。
飞沙堰:分水堤坝与宝瓶口之间长120米的滚水坝,在洪水期用于泄洪,并减少泥沙淤积(排沙)。
宝瓶口:在内江下游人工凿山开出的出水口,引水流入网状的渠道,灌溉农田。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