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3生物进化的原因一课一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7.3.3生物进化的原因一课一练(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59.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9-17 08:41: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原因一课一练
一、单选题
1.在某个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有比较多的无翅、残翅昆虫。根据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解释,这种现象是(  )
A.长期使用的结果 B.人工选择的结果
C.自然选择的结果 D.定向变异的结果
2.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结论是(  )
A.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B.生物界普遍存在着遗传和变异的现象
C.自然界的生物要为争夺食物和配偶而斗争
D.生物进化是人工选择的结果
3.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是(  )
A.遗传和变异 B.生存斗争 C.过度繁殖 D.自然选择
4.翻车鱼是鱼类中怀卵量最多的,在繁殖季节一条翻车鱼可产卵3亿多颗,孵化出的幼鱼大部分成为其他鱼虾的饵料,只有30条左右能存活至繁殖季节,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对这种现象作出的解释是(  )
A.遗传变异和适者生存 B.生存斗争和遗传变异
C.过度繁殖和生存斗争 D.过度繁殖和遗传变异
5.生活在非洲大草原的角马,繁殖季节雄性角马往往用尖锐的角作为争夺配偶的武器(如图)。按照达尔文的观点,现代角马的角发达的原因是(  )
A.代代斗争的结果
B.发生了定向的有利变异的结果
C.繁衍后代的结果
D.角发达是有利变异并繁衍后代而保留下来
6.近年来,抗生素的滥用致使很多致病细菌具有一定的耐药性.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分析,耐药细菌越来越多的主要原因是(  )
A.细菌繁殖的后代很多,抗生素用量不够
B.抗生素选择了发生耐药变异的个体生存下来
C.抗生素诱导细菌定向发生了耐药性变异
D.耐药细菌繁殖能力比不耐药细菌繁殖能力强
7.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进化的直接依据是化石
B.生物进化的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
C.生物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生物遗传
二、实验探究题
8.有人做了如下实验,将深色桦尺蛾和浅色桦尺蛾分别进行标记、然后放养于工业污染区和没有污染的非工业区. 经过一段时间后,将释放的桦尺蛾尽量收回,统计数目,结果如表:
地区 浅色桦尺蛾 深色桦尺蛾
释放数 回收数 释放数 回收数
工业污染区 200 45 200 138
非工业污染区 200 146 200 12
请回答:
(1)桦尺蛾的体色在遗传学上叫   .
(2)桦尺蛾的个体发育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我们把这种发育过程叫   .
(3)在工业污染区,   色桦尺蛾的回收率较高.如果采取有力措施,控制污染区的工厂排烟量,请你预测该地区的桦尺蛾将产生怎样的变化?   .
(4)桦尺蛾的幼虫对桦树的危害很大,最好的防治方法是   .
三、综合题
9.下表是科学家们长期对生活在某地的桦尺蛾体色变化的抽样调查统计数据,请据表回答问题。
时间 取样数量/只 深色桦尺蛾数量/只 浅色桦尺蛾数量/只
1850年 1
000 91 909
1870年 1
000 204 796
1890年 1
000 349 651
1910年 1
000 553 447
1930年 1
000 766 234
1950年 1
000 911 89
(1)桦尺蛾体色的深与浅在遗传学上成为   。
(2)假设桦尺蛾的体色受一对基因控制,深色由显性基因(用B表示),浅色由隐性基因(用b表示),那么深色桦尺蛾的基因组成可能是   或   。
(3)桦尺蛾体色深浅的变化是长期   的结果。
四、资料分析题
10.南岭自然保护区是广东省陆地森林面积最大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请阅读下列资料后回答问题。
资料一:南岭自然保护区动植物资源丰富,素有“物种宝库”之称,有多种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如黄腹角雉、南方红豆杉等。
资料二:黄腹角雉是我国特有珍禽,属杂食性鸟类,喜食交让木的叶和果实(果椭圆形,暗褐色),是典型的森林地栖型留鸟,天敌有王锦蛇、花面狸、豹猫等。
资料三:近年来,南岭自然保护区开展了“自然”“森林”“鸟类”等主题的科普宣教活动,采取种群动态监测、栖息地保护和放置人工鸟巢等措施后,黄腹角雉等珍稀鸟类资源得到较好的保护,种群数量稳步增长。
(1)资料一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多样性,其实质是   多样性。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丰富,   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   。
(2)根据资料二的描述,交让木属于   (填“被子”或“裸子”)植物。根据有无脊柱判断,所列举的黄腹角雉的天敌均属于   动物。王锦蛇和黄腹角雉之间是   关系,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这种关系的形成是   选择的结果。
(3)资料三中的   是针对黄腹角雉筑巢能力差而采取的措施。生物离不开其赖以生存的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保护生物的   ,建立   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
五、读图理解题
11.稻飞虱是水稻生产上的重要害虫.某地自1991年开始,使用杀虫剂吡虫啉防治稻飞虱,效果非常好.随着吡虫啉的大量使用,2002年监测到该地区稻飞虱对吡虫啉具有低水平抗性,2005年达到极高水平抗性.如图①~④表示在一段时间内抗药性不同的稻飞虱的数量变化.
(注:表示抗药性强的个体,表示抗药性弱的个体)
(1)随着吡虫啉的使用,对稻飞虱群体中抗药性个体数量变化的排序最合理的是(  ).
A.③→喷洒杀虫剂①→一段时间后②→喷洒杀虫剂④
B.②→喷洒杀虫剂④→一段时间后③→喷洒杀虫剂①
C.③→喷洒杀虫剂④→一段时间后②→喷洒杀虫剂①
D.②→喷洒杀虫剂①→一段时间后③→喷洒杀虫剂④
(2)短短十多年的时间,稻飞虱群体的抗药性水平从低向高进化,主要原因是:
①稻飞虱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产生大量后代.
②未使用吡虫啉之前,这些后代中就有抗药性强的个体,也有抗药性弱的个体,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被称为   .
③当喷洒吡虫啉时,抗药性弱的稻飞虱逐渐被淘汰,抗药性强的个体就容易生存下来,并且繁殖后代,抗药性强的个体将基因传递给了后代,这种现象称为   .经过许多代后,群体的抗药性水平越来越高.
(3)由此可见,吡虫啉在稻飞虱的进化中起了   作用,最终使稻飞虱表现出对该环境具有一定的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解析】【解答】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由于这些海岛上经常刮大风,哪些有翅能飞但翅膀不够强大的昆虫,就常常被大风吹到海里,因而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较少,是不适者被淘汰;而无翅或残翅的昆虫,由于不能飞翔,就不容易被风吹到海里,因而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就多,是适者生存。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选择之后,岛上无翅、残翅的昆虫就特别多。因此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有许多无翅或残翅的昆虫,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故答案为:C。
【分析】自然选择:达尔文把生存斗争中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的过程叫作自然选择.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微小的有利变异得到积累而成为显著的有利变异,从而产生了适应特定环境的生物类型。
2.【答案】A
【解析】【解答】解:达尔文的进化论揭示自然选择的规律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自然选择是进化生物学中最核心的概念,同时也是导致生物进化的关键因素.达尔文指出,生物都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又由于生物生存的空间与食物是有限的,所以生物就会因争夺生存的空间与食物而进行生存斗争.一切生物都具有产生变异的特性,在生物产生的各种变异中,有的可以遗传,有的不能够遗传,有的对生物的生存有利,有的对生物的生存不利;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故选:A
【分析】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3.【答案】A
【解析】【解答】解:生物在繁衍的过程中,会不断地产生变异,其中的许多变异是能够遗传的,这些不断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生物在生存过程中,既要与自然环境进行斗争,又要与其他生物进行斗争.自然选择使不断变化的生物适应于不断变化的环境.因此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的材料,是生物进化的内因;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和手段;适者生存与不适者被淘汰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故选项A正确.
故选:A
【分析】自然界中生物进化的原因有两方面:内因是遗传变异,外因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包括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适者生存与不适者被淘汰三个过程.
4.【答案】C
【解析】【解答】达尔文发现,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都有依照几何比率增长的倾向,但是,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有限的,生物要想生存下去,就要进行生存斗争,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生物种内的斗争,如为食物、配偶和栖息地等的斗争,以及生物种间的斗争。由于生存斗争,导致生物大量死亡,结果只有少量个体生存下来。因此,按照达尔文的观点,翻车鱼在繁殖季节一条翻车鱼可产卵3亿多颗,孵化出的幼鱼大部分成为其他鱼虾的饵料,只有30条左右能存活至繁殖季节,是过度繁殖和生存斗争的结果。
故答案为:C。
【分析】自然选择:生物通过生存斗争,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过程.进化的过程:①过度繁殖;②生存斗争;③遗传变异;④适者生存。
①过度繁殖: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都有依照几何比率增长的倾向。
② 生存斗争:生物的繁殖能力是如此强大,但事实上,每种生物的后代能够生存下来的却很少,任何一种生物在生活过程中都必须为生存而斗争.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 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生物种内的斗争,如为食物和栖息地等的斗争,以及生物种间的斗争.由于生存斗争,导致生物大量死亡,结果只有少量个体生存下来。
③④ 遗传变异、适者生存:在生存斗争中,什么样的个体能够获胜并生存下去呢?达尔文用遗传和变异来进行解释。他认为一切生物都具有产生变异的特性,引起变异的根本原因是环境条件的改变.在生物产生的各种变异中,有的可以遗传,有的不能够遗传。但哪些变异可以遗传呢?达尔文用适者生存来进行解释。他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
5.【答案】D
【解析】【解答】雄角马的角由于经常在争夺配偶中作为武器,这样角发达的雄性角马一般都能找到配偶,其性状经过逐代积累,而形成现在角发达的雄性角马类型.而角不发达的雄性角马由于得不到配偶,其性状得不到传递,而被淘汰。
故答案为:D
【分析】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
6.【答案】B
【解析】【解答】解:A、在抗生素刚被使用的时候,能够杀死大多数类型的细菌.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细菌,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并不是细菌繁殖的后代很多,抗生素用量不够,A错误;
B、细菌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抗生素刚被使用的时候,能够杀死大多数类型的细菌.但少数细菌由于变异而具有抵抗抗生素的特性(耐药的变异),不能被抗生素杀死而生存下来(适者生存),下一代就有更多的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经过抗生素的长期选择,就形成了抗药性强细菌.因此,耐药菌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正确;
C、抗生素诱导细菌发生了耐药性变异,而变异是不定向的,C错误;
D、耐药细菌繁殖能力和不耐药细菌繁殖能力都很强,只是抗药性弱的细菌被抗生素杀死了,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7.【答案】D
【解析】【解答】: 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最直接的证据,因为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直接说明了古生物的结构或生活习性.因此研究地球上生物进化的最主要的证据是生物化石,A正确.
B、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因此证明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B正确.
C、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 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 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因 此,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经过自然选择也就形成了生物界的多样性,C正确.
D、自然界中生物进化的原因有两方面:内因是遗传变异,外因是自然选择,D错误.
故选:D
【分析】: 生物进化是指一切生命形态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一书,论证了地球上现存的生物都由共同祖先发展而来,它们之间有亲缘关系,并提出自然选择学说以说明进化的原因,从而创立了科学的进化理论,揭示了生物发展的历史规律.
8.【答案】(1)性状
(2)完全变态发育
(3)深;浅色桦尺蛾逐渐增多,占了主流,深色桦尺蛾越来越少
(4)生物防治
【解析】【解答】解:(1)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叫做性状,桦尺蛾的体色就是一种性状.(2)昆虫的发育有不完全变态发育和完全变态发育,桦尺蛾的个体发育过程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并且幼虫与成虫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样的发育过程叫做完全变态发育.不完全变态发育: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非常相似,但各方面未发育成熟,发育经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例如:蜻蜓.因此桦尺蛾的个体发育过程属于完全变态发育.(3)在工业污染区,深色桦尺蛾的回收率较高.如果严格禁止污染物排放,工厂的排烟量大大减少,工业区的环境颜色会变浅,这样浅色桦尺娥的体色就会与环境颜色一致,从而不易被敌害发现而容易生存下去,因此浅色桦尺蛾逐渐增多,占了主流,深色桦尺蛾越来越少.(4)生物防治利用了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防治农作物的病虫害.它的最大优点是不污染环境,节省农药经费,是农药等非生物防治病虫害方法所不能比的.因此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桦尺蛾这种林业害虫,既经济又环保.
故答案为:(1)性状;(2)完全变态发育;(3)深;浅色桦尺蛾逐渐增多,占了主流,深色桦尺蛾越来越少;(4)生物防治.
【分析】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在工业污染区,深色桦尺蛾回收数多,说明深色桦尺娥在工业污染区更容易生存,而在非工业区,浅色桦尺蛾回收树多,说明浅色桦尺娥在非工业区更容易生存;这说明生物的体色与环境的颜色一致时即具有保护色的生物更容易生存.
9.【答案】(1)相对性状
(2)B B;B b
(3)自然选择
【解析】【解答】(1)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叫做性状,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因此桦尺蛾体色的深与浅在遗传学上称为相对性状。
(2)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而成对的基因往往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当控制生物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基因时,显示显性性状;当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显示显性基因控制的显性性状;当控制生物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隐性基因,显示隐性性状。因此深色蛾的基因组成可能是BB或Bb。
(3)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颜色相似,从而不易被敌害发现,利于其避敌和捕食,这种体色叫做保护色;达尔文认为保护色是动物在自然界长期演化中形成的,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分析】(1)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相对性状必须满足:同一种生物;同一性状;不同的表现形式.
(2)生物的性状一般是由DNA上的基因控制的.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是成对存在的,在遗传时,亲代的性状有的能够在后代中表现出来,有的则不能表现出来.根据性状在亲代和后代中的表现规律,相对性状分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把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叫做显性基因,通常用大写的英文字母(如A)表示;把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叫做隐性基因,通常用小写的英文字母表示(如a).倘若细胞内控制某一性状的一对基因为两个大写字母或一大一小(如AA或Aa)该生物个体表现为显性基因A所控制的性状,即显性性状;细胞内控制某一性状的一对基因为两个小写字母(如aa)该生物个体表现为隐性性状.
(3)自然选择:达尔文把生存斗争中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的过程叫作自然选择.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微小的有利变异得到积累而成为显著的有利变异,从而产生了适应特定环境的生物类型.
10.【答案】(1)物种;基因(遗传);营养;强
(2)被子;脊椎;捕食;自然
(3)放置人工鸟巢;栖息环境;自然保护区
【解析】【解答】(1)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主要的内涵,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是指一定区域内生物钟类(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丰富性,题干中资料一所述,南岭自然保护区动植物资源丰富,素有“物种宝库”之称,有多种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这体现了物种的多样性,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因此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质上是基因(遗传)的多样性,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丰富,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强。
(2)根据资料二的描述,交让木有果实,种子外有果皮包被着,所以,属于被子植物,题干中“黄腹角雉是我国特有珍禽,属杂食性鸟类”根据有无脊柱判断,鸟类的体内有有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属于脊椎动物,所以,题干中,所列举的黄腹角雉的天敌均属于脊椎动物,“黄腹角雉的天敌有王锦蛇、花面狸等”所以王锦蛇和黄腹角雉之间是捕食关系,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这种关系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3)资料三中的放置人工鸟巢是针对黄腹角雉筑巢能力差而采取的措施。生物离不开其赖以生存的环境,栖息地的破坏和丧失是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之一,所以,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
故答案为:(1)物种、基因(遗传)、营养、强;(2)被子、脊椎、捕食、自然;(3)放置人工鸟巢、栖息环境、自然保护区。
【分析】此题考查生物的多样性的内涵、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等基础知识,难度不大,熟记: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主要的内涵,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有: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研究,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和政策,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宣传和教育;威胁生物生存的原因有栖息地被破坏、偷猎(滥捕乱杀)、外来物种入侵、环境污染、其他原因等;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11.【答案】(1)B
(2)变异;遗传
(3)选择;适应性
【解析】【解答】(1)害虫抗药性形成的过程:使用农药时把一部分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害虫群体密度减少;一段时间药效过后,害虫大量繁殖,害虫群体密度增加;再使用农药又把一部分抗药性弱害虫杀死,剩余的是大都是抗药性强的害虫。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2)①达尔文认为,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力,即过度繁殖。
②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叫变异;未使用吡虫啉之前,这些后代中就有抗药性强的个体,也有抗药性弱的个体,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被称为变异。
③遗传是指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在性状上的相似性。抗药性强的个体将基因传递给了后代,这种现象称为遗传。
(3)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生物界普遍存在变异,每一代都存在变异,没有两个生物个体是完全相同的,变异是随机产生的;这些变异都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是可遗传的变异;害虫的有些变异具有抗药性,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被保留下来,从而产生了抗药性的害虫;在这个过程中农药起了选择的作用。最终害虫适应药物环境。由此可见,吡虫啉在稻飞虱的进化中起了选择作用,最终使稻飞虱表现出对该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分析】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