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冀中的地道战》课件(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8《冀中的地道战》课件(共3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9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6 19:25: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冀中的地道战》
五年级语文上册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于1942年到1944年调集了几十万军队对我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实行野蛮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他们在铁路和大道的两旁挖了很深的封锁沟,挖出的泥土就用来筑成封锁墙,十里一碉,八里一堡,对抗日根据地实行残酷的封锁政策,抗日战争进入了最困难的时期。地道战就是在这种环境下诞生的。
历史背景
学习要求
1、借助拼音或其他方法读准字音,圈出
生字词;
2、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3、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侵 略 堡垒 任丘 妨碍
隐蔽 陷坑 拐弯 岔口 搁东西 共产党
fáng
bǎo
qiū
qīn lüè

xiàn
guǎi
dǎng
chà

我会读
同学们初读课文,说一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
1942到1944那几年,日本侵略军在冀中平原上“大扫荡”,还修筑了封锁沟和封锁墙,十里一碉,八里一堡,想搞垮我们的人民武装。
这句话交代了地道战产生的时间和原因,敌人在冀中平原上实行封锁政策,妄图搞垮人民武装。
说起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在广阔平原的地底下,挖了不计其数的地道,横的,竖的,直的,弯的,家家相连,村村相通。
这是本文的中心句,下文都是围绕“奇迹”展开的。“简直”突出地道战的多和广。
敌人来了,我们就钻到地道里去,让他们扑个空;敌人走了,我们就从地道里出来,照常种地过日子,有时候还要打击敌人。靠着地道这种坚强的堡垒,冀中平原上的人民坚持了敌后游击战争。
这句话把“地道”比作“堡垒”,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地道在对敌战争中的巨大作用。
同学们说一说地道有什么作用?
保护自己,打击敌人。
地道的出口是怎样的?
有几种情况?
怎样理解地道之“奇”?
地道里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大洞,洞顶用木料撑住,很牢靠。大洞四壁又挖了许多小洞,有的住人,有的拴牲口,有的搁东西,有的作厕所。一个大洞容得下一百来人,最大的能容二百多人。
写了地点安全、牢靠。地道构造齐全、容量大。
洞里经常准备着开水、干粮、被子、灯火,在里面住上个三五天不成问题。洞里有通到地面的气孔,从气孔里还能漏下光线来。气孔的口子都开在隐蔽的地方,敌人很难发现。人藏在洞里,既不气闷,又不嫌暗。
可短期居住;有隐蔽的气孔,有阳光。
人在地道里怎么能了解地面上的情况呢?民兵的指挥部派出一些人分布在各处,发现了敌情就吆喝起来,一个接一个,一直传到指挥部里。老百姓管这种吆喝叫“无线电”。地道里面可就用“有线电”了,一根铁丝牵住一个小铜铃,这儿一拉,那儿就响,拉几下表示什么意思是早就约好了的。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人在地道里怎么能了解地面上的情况呢?
民兵指挥部派出一些人分布在各处,时刻观察敌情,通过“无线电”和“有线电”与指挥部联系。
“无线电”——吆喝
“有线电”——摇铃
“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是对冀中人民利用地道打击敌人的种种方法作了总结,赞扬了冀中人民对敌战斗的智慧和才能。
有了地道战这个斗争方式,敌人毒辣透顶的“扫荡”被粉碎。中平原上的人民不但坚持了生产,还有力地打击了敌人,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总结句,赞扬了我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争精神和无穷无尽的智慧,又指出了地道战的历史地位,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总起:
分述:
特点
溪靠着坚强堡垒 坚持游击战争
式样
地点、高度、大洞、小洞、气孔
惊人的奇迹
总结:
出口 里面 三防 通信
坚持生产 打击敌人
板书设计
这篇课文记叙了在抗日战争中,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歌颂了我国人民在对敌斗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和无穷无尽的智慧。
课文主题
一、根据课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 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冀中人们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地道战。 ( )
2. 地道里面光线不好,比较昏暗。 ( )
3. 地道的出口开在隐蔽的地方,旁边堆满荆棘。( )


×
随堂练
二、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围绕地道战写了哪三个方面的内容?
1. 地道的产生、作用。
2. 地道的式样、特点。
3. 地道战在中国抗争历史的地位。
谢谢!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