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2 综合测试
一 、选择题
1.下列四种陆地淡水的储量,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冰川水
B.地下水、冰川水、河流水、湖泊水
C.冰川水、地下水、湖泊水、河流水
D.湖泊水、冰川水、地下水、河流水
2.日本政府拟将福岛核电站核污水排入太平洋的计划引起了全球关注。若该计划实施,不仅会导致海 洋污染,某些污染物还可能通过水循环环节进入到大气, 从而造成大气污染,下列水循环的环节中,
与核污染物进入大气密切相关的是( )
A.降水 B.下渗 C.蒸发 D.径流
3.在做水的电解实验时,常在水中加入少量的硫酸溶液的目的是( )
A.增加水的导电性 B.可以增加氧气的量
C.可以增加氢气的量 D.以上说法都正确
4.古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来”,“百川归大海, 何日复西归”。从水循环角度分析, 后句说的是哪种
类型的水循环( )
A.海陆间循环 B.陆上内循环 C.海上内循环 D.三者都不是
5.如图是电解水的过程示意图。分析该图, 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水在通电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
B.水分子中含有更小的粒子
C.氧原子在通电条件下组合为氧分子
D.氢原子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发生变化
6.用图所示的装置进行电解水实验,有以下描述:
第 1 页(共 14 页)
①向水中加入少量硫酸, 能使水电解产生气体的速度变大
②乙试管内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③甲试管内产生的气体能燃烧
④甲、乙两试管内收集到的气体的体积比约为 2∶1
以上描述中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④ B. ③ C. ①② D. ①②
7.如图所示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 首先装满 2 个试管的水, 按照如图连接,通电一定的时间, 试管中 的气体如图所示,此时左边气体的质量为 1.78mg,则右边试管中约剩余( )的水(已知氢气密度
0.89g/L,试管总共可装 10mL 的水)
A.8mL B.9mL C.10mL D.11mL
8.水是最常见的物质, 下面是某同学对水的认识,你认为正确的是( )
①在有水的环境里才可能有生命 ②水是生物生存所需的最基本物质 ③水生植物的含水量可达 90%以
上 ④人体的含水量约占体重的 60%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9.下列水循环过程中, 物态变化是由液态变成气态的是( )
A.海洋上的降水 B.陆地上下雪
C.冰川融化成水流入江河 D.植物蒸腾作用
10.如图所示下列关于水的电解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第 2 页(共 14 页)
A.本实验说明了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B.本实验在水中加入氢氧化钠是为了减弱水的导电能力
C.试管 b 中的气体是氧气,可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
D.本实验说明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了氢气和氧气,其体积比为 1∶2
二 、填空题
11.如图所示为水的电解装置,下面的两根导线分别接在直流电源上,其中“ + ”的接电源正极,“- ”
的接电源的负极,现回答下列问题:
(1)电源的左边是 极;
(2)如何检验 B 管气体:
(3)写出水电解的文字表达式: ;
12.阅读下列“水循环示意图”,并回答问题:
第 3 页(共 14 页)
(1)地球上的水 96.53%是 ,只有 2.53%是淡水。
(2)图中各数字在水循环中所代表的环节是: ①降水, ②蒸发,③ , ④植物蒸腾, ⑤
地表径流等。
13.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化学反应,化学方程式:2H2O2H2 ↑+O2 ↑,根据所给信息,请回答下列问
题:
(1)实验中, 产生气体的体积之比约为 ;
(2)当水分子分解时, 生成氢原子和 ,每两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 ,每
结合成一个氧分子;
(3)在通电条件下,每 2 份质量的水完全分解,生成 份质量的氢气.
14.水在自然环境中不易分解,但在通电的条件下可以分解。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 当电源接通一段时 间后, 甲管中气体的体积 (选填“大于 ”、“等于 ”或“小于”)乙管中气体的体积。检验
两试管中的气体,可以得到结论:水是由 组成的。
第 4 页(共 14 页)
15.水在自然界的存在状态有 、 和 。地球上的水, 大部分以 的
形式存在 ;而在寒冷的极地和高山上,水常常以 的形式存在 ;在空气中, 水则主要以
的形式存在。
三 、实验题
16.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电源 A 是 极。
(2)试管中气体 d 是 。
(3)若收集到 c 气体 22.4 毫升,则理论上应收集到 d 气体大约 毫升。
(4)电解水时发生改变的粒子是 ,电解水时没有变化的粒子是 。
(5)电解水的实验说明水是由 组成的。
四 、解答题
17.海绵城市是当今城市发展建设追求的目标。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 在适应环境变化和 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
放 ”并加以利用。
第 5 页(共 14 页)
(1)杭州虽然人口密集,但用水相对充足,这是因为水循环中的主要环节 (填序号)能够
为陆地上补充水汽。
(2)及时排水始终是实现“海绵城市”的一大难题。暑假的一场暴雨,顷刻间使余杭变成了一座“水 城 ”,不少车辆被淹。如果积水较深,车沉入水中后将无法打开车门, 是因为,车外水的压强 (填“大于”、“小于 ”或“等于 ”)车内空气的压强。此时,不要惊慌, 在水进入车厢内将要没过
头部时,深感一口气,待水充满车厢后, 就可以打开门逃生了。
(3)增加雨水的下渗是提高城市“弹性 ”的重要手段。如图是植被护坡实验的示意图,A.B 为两个坡 面,其中在 B 坡面上植草皮。用洒水壶以相同的水量、速度分别对两个坡面洒水。可观察到 坡
面上水的流速大、流入引水沟的水量多。
(4)根据以上信息,请提出一条建设“海绵城市 ”的有效建
议: 。
18.如图是海洋和陆地之间的水循环运动过程框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填写框图中 A.B、C、D、E 所表达的水循环中各个环节的名称。
(2) 目前人类对水循环中哪一环节可以施加影响 请举例具体说明。
第 6 页(共 14 页)
1.1-1.2 综合测试答案解析
一 、选择题
1.A
【解析】该题考查水圈中各水体的储量, 应从课本图表入手, 熟知各种水体的大体储量。
就陆地水的储量来说,冰川占水圈 68.69%,地下水占 30.06%,湖泊水占 0.26%,河水占 0.006%。
故选 A.
2.C
【解析】水循环是多环节的自然过程,全球性的水循环涉及蒸发、大气水分输送、地表水和地下水循 环以及多种形式的水量贮蓄降水、蒸发和径流是水循环过程的三个最主要环节,这三者构成的水循环
途径决定着全球的水量平衡,也决定着一个地区的水资源总量。
水循环中的蒸发是液态水变为水蒸气上升到空中, 因此海洋污染物通过水循环环节进入到大气与蒸发
有关, 故 C 符合题意。
故选 C。
3.A
【解析】纯水是弱电解质,电解水时速度很慢,加入硫酸溶液后, 在水中有了易导电的氢离子和硫酸
根离子.
A.增加水的导电性,硫酸溶液中含有易导电的离子,加入后能增加水的导电性, A 正确;
B.可以增加氧气的量, 硫酸溶液不增加氧气的量,氧气是由水电解产生的,与电解的水的量有关系,
B 错误;
C.可以增加氢气的量, 硫酸溶液不增加氢气的量,氢气是由水电解产生的,与电解的水的量有关系,
C 错误;
D.以上说法都正确,只有 A 正确, D 错误.
第 7 页(共 14 页)
故答案为: A
4.A
【解析】水循环:自然界的水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包括蒸发,蒸腾, 凝结降水, 径流。
水循环的过程特点:
①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之间的水体运动。
②海上内循环: 海洋-大气之间的水体运动。从海洋蒸发的水汽,上升凝结后又降落到海洋。
③陆上内循环: 陆地-大气之间的水体运动,陆地上的水汽上升凝结后降落到地面。
百川归大海,指的是河流水最终流入大海中, 参与是的海陆间水循环, A 正确。
故选 A.
5.C
【解析】根据电解水的过程和结论分析判断。
A.根据图片可知,产物中的氧分子构成氧气,氢分子构成氢气,因此水在通电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 ,
故 A 正确不合题意;
B.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故 B 正确不合题意;
C.水分子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为氧原子和氢原子, 每两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氧分子, 每两个氢原子构成
一个氢分子,它们的组合不需要通电,故 C 错误符合题意;
D.反应前后,变化的是分子,不变的是原子, 因此氢原子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发生变化, 故 D 正确不合
题意。
故选 C。
6.A
【解析】(1)水的导电能力决定了电解水反应的快慢,而决定水的导电能力的是其中离子的浓度;
(2)在电解水的实验中,产生氢气的体积是氧气体积的 2 倍。能够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肯定是氧气;
(3)氢气能够燃烧,而氧气不能燃烧;
(4)根据实验的测量结果分析。
①向水中加入少量硫酸,可以增加水中导电离子的浓度, 能使水电解产生气体的速度变大,故①正确; ②乙试管内产生气体的体积小于甲试管, 因此乙试管内产生的气体是氧气, 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故②正确;
第 8 页(共 14 页)
③甲试管内产生的气体为氢气, 它能燃烧,故③正确;
④甲、乙两试管内收集到的气体的体积比约为 2∶1,故④正确。
那么正确的是①②③④。
故选 A.
7.B
【解析】根据电解水时“正氧负氢, 氧一氢二”的现象分析。
左边气体连接电源负极,产生气体为氢气,质量为 1.78mg,则氢气体积为 1.78mg/0.89g/L=2mL,则
右边试管中气体体积约为 1mL,试管中 10 毫升水, 则右边试管中约剩余 9 毫升的水;
故选 B。
8.D
【解析】根据有关水的知识分析判断。
①生物体需要水参与身体的新陈代谢,只有在有水的环境里才可能有生命, 故①正确;
②生物体的 60%-90%都是水分, 水是生物生存所需的最基本物质, 故②正确;
③水生植物的含水量可达 90%以上, 故③正确;
④人体的含水量约占体重的 60%,故④正确。
那么正确的是①②③④。
故选 D。
9.D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水循环中各环节过程中水的状态变化;
A.降水是水由气态到液态的过程;故 A 错误;
B、下雪是水由气态到固态;故 B 错误;
C、冰川熔化是水由固态到液态的过程;故 C 错误;
D、植物蒸腾作用是水由液态到气态的过程;故 D 正确;
故答案为: D。
10.C
【解析】(1)不同元素构成化合物, 不同物质组成混合物;
(2)水中阴阳离子的浓度影响它的导电能力;
第 9 页(共 14 页)
(3)在电解水的实验中,生成氢气的体积时氧气体积的 2 倍;
(4)在电解水的实验中,与正极相连的试管产生氧气,与负极相连的试管产生氢气。
A.本实验说明了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 A 错误;
B.本实验在水中加入氢氧化钠是为了增强水的导电能力, 故 B 错误;
C.试管 b 中的气体的体积小, 因此产生的是氧气,可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故 C 正确;
D.本实验说明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了氢气和氧气,其体积比为 2:1,故 D 错误。
故选 C。
二 、填空题
11.(1)负
(2)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3)水通电 氢气+氧气
【解析】(1)在电解水的实验中, 产生氢气的体积是氧气体积的 2 倍;与正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氧气,
与负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氢气;
(2)用带火星的小木条是否复燃判断是否为氧气;根据是否能够燃烧,燃烧产物是否有水生成判断是
否为氢气;
(3)根据电解水的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1)根据图片可知,A 管生成气体的体积大于 B 管,因此 A 管内为氢气,B 管内为氧气。因为电源的
左边与生成氢气的试管相连,所以电源的左边为负极。
(2)B 管内为氧气,检验氧气的方法为: 用带火星的小木条复燃。
(3)水在通直流电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那么文字表达式为: 水 通电 氢气+氧气 。
12.(1)海洋水
(2)水汽输送
【解析】地球上的水圈由各种水体构成, 根据水量,依次是: 海洋水、冰川与永久积雪、地下水、永 冻层中的冰、湖泊水、土壤水、大气水、沼泽水、河流水、生物水。全球水循环是水循环是水分子从 水体和陆地表面通过蒸发进入到大气,然后遇冷凝结,以雨、雪等形式又回到地球表面的运动。其中
最主要的是海洋水, 占地球水总量的 96.53%。
(1)地球上的水体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地球上的水 96.53%是海洋水,只有 2.53%是淡水, 但
第 10 页(共 14 页)
是淡水的主体是冰川;故答案为:海洋水;
(2)①为降水, ②为蒸发, ③为水汽输送, 把海洋的水汽输送到陆地上空,④为植物蒸腾,⑤为地表径
流, ⑥为地下径流; 故答案为: 水汽输送;
13.(1)2:1
(2)氧原子; 氢分子; 两个氧原子
(3)
【解析】(1)电解水装置连接时电源的正极连接阳极, 负极连接阴极.电解水时在阳极产生氧气, 在阴 极产生氢气,且产生氢气和氧气的体积之比为 2:1;(2)水电解是化学变化,从水电解的微观模型中 可得到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先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 一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氢分子有两个氢原子构成, 一个氧分子有两个氧原子构成;(3)化学反应遵循 质量守恒定律, 化学方程式有表示量的关系, 水电解的化学方程式表示:36 份质量的水电解生成 4 份
质量的氢气和 32 份质量的氧气.
(1)电解水实验中在阳极产生氧气, 在阴极产生氢气, 且产生氢气和氧气的体积之比为 2:1;(2)由 水电解的微观模型中可得到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水分子先分成氢原子和氧原子,两个氧原子合成一个氧 分子, 两个氢原子合成了一个氢分子;(3)水电解的化学方程式表示: 36 份质量的水电解生成 4 份质
量的氢气和 32 份质量的氧气,现有 2 份质量的水完全分解,设生成的氢气质量为 x: = 解得 x=
2
9
故答案为:(1)2:1;(2)氧原子; 氢分子; 两个氧原子.(3)
14.小于; 氢和氧
【解析】(1)在电解水的实验中,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氧气, 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
氢气;
(2)在电解水的实验中,产生氢气的体积是氧气体积的 2 倍。
当电源接通一段时间后, 甲管与正极相连,里面产生氧气,乙管内产生氢气,所以甲管中气体的体积
小于乙管中气体的体积。检验两试管中的气体,可以得到结论:水是由氢和氧元素组成的。
15.气态; 液态;固态; 液态;固态;气态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水在自然界存在的状态相关知识。
第 11 页(共 14 页)
水在自然界的存在状态有气态、液态、固态。地球上的水,大部分以液态的形式存在; 而在寒冷的极
地和高山上,水常常以液态的形式存在; 在空气中,水则主要以气态的形式存在。
故答案为: 气态;液态; 固态; 液态;固态; 气态
三 、实验题
16.(1)正
(2)氢气
(3)44.8
(4)水分子; 氢原子和氧原子
(5)氢和氧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水点解实验的结论;
(1)由图可知, 电源 A 极连接的是 c 管, 而 c 管气体体积较少,说明 c 管中的气体是氧气, 而产生氧
气的电极是正极;故答案为:正;
(2)d 试管中气体体积较大,是氢气;故答案为: 氢气;
(3)水电解实验中 c 管氧气体积是 d 试管氢气的体积的一半; 所以氧气是 22.4 毫升, 则氢气的体积
是 44.8 毫升; 故答案为:44.8;
(4)水电解后产生氢气和氧气, 说明水分子发生了改变,氢原子和氧原子没有发生改变; 故答案为:
分子; 原子;
(5)水电解的产物进行验证后,可知分别是氢气和氧气,所以水是由氢和氧组成;故答案为:氢和氧;
故答案为:(1)正;(2)氢气;(3)44.8;(4)分子;原子;(5)氢和氧.
四 、解答题
17.(1)③
(2)大于
(3)A
(4)增加绿化面积,植树种林, 城市有序发展(答案合理即可)
【解析】海陆间大循环的步骤: 海洋水蒸发——水汽输送——水汽凝结降水——地表径流; 下渗—— 地下径流——江河汇集——流入海洋。水土流失的原因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
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四个方面.人为因素.人类对土地不合理的利用、破坏了地面植被
第 12 页(共 14 页)
和稳定的地形, 以致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植被会阻挡地表径流, 使流速降低,减轻流水对地表的侵
蚀,使水土流失减轻。
(1)水循环根据发生空间的不同,分为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海陆件大循环。通常会考察到海陆 间大循环的步骤:海洋水蒸发——水汽输送——水汽凝结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江河汇集——流入海洋。 ③水汽输送,水循环中的主要环节使得陆地上的水汽不断得到补充。
(2)如果积水较深,车沉入水中后将无法打开车门, 是因为车外水的压强大于车内空气的压强。(3) 用洒水壶以相同的水量、速度分别对两个坡面洒水。可观察到 A 坡面上水的流速大、流入引水沟的水
量多, 因为 B 处坡面有植被护坡,当水洒下时,会被植物吸收,从而下渗, 那么 A 坡是光滑的坡面,
水洒下时因为是坡面,水往低处流, 不能下渗,只能流入引水沟中。
(4)根据实验可以发现植物坡面的水是下渗的,因此可以增加绿化面积,植树种林,增加雨水的下渗
是提高城市“弹性 ”的重要手段。
故答案为:(1)③ (2)大于(3)A(4)增加绿化面积,植树种林, 城市有序发展(答案合理即可)
18.(1)A:水汽蒸发; B:水汽输送;C:陆地降水; D:下渗作用;E:地表径流
(2)地表径流:修建水库、引水灌溉、跨流域引水(如南水北调)。
【解析】(1)结合水循环的过程进行回答,水循环过程如下:
(2)首先要想到目前人类对水资源利用所采取的一些措施, 如修建水库、引水灌溉、跨流域引水等,
然后思考这些措施在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中属于何种环节, 问题便可得到解决。
(1)海洋和陆地之间的水循环是地球上水循环中最重要的一种循环形式。广阔的海洋表面的水经过水 汽蒸发 A.变成水汽,水汽上升到空中通过水汽输送(B)被输送到大陆上空,其中一部分水汽在适当 的条件下凝结, 形成陆地上的降水(C),降落到地面上的水, 一部分通过下渗作用(D)渗入地下, 形
成地下径流,一部分沿着地面流动, 形成地表径流(E),两者经过江河汇集,最后又回到海洋, 完成
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循环。
第 13 页(共 14 页)
(2)目前人类活动对全球水汽的蒸发、凝结、输送等环节几乎没有影响,而对地表径流输送,在局部
地区可以采用如修建水库、引水灌溉、跨流域引水等方法施加某些影响。
故答案为:(1)A:水汽蒸发; B:水汽输送; C:陆地降水;D:下渗作用; E:地表径流
(2)地表径流:修建水库、引水灌溉、跨流域引水(如南水北调)
第 14 页(共 1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