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水和水的溶液 综合测试 1.5-1.7(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章 水和水的溶液 综合测试 1.5-1.7(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9-16 18:09: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5-1.7 综合测试
一 、选择题
1.图是我国东部地区人均水资源拥有量随纬度变化图,有关该地区人均水资源拥有量的说法中正确的
是( )
A.随着纬度的升高而增大 B.随着纬度的升高而减少
C.北纬 5°附近较少 D.北纬 40°附近最少
2.下列有关物质的溶解性的说法, 错误的是( )
A.在一定条件下, 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
B.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C.气体也能溶解在液体中,且温度越高, 气体溶解能力越强
D.物质溶解时,有的放热,有的吸热
3.小明课外自制了一个化学“冰箱”,如图所示。当水袋破裂时,水与固体碎块混和,箱内食物温度
明显下降, 制造此化学冰箱的固体碎块可选用( )
A.硝酸铵 B.食盐 C.蔗糖 D.氢氧化钠
4.如图是简易净水器的示意图,净水器中的石子、细沙、纱布、棉花的主要作用是( )
第 1 页(共 13 页)
A.消毒 B.沉淀 C.吸附 D.过滤
5.如图所示, 向 100 g 水中加入固体 A(该物质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或改变温度, 得到相应
的溶液①~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25℃ 100g 水 ①(无固体剩余) ②(剩余固体 4.2g) ③(无固体剩余)
④(无固体剩余) ⑤(无固体剩余)
A.只有②是饱和溶液 B. ③⑤溶液组成完全一样
C. ②④⑤的溶液为饱和溶液 D. ①②一定饱和, ⑤可能饱和
6.某温度下, 一杯饱和的硝酸钾溶液, 欲使其溶质的质量分数改变,下列四位同学提出的措施可行的是
( )
(
C.
) (
D.
)A. B.
7.下列有关电解水和海水淡化的说法, 合理的是( )
A.电解水和海水淡化过程中,水分子均发生了变化
B.图中①②③所示气体,依次为氧气、氢气和水蒸气
C.从电解水实验可知, 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D.海水暴晒一段时间后,剩余海水中食盐的质量分数会变大
8.如图所示, 20℃时, 将盛有饱和硝酸钾溶液的小试管放入盛水的烧杯中,向水中加入某种物质后,
试管中有晶体析出, 加入的物质可能是下列中的( )
第 2 页(共 13 页)
A.氢氧化钠固体 B.硝酸铵固体
C.氯化钠固体 D.生石灰固体
9.恒温蒸发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蒸发皿中始终有溶液),下图能反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随时间变
第 3 页(共 13 页)
化的是( )
A.
C.
B.
D.
10.现有下列仪器: ①酒精灯 ②量筒 ③试管 ④胶头滴管 ⑤烧杯 ⑥药匙 ⑦玻璃棒 ⑧托盘天平。若
实验室要配制 100 克 15%的氯化钠溶液, 则需要上述仪器的一组是( )
A. ①②③④⑥⑦ B. ②③④⑤⑥
C. ②④⑤⑥⑦⑧ D. ②③⑤⑥⑦⑧
二 、填空题
11.20℃时,若将 202g 某盐 R 的溶液恒温蒸发掉 20 克水, 恢复到 20℃,有 2g 克 R(无结晶水) 析出。若将原溶液再蒸发掉 20 克水,则再有 4 克 R(无结晶水) 析出,则原溶液是 (选
填“饱和 ”“不饱和”),原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12.如表列出了 20℃时氯化钠溶解实验的一组数据。
实验序号 水的质量/克 氯化钠的质量/克 所得溶液的质量/克
① 50 10 60
② 50 20 68
③ 100 36 136
④ 100 40 未知
(1)分析表中的数据可知,以上实验组中所得溶液属于饱和溶液的有 (填序号)。
(2)计算第④组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计算结果精确到 0.1%)
13.配制一定质量的硝酸钾溶液, 将一木块漂浮于 50℃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中, 当温度改变时(不考虑
由此引起的木块和溶液体积的变化),木块排开液体的体积 V 排随时间 t 发生了如图变化。
(1)由此推测出温度的改变是 (填“升温 ”或“降温 ”)
(2)同时观察到烧杯底部硝酸钾晶体 (填“增多” “不变 ”或“减少 ”)
(3)导致木块浸入液体体积增大的原因


14.将一木块漂浮于 50 ℃时的硝酸钾(KNO3 )的饱和溶液中,如图甲所示。当温度改变时(不考虑由此 引起的木块和溶液体积的变化),木块排开液体的体积 V 排随时间 t 发生了如图乙所示的变化。由此 推测出温度的改变是 (填“升温 ”或“ 降温”)。同时,观察到烧杯底部硝酸钾晶体
(填“增多 ”或“减少 ”)。
15.一木块漂浮于 50 ℃的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如图甲所示),温度改变(不考虑由此引起的木块和溶液体 积的变化)时, 木块排开液体的体积(V 排)随时间(t)发生了如图乙所示的变化。由此推测出温度的改变 方式是 填“升高 ”或“降低”),同时观察到烧杯底部的硝酸钾晶体 (填“增多 ”
或“减少”)。
第 4 页(共 13 页)
三 、实验题
16.用下列实验操作可分别完成“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 ”和“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
配制 ”两个实验。
(1)操作 E 中得到的滤液仍浑浊,其原因可能是
(答出一点即可);
(2)若图 B 所用的烧杯内壁沾有水, 导致配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会 (填“偏大”、“偏
小 ”或“不变 ”);
(3)图 D 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4)图 C 中有一处明显的错误, 请你改正: 。
(5)下列错误操作中, 可能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低的是 (填序号)
①称量时砝码端忘垫相同质量的纸片
③量取水时,俯视读数
⑤蒸发后, 所得精盐潮湿
四 、解答题
②食盐没有全部溶解即过滤
④蒸发时飞溅剧烈
⑥装瓶时, 有少量溶液洒出
17.某同学用食盐、水和一支装有沙子的塑料管来测量新鲜鸡蛋的密度,步骤如下:
(1)室温下, 将食盐晶体慢慢加入水中, 充分搅拌,当观察到 现象时,
所得溶液为饱和溶液。
(2)将新鲜鸡蛋放入上述饱和溶液中,鸡蛋处于漂浮状态。然后慢慢加水, 当鸡蛋处于 状
态时, 鸡蛋的密度等于食盐溶液的密度。
第 5 页(共 13 页)
(3)把鸡蛋从食盐溶液中取出, 将总质最为 10.5 克、底面积为 1 厘米 2 的塑料管放入该食盐溶液中,
直立漂浮时测得液面下塑料管的长度为 10 厘米, 如图所示。请计算该新鲜鸡蛋的密度为多少?
18.由于水的导电性很弱,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 做电解水实验时常在水中加入少量的氢氧化钠固体。 在水电解过程中,不考虑氢氧化钠参加反应。把 180 克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 1%的溶液进行电解, 电
解结束后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变为 1.2%。
(1)180 克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溶质氢氧化钠的质量为多少?
(2)在水电解过程中, 有多少克水被电解了?
第 6 页(共 13 页)
1.5-1.7 综合测试答案解析
一 、选择题
1.D
【解析】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较为严重的国家。据统计,我国江河年平均径流总量约 2.7×1012米3 , 居世界第六位。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拥有的水资源只有 2200 米 3 ,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1/4, 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我国的水资源在地区分布上很不均匀,大量的淡水资源集中在 南方, 北方淡水资源只有南方淡水资源的 1/4。据统计, 全国 600 多个城市中,有近 400 个城市缺 水,其中一半以上严重缺水。我国的水资源在时间分布上也很不均衡, 突出表现在夏季丰富、冬季欠
缺,江河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很大,尤其在北方更加明显。
根据图中横坐标为纬度,纵坐标为人均每立方米的用水量,5°、10°、15°、20°、25°等纬度人均 水资源拥有量相差不大, 而 30°、35°、40°、45°、50°人均水资源拥有量都非常的少, 40°纬度
的人均拥有水资源最少, 故答案为 D。
故答案为: D。
2.C
【解析】溶解性是物质在形成溶液时的一种物理性质。它是指物质在一种特定溶剂里溶解能力大小的 一种属性。溶解度是指达到(化学) 平衡的溶液便不能容纳更多的溶质,是指物质在特定溶剂里溶解
的最大限度。
A.物质的溶解是有限的,不能无限溶解; 故 A 正确;
B、有些物质是易溶的, 有些物质是难溶的,所以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故 B 正确;
C、气体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故 C 错误;
D、物质的溶解过程中, 会释放热量, 有的会吸收热量; 故 D 正确;
故答案为: C。
3.A
【解析】冰箱内食物温度下降, 说明固体溶于水时吸热, 据此分析判断。
食盐和蔗糖溶于水时吸热也不放热,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放热,而硝酸铵溶于水时吸热,故 A 正确,而 B、
C、D 错误。
故选 A.
第 7 页(共 13 页)
4.D
【解析】净水的方法有沉淀法、过滤法、蒸馏法。过滤法能将液体中的固体颗粒与液体进行分离。过
滤时要有能阻挡固体颗粒一起流下的类似滤纸效果的物质。
如图所示, 净水器中的石子、细沙、纱布、棉花的等主要是将液体中的固体颗粒阻挡住,类似于过滤
操作中的滤纸。所以 D 选项正确。
故选 D
5.D
【解析】如果溶液中存在未溶的固体,那么溶液肯定饱和;如果没有未溶的固体, 那么无法判断是否
饱和。
25℃时, 100g 水中加入 37.2g 固体 A 时没有固体剩余,再加入 4.2g 固体 A 时剩余固体 4.2g,则再次
加入的固体完全没有溶解,那么溶液①和②肯定都是饱和溶液,故 A 错误;
溶液⑤中的溶质比溶液③中溶质多 9g,故 B 错误;
溶液⑤中没有固体剩余, 因此无法判断它是否饱和,故 C 错误,D 正确。
故选 D。
6.B
【解析】当其它条件不变时,某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肯定不能再溶解该种溶质;饱和溶液的溶解度改变, 那么它的质量分数肯定会发生改变; 饱和溶液的溶解度不变, 那么它的质量分数肯定不变, 据此分析
即可。
A.硝酸钾溶液已经达到饱和, 再加入硝酸钾晶体也不会溶解, 因此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故 A 不合题
意;
B.降低温度,硝酸钾的溶解度会减小,那么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 故 B 符合题意;
C.恒温蒸发溶剂,溶质析出,溶剂减少, 但是硝酸钾的溶解度不变,因此它的质量分数不变,故 C 不
会题意;
D.升高温度,硝酸钾的溶解度增大, 但是溶质的质量不变,因此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故 D 不合题意。
故选 B。
7.D
【解析】根据电解水的实验过程、结论和水的净化的知识分析判断。
第 8 页(共 13 页)
A.在电解水的过程中, 水分子分解, 然后生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 海水淡化的过程,其实就是将水和
盐类分离的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 即没有新的分子生成,故 A 错误;
B.气体①比②的体积大, 那么①为氢气, ②为氧气,故 B 错误;
C.从电解水的实验可知,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故 C 错误;
D.海水暴晒一段时间后,食盐的质量不变,而水的质量减小,根据溶质质量分数=溶液质量 (溶质质量)× 100%可知,
海水中的食盐的质量分数会变大,故 D 正确。
故选 D。
8.B
【解析】根据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分析。
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则放入物质后试管中有晶体析出,说明温度下降了, 即加入的 物质是吸热的。在四种物质中,只有硝酸铵溶于水时吸热,因此加入的物质是硝酸铵,故 B 正确,而 A.C、
D 错误。
故选 B。
9.B
【解析】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 ×100%。
根据将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恒温蒸发水分可知在没蒸发水分前该溶液的质量分数不能为零, 一开始蒸 发水分时, 溶质不变,溶剂减少,所以溶质质量分数增大,但达到饱和后再蒸发水就会析出晶体,这 时溶质质量分数就与该温度时的溶解度有关, 因为是恒温,所以温度不变, 溶解度就不变, 溶质质量
分数就不变。
故答案为: B
10.D
【解析】根据配置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实验过程分析判断。
若实验室要配制 100 克 15%的氯化钠溶液,实验过程如下:
①从试剂瓶中用药匙 ⑥取出氯化钠, 用托盘天平⑧称量出 15g 氯化钠倒入烧杯⑤中备用;
②用量筒②量取水 85mL,再倒入烧杯中;
③用玻璃棒⑦不断搅拌, 直到全部溶解即可。
故 D 正确, 而 A.B、C 错误。
第 9 页(共 13 页)
故选 D。
二 、填空题
11.不饱和;15.8%
【解析】不饱和溶液一般是指在一定温度下, 在一定量的溶剂里, 还能再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叫做这
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百分比。
将 202g 某盐 R 的溶液恒温蒸发掉 20g 水, 恢复到 20℃,有 2g 克 R(无结晶水)析出。此时形成的是饱 和溶液,若将原溶液再蒸发掉 20g 水,则有 4gR(无结晶水)析出, 说明原溶液是不饱和溶液;设最后一
次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中含有的溶质质量为 x,则有=,解得 x=26g,因此,原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g202g (+2g+)26g ×100%≈15.8%;
故答案为:不饱和; 15.8%
12.(1)②③④
(2)26.5%
【解析】(1)如果溶液的质量小于溶剂的质量和溶质的质量之和, 说明溶液溶质有剩余,即溶液达到 饱和; 根据③确定 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然后将加入氯化钠的质量与它相比,再确定溶液是否达到
饱和;
(2)根据 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确定 100g 水中溶解氯化钠的质量,然后根据溶质质量分数
=溶液质量 (氯化钠质量) × 100%计算即可。
(1)根据第②组数据, 可知,因为 68g<50g+20g,说明②达到饱和;
那么 20℃时, 50g 水中最多溶解氯化钠: 68g-50g=18g;
那么 100g 水中最多溶解氯化钠 36g,因此③达到饱和;
因为 40g>36g,所以④达到饱和。
那么 以上实验组中所得溶液属于饱和溶液的有②③④ ;
(2)第④组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为 36g,
那么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100% = 26.5%。
13.(1)降温
(2)增多
第 10 页(共 13 页)
(3)温度降低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减小,有溶质析出, 溶液的密度减小, 而木块所受浮力不变,所以
V 排增大
【解析】(1)首先根据 B 图确定木块排开液体的体积变化,然后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分析溶液密度的变
化,进而确定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 弄清溶解度的变化, 最后推断溶液的温度变化。
(2)溶解度增大, 晶体减小;溶解度减小,晶体增多。
(3)根据(1)中的分析解答。
(1)根据 B 图可知,木块排开溶液的体积变大,根据阿基米德原理 F 浮=ρ 液 gV 排可知, 溶液的密度减 小,那么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溶解度减小。因为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 所以温度的改
变是降温。
(2)因为硝酸钾的溶解度减小, 所以会有更多的晶体析出,即烧杯地表硝酸钾晶体增多。
(3)导致木块浸入液体体积增大的原因是:温度降低时, 硝酸钾的溶解度减小, 有溶质析出,溶液的
密度减小, 而木块所受浮力不变,所以 V 排增大。
14.降温; 增多
【解析】(1)木块始终在液面漂浮,它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即浮力保持不变。根据图像分析 V 排 的变 化, 利用阿基米德原理 F 浮=ρ 液 gV 排分析溶液密度的变化,进而分析硝酸钾的溶解度的变化,最终确定
溶液温度的变化;
(2)溶解度增大, 则溶质质量增大, 而析出的晶体变少; 反之,析出晶体的质量变大。
(1)根据图象可知, 木块排开水的体积增大, 说明溶液的密度减小,即溶液中的溶质减少, 也就是温
度降低时, 硝酸钾的溶解度减小了, 由此推测出温度的改变是降温;
(2)当温度降低时,KNO3 饱和溶液会析出溶质,同时溶液中的固体增多。
15.升高; 减少
【解析】根据图乙确定木块排开液体体积的变化,再根据阿基米德原理 F 浮=ρ 液 gV 排确定溶液密度的变
化,确定硝酸钾的溶解度大小变化, 接下来根据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确定温度变化即可。
(1)木块始终在液面漂浮,那么它受到的浮力始终等于自身重力,即浮力保持不变。根据图乙可知, 木块排开液体的体积逐渐减小, 那么溶液的密度逐渐增大,则硝酸钾的溶解度增大了。根据硝酸钾的
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可知, 此时溶液温度升高。
(2)硝酸钾的溶解度增大,则溶解的硝酸钾质量增大,而烧杯底部硝酸钾晶体的质量减少。
第 11 页(共 13 页)
三 、实验题
16.(1)滤纸破损(液面高于滤纸边缘、仪器不干净等)
(2)偏小
(3)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 造成液滴飞溅
(4)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
(5)①②③④
【解析】(1)滤纸破损、注入漏斗的液面高于滤纸的边缘或者仪器本身不干净,都可能导致得到的滤
液比较浑浊;
(2)烧杯内部有水, 会增大溶剂的质量,而溶质的质量不变,根据公式溶质质量分数 = 溶液质量 (溶质质量)× 100%
可知, 配制出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3)在蒸发溶剂结晶的过程中,玻璃棒的搅拌可以使溶液受热均匀,不至于因为受热不均造成液体飞
溅;
(4)根据读取量筒的示数的方法分析;
(5)造成溶质质量分数偏低的原因: ①溶质的质量偏小; ②溶剂的质量偏大。
(1)操作 E 中得到的滤液仍浑浊,其原因可能是: 滤纸破损(液面高于滤纸边缘、仪器不干净等);
(2)若图 B 所用的烧杯内壁沾有水, 导致配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会偏小;
(3)图 D 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4)图 C 中有一处明显的错误, 请你改正: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
(5)①称量时砝码端忘垫相同质量的纸片,那么左盘食盐和纸片的总质量等于砝码质量,即称取的食
盐质量偏小,故①符合题意;
②食盐没有全部溶解即过滤,会造成收集到的食盐质量偏小, 故②符合题意;
③量取水时,俯视读数, 会使称取的水质量偏大, 故③符合题意;
④蒸发时飞溅剧烈, 会使收集到的食盐质量偏小, 故④符合题意;
⑤蒸发后, 所得精盐潮湿,会使食盐的质量偏大, 故⑤不合题意;
⑥装瓶时, 有少量溶液洒出,对溶质质量分数没有影响, 故⑥ 不合题意。
故选①②③④。
四 、解答题
第 12 页(共 13 页)
17.(1)食盐晶体不能继续溶解
(2)悬浮
(3)解: G 物=m 物 g=1.05×10-2 千克×10 牛/千克=0.105 牛
因为塑料管漂浮在液面, 所以 F 浮=G 物=0.105 牛
塑料管排开液体的体积: V 排=Sh=10 厘米 2 ×1 厘米=10 厘米 3=10-5 米 3
根据 F 浮=ρ 盐水 gV 排得:
盐水的密度: ρ 盐水= gV排 (F浮) = 10 牛/千 (0.1)10 (牛) 5米3 =1.05×103 千克/米 3
ρ 鸡蛋=ρ 盐水=1.05×103 千克/米 3
答:该新鲜鸡蛋的密度为 1.05×103 千克/米 3
【解析】(1)如果溶液中出现未溶的固体,那么溶液肯定饱和;
(2)根据浮沉条件可知,当物体浸没时, 浮力大于重力时, 物体上浮;浮力等于重力时, 物体悬浮;
浮力小于重力时,物体下沉。
(3)首先根据漂浮条件计算出塑料管受到的浮力, 即 F 浮力=G 物 ,再根据公式 V=Sh 计算塑料管排开盐
水的体积, 最后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的变形式 p盐水 = gV排 (F浮) 计算盐水的密度,也就是鸡蛋的密度。
(1)室温下, 将食盐晶体慢慢加入水中, 充分搅拌,当观察到食盐晶体不能继续溶解现象时,所得溶
液为饱和溶液。
(2)将新鲜鸡蛋放入上述饱和溶液中,鸡蛋处于漂浮状态。然后慢慢加水,当鸡蛋处于悬浮状态时,
鸡蛋的密度等于食盐溶液的密度。
18.(1)解: m 溶质=180 克×1%=1.8 克
(2)解: m 浓= =150 克 m 水=180 克-150 克=30 克
【解析】(1)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质量分数;
(2)首先根据溶液质量=溶质质量÷质量分数计算出电解结束时溶液的质量,然后前后两次溶液的质
量相减就是电解水的质量。
第 13 页(共 1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