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测试卷
本试卷共 100 分,考试时间 6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第 I 卷前,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选出答案后, 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
后,再填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一 、选择题(本题共 14 个小题; 每小题 3 分,共 42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正确的)
1.如图是粗盐提纯实验的部分操作,其中操作错误的是( )
A.取一定量粗盐 面B.溶解 C.过滤 D.蒸发
2.生物的结构和功能都是与环境相适应的。不同水分条件下的生命体为适应当地环境,往往会形
成特定的生理结构。下列结构特点与长期生活在水分过多的环境相适应的是( )
A.仙人掌的叶刺 B.骆驼的驼峰
C.粗壮的猴面包树 D.热带植物树茎上长出“气根 ”
3.2015 年 12 月, 世界上最大全透型载客潜水器“寰岛蛟龙 1”在海南下水。潜水器搭载 9 名乘 客缓慢下潜至水面下一定深度处悬停,待乘客观光一段时间后,缓慢上浮到水面。下列关于潜水
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下潜时有惯性,悬停时没有惯性
B.在下潜过程中, 水对它的压强不变
C.悬停时受到的重力和浮力是一对平衡力
D.在上浮过程中, 受到的浮力变大
4.将 20 ℃时某硝酸钾溶液均分为两份,第一份恒温蒸发掉 10 g 水,析出 a g 晶体; 第二份恒
温蒸发掉 20 g水, 析出晶体 b g。则 a 与 b 的关系正确的是( )
A.2a=b B.2a≤b C.2a≥b D.2a5.关于溶液有以下几种说法:①溶质只能是固体;②溶剂一定是水;③一种溶液只含有一种溶质;
第 1 页(共 16 页)
④溶液是无色、透明的纯净物。其中错误的是( )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6.现有一组物质:海水、稀硫酸、酒精溶液。下列物质中,可以和这组物质归为同一类的是( )
A.蒸馏水 B.稀饭 C.糖水 D.牛奶
7.下列是有关水循环中的几个环节,“百川归海” 描述的是( )
A.蒸发 B.蒸腾 C.降水 D.径流
8.用弹簧测力计测出一个物体重为 4 牛,然后将该物体浸没在水中,这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为
3 牛, 则该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 )
A.7 牛 B.4 牛 C.3 牛 D.1 牛
9.如图所示,将一个小球先后放入甲、乙两个盛满不同液体的溢水杯中,小球在甲杯中漂浮,在
乙杯中沉底,甲、乙两杯中溢出液体的重力分别为 0.5 牛和 0.4 牛,则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 )
A.小球在甲杯中受到浮力作用, 在乙杯中不受浮力作用
B.小球在甲杯中受到浮力为 0.5 牛,在乙杯中受到的浮力小于 0.4 牛
C.小球质量为 50 克
D.甲杯液体的密度小于乙杯液体密度
10.在一定温度下, 向一定量的水中不断加入食盐固体,并充分搅拌。在此过程中,溶液的溶质
质量分数(b)与加入食盐质量(a)的变化关系如下图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
第 2 页(共 16 页)
A.
C.
B.
D.
11.如图甲所示,烧杯里盛有 6℃的水, 小球在水中恰好悬浮。经研究发现, 水的密度随温度的 变化如图乙所示。现在烧杯四周放上大量的冰块, 在烧杯内水的温度下降到 0℃的过程中, 假设
小球的体积始终不变,关于小球的浮沉情况判断正确的是( )
A.先下沉然后上浮 B.浮力变小, 一直下沉
C.浮力变大, 一直上浮 D.先上浮然后下沉
12.我国自主设计、自主配套、自主建造的首艘航母“山东舰 ”入列以来, 开展了很多实战化训
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装载物资后,“ 山东舰 ”将上浮一些
B.舰载机起飞后, “ 山东舰 ”仍漂浮且受到的浮力大小不变
C.停泊着的“ 山东舰 ”漂浮,其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
D.“ 山东舰 ”在匀速航行的过程中, 其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
13.60℃时的 100 g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在恒温下蒸发水分至有较多的晶体析出,然后冷却至
30℃并保持温度不变。能正确表示此过程中溶质质量分数(x%)与时间(t)的关系的示意图是
( )
第 3 页(共 16 页)
A.
C.
B.
D.
14.实验室中恒温蒸发一杯不饱和食盐水(溶液未蒸干)。下列图像中,所描述实验过程中相关科
学量变化情况不正确的是( )
A.
C.
B.
D.
第 4 页(共 16 页)
二 、填空题(30 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
15.已知 20℃时, 硝酸钾的溶解度为 31.6 克,它的含义是 16.一块混有少量沙子的冰漂浮在盛水的烧杯中, 当冰块全部熔化后, 水面将 取(填上
升、下降、不变)。
17.分析处理图表中的信息是学习科学的一种基本技能。如表是氯化钠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根据此表回答:
温度/℃ 10 20 30 40
溶解度/g 氯化钠 35.8 36.0 36.3 36.6
(1)在 20℃时,A.B 两个烧杯装了 100 克水,分别取 30 克和 40 克氯化钠溶于烧杯中,充分溶 解后如图所示, 则一定是饱和溶液的是_ (填字母)。图 B 中所得溶液的质量是
克。
(2)若要从氯化钠溶液中结晶获得氯化钠晶体,应采用什么方法
18.现有一木块漂浮于 4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中, 当温度改变时(不考虑由此引起的木块和溶液
的体积变化),木块排开液体的体积 V 排随时间 t 发生了如图所示的变化。
(1)在温度改变过程中,图中 A.B 两点对应的木块所受浮力大小关系为 FA FB (填
“>””<”或“=") 。
(2)由此推断温度的改变方式是 (选填“升温 ”或“降温”),同时观察到烧杯底部硝
酸钾晶体 (选填“增多 ”或“减少”),
19.运用溶解度表与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10 30 50 60
溶解度/g 氯化钠 35.8 36.3 37 37.3
硝酸钾 20.9 45.8 85.5 110
(1)从上述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度表和曲线看出在温度相同时两者的溶解度差距很大,主要
原因是: 。
(2)60℃时,100g 水中加入 90g 硝酸钾,充分溶解,所得溶液是 (填“饱和 ”或“不
饱和 ”)溶液。当 60℃的该溶液降温到 10℃时, 析出晶体的质量为 g。
三 、实验题(16 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
20.某科学探究小组用图示电解器电解水,测定两管逸出气体的体积, 记录如下:
第 5 页(共 16 页)
时间/分 体积/毫升 1 2 3 4 5 6 7 8
连电源负极的管 A.中气体 6 12 20 29 39 49 59 69
连电源正极的管(B)中气体 2 4 7 11 16 21 26 31
(1)A 是电源的 极, 检验乙试管中的气体的方法
是 。
(2)装置密闭性良好、读数正确,若在相同条件下氧气在水中溶解能力大于氢气, 请分析实验
中测得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会偏 (选填“小 ”或“大”)。
21.小科发现很多物质都能在水中溶解, 但溶解的速度有快有慢, 她想:影响同种物质溶解速度
的因素有哪些呢?小科根据生活经验以冰糖为例, 提出了她的一些猜想:
A.与水的温度有关 B.与冰糖颗粒的大小有关 C.与是否搅拌有关
为了验证猜想是否正确, 她设计了实验方案(实验中的烧杯完全相同),并进行了探究。下表是
她在探究过程中记录的实验数据。
实验次数 颗粒大小 水的温度 实验现象
① 5 克块状冰糖 100 毫升、 10 ℃的水 缓慢溶解
② 5 克块状冰糖 100 毫升、 80 ℃的水 较快溶解
③ 5 克粉末状冰糖 100 毫升、 80 ℃的水 快速溶解
(1)通过对比实验①和实验②的实验现象,可验证猜想 (填字母)。
(2)通过对比实验②和实验③的实验现象,得到的结论是:当水温等其他条件一定
时, 。
(3)为了验证猜想 C,小科设计如下实验:在两个完全相同的烧杯
中,
,观察两杯中冰糖溶解的速度。
四 、解答题(12 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 的不能得分。 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第 6 页(共 16 页)
22.一个重为 0.6N 的鸡蛋放入一杯盛有 300 克溶质质量分数为 20%的盐水中,鸡蛋处于漂浮状态。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鸡蛋排开盐水的体积是多少?(盐水密度约为 1.2g/cm3)
(2)往这杯盐水中不断加水,该鸡蛋受到的浮力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并详细说明变化的原因。 23.工人师傅利用汽车作为动力,从水中打捞一个正方体物件,绳子通过定滑轮,一端系在汽车 上, 如图甲所示。汽车拉着物件匀速上升,已知汽车对绳子的拉力 F 与物件底部距离水底的高度
h 的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绳子的体积、绳重及摩擦均忽略不计, g=10N/kg。求:
(1)物件的质量;
(2)物件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
(3)物件的密度。
第 7 页(共 16 页)
第一单元测试卷 答案解析
本试卷共 100 分,考试时间 7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第 I 卷前,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选出答案后, 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
后,再填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一 、选择题(本题共 14 个小题; 每小题 3 分,共 42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正确的)
1.C
【解析】根据粗盐提纯的基本操作过程分析判断。
A.从瓶子中取食盐时, 要使用药匙, 且瓶塞要倒放在桌面上, 故 A 正确不合题意;
B.进行溶解时, 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故 B 正确不合题意;
C.在过滤操作中,要使用玻璃棒引流,而不是搅拌,故 C 错误符合题意;
D.在蒸发结晶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使溶液均匀受热,故 D 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 C。
2.D
【解析】缺少水分的环境植物自身具有储藏水分或防止体内水分散失的结构,植物自身的结构与
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A.仙人掌的叶刺是为了减少自身的水分, 因为它所处环境缺少水分,A 不符合题意;
B、骆驼的驼峰是为了储存水分, 因为沙漠环境缺少水分, B 不符合题意;
C、粗壮的猴面包树里有大量水分,C 不符合题意;
D、热带植物树茎上长出“气根 ”,“气根 ”能吸收空气中的水分, 因此该结构特点与长期生活
在水分过多的环境相适应,D 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3.C
【解析】(1)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2)根据公式 p=ρ 液 gh 判断;
第 8 页(共 16 页)
(3)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判断;
(4)根据阿基米德原理 F 浮=ρ 液 gV 排判断浮力变化。
A.无论潜艇的状态如何,它都有惯性,故 A 错误;
B.在下潜的过程中, 潜艇的深度不断增大,根据公式 p=ρ 液 gh 可知,它受到的压强增大,故 B
错误;
C.悬停时, 潜艇处于平衡状态, 那么它受到的重力和浮力相互平衡,故 C 正确;
D.在上浮的过程中, 潜艇排开水的体积不变,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 F 浮=ρ 液 gV 排可知, 它受到的浮
力不变,故 D 错误。
故选 C。
4.B
【解析】根据溶液是否饱和分析判断。
第一份蒸发 10g 水时析出晶体后溶液肯定饱和,那么(20g-10g)10g 饱和溶液蒸发(20g-10g)
10g 水时析出晶体(b-a)g。
如果硝酸钾溶液原来就是饱和溶液, 那么 a=b-a,解得: 2a=b;
如果硝酸钾溶液原来不是饱和溶液, 那么 a故选 B。
5.D
【解析】液是由至少两种物质组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被分散的物质( 溶质)以分子或 更小的质点分散于另一物质(溶剂)中。物质在 常温时有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 状态。因
此溶液也有三种状态,大气本身就是一种气体溶液,
①溶质只能是固体; 溶质不一定是固体, 可以是液体、气体, 故错误;
②溶剂一定是水; 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 不一定是水,故错误;
③一种溶液只含有一种溶质;溶液中溶质可以有多种,但溶剂只有一种,故错误;
④溶液是无色、透明的纯净物。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例如硫酸铜溶液,故错误;
故选 D。
6.C
第 9 页(共 16 页)
【解析】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溶液是由至少两种物质组成的均一、稳 定的混合物。悬浊液是指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也叫悬浮液; 乳浊液是指小液
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也叫乳状液。
A.蒸馏水是纯净物,以上物质是混合物; 故 A 错误;
B 、稀饭是混合物, 属于悬浊液;故 B 错误;
C、糖水是混合物, 具有均一、稳定性,属于溶液; 故 C 正确;
D、牛奶是混合物, 属于乳浊液; 故 D 错误;
故答案为: C。
7.D
【解析】本题考查水循环的过程,掌握水循环是本题解题关键。
水循环的环节有: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 下渗,径流等。而“百川归海 ”描述的是
径流, ABC 错, D 对。
故答案为: D。
8.D
【解析】力指物体在流体(包括液体和气体)中,各表面受流体(液体和气体)压力的差(合力)。 物体浸没在水中示数 发生改变,主要是因为物体在水中受到与物体重力方向相反的浮力导致的,
所以浮力为:4N-3N=1N;
故答案为: D。
9.C
【解析】从漂浮条件、下沉条件(密度关系)以及阿基米德原理切入解答此题。
A.小球在甲杯和乙杯都受到浮力作用,A 不符合题意;
B、F 甲=G 排甲=0.5N;小球在甲杯漂浮,G 甲=G 排甲=0.5N;两个完全相同的小球,乙杯中小球受到的
浮力: F 乙=G 排乙=0.4N,B 不符合题意;
C、根据 G=mg 和甲杯中小球受到的浮力: F 甲=G 排甲=0.5N;小球的质量:
m=G/g=0.5N/(10N/kg)=0.05kg=50g,C 符合题意;
D、小球在甲杯漂浮,有: 甲> 球,小球在乙杯下沉,沉入水底,有: 乙< 球,所以两种液体
第 10 页(共 16 页)
的密度:p 甲>p乙,D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C
10.B
【解析】根据“溶质质量分数=溶液质量 (溶质质量)× 100% ”分析即可。
①在食盐溶液达到饱和前,随着食盐的不断加入, 溶质质量不断增大, 根据“溶质质量分数
=溶液质量 (溶质质量)× 100% ”可知, 溶质质量分数不断增大。
②当食盐溶液达到饱和后,加入的食盐就不再溶解,即溶质质量保持不变,根据“溶质质量分数
=溶液质量 (溶质质量)× 100% ”可知, 此时溶质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故选 B。
11.D
【解析】首先根据浮沉条件比较小球密度与水的密度的大小关系,然后根据乙图确定温度降低时
水的密度变化, 最后根据浮沉条件判断小球的运动状态。
根据甲图可知, 6℃时, 小球在水中悬浮, 则它的密度等于此时水的密度。
根据乙图可知, 水从 6℃降低到 0℃的过程中,水的密度先变大后变小。
当水的密度大于球的密度时, 小球上浮;当水的密度又减小时,它排开水的体积增大,即小球下
沉。
故选 D。
12.C
【解析】根据漂浮条件分析判断。
“ 山东舰 ”始终漂浮在水面上, 则它受到的浮力始终等于浮力,故 C 正确;
装载物资后,山东舰的重力增大,则它受到的浮力增大, 故 A 错误;
舰载机起飞后, 山东舰的重力减小, 则它受到的浮力减小,故 B 错误;
“ 山东舰 ”在匀速航行的过程中,它在竖直方向上保持平衡状态,即它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故
D 错误。
故选 C。
第 11 页(共 16 页)
13.C
【解析】将整个过程分成几个阶段:①60℃时,从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②60℃时,饱和溶
液析出晶体;③饱和溶液从 60℃到 30℃降温;④30℃时, 硝酸钾达到饱和。据此分析即可。
①60℃时,从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这个过程中溶质的质量不变,而溶剂的质量变小,根据
公式质量分数 = 溶液质量 (溶质质量)× 100%可知, 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
②60℃时, 饱和溶液析出晶体, 但它的溶解度不变,即溶质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③饱和溶液从 60℃到 30℃降温, 硝酸钾的溶解度减小,那么溶质质量分数减小;
④30℃时, 硝酸钾达到饱和,溶解度不变,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故选 C。
14.D
【解析】(1)当溶液不饱和时,即使蒸发溶剂也不会有溶质析出;只有饱和溶液蒸发溶剂,才会
有溶质析出;
(2)相同温度下, 同种物质的溶解度保持不变;
(3)蒸发溶剂,溶剂的质量肯定会减小;
(4)根据公式溶质质量分数=溶液质量 (溶质质量)× 100%分析不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变化; 饱和溶液的溶解
度不变,即溶质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A.在开始的一段时间内,食盐水是不饱和的, 即使蒸发溶剂也没有食盐晶体析出, 即溶质质量 保持不变;当溶液饱和后,再蒸发溶剂水,就会有食盐晶体析出,即溶质质量减小,故 A 正确不
合题意;
B.在蒸发的过程中, 温度保持不变, 所以食盐的溶解度保持不变, 故 B 正确不合题意;
C.不断的蒸发, 那么溶剂水的质量就不断减小,故 C 正确不合题意;
D.在溶液饱和前,溶剂的质量不断减小而溶质的质量保持不变,根据公式溶质质量分数
=溶液质量 (溶质质量)× 100%可知,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当溶液饱和后, 溶剂和溶质的质量都在不断减小,
但是溶解度不变,即溶质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即溶质质量分数先增大后不变; 但是原来溶液的
溶质质量分数肯定不能是 0,故 D 错误符合题意。
第 12 页(共 16 页)
故选 D。
二 、填空题(30 分) 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
15.20℃时, 100g 水中最多可溶解硝酸钾 31.6g
【解析】根据溶解度的意义解答。
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 31.6 克,它的含义是:20℃时, 100g 水中最多可溶解硝酸钾 31.6g。
16.下降
【解析】水面上升还是下降,取决于冰块熔化前排开水的总体积与熔化后沙子和水的总体积的大
小关系,据此计算即可。
设沙子的重力为 G 沙 ,冰块的重力为 G 冰;
熔化前,冰块漂浮再水面上,
根据浮沉条件得到: F 浮=G 沙+G 冰;
ρ 水 gV 排=G 沙+G 冰;
解得: V 排=GP (沙)水 (+)g (G)冰 = P水g (G沙) + P水g (G冰)①;
当冰块熔化后, 熔化成水的重力与冰的重力相等,
沙子和水的总体积为:V 沙+V 水=P沙g (G沙) + P水g (G水)②;
比较①②, 因为沙子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
所以 V 排>V 沙+V 水;
因此水面将下降。
17.(1)B;136
(2)蒸发溶剂
【解析】(1)如果充分溶解后, 溶液中有溶质出现,那么溶液肯定是饱和溶液。根据表格确定 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 然后确定 100g 水中溶解氯化钠的最大质量,最后将溶剂质量与溶质质
量相加即可;
(2)如果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可以使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析出晶体; 如果溶
解度几乎不受温度的影响,可以使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析出晶体。
(1)观察图片可知,B 中出现未溶的氯化钠, 因此一定是饱和溶液的是 B。
第 13 页(共 16 页)
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 36g,即 100g 水中最多溶解氯化钠 36g,因此 B 中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100g+36g=136g;
(2)根据表格可知,氯化钠的溶解度几乎不受温度的影响,因此可使用蒸发溶剂的方法结晶得
到氯化钠晶体。
18.(1)=
(2)升温;减少
【解析】(1)根据浮沉条件比较浮力的大小;
(2)根据图排确定排开液体的体积变化,根据阿基米德原理 F 浮=ρ 液 gV 排分析液体密度的变化, 从而确定溶解度的变化, 最后根据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确定温度的改变方式。溶解度增大,
晶体质量减小; 溶解度减小,则晶体质量增大。
(1)根据图片可知,木块始终漂浮在水面上, 则它受到的浮力始终等于重力。因为木块的重力
不变, 所以它受到的浮力不变, 即 FA=FB;
(2)根据图片可知,木块排开液体的体积逐渐减小,根据阿基米德原理 F 浮=ρ 液 gV 排可知,溶 液的密度逐渐增大,即硝酸钾的溶解度增大,那么温度的改变方式为升温。由于硝酸钾的溶解度
增大, 因此烧杯底部硝酸钾的晶体减少。
19.(1)物质的种类不同
(2)不饱和; 69.1
【解析】(1)根据表格分析哪个因素不同即可;
(2)根据表格确定 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然后与 90g 比较,从而确定溶液是否饱和。根据 1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确定此时溶质的质量, 然后将前后溶质的质量相减得到析出晶体的质量。
(1)根据表格可知,溶剂和温度相同,只有溶质的种类不同, 则: 硝酸钾的溶解度表和曲线看
出在温度相同时两者的溶解度差距很大, 主要原因是物质的种类不同。
(2)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 110g,因为 90g<110g,所以得到不饱和溶液。10℃时硝酸钾的溶 解度为 20.9g,则 100g 水中最多溶解硝酸钾 20.9g,那么析出晶体的质量为:90g-20.9g=69.1g。
三 、实验题(16 分) 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
20.(1)负; 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 若木条复燃, 证明是氧气
(2)大
第 14 页(共 16 页)
【解析】根据电解水的操作要求、现象和结论分析;电解水时为增强水的导电性,通常向水中加 少量硫酸或氢氧化钠,电解水时,正极产生氧气, 负极产生氢气, 二者体积比为 1:2,电解水
的实验结论为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1)甲中产生气体体积大于乙, A 是电源负极,乙中产生气体为氧气, 检验方法为用带火星的
木条检验, 若木条复燃, 证明是氧气;
(2)在相同条件下氧气在水中溶解能力大于氢气,则收集到的氧气体积偏小, 测得氢气和氧气
的体积比会偏大。
故答案为:(1)负;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若木条复燃, 证明是氧气 ;(2)偏大。
21.(1)A
(2)冰糖颗粒越小,溶解速度越快
(3)分别加入相同温度的水 100mL,同时向烧杯各加入 5g 颗粒大小相同的冰糖, 其中一杯用
玻璃棒搅拌
【解析】影响冰糖溶解快慢的因素有:冰糖颗粒的大小、水的温度、是否搅拌、冰糖的多少、水
的多少;然后改变冰糖颗粒的大小来探究颗粒大小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
(1)通过对比实验①和实验②的实验现象,可以看出,冰糖的溶解速度与水的温度有关,可验
证猜想 A;
(2)通过对比实验②和实验③的实验现象,得到的结论是:当水温等其他条件一定时, 冰糖颗
粒越小,溶解速度越快;
(3)为了验证猜想 C,小科设计如下实验:在两个完全相同的烧杯中, 分别加入相同温度的水 100mL,同时向烧杯各加入 5g 颗粒大小相同的冰糖,其中一杯用玻璃棒搅拌,观察两杯中冰糖
溶解的速度;
故答案为:(1)A;(2)冰糖颗粒越小,溶解速度越快;(3)分别加入相同温度的水 100mL,同
时向烧杯各加入 5g 颗粒大小相同的冰糖,其中一杯用玻璃棒搅拌。
四 、解答题(12 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 的不能得分。 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22.(1)解: 因为鸡蛋处于漂浮状态,所以 F 浮=G 蛋 ,则:
第 15 页(共 16 页)
V 排= P (F)g (浮) = 1.2×103kg/ (6)m (N)3 ×10N/kg =5×10-5m3
(2)先不变后减小。开始加水时,随着盐水密度减小, V 排变大, F 浮=G 蛋 ,浮力不变;
当 V 排=V 蛋 时, V 排达到最大定值, 随着盐水密度的减小,浮力减小。
【解析】(1)鸡蛋处于漂浮状态,根据二力平衡可知 F 浮=G 蛋, 再利用浮力定律,即可计算出 V 排 ;(2)浮力先不变后减小。这杯盐水中不断加水,盐水密度逐渐减小,鸡蛋逐步下沉,V 排变大, F 浮=G 蛋,浮力不变。当 V 排=V 蛋 时小球完全进入水中,随着密度减小, 根据 F 浮=pgV,浮力逐渐
减小
(1)因为鸡蛋处于漂浮状态,所以 F 浮=G 蛋 ,则:
F 6N
(
pg
1.2 × 10
2
kg
/m
2
× 10N/
kg
)V = = = 5 × 10 5m3
(2)先不变后减小。开始加水时, 随着盐水密度减小,V 排变大,F 浮=G 蛋 ,浮力不变;
当 V 排=V 蛋 时, V 排达到最大定值, 随着盐水密度的减小,浮力减小。
23.(1)当物体完全出水后,它不受浮力,此时绳子的拉力等于物体的重力,即此时绳子的拉力
最大。根据图乙可知,该物件的重力 G=2200N,则它的质量为:m = = = 220kg。
(2)当物体完全浸没在水中时, 它排开水的体积最大,受到的浮力最大,而绳子的拉力最小。
根据图乙可知,此时物体受到的拉力 F=1100N,则此时它受到的浮力:F 浮=G-F=2200N-1100N=1100N。
(3)该物体的体积:V = V排 = P水g (F浮) = 103kg/ (1)m3 (10)10 (N)N/kg = 1.1 × 10 4m3;
则该物体的密度: p = = = 2 × 103 kg/m3。
【解析】(1)根据图乙确定物体的重力, 再根据m = 计算出物件的质量;
(2)根据图乙确定物件完全浸没水中时受到的拉力,再根据 F 浮=G-F 计算出此时它受到的浮力;
(3)当物体完全浸没水中时,它排开水的体积等于自身体积, 根据V = V排 = P水g (F浮)计算物体的体
积,再根据p = 计算物体的密度。
第 16 页(共 1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