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6 17:55: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的字形与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鯈鱼(tiáo) 濠梁(háo) 鲲(kūn) 选贤举能
B、佳肴(yáo) 骈死(pián) 槽枥(lì) 教学相长
C、食马者(sì) 外见(xiàn) 执策(chè) 讲信修睦
D、挂罥(juān) 塘坳(ào) 翩翩(piān) 两鬓苍苍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废疾者皆有所养(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 B.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都)
C.亦若是则已矣(这样) D.虽有至道(道理)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弗学,不知其善也
B.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C. 安求其能千里也/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也
D.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4. 下列关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大道之行也》中的“大道”和“大同”都是当时人们头脑中的理想境界,两个词中带有明显的理想色彩,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B. 《北冥有鱼》文中用野马,尘埃的以息相吹与大鹏的海运将徙作对比,形象地说明任何事物都有所凭借,都是不自由的,意境广大。
C.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安史之乱尚未平息之时,诗人白居易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万方多难,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D.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一文以庄子和惠子认知态度的对比,反映了这对朋友因共同好辩而拥有的生活情趣。
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知其几千里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不独子其子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C.是鱼之乐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D.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6.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B.可怜/身上衣/正单
C.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D.故/人不独/亲其亲
7.默写填空。
(1)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
(《北冥有鱼》)
(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马说》)
(3)浮云游子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送友人》)
(4)______________________,寂寞沙洲冷。(苏轼《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5)《卜算子 咏梅》中词人借写梅花凋落的情景来表达自己至死不变的爱国之心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司马文章元亮酒,右军书法少陵诗”,这副对联中隐含着几位名家。请你仿照下面的示例,从其他几位中选择你熟悉的一位,写出他的姓名、一部(篇)作品及该作品中的一个名句。
示例:司马:司马迁,《史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8.根据下面的文段内容,回答问题。
他上完高中后本应回乡务农,成为一个彻底的农民,但是他不屈从命运的安排,勇敢地从黄土地上走了出去。他尊重劳动与生命。虽然他和田晓霞的爱情以悲剧结束了,但他能享受命运恩赐的苦难,在遭受身体的折磨的同时磨砺了自己的灵魂,一步步地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确立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1)文段中的“他”是当代著名作家_____的长篇小说《___________》中的______。
(2)文中的“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9、综合性学习。
中国文化崇尚“和”,有关“和”的思想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和”既被视为诞育万物的本原,也被看作修德养性的关键,还被认为是社会交往的准绳,更被尊奉为国家共处的原则。某学校围绕“和”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员,请你积极参与下列活动。
(1)如果你是这次活动的策划人,你会采用什么样的活动形式?(至少两种)
(2)请你讲述一个关于“和”的故事。
(3)面对世界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和国际形势,请你谈谈你心目中的“和谐世界”应该是怎样的?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列古诗文,回答问题
送友人
李 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0. 这首诗是如何借助“孤蓬”“浮云”这些物象来表现“游子意”的?请简要分析。
11. 这首诗寄寓了怎样的“故人情”?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2.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 (2)安求其能千里也( )
(3)才美不外见( )
13. 下列句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不以千里称也 策之不以其道
B 安求其能千里也 其真无马邪
C 虽有千里之能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D.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
14. 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间接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 本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借助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
C. 文章以“马”为喻,抒发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别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为的愤慨之情。
D.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两句,前一句表示反问语气,后一句表示推测语气,揭示了问题的实质。
15. 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地论证论点的?
16.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去以六月息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2)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19.“野马”“尘埃”的运动依靠什么?写它们有什么作用?
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什么道理?
、阅读下列文章,回答问题
等你回家
丁立梅
(1)陪一个父亲,去八百里外的戒毒所,探视他在那里戒毒的儿子。戒毒所坐落在荒郊野外。我们的车,在乡间土路上颠簸着。路边,野葵和蒲公英开得兴兴的。做父亲的心,却低落得如一棵衰败的草,他狠狠地说,真不想来啊。
(2)一路之上,他不停地痛骂着儿子,历数着儿子种种的不是,说他毁了一个家,毁了他。他含辛茹苦养大他,为他在城里买了房,买了车,帮他娶了媳妇。那个不肖子,却被一帮狐朋狗友拖下水,去吸食毒品。他一辈子积攒的家业,几乎被他掏空了……
(3)我坐在一边,听他痛骂,隐隐担着心,这样的父亲,去见儿子,会有怎样的结果?
(4)车子静静地,一路向前。野葵和蒲公英,一路跟着。也终于,远远望见了几幢房,青砖青瓦,连在一起,坐落在一块开阔地。开车的师傅说,到了。做父亲的像突然被谁猛击了一掌似的,愣愣地,不相信地问,真的到了?一看表,快上午十点了。他急了,说,也不知能不能见着。因为按这家戒毒所的规定,上午十点之后,一律不允许探视。他一口气跑到大门口。还好,还有十五分钟的时间。办了相关手续,这个父亲一秒也不曾停留,急急火火往探视室跑。很快,他儿子被管教干部带进来。高高壮壮的年轻人,脸上也无欢喜也无悲。他看到父亲,嘴角稍稍牵了牵,像嘲讽。
(5)旁边,亦有来探视的人。一个长相甜美的女孩子,在玻璃窗外头,不停地用手指头在举起的另一掌上画着什么。在里头看着的,是个清秀的男孩子。他眼睛跟着女孩的手指转动,频频点头,含着泪笑。他是读懂她爱的密码的,从此,改了吧。还有几个人,男男女女,大概是一家子,围在一起,争着跟里面一个中年人说话。里面的中年人,憔悴着一张脸,却一直笑着,一直笑着。这时,他们中的一个,突然到探视室外面,叫了一个男孩进来。孩子不过十一二岁,白净的面容,文文弱弱的。孩子怯怯地打量了四周一眼,走到中年人那里,拿过话筒,隔着玻璃窗,才说了一句什么,里面笑着的中年人,不笑了,他愣愣地看着孩子,眼泪下来了。
(6)哭什么呢?你会改好的!我听到那些人里的一个大声说。
(7)探视的时间,快要过去了,管教干部已进来提醒。一直跟儿子对峙着的父亲,这时掉过头来。我发现他与刚才的强悍,判若两人,竟是一脸的戚容,他低声说,里面的日子,不好过的,看他,也黑了,也瘦了。
(8)他问我,你有纸笔吗?
(9)当然有。我掏出来给他,正疑惑着他要做什么,只见他低头在纸上迅速写下几个字,贴到玻璃窗上,给儿子看。里面的年轻人,看着看着,神情变了,两行泪,缓缓地,从腮边滚落下来。
(10)探视结束后,我看到这个父亲在纸上留下的字,那六个字是: 。
摘自《青年文摘》
21、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2、文章第(1)段中写道“路边,野葵和蒲公英开得兴兴的”,可为什么“做父亲的心,却低落得如一颗衰败的草”,如何理解?
23、第三段文字在内容和结构上各有什么作用?
24、联系文章内容,阅读第(9)段划线的句子,分析一下儿子流泪的原因。
25、联系题目,结合文章内容,猜测文章结尾父亲在纸上留下的是哪六个字,并分析父亲的言外之意。
三、作文
26.请以《艰难的选择》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说真话,抒真情,忌抄袭;③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
答案
B 2.B 3.C 4.C 5.A 6.B
7.(1)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落日故人情
(4)拣尽寒枝不肯栖
(5)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6)示例一:少陵: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示例二:元亮:陶渊明(陶潜),《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示例三:右军:王羲之,《兰亭集序》,“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1)路遥 《平凡的世界》 孙少平
(2)孙少平积极向上,勇于进取,满怀热情。虽然生活在艰苦的农村,却没有因生活的压迫而屈服,反而培养了他迎难而上、顽强不屈的精神品质。他有积极而远大的梦想,有着对生活的执着,他不甘于在这个穷乡僻壤的乡村里度过自己的一生,他渴望的是外面的世界。
9、(1)示例:举行以“以和为贵”为主题的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诗歌朗诵);举行“和”知识讲座;“和”故事我来讲班会;开展辩论赛。
(2)示例:六尺巷的故事:这是一则发生在清代康熙年间,桐城境内的一桩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大学士张英的府邸与吴姓相邻。吴姓盖房欲占张家隙地,双方发生纠纷,告到县衙。因两家都是高官望族,县官欲偏袒相府,但又难以定夺,连称凭相爷做主。相府家人遂驰书京都,张英阅罢,立即批诗寄回,诗曰:“一张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诗,旋即拆让三尺,吴姓深为感动,也连让出三尺。于是,便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
(3)示例:和谐世界应该是一个民主平等的世界,和睦互信的世界,公正互利的世界,包容开放的世界,自然环境优美的世界,科技文化昌盛的世界。
10. 飞蓬离根后随风而去,不知何处落脚,写出游子旅途漫漫,前途未定;浮云飘忽不定,写出游子行踪不定。
11. 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对友人漫长孤独旅程和未来命运的深切关怀。
12. (1)辱:形容词用作动词,受屈辱 (2)安:怎么 (3)见:通“现”,显现、表现 13. C 14. A
15. 首先提出全文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接着从反面对论点 论述,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第三段对“食马者”进行辛辣的嘲讽,结尾再次强调造成不合理现象的原因,是“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主旨,并与开头的论点照应。
16. 想要跟普通马等同尚且不可能,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17.(1)盘旋飞翔。 (2)气息,这里指风。
18.(1)这只鸟,海水运动时将要飞到南海去。
(2)鹏鸟迁徙到南海之时,振翅击水而行,激起的波浪有三千里。
19.“野马”“尘埃”的运动必须依靠气息。这里和鹏相比,说明万物均“有所待”(有凭借,有依靠),世上的万物无论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处在不同的束缚之中。因此,鹏也好,“野马”“尘埃”也好,状似逍遥,其实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20.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要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要有所凭借。
21、本文主要叙述了“我”陪一个父亲去戒毒所探视并感化他儿子的故事。
22、运用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父亲的心低落得如一颗衰败的草”运用比喻手法,形象传神地突出了父亲深深的哀愁。
23、在内容上写出了父亲“恨铁不成钢”的酸楚,突出了“我”对父子见面情景担忧;在结构上承上启下。
24、儿子被父亲的宽容,人间亲情与爱所感化,因感动而流泪。
25、儿子(孩子),等你回家;或我们等你回家。言外之意是错误已经犯下了,儿子,我们不会丢下你,社会也不会抛弃你,只要你在里面好好改造,重新做人,我们会等你回家的。
26、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