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互动与探究
抓要点
知 识 详 解
知识点一 大气垂直分层
地球上的大气,按照温度、密度等物理性质的差异,在垂直方向上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各层次的基本情况如下表:
大气分层 高度 气温垂直变化 空气运动 天气现象 与人类的关系
规律 原因
对流层 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大约每升高1 000米,气温降低6℃ 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离地面越远,气温越低 对流运动显著 复杂多变 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该层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平流层 自对流层顶至50—55千米 下层气温随高度变化很小,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 该层气温基本上不受地面影响,而靠臭氧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增温 平流运动为主 天气晴朗 ①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②大气稳定,利于高空飞行
高层大气 自平流层顶以上到大气上界2 000—3 000千米 起初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后随高度增加而上升 高空有氧原子吸收太阳辐射 自下而上先对流后平流 稳定少变 80—500千米高空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提示:图解大气垂直分层(如下图)
点拨:逆温现象。
在对流层底部有时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 ( http: / / www.21cnjy.com )高的现象,导致空气“脚重头轻”,气象学上称这种现象为“逆温”。我国大部分地区地处中纬度地带,属东亚季风气候区,逆温现象时常出现。一旦逆温层出现,将严重阻碍空气垂直运动,妨碍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的扩散,有利于雾的形成,使大气污染更为严重。逆温一般有三种类型,如下表所示:
类型 发生的条件 出现的地区
辐射逆温 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由于地面有效辐射很强,近地面大气层气温迅速下降,而高空大气层降温较慢 在中高纬度,这种逆温黎明前最强
平流逆温 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大气层上 中纬度沿海地区
续表
类型 发生的条件 出现的地区
地形逆温 主要由地形造成,由于山坡散热快,冷的空气循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的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 盆地和谷地
点拨:利用大气热力作用原理解释自然现象。
现象 原因
晴朗天空呈蔚蓝色 波长较短的蓝紫色光易被空气分子所散射
日出前、日落后天空仍然明亮 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的散射作用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方向
交通信号“红灯停”的科学依据 红色光线波长较长,难被散射,穿透力强,红灯作为停止的信号更为醒目
白天多云时气温比晴天低 多云的云层反射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
夜晚多云时气温比晴天高 夜晚多云时大气逆辐射强,地面散失热量少
人造烟雾的防冻原理 可增强大气逆辐射,提高地面温度
晚秋或初冬,霜冻出现在晴朗夜晚及“十雾九晴” 晴朗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易出现霜冻及雾等天气现象
【例1】 读大气的垂直分层图,回答下列问题。
(1)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________。
(2)A层是________层,B层是________层,C层是________。
(3)A层气温随高度________,因为________;B层气温随高度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
(4)对流运动强烈的是________层,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利于飞机飞行的是________层,对无线电短波通信有影响的是________层,发射的人造卫星一般在________层中运行。
(5)某波音飞机起飞时,机场风雨交加,飞机起飞后,迅速做爬升运动,结合所学知识,解释这是为什么。
[解析] 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状况决定了空气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垂直运动情况,随着高度的升高空气密度变得越来越稀薄,到2 000千米—3 000千米高空,大气的密度已与星际空间的密度非常接近。根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将大气划分为三层,即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其中对流层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有利于空气对流运动,由于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都集中在该层,所以天气复杂多变,雨、雪、雾等天气现象几乎全部集中在该层。平流层气温特点是上部高,下部低,不利于空气对流运动,以平流运动为主,有利于高空飞行。高层大气中空气稀薄,与之摩擦产生的热量很有限,并且有极光现象。
[答案] (1)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
(2)对流 平流高层 大气
(3)升高而递减 地面是对 ( http: / / www.21cnjy.com )流层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离地面越高,气温越低 升高而增高 该层的气温基本上不受地面影响,而是靠臭氧吸收大量太阳紫外线而增温的
(4)A B C C
(5)平流层水汽和固体杂质少,天气晴朗,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飞机升至平流层比较安全。
知识点二 大气受热过程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为选择性吸收、散射和反射。其特点如下表:
( http: / / www.21cnjy.com )
拓展:物体的温度与辐射波长的关系
科学家通过实验得知,物体的温度越高,辐 ( http: / / www.21cnjy.com )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越长。由于太阳表面温度极高,太阳辐射以短波为主;而地球、大气相对于太阳来说温度低得多,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为长波辐射。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延续,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了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受热之后,又通过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弥补了地面辐射的损失,实现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具体图示分析如下:
提示: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的关系
三种辐射的关系应从两个角度来认识,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是它们在大气中传递和转换的关系,如下图所示。二是它们之间在数量上的关系,以大气上界、大气和地面分别为研究对象,它们在热量的收支上是平衡的,例如地面:热量收入=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大气逆辐射,热量支出=地面辐射+湍流输送+潜热输送,热量收入=热量支出。
3.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 http: / / www.21cnjy.com )
方法与技巧:图解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例2】 下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大气中( )
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
B.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减少
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增加
D.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减少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 ( http: / / www.21cnjy.com )图中①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臭氧层破坏,大气中臭氧对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吸收减弱,故A项错误;图中②表示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二氧化碳可以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减少,故B项正确;图中③为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增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故C项错误;图中④表示大气逆辐射,出现雾霾,大气中颗粒物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故D项错误。
[答案] B
知识点三 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冷热不均引起热力环流
A地 B、C两地
等压面 下凹 凸出
气压 A地低于B、C两地
气温 A地高于B、C两地
近地面大气水平运动 B、C两地流向A地
大气垂直运动 空气上升 空气下沉
高空大气水平运动 A地流向B、C两地
2.等压面图的判读
(1)概念:等压面是空间垂直方向上气压值相同的点组成的面,表示气压的垂直分布状况。
(2)等压面图的判读
①在垂直方向上,高度越高,气压越低。(如图A)
②若地面海拔相同、冷热均匀,等压面与等高线重合且与地面平行。(如图A)
③若地面冷热不均,等压面发生弯曲,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向上凸起的地方为高压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为低压区。(如图B)
④近地面的气压与高空气压高低相反。(如图B)
3.常见的三种热力环流形式
(1)海陆风
(2)山谷风
(3)城市风
【例3】 下图是某地高空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读后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点①至点⑤,气压最高的是_____,气压最低的是______。
(2)A、B两地受热的是_ ( http: / / www.21cnjy.com )_______,该地空气垂直运动的原因是________;冷却的是________,该地空气垂直运动的方向是________。
(3)用带有方向的箭头画出热力环流。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关热力环流形成的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高空等压面的凸凹入手,逐步推理。从图中可以看出在A地3 000米高空附近等压面下凹,B地等压面上凸,B地高空的气压高于A地高空的气压(或④点气压大于③点气压,①、②、③三点气压相等,①点气压又大于⑤点气压,故④点气压大于⑤点气压),这说明A地空气下沉,B地空气上升,从而可以判断A地冷却,B地受热,高空气流从B地高空流向A地高空,近地面气流从A地流向B地。
[答案] (1)④ ⑤
(2)B 受热膨胀 A 下沉
(3)近地面由A流向B,高空由B地的高空流向A地的高空;垂直方向是A地下沉,B地上升。图示如下:
知识点四 大气的水平运动
1.三种作用力及其影响
( http: / / www.21cnjy.com )
( http: / / www.21cnjy.com )
2.各种风的受力和风向
风的类型 作用力 受力及风向
名称 方向 受力作用分析(单位:百帕) 风向
理想状态的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 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受一种力作用(水平气压梯度力) 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高空的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 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受两种力作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 当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平衡(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合力为零)时,风向平行于等压线
地转偏向力 垂直于风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近地面的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受三种力作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 地转偏向力与地面摩擦力的合力同水平气压梯度力平衡(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合力为零)时,风向斜穿等压线
地转偏向力 地转偏向力:垂直于风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摩擦力 与风向相反
【例4】 如图示意某一等高面,M、N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等压线,其气压值分别为PM、PN,M、N之间的气压梯度相同。①—⑧是只考虑水平受力,不计空气垂直运动时,O点空气运动的可能方向。完成下列问题。
(1)若此图表示北半球,PM>PN,则O点风向为( )
A.⑥或⑦ B.②或⑥
C.④或⑧ D.③或④
(2)若此图表示高空等高面,PM
A.③或④ B.②或⑧
C.③或⑦ D.⑥或⑦
(3)近地面,空气作水平运动时,所受摩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合力方向( )
A.与空气运动方向成180°角
B.与空气运动方向成90°角
C.与气压梯度力方向成90°角
D.与气压梯度力方向成180°角
[解析] 第(1)题,PM>PN,水平 ( http: / / www.21cnjy.com )气压梯度力应垂直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因此⑤为气压梯度力。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影响,风向偏右,如果是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为⑦。近地面又受摩擦力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为⑥。第(2)题,高空等高面,PM[答案] (1)A
(2)C
(3)D
活 动 参 与
一、课本第43页活动
1.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平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2.因为人类就生活在对流层的底部, ( http: / / www.21cnjy.com )可以说是“人类之家”。天气现象复杂多变。近地面的水汽和固体杂质通过对流运动向上空输送,在上升过程中随着气温的降低,容易成云致雨。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紧密相关的各种天气现象(云、雨、雾、雪等)都发生在对流层。因此对流层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
3.平流层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大气平稳; ( http: / / www.21cnjy.com )该层大气中水汽、固体杂质极少,天气晴朗,能见度很好。所以平流层有利于高空飞行。 二、课本第44页活动
1.
( http: / / www.21cnjy.com )
2.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是因为波长较短的蓝紫光被大气分子散射形成的。
三、课本第45页活动
1.地球表面被厚厚的大气层所包围,而 ( http: / / www.21cnjy.com )月球上没有大气层。与月球相比,地球上白天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使地球表面增温不致太剧烈;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使地表降温不致太快,从而使地球表面的昼夜温差不如月球表面大。
2.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减弱,地面温度低,所以易发生霜冻。
3.人造烟幕增强大气的逆辐射作用,提高地表温度。
四、课本第47页活动
1.温室的玻璃对地面红外线辐射是隔热层,把热量阻隔在温室内,不易散失,所以温室内气温高于温室外。
2.利用温室效应原理,采取温室育秧。在地热较丰富的地区,也可利用地下热水育秧。
3.农民在冬季采用塑料大棚发展农业,是对气候条件的改造。在大棚内可提高温度和湿度,并进行人工通风等。
五、课本第48页活动
1.上海地区某日14时气温分布如下图:
2.上海地区此时气温的分布规律是:城区 ( http: / / www.21cnjy.com )高、四周低(或由市区向郊区递减)。造成的原因是城市“热岛效应”。具体说是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并不断增多,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汽车等交通工具每天要消耗大量的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释放出大量的人为热,因而导致城市的气温高于郊区。
3.上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P点夏季的盛行风向为东南风。若仅考虑本地区的气温分布和气压的关系,P点此时近地面的风向为偏北风。课堂互动与探究
抓要点
知 识 详 解
知识点一 锋面系统与天气
比较项目 冷锋 暖锋 准静止锋
锋面天气剖面示意图
锋面符号
气团位置 冷气团在锋下,暖气团在锋上(冷气团密度大,暖气团密度小)
锋面坡度 大 较大 较小
比较项目 冷锋 暖锋 准静止锋
冷暖气团势力 冷强暖弱 暖强冷弱 势均力敌
降水区的位置
( http: / / www.21cnjy.com )
点拨:(1)由于锋面两侧的气团性质完全不同,所以锋面不可能与地面完全垂直或平行。锋面是一个倾斜的过渡地带,它向冷气团一侧倾斜。
(2)冷气团始终在锋面下方,雨区主要在冷气团一侧。
(3)锋面经过时一定会带来天气的变化,但不一定产生降雨,当锋面上面的暖气团比较干燥时,就不能形成降雨。
【例1】 读北半球天气系统示意图,完成(1)~(2)题。
(1)两图中受暖气团控制的点是( )
A.④、a、c B.③、a、d
C.①、c、d D.①、b、c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图中②地气温最高
B.乙图中城市盛行上升气流
C.甲图中④地未来受暖气团控制
D.乙图中四地均存在连续性降水
[解析] 图中甲为冷锋天气,乙为锋面气旋,所以①、④、c、d为暖气团控制;冷锋一般形成阵性降水。
[答案] (1)C
(2)B
知识点二 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的气流运动状况分析
( http: / / www.21cnjy.com )
示意图(北半球)
典型事例(我国) 夏秋季节东南沿海的台风 冬季暴发的寒潮、长江流域盛夏的伏旱、北方“秋高气爽”的天气
点拨:为方便记忆南、北半球气旋和反气旋的空气运动方向,在此引用物理学上的“左右手定则”(如下图)。
(1)如图(a)所示,北半球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气旋、反气旋用右手表示:右手半握,大拇指向上,表示气旋中心气流上升,其余四指表示气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东部吹偏南风,西部吹偏北风。大拇指向下,表示反气旋中心气流下沉,其余四指表示气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东部吹偏北风,西部吹偏南风。
(2)如图(b)所示,南半球的气旋、反气旋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左手表示:左手半握,大拇指向上,表示气旋中心气流上升,其余四指表示气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东部吹偏北风,西部吹偏南风。大拇指向下,表示反气旋中心气流下沉,其余四指表示气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东部吹偏南风,西部吹偏北风。
【例2】 下图为海平面等压线图,读后回答下列问题。
(1)A地是__________气压中心,B地是__________气压中心。
(2)就气流系统而言,A是________,B是________。
(3)在图中标出C地的风向。
(4)A地和B地对比,此时日较差大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是等压线图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判读,根据数值,很容易知道高、低气压中心。从而也就知道其气流状况了。气旋多阴雨天气,反气旋空气下沉,多晴天,晴天日较差大,阴天日较差较小。
[答案] (1)低 高
(2)气旋 反气旋
(3)略
(4)B
知识点三 锋面气旋系统与天气
我们知道,台风是由热带洋 ( http: / / www.21cnjy.com )面上生成的热带气旋发展而成的,由于海面物理性质均一,就气压分布而言是比较均匀的,且比较规则,这样气流在运动时就会顺着一个方向旋转,在上升的过程中产生大量降水。
在地面上形成的低气压受陆地物理性质等因素的影响,其气压中心分布并不十分均匀和规则(如图)。
这样在气压中心就存在槽线(中间气压低 ( http: / / www.21cnjy.com ),两边气压高的地方),在槽线两侧必然出现风向并不一致的情况,如A点吹偏北风,而B点吹西南风。又因A、B点纬度不同,受控制的气团不一样,A点纬度高,气温低,受冷气团控制;B点纬度低,气温高,受暖气团控制。因此,控制B点的暖气团和控制A点的冷气团之间就存在着交界面,即锋面。从图中可以看出该锋面是冷气团主动移向暖气团,所以锋①是冷锋。同理,我们可分析图中另一槽线附近形成的锋②为暖锋。不论南半球,还是北半球,①处总形成冷锋,②处总形成暖锋,只是运动方向不同。北半球逆时针运动,南半球顺时针运动。
【例3】 下图中P1、P2、P3表示三条数值不等的等压线,箭头表示A处的风向,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此图表示的是________(南或北)半球________(高空或近地面)的天气系统。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乙、丙、丁四地中,受冷气团控制的是________,受暖气团控制的是________。
(3)甲地的风向为______风,丙地的风向为______风。
(4)甲、乙、丙、丁四地中,最可能发生降 ( http: / / www.21cnjy.com )水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图是典型的锋面气旋示意图。 ( http: / / www.21cnjy.com )根据A处的风向可判断第(1)题,根据锋线的图例可判断锋面性质和冷暖气团,根据“冷、暖锋的降水都在冷气团一侧”可判断雨区。
[答案] (1)北 近地面 风向偏右(或气流呈逆时针方向辐合),属北半球;在摩擦力影响下,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有交角,近地面比较显著
(2)甲、丁 乙、丙
(3)偏北 偏南
(4)甲、丁
活 动 参 与
一、课本第55—56页活动
1.
( http: / / www.21cnjy.com )
2.冷锋降水多在锋后,暖锋降水多在锋前。
3.锋面两侧的冷暖气团势力相当,会使锋面在同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地点较长时间地停留,造成长时间的降水天气。如梅雨天气,就是由于江淮准静止锋造成,形成长江中下游地区长达一个月左右的阴雨连绵的梅雨天气。
二、课本第57页活动
1.
( http: / / www.21cnjy.com )
(北半球)
我国典型的天气 夏秋季节影响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的台风 长江流域七、八月份的伏旱,冬季爆发的寒潮,我国北方“秋高气爽”的天气
2.南半球的气旋在水平方向上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的反气旋在水平方向上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三、课本第58页活动
1.(1)A、D B、C
(2)A地吹西北风,C地吹西南风
(3)A地和D地
(4)未来一段时间B地将要经历冷锋过境天气,出现阴雨、大风、降温天气;D地将经历暖锋过境天气,出现连续性降水天气。
2.课堂互动与探究
抓要点
知 识 详 解
知识点一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1.形成地球上近地面气压带的因素主要是动力因素和热力因素,受热力因素影响形成的气压带,主要是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如下图)
2.在动力因素影响下形成的气压带是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如下图)
在热力因素和动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地球表面形成的气压带如下表所示:
气压带 分布 成因 特性 气流 影响气候
极地高气压带(2个) 南北纬90°附近 热力原因 冷高压 下沉 冷干
副极地低气压带(2个) 南北纬60°附近 动力原因 冷低压 上升 温湿
副热带高气压带(2个) 南北纬30°附近 动力原因 热高压 下沉 干热
赤道低气压带(1个) 0°附近 热力原因 热低压 上升 湿热
【例1】 下图为“以极点为中心的投影图”,图中的箭头表示地球的自转方向,数据表示纬度数。读图后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E所表示的气压带是( )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
(2)下列四个箭头,能正确表示D处风带风向的是( )
[解析] 根据地球的自转方向 ( http: / / www.21cnjy.com )可知,该图的中心点是南极点,E位于30°S—40°S,表示副热带高气压带。D位于南半球的西风带,风向应为西北风。
[答案] (1)B
(2)B
知识点二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1.移动原因: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引起的。
2.移动规律: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太阳直射点北移,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动;太阳直射点南移,则向南移动。
( http: / / www.21cnjy.com )
3.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全年受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①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受中纬西风带控制(终年温和湿润)
②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全年炎热干燥)
③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终年高温多雨)
(2)受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影响而形成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①地中海气候
②热带草原气候
③热带季风气候
【例2】 读某月某条经线上部分气压带、风带和气流的相互关系示意图(如下图),回答(1)~(2)题。
(1)图中②气压带或风带的气流运动方向和性质分别为( )
A.下沉,干燥
B.上升,湿润
C.由高纬流向低纬,干燥
D.由低纬流向高纬,湿润
(2)图示季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亚洲低压强盛 B.上海盛行西北风
C.东南信风带位置偏北 D.印度半岛高温多雨
[解析] 根据②所在的纬度 ( http: / / www.21cnjy.com ),判断其为副热带高气压带,高气压带气流下沉,空气干燥。图中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南移,应该是北半球冬季。该季节,亚洲高压强盛,上海盛行西北季风,气压带、风带位置皆偏南,印度半岛在东北季风控制下低温少雨。
[答案] (1)A
(2)B
知识点三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
1.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
海陆热力差异,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
由于海陆分布使地球上的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复杂化,大陆上的高、低气压中心与海洋上的高、低气压中心差别很大,列表说明如下:
( http: / / www.21cnjy.com )
2.南北半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的差异
( http: / / www.21cnjy.com )
【例3】 当北半球某纬度近地面大气等压面呈图中状态时(图示等压面为近地面等压面),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风向:风从__________吹向__________。
(2)判断季节:这种风一般在__________季出现。
(3)此时是北太平洋上__________(气压中心)强盛的季节和亚欧大陆上__________(气压中心)强盛的季节。
[解析] 从图中大陆等压面向近地面凸出,海 ( http: / / www.21cnjy.com )洋等压面向高空凸出可推断:近地面大陆为低压,海洋为高压;大陆气温比同纬度海洋高,在北半球夏季,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北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亚欧大陆上亚洲低压强盛。
[答案] (1)海洋 陆地
(2)夏
(3)夏威夷高压 亚洲低压
知识点四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
1.季风环流的形成
运用简图,结合海陆热力性质、水平气压梯度力、 ( http: / / www.21cnjy.com )地转偏向力以及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可得出季风环流形成的原因及过程,具体分析如下所示:
2.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比较
( http: / / www.21cnjy.com )
点拨:运用规律巧记各气压带或风带以及季风环流对降水的影响。
降水形成的两个前提条件是:①气温下降,使水汽达到饱和凝结。②有充足的水汽。依据这两个条件,可以总结出以下规律:
降水较多
降水稀少
【例4】 读亚洲1月、7月的季风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中所示气压分布状况,在图中用箭头标出①处的风向。
(2)图中②处的风向为________风。
(3)据图分析,亚洲季风成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
(4)我国东部地区的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
(5)季风气候对华北地区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主要有( )
A.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
B.台风造成的危害
C.容易发生旱涝灾害
D.降水年际变化很大
[解析] 由亚欧大陆与海洋上的气压可以判断季 ( http: / / www.21cnjy.com )节或月份。冬季海洋上形成低气压,而陆地上形成高气压,气流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形成冬季风,夏季则相反,所以图甲表示1月季风图,图乙表示7月季风图。季风气候突出的特点是雨热同期,对农作物生长有利,但季风的强弱及进退规律的反常,会发生旱涝灾害。
[答案] (1)西南风
(2)西北
(3)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4)雨热同期,夏季风为我国农业的生产带来了丰富的热量和降水
(5)C
活 动 参 与
一、课本第52页活动
1.图2-33中自左向右表示的节气依次是夏至日、春分日或秋分日、冬至日。
2.
二、课本第52页活动
1.南北纬10°—20°之间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地区:7月份时,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动,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右偏形成西南季风,影响印度半岛、中南半岛等地,给这些地区带来丰沛的降水;1月份时,气压带、风带向南移动,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左偏形成西北季风,影响澳大利亚北部地区,给澳大利亚北部地区带来大量降水。
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 ( http: / / www.21cnjy.com )部:夏季气压带、风带向高纬移动,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在此纬度范围之间,盛行下沉气流,形成炎热干燥的气候;冬季气压带、风带移向低纬,西风带控制在此纬度范围之间,西风从海洋上给该地区带来丰沛的水汽,形成温和多雨的气候。
2.第一个表格
赤道低气压带:赤道附近 热力原因 上升气流
形成湿热的气候
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纬30°附近 动力原因 下沉气流
形成炎热干燥的气候
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北纬60°附近 动力原因 上升气流
形成温和湿润的气候
极地高气压带:南北纬90°附近 热力原因 下沉气流
形成寒冷干燥的气候
第二个表格
低纬信风带 南北纬30°之间 东北风 东南风
形成炎热干燥的气候
中纬西风带 南北纬40°—60°之间 西南风 西北风
形成温和湿润的气候
极地东风带 南北纬60°—90°之间 东北风 东南风
形成寒冷干燥的气候
三、课本第54页活动
1.甲为1月,乙为7月。依据东亚和南亚地区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季风风向判断。甲图中东亚地区吹西北风,南亚地区吹东北风;乙图中东亚地区吹东南风,南亚地区吹西南风。
2.甲图中东亚地区吹西北季风,由于海陆 ( http: / / www.21cnjy.com )热力性质差异,亚欧大陆上为高压,太平洋上为低压,水平气压梯度力由亚欧大陆指向太平洋,右偏形成西北季风。甲图中南亚地区吹东北季风,亚欧大陆的亚洲高压受到赤道低压的吸引,然后右偏形成东北季风。
3.乙图中东亚地区风向为东南季风, ( http: / / www.21cnjy.com )此时亚欧大陆上为印度低压,太平洋上为高压,水平气压梯度力由太平洋指向亚欧大陆,然后右偏形成东南季风;乙图中南亚地区的风向为西南季风,是由于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造成的。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东南信风越过赤道进入北半球右偏形成西南季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