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0张PPT。 江河星星变奏曲星星变奏曲江河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作者介绍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
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他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之一。关于朦胧诗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它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 朦胧诗作为一种新诗潮,一开始便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的探求构成朦胧诗的思想核心。代表人物有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
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和隐喻性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本诗写于1980年,也是诗人首次发表的诗作。诗人经历了恶梦一样的“文革”十年,目睹了专制的残酷和人情亲情的被毁灭,因此对“文革”时代的黑暗进行揭露和反抗。回想暗夜如磐的年代,诗人倾诉着自己质朴的愿望,因此写下了此诗,寄托了诗人美好的梦,也表达了诗人的苦闷与迷惘,这是诗人思考历史、人和现实的表现。 写 作 背 景请大家听课文朗读,领略诗歌之美
听读要求:
(1)听准音。
(2)听朗读节奏与朗读时的感情基调。明确:感情基调是满怀希望的。朗读语调是深沉的。美美的听颤( chàn )动
闪烁( shuò )
朦胧( méng lóng )
覆( fù )盖
疲倦( pí juàn )
静谧 (mì)
憧憬 (chōngj?ng)
劫(jié)难 凝望 (níng)
变奏曲:
音乐术语。变奏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改变音符的进行方向或次序、改变和声或调性色彩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作成的乐曲称“变奏曲”,其结构为“变奏曲式”。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乐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整个第一节和第二节构成了主题与变奏的关系
题解 《星星变奏曲》上下两节,共同以星星为意象,表现追求光明的主题,并且结构对称,句式、修辞和一些用语也相同或相近,具有同样的韵律。
但诗的上节与下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变化并形成强烈对照、基本句式和一些用语也有所变异,使上下两节诗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读课文,概括两节诗的内容第一节:黑暗笼罩大地, 诗人向往光明世界。
谁还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谁不喜欢
第二节:否定现实世界,决心追求光明
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谁不喜欢
(否定) (肯定)(否定) (肯定)本资料由书利华教育网(又名数理化网www.shulihua.net)为您整理13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两节诗都运用了相同的结构
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前一诗节是肯定结构,而后一诗节为否定结构
本资料由书利华教育网(又名数理化网www.shulihua.net)为您整理14关 于 意 象 和 意 境意象简单的说就是沾染了诗人情感而有所改变的形象,是诗人个人情感和客观现实的融合。如日月星辰等在特定情况下都可以称之为意象。
意境,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情由景生,景中含情。诗歌的意境主要是通过诗中具体可感的意象实现。1、请学生大家划出诗歌中出现的物象(景物)。
明确:星星、诗、蜜蜂、柔软的晚上、湖、睡莲、萤火虫、春天、鸟、白丁香、寒冷、苦难的诗、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瘦小的星。
2、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带有比喻性的句子),学生再读全诗,体会其意境:
第一节:诗——像蜜蜂在心头颤动;夏夜——柔软得像一片湖,
鸟——像星星一样,落满枝头。 意象: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 鸟、白丁香等。意境:甜蜜、温馨、自由、芬芳的光明世界。对美好理想的热烈向往 研析(二) 把握意象 读懂诗歌意象:夜、冰雪、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等意境:凄苦、寒冷、孤寂、压抑的黑暗现实。对冷酷现实的强烈否定本资料由书利华教育网(又名数理化网www.shulihua.net)为您整理17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夜里凝望
寻找遥远的安慰
谁不愿意
每天
都是一首诗
每一个字都是一颗星
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1、由“如果”引领这一假设句,构成对黑暗现实强有力的否定2、由“谁不愿意”开头的第一次反问,诗人借助“诗”和“蜜蜂”这两种象征光明的美好意向,构成一个富有诗意的理想世界本资料由书利华教育网(又名数理化网www.shulihua.net)为您整理18反面表达,构成对现实的否定第一次反问,写出现实世界的苦难本资料由书利华教育网(又名数理化网www.shulihua.net)为您整理19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
柔软得像一片湖
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
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
像星星落满天空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
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第二次反问,构成一个夏夜般柔美的理想世界 第三次反问,构成一个春天般温馨迷人的理想世界一、诗人对光明的理想世界的向往本资料由书利华教育网(又名数理化网www.shulihua.net)为您整理20第二次反问,写出现实世界的寒冷第三次反问,表现诗人为追求光明而献身的决心二、诗人对黑暗冰冷的严酷现实的否定,
表达为追求光明而 献身的决心。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反复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1、 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 “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4.“闪闪烁烁”是通常用来描写什么的?为什么作者却用来描写声音?通感是人们的各种感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例:
A、微风过处,送来屡屡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移植为听觉)
B、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视觉移植为听觉)
这是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
解 析 第 二 节
1、“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是不会颤抖的,是生活的压抑和束缚使星星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2、“瘦小的星”比喻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它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深沉、猖狂和冷酷无情。
3、“寂寞地燃烧”是代表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了自己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茫失落而又不失坚定的希望。总结主旨 具有朦胧诗的语言特色:多用象征、比喻的修辞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使得诗歌含蓄朦胧。语言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