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8张PPT。
学习目标: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重点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重难点 3. 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德育 丁肇中(1936——),美籍华
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
获得者。生于美国密执安州安
阿伯,1962年获物理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
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
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并
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
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注音:丁肇( )中 不知所措( )
彷( )徨( ) 2、释词:
格物:
致知:
袖手旁观:
不知所措:
彷徨:zh àocuò推究事物的原理。获得知识。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检查预习:pánghuáng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整体感知:1、作者怎样解释“格物致知”?
3、本文的结论是什么?2、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格物致知
含义解释: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致知,获得知识。
含义: “格物致知” :推究事物,方能获得事物的知识。
格物致知精神:实验精神
古今区别:
古代:目的不在求知而在平天下。
现代:目的是获取真正的新知识。速读课文、整体理解论点结论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
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
部分。我们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传统教育的弊端是什么?原因是什么
2、第4段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
3、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什么
4、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5、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6、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
7、第12段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
8、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弊端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即自
然科学的实验精神。原因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1、传统教育的弊端是什么?原因是什么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以王阳明为例。证明了证明了中国古代的传统教育没有真正理解格物
和致知的真正含义。2、第4段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
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淡就可求到的。”说明实验是获得新知的唯一途径。竹子的例子证明了:实验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的观察,
而是有计划的积极的探测。3、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什么
4、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讲的道理:实验是有计划、有目标的探测,需要眼光、
勇气和毅力。中国学生的现状: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5、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6、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第十二段论证方法:举例论证证明了 中国传统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思维轻
动手的弊端。真正的意义: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
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7、第12段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
8、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格物致知精神:1、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2、要有积极的态度,不能袖手旁观。3、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不是盲目的。4、要有眼光(要有判断力)、勇气、毅力。5、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不盲目地接受过
去认定的真理和学术权威的意见。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话题(第1段)(第2—5段)解释“概念”,引出对中国传统教育
弊端原因的分析。(引入)为什么要提倡实验精神
(重要性)1、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2、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的中国学生的学习弱点决定的3、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写作目的)内涵、意义、希望王阳明格竹自身的学习
经历讲道理摆事实论点论据论证课堂小结: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议论文 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 道理论证论证结构:提出论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1)(2-----12)(13)布置作业: 课文说:“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想一下,这是不是符合实际?如果是,应该怎样改进?提出建议和方法,并把你的 看法写成片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