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2023-2024学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项用于研究地球形状或内部结构,其中能作为证据的是( )
A.①用铅笔在篮球上移动来研究地球的形状
B.②用切开的熟鸡蛋来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
C.③绘制结构示意图来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
D.④用天宫一号拍摄的地球照片来研究地球的形状
2.如图是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以下有关地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B.地球内部结构从外向内依次是:地壳、地幔、地核
C.地球内部结构最薄部分是C-地壳、最厚部分是B-地核
D.整个地壳部分构成了整个岩石圈
3.人们对地球形状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列对地球形状认识按从古到今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③②④① C.③④②① D.②④①③
4.2021年10月,内蒙古发生4.7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此次震源位于地球内部结构中的最外层,其对应的名称是(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软流层
5.徐志摩在诗《想飞》中写道:“飞上天空去浮着,看地球这弹丸在太空里滚着,从陆地看到海,从海再看回陆地。凌空去看一个明白……”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生动地描绘了从太空鸟瞰地球的情景。如果诗人凌空看,看到的地球形状是( )
A.梨形 B.椭圆形 C.方形 D.球形
6.法国作家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地心游记》激起了人们对地球内部结构的想象。假如有一天你真的能在地面乘坐某一工具通向地心,由地面直达地心的旅程中,将依次穿过的圈层是( )
A.地核—地幔—地壳 B.地幔—地核—地壳
C.地壳—地幔—地核 D.地壳—地核—地幔
7.地球是一个球体,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但人类对它的认识却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地平一地圆一地球,直到20世纪人造卫星拍摄了地球的照片,才得以确证。以下观点中你认同的是( )
A.人类认识地球从“地平”到“地圆”,全凭自己的想象
B.地球是一个球体的证据是铅笔在篮球上移动,看到的长度逐渐变短
C.合适的技术和工具的使用或改进是认识地球形状的基础
D.直到卫星照片的成功拍摄,人们才认识到地球是一个球体
8.下列事实或现象中,能够说明地球是球体的是( )
①站在大海边,看由远处驶来的帆船,总是先见桅杆,后见船身
②站在大海边,看由远处驶来的帆船,总是先见船身,后见桅杆
③人类环绕地球的航行
④天空看上去像一个倒扣在大地上的巨大的锅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9.海面上远去的船只船身比桅杆先消失可以作为地球形状的证据之一,图中的模拟实验是用来解释其原因,其中将篮球模拟( )
A.桅杆 B.船身 C.海面 D.码头
10.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列符合从古到今认识地球顺序的是( )
①天圆地方②麦哲伦环球航行③地球照片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②③①
11.岩石圈—地球的坚硬外壳,下列对岩石圈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岩石圈就是地壳,地壳就是岩石圈 B.软流层属于岩石圈
C.岩石是构成地貌、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 D.岩石圈是指土壤层以下的岩石部分
12.下列诗句中能够说明地球形状的是( )
①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②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③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④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⑤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A.①③ B.④⑤ C.②⑤ D.②④
13.下列事例中不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是( )
A.铅笔在篮球和木板上移动的位置变化 B.麦哲伦环球航海
C.在卫星上拍摄的地球照片 D.大海中帆船在远处逐渐消失的过程
14.下列有关地球形状演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因为自转变成了一个正圆球体
B.地球因为公转变成了一个两极略鼓赤道稍扁的球体
C.地球因为自转变成了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D.地球正在向正圆球体演化
15.读“经纬网图”,关于四个小朋友所在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小红站在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上 B.小刚站在南、北半球的分界线上
C.小兰所在的地方气候终年寒冷 D.小明所在的地方正午的太阳总是照在头顶上
二、填空题
16.地球内部的结构由外及里可分为 、 、 三层。
17.人们对地球形状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列对地球形状认识按从古到今排序正确的是
18.根据如图所示的简图,C是 ,这里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岩石圈是指 和 。(用字母表示)。
19.如图是地球的内部构造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假如把地球的内部结构与鸡蛋类比的话,那么鸡蛋的蛋黄相当于地球的 ;
(2)A、B、C三个圈层中,软流层位于 中。
20.如图为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图中A所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是 半径, B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是 半径,A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B.因此,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
21.1864年凡尔纳的小说《地心游记》激起了人们对地球内部结构的想象。假如有一天你真的能在地面乘坐某一工具通向地心,由地面直达地心的旅程中,将依次穿过 , ,和 。
三、简答题
22.2021年10月16日6时56分,我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一号空间站组合体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三名航天员进驻“三室一卫”的天和核心舱。
(1)请你填上合适的单位:
中国空间站位于离地面约300-350 的近地轨道;
天宫一号内部供宇航员活动的区域约90 ;
(2)如图乙是我国航天员汤洪波拍摄的地球照片。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以下现象或探究能说明地球是球体有 (填序号)。
①站在海边,看远处驶来的帆船,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
②麦哲伦环球航行
③铅笔在篮球面上移动笔尖先消失
④宇航员拍摄的地球照片
23.如图所示是地球内部构造示意图,请回答问题:
(1)A所代表的地球圈层的名称是 。
(2)岩浆的发源地软流层位于字母 代表的圈层。
(3)科学家在浙江某山区发现大型海绵生物化石群,海绵是一种海洋生物。下列能支持海绵是生物的证据有 (选填字母)。
A.由细胞构成 B.能在水中运动 C.能生长发育
参考答案:
1.D
【详解】A.铅笔沿篮球表面向右移动时笔尖先消失不是地球球体的证据,故A错误。
B.切开的熟鸡蛋有蛋壳、蛋白和蛋黄不能证明地球内部结构,故B错误。
C.绘制结构示意图来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不能证明地球内部结构,故C错误。
D.天宫一号拍摄的地球照片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故D正确。
故选D。
2.D
【详解】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A正确;地球内部结构从外向内依次是:地壳、地幔、地核,B正确;地球内部结构最薄部分是C-地壳、最厚部分是B-地核,C正确;岩石圈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顶部,D错误;故选D。
3.B
【详解】人们对于地球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先后经历了“盖天说”—“浑天说”—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时看到的地球影子是圆的,推断地球是球形的—麦哲伦首次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是球体—20世纪,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人类进入太空,在太空中看到地球的全貌,并拍摄地球的照片等一系列的过程后,人们终于知道了地球是一个球体。故对地球形状认识按从古到今排序为③②④①,故B正确。
故选B。
4.A
【详解】地球内部结构从外到内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最外层是地壳,故A符合题意。
故选A。
5.D
【详解】现在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已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6.C
【详解】地球内部圈层从外向里分别为地壳、地幔、地核,地壳和地幔的界面为莫霍界面,地幔和地核的界面为古登堡界面,从地壳到地核,依次经过地壳一地幔一地核。
故选C。
7.C
【详解】A、地平到地圆是通过桅杆的消失等现象中得出的,A错误。
B、铅笔在篮球上移动是一个模型实验,并不能说明地球是圆的,只能说明篮球是圆的,B错误。
C、通过技术和工具的改进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更加全面,C正确。
D、麦哲伦环球航行后人们认识到地球是个球体,D错误。
故选C。
8.C
【详解】能证明地球形状是球体的例子很多,如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站得高,才能看得远、麦哲伦环球航行、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故①③能够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故选C。
9.C
【详解】模拟实验是科学探究中的一种方法,用模型来做实验,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的实验,“铅笔在篮球上的运动实验”是探究地球是个球体设计的实验。海面上远去的船只船身比桅杆先消失可以作为地球形状的证据之一,图中的模拟实验是用来解释其原因,这一现象活动中“铅笔头”相当于船身,铅笔的“笔身”相当于桅杆,“篮球”相当于海面,C符合题意。
故选C。
10.A
【详解】天圆地方说:我国古代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盘”的说法,也有“天如斗笠,地如覆盘”的说法;麦哲伦16世纪环球航行;1968年第一次拍到地球图片;因此顺序为①②③。.
故选A。
11.C
【分析】地表以下为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与地幔的分界是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是古登堡界面。莫霍界面的平均深度大约为33千米,古登堡界面的平均深度为2900千米。
【详解】岩石圈由地壳及上地幔顶部的固体岩石组成。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顶部,其中生物是这里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地球上的岩石圈被划分为六大板块,岩石是构成地貌、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故C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岩石圈的特点,牢记即可。
12.D
【详解】①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反映的是天气现象,不符合题意。
②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反映的是站得高,看得远,能够说明地球是球形的,符合题意。
③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反映不同的观赏角度,看到的风景不同,不符合题意。
④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反映的是乘坐的船挂起风帆,渐去渐远,逐渐消失,能够说明地球形状,符合题意。
⑤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反映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3.A
【详解】能证明地球形状是球体的例子很多,如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帆船后消失、站得高,才能看得远、麦哲伦环球航行、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选项BCD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4.C
【详解】由于地球在不停的自转,就产生了惯性离心力,也就有了洗衣机甩干衣物的效果,使得地球由两极向赤道逐渐膨胀,成为目前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球体,故C符合题意,故选C。
15.B
【分析】依据在经纬网上,经线的度数叫做经度,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东增大,就是东经,用符号E表示,若相邻两经线的经度向西增大,就是西经,用符号W表示;纬线的度数叫纬度,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纬,用符号N表示,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南增大,就是南纬,用符号S表示。
【详解】读图分析可知,小红所在的经纬度是40°W,20°N;小明所在的经纬度是0°,40°N;小刚所在的经纬度是0°,0°;小兰所在的经纬度是20°E,20°S;东西半球分界线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小红所在的经线是40°W,故A不正确;小刚所在的纬线是赤道(0°纬线),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故B正确;小兰所在的纬线是20°S,位于热带的纬度范围23.5°N﹣23.5°S之间,有阳光直射现象,终年炎热,故C不正确;小明所在的纬线是40°N,位于北温带的纬度范围23.5°N﹣66.5°N之间,无阳光直射,故D不正确,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经纬网的识别。
16. 地壳 地幔 地核
【分析】地球内部结构是指地球内部的分层结构。今天探测器可以遨游太阳系外层空间,但对人类脚下的地球内部却鞭长莫及。目前世界上最深的钻孔也不过12千米,连地壳都没有穿透。
【详解】科学家只能通过研究地震波、地磁波和火山爆发来研究地球内部的秘密。一般认为地球内部有三层:地核、地幔和地壳。
17.②③①
【详解】人们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记规律漫长的历程,依次是月全食、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卫星照片,最科学的是地球的照片,所以按从古到今排序正确的是②③①。
18. 软流层 A B1
【详解】根据如图所示的简图,C是在陆地地表以下约33千米处,位于地幔的顶部,是软流层,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岩石圈是软流层以上由岩石组成的圈层,指A和B1。
19. 地核 B
【详解】(1)蛋黄位于最内层,相当于地核。
(2)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中,图中B为地幔,故填B。
20. 极 赤道 小于
【详解】图中A所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是极半径,B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是赤道半径;极半径长度小于赤道半径长度,因此,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21. 地壳 地幔 地核
【详解】[1][2][3]地球内部圈层从外向里分别为地壳、地幔、地核,地壳和地幔的界面为莫霍界面,地幔和地核的界面为古登堡界面,从地売到地核,依次经过地壳一地幔一地核。
22. km m3 ①②④
【分析】本题以文字信息为材料,涉及地球的形状等知识点,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调动及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素养。
【详解】(1)中国空间站在绕地球飞行一圈的时间、飞行速度和轨道高度方面等都与国际空间站相同,绕地球一圈的时间为90分钟,飞行速度7.88km/s,中国空间站位于离地面约300-350km的近地轨道上;内部体积较大,天宫一号内部供宇航员活动的区域约90m3。
(2)说明地球是个球体的证据: 麦哲伦环球航行 ;看帆船出现的过程(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 月食现象 ;地球的卫星照片;登高望远(站得高看得远);①②④正确。
23. 地壳 地幔 AC
【分析】生物的特征: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够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都能遗传和变异的特征。
【详解】(1)地表以下为地球的内部圈层,图中各圈层的名称:A地壳;B地幔;C地核。
(2)软流层属于地幔的上部,为岩浆的发源地。
(3)A.海绵是由细胞构成的,可以说明海绵是生物,正确。
B.能在水中运动不能说明是生物,如纸片也在水中顺水流动,错误。
C.海绵能能生长发育,可以说明海绵是生物,正确。
故选AC。
【点睛】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征是解题的关键。
试卷第2页,共2页
试卷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