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孟子》两章(3课时课件+教案+导学案+练习+音频)

文档属性

名称 18《孟子》两章(3课时课件+教案+导学案+练习+音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2-30 17:39:00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荆门市京山县石龙中学:陈光荣
《孟子》二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仁政、王道)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是儒家经典之一。与《论语》、《大学》、《中庸》 合称四书。
《孟子》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其中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两章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注意句子朗读节奏和语气。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的天气
地理形势有利
人心所向 上下团结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施行
仁政

翻译: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1、本文提出了什么观点?
2、由观点看,决定战争胜负的要素有哪些?
3、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地利、人和。
人和
三里之 城 ,七里之郭 , 环而 攻之而 不胜。夫 环而攻
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 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
翻译:(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者:指“得天时”这种情况。矣:语气助词,表肯定。

内城
外城

表顺承
小城
转折,但是
句首发语词
表顺承
然而:虽然这样,但是。

表判断
天时




地利
不如
举例证明论点一:天时不如地利
攻城:
守方
从进攻一方的失利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第二段是从什么角度来论述的 怎样论述?作者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来证明论点?
城非不高也,池 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 利也,
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翻译: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城墙
表判断
护城河
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胄。
坚固
锐利
放弃
离开
代城郭

守城:
城高
池深
兵革利
粮多
守方
地利
攻方
委而去之
人和
举例证明论点二:地利不如人和
从防御一方的失利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第三段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论述的?怎样论述?作者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来证明论点?
不如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
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
助之至 , 亲戚畔之。
翻译: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要,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
因此
限制
凭借
划分

界限
使…巩固

险要
震慑
武力的强大
施行仁政的君主

极点
内外亲属
之:代词,代“失道者
通“叛” 背叛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 ,攻
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父母兄弟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连接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施行仁政的君主。
或者
归顺,服从
连接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战争
域民(不以…)
固国(不以…)
威天下(不以…)
治国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施行“仁政”
(反面论证)
(对比论证)
排比
类比论证
道理论证
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则“战必胜”。
第四段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论述的?怎样论述?作者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来证明论点?
这篇短文一开始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
然后用概括性很强的两个战例加以证明,突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接着作者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
国,从而全面体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
章更具有普遍意义。
这篇短文,作者的真正目的不是谈论战争,而是借战争论述实行“仁政”的重要性,阐明人和在治国中的重要性。
1、大量使用结构整齐的骈句,以排比的修辞写来使文章一气呵成,气势雄浑。
如 :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
也,米粟非不多也; (双重否定式排比)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层进式排比)
2、对比、对偶等修辞巧妙配合。
如: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3、笔带锋芒,语言犀利、手法多样、论证严密。
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进攻:小城环而攻之不胜天时不如地利
防御:城高兵利粮足不守 地利不如人和
战例
(论据)
道理
(类推)
域民
固国
威天下
治国需要“人和”
论证
结论:
得道多助——天下顺之
失道寡助——天下畔之



战争需要“人和”
对比:“人和”实质
君子有不战,战必胜
郭  
古义:外城 七里之郭   
今义:姓氏
池  
古义:护城河 池非不深也
今义:池塘
去  
古义:离开 委而去之
今义:到……去
1、古今异义:
亲戚 
古义:内亲外戚 亲戚畔之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委 
古义:放弃 委而去之 
今义:委任
域 
古义:界限,限制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今义:地域
是 
古义:这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今义:判断动词
环:
名词作状语 ,围着。
域:
名词用作动词 ,限制。
固: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巩固。
威:
形容词用作动词,震慑、征服 。
2、词类活用:
1、背诵课文,以文中你感受最深的语句为话题,发表简单的演讲。
2、课外阅读或收集孟子的有关故事与语录。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两章
    
畎( )亩 :
傅说( )
曾( )益:
胶鬲( )
拂( )士:
拂( )乱:
quǎn
田地 。
yuè
zēnɡ
ɡé

拂,通“弼”,辅佐君主的贤士。

违反,阻挠。
读准下列字音,理解词义:
曾,通增”,增加。
舜/发于/ 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 举于/ 版筑之间,胶鬲(gé)/ 举于/ 鱼盐之中,管夷吾/ 举于/ 士,孙叔敖 / 举于/海,百里奚/ 举于/ 市,故/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 其/体肤,空乏/ 其身,行/拂(fú) 乱/ 其所为,所以/动心/ 忍性,曾(zēng)益/ 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发:起,被任用
于:从
畎亩:田间、田地
举:被举用、被选拔
版筑:筑墙的时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
鱼盐:贩卖鱼和盐
士:狱官
市:集市
海:在海边隐居
翻译:舜从田野中发迹,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举用的,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得到任用的,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举用,百里奚是从市井之间被举用的。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身体挨饿,使他的身体受到贫困之苦,使他的所作所为颠倒错乱。通过这些(方式)来使他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降:下达,降临
是:这样
必:一定
苦:使……痛苦
劳:使……劳累
饿:使……饥饿
空乏:使……资财贫乏
所以:用这种方式来
动:使……惊动
忍:使……坚韧
曾益:增加。曾,通“增”,益,增加(延年益寿)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而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外部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和外来入侵者,这个国家往往会导致灭亡。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使人生存发展,而沉迷安乐使人萎靡死亡。
恒:常常
过:犯错误
困:忧困
衡: 通“横”梗塞,不顺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征:显露
色:脸色
喻: 明白、了解
入:在国内
拂:同“弼”,辅佐
出:在国外
外患:外敌入侵
亡:灭亡(逃亡、丢失 / 无)
然后:这样以后
1、第1自然段列举的六位由卑微到圣贤的人他们是谁?想一想作者这样写的作用?
这六人是:舜 、傅说、 胶鬲 、管夷吾 、孙叔敖 、百里奚 。
作用:列举了六位由卑微到显贵的历史人物,证明担负重任的人,事先必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为下文将要证明到的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提供了事实根据。
2、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论证的?
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一段
六个人
共同的特点
1、出身都卑微
种田、筑墙的、贩卖鱼盐的、犯人、隐居者、奴隶
2、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
3、后来都被统治者委以重任,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列举事例
推断
归纳
结论思想、生活、行为
艰苦的磨练
第二段
常常处在困境,
才能不断奋发。
常常没有忧患,
往往遭至灭亡。
经受磨炼的益处
个人
国家
列 举 六 位 名 人 事 例(个别)
第二段
担当重任必先经过一番磨练(一般)
身处逆境须努力奋发
国无忧患易灭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一段
(个人)
(国家)
(中心论点)
(正面)
(反面)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1)曾益其所不能 __通___ 2)入则无法家拂士 __通___ 3)困于心,衡于虑 __通___






增加
辅弼
受阻
1、通假字:
2、词类活用:
劳(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其筋骨。
饿(使......饥饿) 其体肤。
空乏(使......穷困缺乏)其身。
所以动(使……惊动)心忍性(使......坚韧)
行拂乱(使......受到阻挠)其所为。
人恒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


国恒亡
则有去国怀乡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舜发于畎亩之中
野芳发而幽香
征于色,发于声
发闾左谪戍渔阳
----国家
----国都
----国防
----兴起,被任用
---- (花)开放
----表露,表现
----征发
3、一词多义: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8《孟子》二章同步练习
荆门市京山县石龙中学:陈光荣
一、文学常识填空:
1、孟子,名 。 时期 学派的代表人物。
2、《孟子》是一部记录 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南宋朱熹将《孟子》、 、 、 并称为“四书”。www-2-1-cnjy-com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 ,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子 的人才观。2-1-c-n-j-y
二、解释一词多义:
道:1、会天大雨,道不通( )2、得道者多助( ) 3、伐无道,诛暴秦( )
固: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
池: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池非不深也( )
国: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2、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
三、解释加点词:
1、环而攻之而不胜( )( )2、夫环而攻之( )
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 4、兵革非不坚利也( )
5、委而去之( )( ) 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7、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8、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 )
9、所以动心忍性( )( )10、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1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12、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
13、空乏其身 ( ) 14、舜发于畎亩之中( )
15、苦其心志( ) 16人恒过( )
四、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入则无法家拂士 通 意思是:
2、困于心衡于虑 通 意思是:
3、曾益其所不能 通 意思是:
五、翻译下面句子:
1、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六、阅读训练:
阅读《〈孟子〉二章》,完成下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1教育网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21cnjy.com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文的中心论点是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中得“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的实质是“ ”,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 。21·cn·jy·com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
“ ”。 短文先从正面论述_________________,再列举六位从卑微贫穷而成为圣君贤相的典型事例后,从理论上归纳了逆境对个人成才的重要性,接着又从反面论述______________,并由个人的成才规律推及到国家的兴亡,在基础上顾理成章地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
5、选出下列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困于心 苛政猛于虎也
B.苦其心志 帝感其诚
C.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肉食者谋之
D.舜发于畎亩之中 何陋之有
6、选出下列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上使外将兵
B.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在乎山水之间也
C.人恒过,然后能改 还过岳殿东
D.征于色,发于声 野芳发而幽香
7、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
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
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www.21-cn-jy.com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2·1·c·n·j·y
8、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文。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翻译:
(2)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翻译:
参考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同步练习答案:
一、1、轲 战国 儒家
二、解释一词多义:
道:道路 仁政 道义 固:巩固 固执,顽固
池:池塘 护城河 国:国防 国都
三、解释加点词:
1、围攻 表转折 2、发语词 3、这 4、泛指武器装备5、委:放弃;去:离开
6、限制 凭借7、震慑 8、少 “畔”同“叛”,意义:背叛。9、使……坚韧
10、奋起,有所作为 11、被举用,被选拔12、在外面,指国外13、使。。。。。。资财贫乏
14、指被任用 15、使……苦 16、名词作动词 犯过错
四、1、拂通弼,辅弼 2、衡通横,梗塞,不顺 3、曾能增,增加
五、翻译下面句子:
1、所以说,管理百姓(限制老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
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2、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
3、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必将导致灭亡。
六、阅读训练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得道” “天下顺之”
3、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B
6、B
7、C
(2)用天下归顺的力量,去攻打连父母兄弟都要背叛的国君。所以施行仁政的国君不打仗则已,如果打仗就一定能取得胜利。【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在)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大臣和能够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在的忧患,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8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8《孟子》二章教案
荆门市京山县石龙中学:陈光荣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学习两篇短论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及条分缕析、环环相扣的论说语言特色。
4、背诵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教学重点:学习两篇短论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及条分缕析、环环相扣的论说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的时代意义。正确认识“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教学时间:3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解题:
孟子及《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 ( 21世纪教育网 )的重要代表人物。 21教育网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 ( http: / / www.21cnjy.com )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仁政、王道)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是儒家经典之一。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孟子》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其中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1·cn·jy·com
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写作背景简介: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 ( http: / / www.21cnjy.com )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三、听读课文,注意句子的朗读节奏和语气。
四、文意疏通:
(一)教师范读: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学生理解重点字词:
得:实行 道:仁政 寡:少 天时:有利的天气 地利:有利的地势
人和: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2、学生借助注释翻译:
翻译: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www.21-cn-jy.com
3、整体感知:
(1)本文提出了什么观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由观点看,决定战争胜负的要素有哪些?
天时、地利、人和。
(3)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
人和
(二)指名学生读第二段: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
1、学生理解重点字词:
之:的 城:外城 郭:内城 环:围 而:表顺承 之:小城
而:表转接,可是 夫:发语词 而:表顺承 者:指“得天时”这种情况。
矣:语气助词,表肯定。 然而:虽然这样,但是。 是:这 也:表判断
2、学生借助注释翻译:
翻译:(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 ( 21世纪教育网 )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3、整体感知:
第二段是从什么角度来论述的 怎样论述?作者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来证明论点?
从进攻一方的失利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 http: / / www.21cnjy.com )。 城小难守,攻城者攻势强大(环而攻之),“而不胜”说明攻方失败,守方凭借地利取胜,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运用了事例论证。
五、作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略)
二、疏通文意:
(一)全班齐读第三段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1、学生理解重点字词:
城:城墙 也:表判断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胄。
坚:坚固 锐:锐利 委:放弃 去:离开 之:城郭 是:这
2、学生借助注释翻译:
翻译: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深呀,武器装备也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2·1·c·n·j·y
3、整体感知:
第三段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论述的?怎样论述?作者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来证明论点?
从防御一方的失利论证“地利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如人和”。 以守城为例,守城条件优越(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黍多)但“委而去之”,结果失败。证明了“地利不如人和”,同样也是运用了事例论证。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二)男生齐读第四段: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不以山溪之险,威 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 ,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www-2-1-cnjy-com
1、学生理解重点字词:
故:所以 域:限制、管理 以:凭借 封:划定 之:的 界:界限
固:使。。。。。。巩固 以:凭借 险:险要 威:震慑 兵革之利:武力的强大
得道者:施行仁政的君主 之:到 至: ( http: / / www.21cnjy.com )极点 亲戚:内外亲属 畔:通“叛” 背叛 之:代“失道者” 顺:归顺 以:凭借 之:连接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君子:施行仁政的君主。 有:或者
2、学生借助注释翻译:
翻译: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 ( http: / / www.21cnjy.com )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要,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
3、整体感知:
第四段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论述的?怎样论述?作者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来证明论点?
第四段由战争推论到治国,进一步论证“人和”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重要,最后得出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强调“施仁政”的重要性。通过道理论证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则“战必胜”。 2-1-c-n-j-y
三、课堂总结:
这篇短文一开始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
然后用概括性很强的两个战例加以证明,突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接着作者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 ( 21世纪教育网 )具有普遍意义。
这篇短文,作者的真正目的不是谈论战争,而是借战争论述实行“仁政”的重要性,阐明人和在治国中的重要性。21cnjy.com
四、写作特色:
1、大量使用结构整齐的骈句,以排比的修辞写来使文章一气呵成,气势雄浑。
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 http: / / www.21cnjy.com )兵革非不坚利 也,米粟非不多也; (双重否定式排比)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层进式排比)
2、对比、对偶等修辞巧妙配合。
如: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3、笔带锋芒,语言犀利、手法多样、论证严密。
五、板书设计:(见课件)
六、文言积累:
1、古今异义:
郭  
古义:外城 七里之郭   
今义:姓氏
池  
古义:护城河 池非不深也
今义:池塘
去  
古义:离开 委而去之
今义:到……去
亲戚 
古义:内亲外戚 亲戚畔之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委 
古义:放弃 委而去之 
今义:委任
域 
古义:界限,限制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今义:地域
是 
古义:这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今义:判断动词
2、词类活用:
环:
名词作状语 ,围着。
域:
名词用作动词 ,限制。
固: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巩固。
威:
形容词用作动词,震慑、征服 。
七、作业:
1、背诵课文,以文中你感受最深的语句为话题,发表简单的演讲。
2、课外阅读或收集孟子的有关故事与语录。
第三课时
一、预习检测:读准下列字音,理解词义:
畎(quǎn)亩 :田地 。
傅说(yuè)
曾(zēnɡ)益:曾,通增”,增加。
胶鬲(ɡé)
拂(bì )士:拂,通“弼”,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fú)乱: 违反,阻挠。
二、听读课文:注意朗读的语气和节奏。
三、疏通文意:
(一)男生齐读第一段: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 ( 21世纪教育网 )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学生理解重点字词:
发:起,被任用 于:从 畎亩:田间、田地 举:被举用、被选拔
版筑:筑墙的时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
鱼盐:贩卖鱼和盐 士:狱官 海:在海边隐居 市:集市
降:下达,降临 是:这样 必:一定 苦:使……痛苦
劳:使……劳累 饿:使……饥饿 空乏:使……资财贫乏
所以:用这种方式来 动:使……惊动 忍:使……坚韧
曾益:增加。曾,通“增”,益,增加(延年益寿)
2、学生借助注释翻译:
翻译:舜从田野中发迹,傅说从筑墙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泥水匠中被举用的,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得到任用的,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举用,百里奚是从市井之间被举用的。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身体挨饿,使他的身体受到贫困之苦,使他的所作所为颠倒错乱。通过这些(方式)来使他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二)女生齐读第二段: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1·世纪*教育网
1、学生理解重点字词:
恒:常常 过:犯错误 困:忧困 衡:“横”梗塞,不顺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征:显露 色:脸色 喻: 明白、了解
入:在国内 拂:同“弼”,辅佐 出:在国外 外患:外敌入侵
亡:灭亡(逃亡、丢失 / 无) 然后:这样以后
2、学生借助注释翻译:
翻译: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 ( http: / / www.21cnjy.com )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而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外部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和外来入侵者,这个国家往往会导致灭亡。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使人生存发展,而沉迷安乐使人萎靡死亡。  21*cnjy*com
四、整体感知:
1、第1自然段列举的六位由卑微到圣贤的人他们是谁?想一想作者这样写的作用?
这六人是:舜 、傅说、 胶鬲 、管夷吾 、孙叔敖 、百里奚 。
作用:列举了六位由卑微到显贵的历史人物 ( http: / / www.21cnjy.com ),证明担负重任的人,事先必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为下文将要证明到的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提供了事实根据。
2、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论证的?
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一段作者列举了历史上的六个人,指出他们的共同点:
(1)出身都卑微 :种田、筑墙的、贩卖鱼盐的、犯人、隐居者、奴隶 。
(2)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
(3)后来都被统治者委以重任,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通过事例论证:揭示了人才都要经过艰苦磨练的道理。
第二段,作者先从正面讲人必须经过挫 ( http: / / www.21cnjy.com )折、困苦,才能有所长进和有所作为;再由个人推论到治理国家,从反面进一步证明艰苦磨练的必要性,最后顺理成章的得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来源:21cnj*y.co*m】
五、板书设计:(见课件)
六、文言积累:
1、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 曾 通 增 :增加
(2)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 通 弼 :辅佐
(3)困于心,衡于虑 衡 通 横 :受阻
2、词类活用:
劳(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其筋骨。
饿(使......饥饿) 其体肤。
空乏(使......穷困缺乏)其身。
所以动(使……惊动)心忍性(使......坚韧)
行拂乱(使......受到阻挠)其所为。
人恒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
3、一词多义:
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兴起,被任用
野芳发而幽香: 发(花)开放
征于色,发于声 发:表露,表现
发闾左谪戍渔阳 发:征发
国恒亡 国:国家
则有去国怀乡 国:国都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国:国防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8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5 页 (共 6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8《孟子二章》导学案
荆门市京山县石龙中学:陈光荣
导学目标:
1.学习两篇文章的论证方法及论说语言特色。
2. 正确理解并认识“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益。21·世纪*教育网
3.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导学重点:
1.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
2.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导学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自主预习
1、这两篇文章都出自于____ ( http: / / www.21cnjy.com )_____________。作者孟子,名__________,是战国时期著名的________家,_______家。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是继_______ 以后_______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 ____________ ,有________之称。2-1-c-n-j-y
2、《孟子》 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叙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 ( 21世纪教育网 )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
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二、整体感知: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中心论点提出来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使用什么论证方法?
3、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后面的内容?
三、拓展延伸:
对于”人和“得道”,你是如何认识的?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第二课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自主预习: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_______(2)人恒过然后能改 过:_________
2.解释加点字并翻译下面的语句。
(1)饿其体肤 饿:_________________
翻译:
(2)行拂乱其所为 拂乱:________________
翻译:
3.阅读第②段,说出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4、请结合短文简析:多难为何能兴邦?
5、本文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其中,思想上要_____
身体上  ___________,行为上要______ 。(用原文回答)
二、理清文脉,把握文意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2、本文第一段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文中哪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
3、从行文上看,文章中哪句话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4、文章第三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5、比较《孟子二章》在论证方面的不同。
三、拓展延伸: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请查找相关资 ( 21世纪教育网 )料,补充一些例子。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哪些名句与此句意思相同?请说出两句。
四、文本感悟:
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参考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1、《孟子》,轲,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儒,孔孟,亚圣
4、(1)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要,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21cnjy.com
(2)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3)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父母兄弟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21·cn·jy·com
(4)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二、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论证的主要特点是采取“总——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分别用事例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再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www.21-cn-jy.com
3、因为孟子就是以‘仁爱’的观念为主,虽然得到了论证但是还是要把自己的观念写一下,而且后面的内容也是与前文的内容的补充,最后再次亮出观点。2·1·c·n·j·y
三、道即仁义,在古代指君王实行仁政,争取民心,现代普遍指一个人乐善好施,胸怀宽广,乐于助人,从而获得很多人的肯定,支持和帮助。【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
1(1)起,指被任用(2)犯错误(或:犯过失)
2.答案:(1)使他经受饥饿(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苦)。(或: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身体消瘦)(2)使他做事不顺。(或:所行不顺,使所做的事颠倒错乱。/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不顺利。/所行不顺,使他的经历总是不顺畅如意)  21*cnjy*com
3.答案:无法家拂士,无敌国外患。
4、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民 ( http: / / www.21cnjy.com )族,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受一些考脸。当我们遭受灾难之日,也是对国家、民族“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磨砺之时。挫折可以使我们团结一心,风雨同舟;灾难能使我们民族的斗志受到激发,凝聚力大大增强,那种战无不胜的民族精神和力量也会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刻强有力地凸显出来。这样就能使我们的国家战胜任何困难,更好地走向兴旺和繁荣。【来源:21cnj*y.co*m】
5、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二、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是为了说明逆境(困 ( http: / / www.21cnjy.com )境)对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选好人才尚且如此,推而广之治理国家更应如此。“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 【出处:21教育名师】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4.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至灭亡。即精神上的溃灭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在论证方法上则运用正反论证,一反一正,为推断出中心论点打下基础。www-2-1-cnjy-com
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将中心论 ( http: / / www.21cnjy.com )点置于开头,先用概括性很强的事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论,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将中心论点置于最后,先论证“生于忧患”后论证“死于安乐”。论证“生于忧患”,是全文的重点,方法是先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论证“死于安乐”,只有“入则无法家拂士……国恒亡”一句,这是历史上大量亡国事实的高度概括。【版权所有:21教育】
三、
1、(1)司马迁受宫刑而作《史记》。
(2)欧阳修两岁丧父,笃而成才。
(3)爱迪生小时候一边卖报一边作化学试验。有一次,不慎在火车上引起了火,被车长打聋了一只耳朵。由于他的刻苦努力,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家。21教育网
(4)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白成带领义军打进北京城,志得意满,终致失败,这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真实写照。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1)没有伟大的意志力,就没有雄才大略。——巴尔扎克
(2)困难越大,战胜困难就越荣耀——莫里哀
(3)天空黑暗到一定程度,星辰就会熠熠生辉——查尔斯 比亚德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8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