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16 20:06: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评价春秋争霸战争的影响
消极
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和痛苦
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有利于实现局部统一,促进各民族间的民族交融;
导入新课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学习目标
1.时空观念 历史解释:
识记战国七雄,理解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2.史料实证 唯物史观: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及作用,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3.家国情怀:知道都江堰的修建概况、构成、功能和意义,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2、七国形成
三家分晋:
齐 (田氏代齐)
春秋原有的国家:
3、七雄 :
4、主要战役
齐、楚、秦、燕、赵、韩、魏
东、南、西、北、上、下、中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赵、魏、 韩
楚、秦、燕
一、战国七雄



齐 楚 秦 燕 赵 魏 韩
东 南 西 北 在 中 间




战国七雄













三 家 分 晋

田氏代齐




赵联合韩﹑魏灭掉智氏,晋国公室名存实亡。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赵﹑魏、韩为诸侯。
公元前376年,赵﹑魏、韩瓜分了晋国公室。
田氏代齐:公元前386年田氏取代齐国姜姓吕氏成为齐侯
桂陵之战
魏围攻赵都邯郸,赵向齐求救。齐王命孙膑率军援救。
孙膑认为魏国布下重兵攻打邯郸,国内空虚,于是率军围攻魏都大梁,使魏将庞涓赶回应战。孙膑却在桂陵伏袭,打败魏军,并生擒庞涓。
围魏救赵



桂陵
救命啊!
孙膑
魏国又派庞涓带兵10万迎战。孙膑主动后撤,第一天,在撤出营地留下的军灶,足够10万人吃饭用;第二天留下的军灶只5万人吃饭用,第三天只够3万人吃饭用。
庞涓察看军灶变化,以为齐军大量逃亡。于是,他轻敌猛进,追到马陵,中了圈套。魏军主力被歼灭,庞涓拔剑自刎。
马陵之战
减灶计


长平之战
我离间!
白起
廉颇
我坚守不出!你能奈何?
赵王
赵括取代廉颇!
赵括
我天下无敌!
纸上谈兵!
赵括
公元前260年
长平之战
赵将廉颇考虑到秦远道来攻欲速战的情况,就采用坚壁高垒等到秦军疲困的时候,再反击的策略。廉颇坚守三个月不出击,秦军不能进。赵孝成王多次派人责让廉颇出战,范雎又派人用重金到赵国行反间计,称秦军只怕赵括,廉颇容易对付,他将要降秦了。赵王中秦计,于是派赵括代替廉颇为将。赵括是赵奢的儿子,兵书是读了一些,但丝毫没有实战经验,是位只会纸上谈兵的人。赵王要任他为将时,赵括的母亲不同意,赵王不听。赵括母亲要赵王保证其子失败后,不牵连她。赵王也同意了。
赵括取代廉颇后,全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针。秦国听到赵括已代替廉颇,于是暗中任命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下令军中绝对保密。赵括到后,改守为攻,全线出击。秦将白起兵分二路,一方面假装溃败引诱赵军深入,一方面切断赵军退路,使赵军粮道断绝,被困在长平。赵括战死,四十余万降军被全部活埋。长平之战使赵国国力大衰。
纸上谈兵
战国时期铜戈
(河南省新郑县出土)
战国时期的兵器
战国时期各国之间战争不断 随着经济的发展青铜兵器得到改进
靴形铜钺[yuè]
(广西壮族自治区平乐县银山岭出土)
秦国青铜长剑(骑兵使用 最长达三米)
龙凤云纹皮盾
长杆三戈铜戟[jǐ](湖北省随县出土)
青铜箭镞[zú]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PPT-完美版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PPT-完美版
用锻造法生产的战国环柄铁刀
燕国钢剑
  随着冶炼技术的提高,春秋晚期到战国时代,铁兵器开始应用。
河北易县燕下都出土的战国铁矛
战国时期铁兜鍪[móu]
(湖北铜绿山出土)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PPT-完美版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PPT-完美版
战国战车(复原模型)
战国武士复原图
步兵和骑兵逐渐取代车兵,成为主要兵种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PPT-完美版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PPT-完美版
经济:
“民不肯尽力于公田。”--《公羊传》
“唯莠(野草)骄之”、“唯莠桀桀”--《诗经.齐风》
齐国田氏向民众征赋税使小斗,把粮食贷给民众用大斗;
晋国韩氏、魏氏、赵氏扩大地亩,而不增税额。奴隶们纷
纷从公室逃往私门,“归之如流水”。
政治:
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
井田制走向瓦解,土地私有化
战国时期社会变化


战国时期的特点
乱--战争,变—变法
战国的历史,就是这七个诸侯国不断进行兼并战争、比拼国力的历史。而历史就在长平之战这里开始转折,统一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秦国势如破竹,统一六国已经指日可待。
——《中国通史·第一卷》
各诸侯国的势力此消彼长,秦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造成威胁。
战争结果
战国七雄
战国战争的性质:
兼并战争,逐渐带有统一的性质
商鞅,又称卫鞅,公孙鞅。年轻时好刑名之学,熟悉变法理论和实践,听说秦孝公求贤若渴,于是他发奋图强,投奔秦国,得到秦孝公的赏识,开始推行变法。期间率军大破魏军,因功受封于商,所以又称商鞅。
商鞅
(约公元前390~前338年)
法家思想
二、商鞅变法
铁制农具
牛耕
1、背景
②秦国落后挨打,秦孝公决心变法图强,发布求贤令
①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标志;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PPT-完美版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PPT-完美版
商鞅变法
社会大变革时代的到来
求贤令
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宾客郡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史记·秦本纪》
变法运动
富国强兵
商鞅变法
前356年
假如你是当时的地主,你对商鞅变法是支持还是反对?说出你的理由。
假如你是当时的农民,你对商鞅变法是支持还是反对?说出你的理由。
假如你是当时的士兵,你对商鞅变法是支持还是反对?说出你的理由。
假如你是当时的贵族,你对商鞅变法是支持还是反对?说出你的理由。
假如你是当时的国君,你对商鞅变法是支持还是反对?说出你的理由。
角色扮演: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2.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土地。
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军事
政治
经济
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成为战国
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影响和意义
3.统一度量衡
富国
强兵
集权
百 姓
商鞅
立木为信
舌战群臣
旧贵族
改革派
秦孝公
材料研读: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 秦策一》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样推行改革的?
排除阻力、厉行法治、
赏罚分明、诚实守信
《史记》记载,公元前338年,秦孝公病逝,太子即位,即秦惠文王。同年,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请大家议一议,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商鞅被处死,说明了守旧势力的猖狂和统治者的昏庸。
结论:成功。
理由:商鞅虽死,但经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盛的封建国家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
1.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
2.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
3.商鞅本人敢于同旧势力斗争的精神;
4.广大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变革是曲折的,充满阻力的,但历史向前发展必须变革。
青年一代必须从小就树立勇于变革、积极实践的精神,才能与时俱进,顺应时代。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你有什么启发?
鱼嘴
飞沙堰
宝瓶口
公元前256年
秦国蜀郡郡守李冰父子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修建时间
国家
主持修建者
功能
影响
都江堰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战国时期、公元前256年
秦国
蜀郡太守李冰
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量农田,使成都平原获得“天府之国”的美称。
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都江堰建成后,“水旱从人,不
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都江堰的建成对周边
地区的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解决了岷江的洪涝灾害,
给成都平原带来了肥沃
的土壤和好的灌溉条件,
使得成都平原农业发达,
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
1、战国时期有这样一户人家:老大因作战有功获得了爵位,老二在家勤于耕作免除了徭役,老三则被国君派往县城任官吏。据此判断这户人家最有可能生活在(  )
A.管仲改革之时 B.周平王东迁之际
C.商鞅变法之后 D.晋文公称霸中原之前
C
课堂练习
3.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富强。”这段材料不能说明( )
A.秦孝公重用商鞅
B.商鞅变法加快了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C.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民强
D.商鞅变法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4.中国封建社会历时两千多年,以下哪次变革曾颁布法令: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战,建立县制……,推动了本国封建制度的确立?( )
A.商鞅变法 B.秦始皇改制
C.汉武帝罢黜百家 D.孝文帝改革
B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