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同步练习(含解析)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同步练习(含解析)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16 18:54: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基础过关练 
知识点一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1.明太祖朱元璋在与群臣分享治国体会时,曾因政务过多发出了“百僚未起朕已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三丈犹拥被”的感慨。引发这一“感慨”的制度性原因是(  )
A.丞相的废除 B.锦衣卫的设立
C.内阁的设立 D.军机处的设置
2.有学者认为,明朝时期皇权弱化时,内阁的作用可能被凸显;相反,皇权强化时,内阁作为附庸的表现可能更为突出。这表明明朝内阁(  )
A.成为法定中央决策中枢
B.意在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C.受到司礼监的严重制约
D.本质上服务于专制皇权
3.《明史·职官志》记载:“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参知政事。十三年正月,诛宰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其官属尽革,唯存中书舍人。”明太祖这样做的目的是(  )
A.强化君主专制 B.维护国家统一
C.提高行政效率 D.实现制衡
4.明代内阁调帖之权,即章奏由内阁拟定意见,粘附于章奏上送批。不经过内阁调帖,司礼监无擅自批红的权力,否则即使司礼监擅权而为,也会遭到内阁的封驳。这说明明代(  )
A.中枢体制运作的理性化
B.内阁一定程度上限制皇权
C.内阁掌握了政务决策权
D.内阁控制了司礼监的运作
知识点二 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5.明朝前期,明政府派郑和七下西洋“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当时船队远航的规模、资金、装备、技术等都领先世界、享誉海外,后期明政府中止了郑和远洋航行。导致“下西洋”政策变化的因素是(  )
A.明政府严禁海外贸易
B.倭寇骚扰东南部沿海
C.明政府财政负担沉重
D.欧洲殖民者活动猖獗
6.明朝人谢杰认为,“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明中后期,私人海外贸易合法化后,倭患问题基本解决。这说明倭患问题(  )
A.由国内贸易引发 B.与海禁政策相关
C.靠商人自发解决 D.因西葡殖民引起
知识点三 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7.1571年蒙古鞑靼首领俺答汗被明朝册封为“顺义王”,明穆宗给俺答汗下诏说:“朕惟天地以好生德……视华夷为一家,恒欲其并生并育于宇内也。”由此可知,明朝中期民族政策(  )
A.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B.消除了民族差异
C.开拓了明王朝的版图
D.首创了册封制度
8.1644年3月19日,大顺军从正阳门、德胜门入,经承天门步入内殿。大臣皆已逃散,崇祯带着太监王承恩上煤山瞭望,最后自缢景山,史称甲申之变。这一变局表明(  )
A.清朝结束了明朝统治
B.瓦剌南下终结了明朝
C.多尔衮打败了李自成
D.明朝被农民起义推翻
[答题区]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拓展培优练 
1.[2023·江苏南京高一期末]在历代帝王中,明太祖朱元璋存世画像较多,大致分为一正一异两种面孔(见如图),十分奇特。多数人倾向于正像为朱元璋本人,乃宫廷画师所绘,但对异相的记载(认为朱元璋长有“龙须”“奇骨”的非凡样貌)也见于官方文件。对此解释最合理的是(  )
A.相貌解读暗合政治需要
B.宫廷画师的刻意美化
C.官方文书揭露事实真相
D.内阁首辅的恶意诋毁
2.[2023·广东惠州高一期末]有学者指出,明朝皇帝的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君主如主动下手诏处理政事,必须送内阁“商榷可否”,内阁如不同意,便可将手诏“封还”,拒绝拟旨。这一观点体现了明代(  )
A.皇权受运行机制的制约
B.内阁成为中央决策机构
C.封建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D.中央权力制衡机制完善
3.[2023·安徽阜阳高一检测]明朝中期,宦官由“止可供洒扫”逐渐走向政治前台,不仅获得了协助皇帝批阅奏章的权力,还掌握了东厂和锦衣卫等特务机构的控制权,以致诞生了如刘瑾、魏忠贤等权倾朝野的大宦官。这些现象的出现(  )
A.反映了明朝皇权逐渐被架空
B.表明中央决策机制出现了质变
C.直接导致了大明王朝的灭亡
D.源于封建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4.[2023·甘肃武威高一期末]“揭帖”原为明仁宗特许近臣密陈朝政得失的公文,后演变为内阁专享的密奏文书,故称“密揭”。密揭作为内阁与皇帝沟通的主要方式,直接影响着最高决策的形成。这一变化反映了,明代(  )
A.内阁宰相地位确立起来
B.君主专制受到削弱
C.行政决策体现民主原则
D.内阁参政地位提高
5.[2023·江苏盐城高一联考]“明永乐朝的海上活动,起初主要是为了寻找失踪的惠帝,但演变到后来,却变成宣扬国威和搜求奇珍异宝。搜求的方式不外发动各国进贡,或交易取得。”对材料中的这场“海上活动”表述正确的是(  )
A.首航得到朱元璋的支持
B.最远到达非洲西海岸
C.有利于平息倭寇的骚扰
D.财政负担大未能持续
6.[2023·山东聊城高一检测]明太祖时期,撤销了自唐朝以来就存在的且一直负责海外贸易的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广东广州三个市舶司,后来“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明太祖此举(  )
A.旨在抵御西方殖民侵略
B.完全断绝中外贸易往来
C.解决了倭寇的侵扰问题
D.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7.[2023·河南南阳高一联考]嘉靖三十六年,葡萄牙人借口需要停泊、晾晒货物等,并许诺缴纳租金,“求于近处泊船”,经澳门守澳官王绰代为申请,海道副使汪柏同意,葡萄牙正式入居澳门。此后,葡萄牙人修造炮台,设官置署,筑室建房,进行移民。这反映出(  )
A.明朝政府主权观念淡薄
B.天朝上国思想根深蒂固
C.闭关锁国政策有所松弛
D.中国逐渐融入世界市场
8.[2023·山东菏泽高一期末]1502年,迁徙到保定府的西夏后裔,在寺庙所立西夏文和汉文合璧的经幢铭文中,记录了众多人名,其中也有以鲜卑为姓者多人,如鲜卑丰多仁、鲜卑三鸠、鲜卑由保、鲜卑富成等。民族名称变成姓氏说明(  )
A.民间宗教色彩较浓厚
B.民族间的通婚较普遍
C.民族压迫政策的影响
D.民族之间的深度交融
9.[2023·内蒙古鄂尔多斯高一期末]明代与蒙古抗衡,西北是一条重要战线。在今甘肃西部、青海北部直至新疆东部设立了一系列羁縻卫、所。此外,朝廷还派人入藏招抚,承认元朝对当地僧俗首领所加封的称号。可见,明代(  )
A.理顺了与边疆民族的关系
B.始终与蒙古处于对峙状态
C.实施较为灵活的民族政策
D.坚持中央政权的统治权威
10.[2023·湖南郴州高一期末]从秦末陈胜、吴广到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起义后都出现了一个相似现象:新建王朝总体上都比前一个王朝有所进步,生产力有所提高。由此得出农民起义(  )
A.推动了新王朝政策的调整
B.造成了王朝的姓氏更替
C.建立了先进阶级领导的政权
D.促进了国家的重新统一
[答题区]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11.[2023·河南新乡高一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郑和西航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止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七次,并且越过了赤道。郑和能够进行如此大规模的远航,原因有以下数点:宋元以来海上交通与海外贸易大为发展,海外地理知识日渐丰富;明朝经济经过洪武年间的恢复和发展,为海外航行创造了物质条件;明太祖时国家初建,明成祖时则开始将目光转向海外,要求扩大对外关系,以远播声威,招致朝贡。——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教程》
材料二 尽管郑和的远航显示了水师的实力,但明朝的中国海疆还是逐渐发生了防卫问题。到16世纪,官方封禁海上外贸之际正是由日本、葡萄牙、荷兰、中国的商人与探险家构成的东亚海上共同体兴起之时。比如在理论上,与菲律宾的交往限于福州,与印度尼西亚的往来则限于广州。此外,比如日本使团10年不得超过1次,共两艘船,中国沿海的公开的和秘密的贸易一直存在。特别是在官方封禁了他们对利益的追求时,商人常常转为走私者。——摘编自[美]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郑和下西洋的有利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历史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中后期我国海疆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影响。
12.[2023·山西长治高一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学家许倬云在论述明代时,突出了它的“专制皇权”特性,作者首先肯定了朱元璋的历史功绩;但随后,作者又对朱明王朝进行了毫不客气的批评:“明代虽然自居为汉、唐帝国的复兴,却没有汉、唐那样天下帝国的气度……明代固然恢复了中国人自己的统治,却丧失了天下国家的包容和气度,也没有消除征服王朝留下的专制统治。”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基础过关练
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百僚未起朕已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三丈犹拥被”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明太祖朱元璋为加强君主专制而废除丞相制度,因此自己要直接承担繁重的行政事务,所发“感慨”的制度性原因就是丞相制的废除,A项正确;设立锦衣卫是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之一,与引发“感慨”的制度性原因无关,排除B项;内阁设立于明成祖时期,与明太祖无关,排除C项;军机处设置于清朝,排除D项。故选A项。
2.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内阁作用和地位的变化取决于皇权的强弱,表明明朝内阁始终服务于专制皇权,D项正确;明朝的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者决策机构,而是给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排除A项;明朝废除宰相后设立了内阁,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明朝内阁和司礼监的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3.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诛宰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可知是指朱元璋杀掉宰相胡惟庸,并由此废除宰相制度,这加强了君主专制,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朱元璋对皇权与相权的处理,并未说明其巩固统一的措施,排除B项;宰相的废除,使皇帝需要直接负责领导六部,这成倍地增加了皇帝的工作压力,会降低行政效率,排除C项;朱元璋对宰相的废除,目的就是为了加强皇帝的权力,从而减少制约皇权的因素,与实现制衡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4.答案:A
解析:内阁有票拟权,司礼监可以替皇帝批红,先票拟,再批红,这是行政程序运作的过程,材料表明这一过程得到遵循,体现了中枢体制运作的理性化,A项正确;内阁是为皇权服务的,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不能制约皇权,排除B项;内阁掌握政务决策权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内阁控制了司礼监”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当时船队远航的规模、资金、装备、技术等都领先世界、享誉海外,后期明政府中止了郑和远洋航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是政治目的,是国家花费大量资金去做的,导致财政负担日益沉重,无力承担,因此后期中止了这种航行活动,C项正确;A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倭寇,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欧洲殖民者活动,排除D项。故选C项。
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可知,倭寇的出现主要是因为海禁政策的实施,而明中后期,私人海外贸易合法化后,倭患问题基本解决,B项正确;明倭患问题与海禁政策相关,与国内贸易无关,排除A项;解决明倭患问题与政府政策有关,不是靠商人自发解决,也不是因西葡殖民引起,排除C、D两项。故选B项。
7.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穆宗册封鞑靼首领,强调“华夏为一家”,希望各族长期“并生并育”等,反映出明朝中期的民族政策比较开明,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A项正确;“消除了民族差异”的说法太绝对,也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王朝疆域版图有所扩大,排除C项;中国古代的册封少数民族首领的制度并非明朝首创,排除D项。故选A项。
8.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攻陷北京,推翻明朝统治,D项正确;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推翻了明朝统治,不是清朝,排除A项;瓦剌大军南下进攻京城,于谦领导京都保卫战,排除B项;吴三桂和多尔衮在山海关一片击败李自成起义军,李自成仓皇带领起义军逃离了北京,排除C项。故选D项。
拓展培优练
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关于明太祖朱元璋存世画像,无论是“正像为朱元璋”还是“异相”的朱元璋都是符合政治统治的需要,A项正确;宫廷画师的刻意美化与“异相”的朱元璋画像不符,排除B项;官方文书不是都能揭露事实真相,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内阁首辅的态度,得不出内阁首辅的恶意诋毁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2.答案:A
解析:据题意可知,明代的皇帝实际上不能轻易逾越内阁,说明皇权的施行受到内阁的影响,是皇权受到机构机制制约的表现,A项正确;内阁始终不是中央一级的决策机构,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内阁对皇权的制约,不能说明封建君主专制得到强化,排除C项;内阁不是正式机构,不能构成完善的制衡机制,排除D项。故选A项。
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获得了协助皇帝批阅奏章的权力,还掌握了东厂和锦衣卫等特务机构的控制权”可知,明朝罢除了丞相,设立六部,由皇帝统一管辖,封建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大大加重了皇帝的工作强度,皇帝不得不设置殿阁大学士来协助处理,但对这些人皇帝是不信任的,于是让宦官作为耳目来监督官员,同时宦官负责上传下达的工作日益增多,逐渐走上了明代的政治舞台,因此中期出现了宦官掌权的现象,D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决策机制,排除B项;“直接”一词过于夸张,排除C项。故选D项。
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密揭作为内阁与皇帝沟通的主要方式,直接影响着最高决策的形成”可知,密揭原为密陈朝政得失的公文,后演变为内阁专享的密奏文书,成为内阁与皇帝沟通的主要方式,直接影响最高决策的形成,说明内阁在国家政治地位的不断提高,D项正确;宰相制度已经被废除,排除A项;密揭加强了皇帝的权力,排除B项;“行政决策体现民主原则”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5.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该“海上活动”是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不计较经济效益,结果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因此后来未能持续,D项正确;郑和下西洋得到的是明成祖朱棣的支持,而非明太祖朱元璋,排除A项;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排除B项;郑和下西洋与平息倭寇的骚扰无关,戚继光等人的抗倭斗争有利于平息倭寇的骚扰,排除C项。故选D项。
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撤销了自唐朝以来就存在的且一直负责海外贸易的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广东广州三个市舶司”“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明太祖限制对外贸易的措施,这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中明太祖限制海外贸易是为了应对倭寇的侵扰,排除A项;明太祖并未完全断绝中外贸易往来,后来郑和曾七下西洋,排除B项;明太祖并未解决倭寇侵扰问题,明朝中后期倭患愈演愈烈,排除C项。故选D项。
7.答案:A
解析:据题意可知,葡萄牙是逐渐占据了我国的澳门,而在这个过程中澳门的地方官没有进行制止,反而提供了一定的便利,说明明朝时期主权观念淡薄,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明朝政府主权观念淡薄,并不是天朝上国思想根深蒂固,也不能说明中国逐渐融入世界市场,排除B、D两项;材料反映的内容和闭关锁国政策无关,排除C项。故选A项。
8.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少数民族迁徙到中原内陆后产生民族交融,进而出现改变民族的姓氏的现象,D项正确;材料中未说明寺庙属于民间而非政府,排除A项;民族间的通婚较普遍,在材料中无法找到依据,排除B项;少数民族姓氏的改变与民族压迫政策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明朝在今甘肃西部、青海北部直至新疆东部设立了一系列羁縻卫、所。此外,朝廷还派人入藏招抚,承认元朝对当地僧俗首领所加封的称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处理民族关系的问题采用了较为灵活的民族政策,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理顺与边疆的民族关系,排除A项;始终与蒙古处于对峙状态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明朝处理民族关系所采取的措施,坚持中央政权的统治权威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0.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史上,在农民起义后建立的王朝比之前的王朝有所进步,生产力有所提高,说明农民起义推动了新王朝政策的调整,A项正确;农民起义造成了王朝的姓氏更替与材料主旨不符,B项错误;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并没有建立先进阶级领导的政权,C项错误;农民起义促进了国家的重新统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
11.答案:(1)有利条件:宋元以来的造船业、航海技术的进步与海外贸易的发展;明成祖时扩大对外关系,远播声威,招致朝贡的需要。
评价:郑和下西洋打通了从中国到东非的航路,这是人类征服海洋的壮举,加强了中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郑和下西洋后各国遣使来中国进行交流和贸易,对南洋的开发起到了巨大作用,本质上仍属于封建国家的朝贡贸易。
(2)问题:葡萄牙占据澳门,荷兰占据台湾;倭寇及海盗问题严重,商人常常转为走私者。
影响:使中国领土主权遭到破坏;限制了明清时期对外交往和贸易的规模数量;海盗猖獗;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严重影响了东南沿海经济发展及居民的生活。
解析:(1)有利条件:根据材料一“郑和能够进行如此大规模的远航,原因有以下数点:宋元以来海上交通与海外贸易大为发展,海外地理知识日渐丰富,到永乐年间已进入极盛;明太祖时国家初建,明成祖时则开始将目光转向海外,要求扩大对外关系,以远播声威,招致朝贡。”可得出宋元以来的造船业、航海技术的进步与海外贸易的发展;明成祖时扩大对外关系,远播声威,招致朝贡的需要。评价:需要从积极和局限性两个方面作答。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郑和下西洋打通了从中国到东非的航路,这是人类征服海洋的壮举,加强了中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郑和下西洋后各国遣使来中国进行交流和贸易,对南洋的开发起到了巨大作用;局限性根据“明太祖时国家初建,明成祖时则开始将目光转向海外,要求扩大对外关系,以远播声威,招致朝贡”可得出本质上仍属于封建国家的朝贡贸易。(2)问题:根据材料二“但明朝的中国海疆还是逐渐发生了防卫问题”及所学知识,明朝中后期我国海疆面临的主要问题有:葡萄牙占据澳门,荷兰占据台湾。根据材料二“日本使团10年不得超过1次,共两艘船,中国沿海的公开的和秘密的贸易一直存在。特别是在官方封禁了他们对利益的追求时,商人常常转为走私者”可得出倭寇及海盗问题严重,商人常常转为走私者。影响:可从海疆危机使中国领土主权遭到破坏;限制了明清时期对外交往和贸易的规模数量;海盗猖獗;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严重影响了东南沿海经济发展及居民的生活等方面分析作答。
12.答案:观点一:明代的“专制皇权”特性突出。
论述:明代废除了历代以来的宰相制度,六部直接听命于皇帝,皇帝集决策权与行政权于一身,君主专制大大增强。后又设立内阁帮皇帝处理政务,但无法定权力,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中后期皇帝经常不上朝理政,纵容宦官专权。另外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不经正常司法程序,侦缉办案。君臣共治传统破坏无遗,明朝政治日益黑暗。
观点二:明代没有汉唐那般气度,更加保守内敛。
论述:明代开国后,无视宋元以来商业贸易的蓬勃发展趋势,对内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外实行“海禁”,只有朝贡贸易相对繁荣,但不久后也缩减规模。军事上重修万里长城,采取防御战;文化上以八股取士,程朱理学日益僵化。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题型,首先,依据材料从“突出了它的‘专制皇权’特性”提取明代的“专制皇权”特性突出观点;或者依据材料“明代虽然自居为汉、唐帝国的复兴,却没有汉、唐那样天下帝国的气度”从“明代没有汉唐那般气度,更加保守内敛”提取论点。其次,根据观点选取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前者从明朝加强君主专制集权措施回答。后者从明朝经济政策、贸易政策、军事措施以及思想文化角度等视角分析论证,论证时要注意观点明确,论据准确、引用合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