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同步练习(含解析)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同步练习(含解析)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16 18:57: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基础过关练 
知识点一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1.《滇海虞衡志》记载:“乾隆初,陈榕门抚豫,募闽人种红薯,江淮间,食之者将信将疑……今闻遍种于江乡矣。粤海之滨,以种落花生为生涯,彼名地豆,榨油,皆供给于数省。”材料表明(  )
A.经济作物种植普遍盛行
B.沿海地区适合发展农业
C.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D.传统农业增添了新内容
2.18世纪后期,英国使臣马戛尔尼出使中国后,发现“中国的全部土地,只有极少数例外,主要是种植人吃的粮食。……所有耕地从不休耕。”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  )
A.耕地面积的减少 B.人身控制逐渐松弛
C.高产作物的引进 D.人口数量大幅增加
3.清代江南地区从事棉纺织业的家庭“往往家无斗储而被服必极华鲜”“有乡村妇女,簪必金珰,衣必锦绣”。这反映江南地区(  )
A.商人群体实力雄厚 B.生产专业化程度高
C.妇女地位受到重视 D.消费观念发生变化
知识点二 思想领域的变化
4.王阳明认为:“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他主张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不能以孔子的言论作为判断的标准。王阳明的主张(  )
A.削弱了儒学的社会地位
B.倡导经世致用的思想
C.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D.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
5.黄宗羲说:“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顾炎武提出“分权众治”思想。二者都(  )
A.倡导实行民主政治
B.批判君主专制制度
C.推崇责任内阁制
D.维护理学统治地位
知识点三 小说、戏曲与科技
6.明清时期,市民的精神欲求不断膨胀,于是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起来,成了时代文学的主体。这根源于(  )
A.文人地位的下降 B.皇权专制的强化
C.陆王心学的形成 D.商品经济的发展
7.有学者认为,京剧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表征之一,是雅文化在中国文化整体中渐趋衰落的时代变革的产物。相对于昆曲而言,京剧更接近于底层和民间的趣味。由此推知,京剧在晚清取代昆曲成为主流戏曲形式,主要是因为(  )
A.文人品味发生变化
B.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C.京剧艺术发展成熟
D.践行了改土归流的政策
8.历代医书都强调生姜不可多食、久食,但未提及其害处。李时珍天天食之,后在《本草纲目》中写道:“食姜久,积热患目疾,珍屡试有准。”材料反映了李时珍(  )
A.格物明理的人文素养
B.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
C.注重考证的科学精神
D.治国安邦的实践品质
[答题区]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拓展培优练
1.[2023·甘肃金昌高一期末]明清时期,江浙一带的苏、杭、嘉、湖等地区丝织业或棉织业异常发达,其周边的农村则大量种植桑或染料作物,大有改种谷物为经济作物的趋势,有的地方种稻谷者仅占十之三四。这反映出当时(  )
A.经济作物在南方地区广泛种植
B.传统经济结构开始瓦解
C.江浙的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高
D.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2.[2023·江西吉安高一期末]明代中后期,浙江嘉兴府嘉善县,小民以纺纱、卖纱数两以糊口。所有个体家庭的两纱匹布拿到市场之后,便汇成了巨大数额。所以,当时有“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民谚。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A.重农抑商政策瓦解 B.农家副业占据主导地位
C.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D.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3.[2023·四川泸州高一期末]中国传统社会以等级森严著称,士农工商,“士”被尊为四民之首,而“商”则居于四民之末。到明清之际,江南地区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嘉道时期,士商相混的趋势愈演愈甚,“绅商”一词频繁出现。这一变化反映当时(  )
A.资本主义经济日益繁荣
B.重农抑商政策彻底瓦解
C.传统社会观念受到冲击
D.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4.[2023·湖南永州高一期末]以李贽、戴震、颜元、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学者为代表的一批明清思想家,在批判和否定宋明理学纯粹道义论、幸福观的同时,还重构了幸福的内涵,倡导重欲、尚利、贵私的价值取向,形成了全新的均衡幸福观。这种思想的出现(  )
A.动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
B.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映
C.是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
D.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
5.[2023·江苏南京高一联考]王阳明的心学填补了程朱理学的一大漏洞,即天理和人欲似乎是两个不相容的世界。而阳明心学消解了这两个世界的紧张性,将天理与人心直接沟通,心即是理,我心即世界。这种思想(  )
A.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B.猛烈抨击了君主专制
C.体现了客观唯心主义的倾向
D.彻底否定了程朱理学
6.[2023·四川泸州高一联考]明清之际,颜元主张教育内容以“六艺”为中心,教育要“兵农合一”“文武兼备”,反对学习章句、训诂、清谈、禅宗等;倡导“思不如学,学必以习”,真知必须通过“躬行而实践之”方能获得。颜元的教育主张(  )
A.体现了反对专制主义的倾向
B.促成封建传统教育的瓦解
C.蕴含着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
D.否定了社会伦理道德秩序
7.[2023·山东聊城高一联考]冯天瑜在《中华文明史》中提到“明清的小说和戏剧以普通人的生活及情感追求作为题材,屠夫、小贩、商人、妓女、牧童、村姑、绿林好汉,以至三教九流皆进入文学殿堂,成为文学中的主人公,‘好货’‘好色’成为许多作品的共同主题”。这反映出明清时期(  )
A.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
B.四民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C.女性社会地位得到了提高
D.小说政治批判色彩渐浓
8.[2023·湖南株洲高一联考]魏晋时期,小说的艺术风尚是贵族的、宗教的。到了明清时期,小说既有表现出以华为美的消费风尚,如赏花游玩、促织之戏,也有记叙平民英雄、传扬人情风味的题材。小说艺术风尚的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B.商品经济发展冲击封建等级观念
C.主流价值观发生嬗变
D.明清儒学新发展带来了思想解放
9.[2023·辽宁沈阳高一期末]京剧脸谱是中国戏曲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被赋予了约定成俗的文化内涵。因此,脸谱的绘画及应用都要讲究章法,比如关羽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曾有“面如重枣”的外貌描写,于是京剧脸谱中将关羽脸谱涂为大红的底色。由此可见,京剧脸谱(  )
A.根植于我国的传统文化
B.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实际
C.强化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D.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艺术
10.[2023·河北廊坊高一联考]从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欧洲传教士不仅在中国传教并介绍西方科技知识、也将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用拉丁文翻译了“四书”“五经”等著作。多位18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家曾从儒家经书译本中汲取思想因素。由此可见“中学西渐”(  )
A.打破了知识中西壁垒
B.说明了儒家思想具有现代性
C.决定了欧洲社会转型
D.推动了欧洲现代思想的发展
[答题区]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11.[2023·浙江宁波高一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盖人心之本体即是明德。私欲障碍则本体丧失。圣贤庸愚,同具此心。苟能致知,皆能明德……良知在人心,无问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
材料二 天无可分,地无可割。王者虽为天之子,天地岂得而私之,而敢贪天地固然之博厚以割裂为己土乎?
——王夫之《读通鉴论》
材料三 由于历史的局限,王阳明心学毕竟无法承担思想启蒙的历史使命,但是,在明中叶至明清之际巨大的历史变动和思想嬗递过程中,王阳明心学毕竟高扬了唯心主义式的主体意识,毕竟也曾“震霆启寐,烈耀破迷”,激发过人们“性灵”的火花,吸引过人们“解缆放船,纵横由我”,唤醒了人们去“破块启蒙”。——摘编自刘辉平《王阳明心学与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潮》
(1)据材料一,归纳王阳明的主要观点。
(2)材料二中,王夫之抨击的是当时政治制度中的哪些现象?
(3)结合材料三的观点,论述材料一与材料二的联系。结合所学知识,对明中期后儒家思想的新发展进行简要评价。
12.[2023·广西河池高一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清时期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同时也促进了人们观念的改变以及社会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嬗变,这种变异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稳定,对中国社会步入近代文明的价值重构具有先期导向作用。——摘编自姚媛《论明清时期的江南城市与文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材料中的部分或整体信息,自拟论题,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基础过关练
1.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乾隆初年,红薯、花生等产自美洲的外来农作物在江淮和广东地区广泛种植,这是传统农业的新变化,即明清时期,外来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和广泛种植,D项正确;红薯不属于经济作物,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当时红薯和花生在沿海地区广泛种植,并不能得出沿海地区适合发展农业这一结论,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了红薯、花生等农作物的广泛种植,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的全部土地,只有极少数例外,主要是种植人吃的粮食。……所有耕地从不休耕”可知,由于清朝人口数量大幅增加,需要消耗大量粮食,因此耕地紧张,所有耕地从不休耕,D项正确;清朝耕地面积没有减少,排除A项;材料现象主要是因为人口数量大幅增加,与人身控制逐渐松弛无关,排除B项;高产作物的引进,增加了粮食产量,但不符合材料,排除C项。故选D项。
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往往家无斗储而被服必极华鲜”“有乡村妇女,簪必金珰,衣必锦绣”可知,无积蓄的家庭和农村妇女穿着华丽的服饰,反映了江南地区消费观念发生变化,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商人群体实力,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江南地区消费观念发生变化,未体现生产专业化程度高,排除B项;材料内容不能说明妇女地位受到重视,排除C项。故选D项。
4.答案:C
解析:据题意可知,王阳明主张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而不以孔子的言论为标准,这体现了他对人的重视,说明是在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C项正确;王阳明的主张是对儒学的发展,并没有削弱儒学的社会地位,排除A项;王阳明的这一主张属于“致良知”的内容,并不是倡导经世致用,也不是在抨击君主专制,排除B、D两项。故选C项。
5.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分权众治”可以看出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批判和反对君主专制,B项正确;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仅在反对君主专制,并没有倡导民主政治,排除A项;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仅在反对君主专制,没有提出具体的制度设计,排除C项;二者都反对陆王心学的空谈以及程朱理学的僵化,排除D项。故选B项。
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起来,成了时代文学的主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队伍壮大,市民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改变,满足市民需求的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昌盛,而正统诗文相对衰微,所以造成材料现象的根源是商品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文人地位的高低,排除A项;“强化皇权”与通俗文学昌盛无关,排除B项;“陆王心学”形成于南宋时期,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7.答案:B
解析:根据“相对于昆曲而言,京剧更接近于底层和民间的趣味”可知,明清时期市民阶层不断发展壮大,因此更加迎合底层和民间趣味的京剧逐渐成为主流戏曲形式,B项正确;京剧主要迎合的是底层和民间趣味,因此并不是文人品味发生变化,也不是因为京剧艺术发展成熟,排除A、C两项;京剧和改土归流政策的践行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8.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李时珍为研究生姜的害处,自己天天吃生姜,这主要体现了李时珍注重考证的科学精神,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格物明理”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信息不能体现“精益求精”,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治国安邦”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拓展培优练
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由于江浙一带苏州、杭州等地的丝织业和棉织业发达,对桑和棉花的需求量大,因而周边的农村地区大量种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这反映了当地的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较高,C项正确;材料所涉及的地区为江浙一带,不能反映全部南方地区广泛种植经济作物,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传统经济结构开始瓦解,排除B项;明清时期,政府依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C
解析:材料表明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小农家庭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明代中后期虽然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但是传统经济仍以农业为主,农家副业只是辅助,排除B项;当时传统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经济结构并未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
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国古代传统的士农工商的等级秩序,到了明清之际,在江南地区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并且到了嘉道时期,士商相混的趋势愈演愈甚,“绅商”一词也频繁出现,这主要是因为明清时期的商品经济发展,使传统的社会等级观念受到了冲击,C项正确;明清时期没有资本主义经济,只有资本主义萌芽,排除A项;“彻底瓦解”的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同民族危机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倡导重欲、尚利、贵私的价值取向”可知,明清之交的进步思想家重视利益和价值,结合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他们所处的时代,中国商品经济发展,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明清之交的进步思想虽然有对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批判,但本质上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之交的进步思想是对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反映,但是当时中国并未出现资产阶级,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明清之交,西方启蒙思想还未传播到中国,不符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A
解析:根据“将天理与人心直接沟通,心即是理,我心即世界”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体现了对人的重视,而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这一点,所以隐含了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A项正确;这种思想并不是在抨击君主专制,排除B项;王阳明的思想体现的是主观唯心主义,排除C项;“彻底否定”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6.答案:C
解析:根据“六艺”“兵农合一”“文武兼备”“躬行而实践之”等信息可知,材料体现了颜元实学的教育思想,重视实用人才,蕴含着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C项正确;A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社会伦理道德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7.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明清的小说和戏剧以普通人的生活及情感追求作为题材,屠夫、小贩、商人、妓女、牧童、村姑、绿林好汉,以至三教九流皆进入文学殿堂,成为文学中的主人公”可知,反映的是明清时期文化的世俗化、平民化,结合所学可知,随着明清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文化逐渐迎合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因此出现材料现象,A项正确;材料虽然反映了市民文化的发展,但不能说明四民平等观念深入人心,排除B项;材料中虽然提及女性,但不能就此说明女性社会地位提高,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明清时期文化的世俗化、平民化,没有体现出政治批判色彩,排除D项。故选A项。
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清小说体现各种的价值取向,主要是因为商品经济发展冲击封建等级观念,B项正确;A项是材料的现象,设问强调材料现象的原因,排除A项;社会主流价值观还是受儒学思想引向,没有发生嬗变,排除C项;明清儒学新发展带来了思想解放不是小说艺术风尚变化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9.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按一定章法绘制和应用的京剧脸谱,采用色彩突出人物形象,赋予关公等戏剧人物约定成俗的文化内涵,说明京剧脸谱强化了人物的性格特征,C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京剧脸谱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排除A项;脸谱是对人物形象的艺术加工,并非社会生活实际的真实反映,排除B项;材料不足以说明脸谱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艺术,排除D项。故选C项。
10.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多位18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家曾从儒家经书译本中汲取思想因素”,可以看出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D项正确;中学西渐并没有打破知识中西壁垒,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中国文化对欧洲思想所产生的作用,不能说明儒家思想具有现代性,排除B项;“决定了欧洲社会转型”,表述夸大,排除C项。故选D项。
11.答案:(1)观点:要加强道德修养;良知往往被私欲所侵蚀;良知是人固有的善性;致良知。
(2)现象: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家天下。
(3)联系:心学促进思想解放,挑战传统儒学,明清之际在政治上表现为批判封建专制。
评价:一方面,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促使中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另一方面,无法承担思想启蒙的历史使命。
解析:(1)观点:根据材料“盖人心之本体即是明德”可分析出要加强道德修养;根据材料“私欲障碍则本体丧失”可分析出良知往往被私欲所侵蚀;根据材料“良知在人心,无问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可分析出良知是人固有的善性;根据材料“良知在人心”可分析出致良知。(2)现象:根据材料“王者虽为天之子,天地岂得而私之”可分析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根据材料“敢贪天地固然之博厚以割裂为己土乎”可分析出家天下。(3)联系:根据材料“高扬了唯心主义式的主体意识”可分析出心学促进思想解放,挑战传统儒学,明清之际在政治上表现为批判封建专制。评价:根据材料“毕竟也曾‘震霆启寐,烈耀破迷’,激发过人们‘性灵’的火花”可分析出一方面,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促使中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根据材料“由于历史的局限,王阳明心学毕竟无法承担思想启蒙的历史使命”可分析出另一方面,无法承担思想启蒙的历史使命。
12.答案:论题: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近代的曙光。论述:明后期,农业多种经营方式兴盛,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增强;手工业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使用雇佣劳动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商品经济繁荣发展,全国性市场网络的形成,形成地域性商人商帮,出现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赋役货币化和货币白银化,推动了货币经济发展。明清时期,中国出现了近代的曙光。但是由于传统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专制制度空前强化,加上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难以实现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解析:根据“明清时期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步入近代文明的价值重构具有先期导向作用”,可拟出论题: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近代的曙光。论述:根据所学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和局限进行论述。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可分别从农业、手工业、商业方面进行总结,局限可从经济、政治、政策等角度进行总结。其他论题,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成文、逻辑清晰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