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同步练习(含解析)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同步练习(含解析)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16 18:59: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基础过关练 
知识点一 辽与西夏
1.《武溪集·契丹官仪》记载,在少数民族地区任职的官员穿胡服,称为契丹官,枢密、宰相则称为北枢密、北宰相。在燕云地区任职的官员,尽管是胡人也要穿汉服,执政官称为南宰相、南枢密。由此可知辽朝(  )
A.完全沿用汉人官制官服
B.极力消除藩镇割据局面
C.积极推进同汉族的交流
D.照搬北宋加强中央集权
2.公元1038年,元昊在建立大夏政权后,在中央机构采用汉式官称,同时也保留了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这反映西夏在职官设置上的特点是(  )
A.由汉返胡 B.模仿北宋
C.专制集权 D.因俗而治
知识点二 金朝入主中原
3.金熙宗(1119~1150年)统治时期,对猛安谋克制度进行了改革,一些猛安谋克被纳入州县系统。此外,他还对一些狩猎行为予以严禁,以免破坏庄稼的现象出现。金熙宗的这些改革举措(  )
A.利于推动金朝封建化进程
B.反映了女真已被汉族同化
C.促进金朝民族矛盾的消除
D.激化社会矛盾加速了衰败
4.辽夏金元时期,是一个政治家们充满创造活力的时期。辽朝的职官设置为南、北面官,金朝基本沿袭了唐宋制度,同时还实行猛安谋克的管理系统。这些制度的实施(  )
A.完全受中原制度影响
B.巩固了国家疆域的统一
C.实现了各民族的平等
D.体现其因俗而治的特点
知识点三 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5.13世纪后期,在马可·波罗等欧洲人到元朝的时候,从元朝出发的旅行家也到了西方,其中基督教徒列班·扫马出使罗马教廷及英、法等国,被誉为第一位到西方的中国旅行家。这反映了蒙古西征(  )
A.推动了基督教的广泛传播
B.开启了全球化的进程
C.为东西方交流创造了条件
D.导致中欧交往的开始
6.元朝的行省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以省官(中书省官员)出领其事……凡钱粮、兵甲、屯种、酒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这反映了元朝的行省制(  )
A.因地方权力过大而致分裂割据
B.继承和发展辽朝南北面官制度
C.开创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D.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知识点四 元朝的民族关系
7.“元朝自混一以来,大抵皆内北国而外中国,内北人而外南人,以至深闭固拒,曲为防护,自以为得亲疏之道。是以王泽之施,少及于南;渗漉之恩,悉归于北!”材料反映了元朝的民族政策(  )
A.缓和民族矛盾 B.体现“因俗而治”
C.维护国家统一 D.带有狭隘民族观念
8.元代位于东北边疆的辽阳行省多种宗教并立,其中汉族和高丽族多信仰佛教和道教,大部分蒙古族信仰萨满教,大部分色目人信仰伊斯兰教,还有部分蒙古族和色目人信仰基督教。这说明元代(  )
A.对边疆的成功统治 B.推行民族压迫政策
C.民族杂居文化多元 D.商品经济繁荣兴盛
[答题区]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拓展培优练 
1.[2023·江苏苏州高一检测]辽圣宗推崇汉文化,曾下诏“蕃汉官子孙有秀茂者,必令学中国书籍,习读经书”;此外,他还开科举,选拔、任用大量汉人参与朝政建设,如宰相张俭、杜防等。辽圣宗的这些举措,从社会转型角度而言(  )
A.缓和了辽国尖锐的民族矛盾
B.确立了儒学在辽国的正统地位
C.导致了游牧文明的日益衰落
D.推动了契丹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2.[2023·广东汕头高一期末]下表是关于西夏铸币的部分信息。据此可知(  )
名称 年号 年代 文字和书体
人庆宝钱 人庆 1144~1148 西夏文
天盛元宝 天盛 1149~1169 汉文(楷书)
乾祐元宝 乾祐 1170~1193 汉文(楷书、篆书、隶书)
乾祐宝钱 乾祐 1170~1193 西夏文
A.契丹民族历史发展的状况
B.西夏政权拒用宋朝钱币
C.辽夏金元时期楷书盛行
D.西北地区民族文化交融
3.[2023·山东日照高一期末]《金史·选举志》记载:“天会五年(1127年),以河北、河东初降,职员多阙,以辽、宋之制不同,诏南北各因其素所习之业取士,号为南北选;熙宗天眷元年(1138年)五月,诏南北选各以经义、词赋两科取士;天德三年(1151年),并南北选为一,罢经义、策试两科,专以词赋取士。”这表明金朝(  )
A.重视词赋文学发展 B.融合前朝科举制度
C.因地制宜强化管理 D.极力推进民族平等
4.[2023·甘肃金昌高一联考]1114年,完颜阿骨打(金太祖)“命三百户为谋克,十谋克为猛安,一如郡县置吏之法”,把原军事组织的猛安谋克同地域性组织村寨有机地结合起来、变革为地方行政组织。这表明猛安谋克制(  )
A.推动了金朝的建立与发展
B.模仿汉族的地方管理制度
C.具有兵民合一的特点
D.加强与汉族间的交往交融
5.[2023·江苏苏州高一检测]“元代分省建置,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合浙东、浙西为一,而钱塘之险失;汉中隶秦,归州隶楚,又合内江、外江为一,而蜀之险失。”据材料可知,元朝行省制度(  )
A.导致中央集权受到严重威胁
B.促进了险要之地的经济开发
C.改变了山川形便的区划原则
D.推动了监察区演变为行政区
6.[2023·山西忻州高一检测]元代的文书驿传机构发达,其驿站网以大都为中心,东到高丽,西南到缅甸,遍布全中国。此外,元朝还建立了以阿力麻里(今伊犁)为中心,由和林到阿力麻里,再由阿力麻里到波斯,最后由阿力麻里到钦察汗国的都萨的国际邮路。据此可知,元代致力于(  )
A.维持地方治安 B.抑制武将势力
C.巩固帝国统一 D.转运地方资财
7.[2023·江西赣州高一期末]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说:“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作者意在强调行省制(  )
A.削弱了中书省行政权力
B.加强了君主的专制权力
C.强化了中央对地方控制
D.与郡县制有本质的区别
8.[2023·辽宁本溪高一期末]中国社科院知名学者白钢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但受中央节制。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A.根本上杜绝了割据存在的隐患
B.行省是元朝最高的行政机构
C.州郡财赋由中央掌握加强集权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9.[2023·河南南阳高一期末]元初,关于如何修撰辽、金、宋三史出现了两种主张:一种以宋为正统;另一种以北宋为宋史,南宋为南宋史,辽、金为北史。统治者最终确定了“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的修史方案。这一方案(  )
A.摒弃了王朝正统观念
B.利于中华民族整体意识发展
C.体现了因俗而治理念
D.推动边疆管理与内地一体化
10.[2023·云南昆明高一联考]公元1279年,伴随着南宋王朝的灭亡,蒙古铁骑正式入主中原统一全国。蒙古统治者继承了女真统治者将金朝统治范围内的人民分为女真、渤海、契丹、汉儿的做法,在中国全境实施“四等人制”的民族政策。关于“四等人制”(  )
A.民族分化有效巩固了统治
B.矛盾激化加速王朝灭亡
C.制度传承推动了社会进步
D.民族交融加速华夏发展
[答题区]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11.[2023·重庆高一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鉴于唐后期藩镇割据的历史教训,宋朝经过一段时间摸索创建了路制。宋代统治者从唐代转运使的设置得到启发,将这一临时差使变成固定官职以转输地方财赋。宋初在方镇取消之后,中央政府无力直接管理三百多个统县政区,于是设立路来实行间接管理,陆续在各路设转运司(漕司)、提点刑狱司(宪司)、提举常平司(仓司)和安抚司(帅司)。漕、帅、宪、仓四监司是宋代的重要发明,自郡县制成立以来千余年,各级政区都有单一首长,到了宋代才一反成规,分割事权于各平行的地方长官之手,使它们相互牵制,彼此监督,各向中央直接负责,其官员由中央朝官担任。——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 行省的职掌在忽必烈时期主要是钱粮、户口、屯种、刑狱等民政事务。成宗即位后,行省还具有了领本省军队的权力。行省在权力行使上要受到中书省乃至枢密院的节制。没有中书省和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得调动军队。行省官员一定时期内还有去觐见皇帝,尽述职之责。为保证行省官尽职,除由监察机构监督外,元廷还采取了省官互迁和奉旨宣抚的方法。元代行省没有重蹈两汉刺史、魏晋都督、唐节度使的覆辙,无疑应主要归功于行省制的特点。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路制出现的背景及其创新之处。
(2)根据材料二,指出行省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
12.[2023·山东菏泽高一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元朝,全体百姓被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个等级。蒙古人是“国族”,色目人是其主要助手。蒙古人、色目人因从政、驻防、屯田、谪戍、流亡、经商等原因大量涌入内地,与汉族杂居。例如在元朝后期镇江路所辖一司三县,即住有非汉族的外来侨寓人口170余户,其中包括蒙古29户、畏兀儿14户、回回59户、也里可温(指外来的基督教徒)23户、河西(党项)3户,其他地方的情况亦可想见。入居汉地的蒙古、色目人受到汉族社会文化的影响,逐渐汉化。一些驻军“初至犹以射猎为俗,后渐知耕垦播植如华人”。一部分人渐受汉族礼俗影响,开始遵行守节、丁忧之制。在雅文化层面的儒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入居汉地的蒙古、色目人亦渐受熏染,且不少人研习颇有成就。——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元代的民族关系。(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基础过关练
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辽朝实行南北面官制,对汉人和契丹人实行“因俗而治”,在保留本民族特色的同时,积极学习中原王朝的统治模式,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C项正确;“完全沿用”“照搬北宋”说法绝对化,不符合史实,排除A、D两项;B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故选C项。
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在中央机构采用汉式官称,同时也保留了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夏对中央机构采用汉式和本民族传统的两套不同官称,体现了“因俗而治”,D项正确;西夏采用汉式官称体现的是少数民族汉化,而非由汉返胡,排除A项;材料“在中央机构采用汉式官称,同时也保留了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强调的是西夏模仿北宋的同时保留本民族特色,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西夏中央机构采用两套不同的官称,不能体现专制集权,排除C项。故选D项。
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金熙宗对原来女真部落的猛安谋克制和狩猎行为进行改革,顺应了中原地区的地方管理制度和生产活动,有利于金朝的封建化进程,A项正确;“已被”说法错误,材料只涉及金朝学习和适应汉族的制度和生产,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民族矛盾的消除,排除C项;材料反映缓和社会矛盾,排除D项。故选A项。
4.答案:D
解析:据题意可知,辽朝根据本国情况设置了南北面官制度,金朝则在沿袭唐宋制度的同时还实行本民族的猛安谋克制,说明这些制度都是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而设置的,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特点,D项正确;辽和金都保留了本民族的传统制度,并不是完全受中原制度影响,排除A项;这些制度是为进行国家的统治和治理,并不是为了巩固疆域统一,排除B项;辽和金实际上都没有真正实现民族平等,排除C项。故选D项。
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从元朝出发的旅行家也到了西方,其中基督教徒列班·扫马出使罗马教廷及英、法等国,被誉为第一位到西方的中国旅行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蒙古西征打通了东西方的交通,便利了东西方交流,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基督教的广泛传播,排除A项;B项与史实不符,全球化尚未开始,排除;中欧交往早于元朝,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省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以省官(中书省官员)出领其事”可知,行省与中央的中书省互为表里,管理地方的军政大事,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项正确;A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A项;行省制度与南北面官制无关,排除B项;秦朝的郡县制度开创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排除C项。故选D项。
7.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元朝“内北国而外中国,内北人而外南人”“是以王泽之施,少及于南;渗漉之恩,悉归于北!”可以体现出元朝的民族政策带有狭隘民族观念,D项正确;元朝的民族政策不利于缓和民族矛盾,不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排除A、C两项;材料中的做法不能体现“因俗而治”,排除B项。故选D项。
8.答案:C
解析:根据“辽阳行省多种宗教并立”,结合所学可知,元代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多民族杂居相处,“多种宗教并立”说明文化多元,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元代对边疆统治的效果,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元代推行民族压迫政策,排除B项;材料信息与商品经济繁荣兴盛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拓展培优练
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辽代学习汉文化和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推动了契丹政权封建化进程,D项正确;缓和了辽国尖锐的民族矛盾不属于社会转型角度,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辽圣宗推崇汉文化,不足以说明儒学在辽国的正统地位,排除B项;辽圣宗的举措有利于游牧文明进步,而不是衰落,排除C项。故选D项。
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西夏钱币上或铸西夏文,或铸汉文,体现了汉文化对西夏的影响,体现民族文化交融,D项正确;西夏是党项族建立的政权,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西夏政权拒用宋朝钱币,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楷书是否盛行,排除C项。故选D项。
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南北选是指金朝采用南北方不同的科举取士方法,希望得到汉族士人的支持;后来南北选为一,说明金朝因地制宜强化管理,C项正确;材料没有信息体现重视词赋文学发展,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金朝对前朝科举制度的继承,得不出融合前朝科举制度,排除B项;金朝本来就实行不平等的民族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把原军事组织的猛安谋克同地域性组织村寨有机地结合起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猛安谋克制具有兵民合一的特点,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金建立后,为加强统治力量,阿骨打推行猛安谋克制,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太宗模仿汉族的地方管理制度建立了南北面官制,排除B项;题干所给材料信息未涉及民族融合,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C
解析:从材料“元代分省建置,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合浙东、浙西为一,而钱塘之险失;汉中隶秦,归州隶楚,又合内江、外江为一,而蜀之险失。”可知元代对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改变了以往按照山川形便的区划原则,C项正确;虽然山川形便的区划原则,但行省权力大而不专,受到中央节制,重大民政、经济、军政都要呈报中央,相反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A项;实行行省制虽然改变了按山川划分行政区域,但并不能够促进险要地方的经济开发,排除B项;行省是从行政区演变而来,不是监察区,排除D项。故选C项。
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元代文书驿传机构发达,还建立了覆盖元朝统治范围的邮路,驿传机构和邮路的修筑有利于巩固帝国统一,这表明当时元代注重巩固帝国统一,C项正确;文书驿传机构不能维持地方治安,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武将信息,排除B项;文书驿传机构不是转运地方资财的机构,排除D项。故选C项。
7.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可知,元朝行省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项正确;行省制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不能说削弱了中书省行政权力,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君主的专制权力,排除B项;行省制与郡县制都是加强中央集权的地方行政制度,没有本质区别,排除D项。故选C项。
8.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但受中央节制。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可知,元朝的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代表中央管理地方,同时将地方的财富聚集,以供中央的需要,说明行省制的推行对元政府加强中央集权具有重要的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项正确;根本上杜绝了割据存在的隐患,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行省是元朝最高的行政机构,说法错误,行省开始是中央派出机构,后逐渐演变为地方一级管理机构,排除B项;元朝行政机构有行省、路、府、州、县、军和安抚司等,没有州郡,排除C项。故选D项。
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统治者最终确定了‘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的修史方案”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立局面,形成了空前统一,为确立元朝正统地位,按“三国各与正统”的方案编修了辽、宋、金三史,这有利于中华民族整体意识发展,B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方案延续了王朝正统观念,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各政权的治理措施,不能体现因俗而治理念,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边疆管理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10.答案:B
解析: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元代蒙古族统治者为保障自己统治利益,推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四等人制”。这一政策加剧了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是元朝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B项正确;“四等人制”是一种民族分化政策,加剧了民族矛盾,不利于巩固统治,也阻碍了社会发展与进步,排除A、C两项;“四等人制”加剧了民族间的矛盾,不利于民族交融,也不利于华夏族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11.答案:(1)背景:吸取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教训;受唐代转运使设置的启发;加强地方治理的需要。
创新之处:不设统一的长官;权力分散,相互牵制;都直接向中央负责,由朝官担任。
(2)特点:权力很大;受其它权力制约。(或权力大而不专)影响:行省军政大权集中,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加强对地方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解析:(1)背景:根据“鉴于唐后期藩镇割据的历史教训”得出吸取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教训;根据“宋代统治者从唐代转运使的设置得到启发”得出受唐代转运使设置的启发;根据“宋初在方镇取消之后,中央政府无力直接管理三百多个统县政区,于是设立路来实行间接管理”得出加强地方治理的需要。创新之处:根据“陆续在各路设转运司(漕司)、提点刑狱司(宪司)、提举常平司(仓司)和安抚司(帅司)。漕、帅、宪、仓四监司是宋代的重要发明,自郡县制成立以来千余年,各级政区都有单一首长”得出不设统一的长官;根据“分割事权于各平行的地方长官之手”得出权力分散,相互牵制;根据“使它们相互牵制,彼此监督,各向中央直接负责,其官员由中央朝官担任。”得出都直接向中央负责,由朝官担任。(2)特点:根据“行省的职掌在忽必烈时期主要是钱粮、户口、屯种、刑狱等民政事务。”得出权力很大;根据“行省在权力行使上要受到中书省乃至枢密院的节制”得出受其它权力制约。(或权力大而不专)影响:根据“元代行省没有重蹈两汉刺史、魏晋都督、唐节度使的覆辙,无疑应主要归功于行省制的特点。”可得出主要有行省军政大权集中,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加强对地方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12.答案:元朝存在民族矛盾,但不同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也得到进一步加强。元朝统治者对不同民族采取差别对待的措施,存在民族矛盾。但在大一统局面下,民族间的接触交往频繁,各民族之间相互杂居、交融,周边民族与内地经济、文化的联系加强,且较为持久稳定,民族认同感、凝聚力进一步增强,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材料“在元朝,全体百姓被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个等级”反映的是元朝存在民族歧视问题,民族矛盾突出;材料“入居汉地的蒙古、色目人受到汉族社会文化的影响,逐渐汉化”体现的是民族融合趋势的加强。因此关于评述需要围绕政策导致民族矛盾尖锐化及在大一统局面下出现民族融合趋势两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