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三黑和土地
苏金伞(1906—1997) 原名苏鹤田,河南睢县人,是我国“五四”以来最杰出的诗人之一。1946年,《大公报》介绍苏金伞时说:“他的诗讽刺深刻得体,当世无第二人”。苏金伞于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代表作品有《地层下》《窗外》《鹁鸪鸟》等。
了解作者
苏金伞(1906—1997) 原名苏鹤田,河南睢县人,现代著名乡土诗人,因其浓郁的乡土诗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1946年,《大公报》介绍苏金伞时说:“他的诗讽刺深刻得体,当世无第二人”。苏金伞于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代表作品有《地层下》《窗外》《入伍》《鹁鸪鸟》等。
《三黑和土地》是诗人苏金伞于1948年9月创作的诗歌。这首诗讲的就是土地改革运动后,做了土地主人的农民大众那种翻身的喜悦和高涨的劳动热情。诗人把这一主题通过三黑在翻耙土地时欢欣鼓舞的心情和对于幸福生活的憧憬表现出来。
现代诗
现代诗也叫“白话诗”,最早可追源到清末,是诗歌的一种,与古典诗歌相比而言,虽都为感于物而作,但一般不拘格式和韵律。现代诗形式自由,意涵丰富,意象经营重于修辞运用,完全突破了古诗“温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点,更加强调自由开放和直率陈述与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写作背景
苏金伞从小生长在农村,能深刻体会到农民对土地的挚爱,作为我国乡土诗派的代表人物,苏金伞晚年对乡土的回忆几乎处处皆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解放区进行的土地革命让劳动人民获得了宝贵的土地。本诗就再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获得土地后的喜悦心情。
初读课文
自由朗读诗歌,边读边思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诗歌可以分为几部分?请给每部分概括一个小标题。
诗歌主要讲的是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们得到土地无比喜悦这件事。
第一部分(第1—3节):写农民真正拥有了土地后异常欢喜的情景。
第二部分(第4—8节):写三黑翻地耙地,同时欣赏着自己的土地和劳作。
第三部分(第9—12节):以蝈蝈儿为线索,把三黑小时候和现在的生活、心情进行了对比。
第四部分(第13—14节):写三黑的打算。
第五部分(第15节):收束全诗,点明中心——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
农民得到土地后的喜悦
三黑有了自己的土地之后的欣喜之情
获得土地,异常欢喜;翻地耙地,愉快劳作;今昔对比,变化巨大;热爱土地,憧憬未来;翻身做主,心情甜蜜。
小标题
默读诗歌第1—3小节,你从哪里可以感受到农民的喜悦之情?请圈画关键词句,并作简单批注。
研读课文
口语化的语言,
十分接地气。
比喻
口语化的语言,
十分接地气。
夸张
表现农民对土地的重视,以及拥有土地后的喜悦和激动。
理解“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的含义。
这是诗歌的首句,具体阐述了农民和土地的关系。这里的“有了土地”具有深层的含义,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可知,“有了土地”指的是土地革命以后,农民实实在在地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这和以前向地主租地当佃户,虽然“有了土地”但要向地主交租子不同;也和农民靠出卖劳动力给地主当雇农,地主说“这块地归你种吧”,这样也算是“有了土地”不同。现在,农民真正做了土地的主人,想在土地上种点啥就种啥,想怎么在土地上劳作就怎么劳作,所以他们“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期盼着土地能给他们带来幸福的生活。
你从第1节诗中的“一……就”中体会到了什么?
这里运用“一……就”这组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生动地表现出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渴望,反映了他们得到土地后激动、兴奋的心情。
两个“恨不得”表达了什么?
“恨不得”表达了一种十分强烈的愿望,这里极为夸张地表现了农民亲近土地的想法,把农民热爱土地的感情渲染到了极致。
思考:诗歌的题目是《三黑和土地》,为什么开篇要先写农民对待土地的态度,然后再写三黑?
三黑是众多农民中的一位,所有的农民都如三黑一样,热爱土地,憧憬新的美好生活。
反复品读第2、3节诗,感受农民有了土地后的欢喜心情。
有人说诗歌的前三节并不是写三黑的,所以是多余的。你赞同这个说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不赞同这个说法,诗歌的前三节并不是多余的。这三节诗总说农民真正拥有了土地后异常欢喜的情景。这是诗歌创作的大背景,三黑正是这许许多多普通农民中的一员,他此时的心情和其他农民是一样的。这为下文具体写三黑的表现和心理打下了基础。
默读诗歌第4—15小结,想一想:诗人为我们描绘了有关三黑爷爷的哪几幅画面?
三黑翻地、耙地
三黑回忆逮蝈蝈儿
三黑展望新生活
三黑内心感到幸福
三黑翻地、耙地
你从哪里可以感受到三黑有了土地后的喜悦和兴奋?阅读第4—9节,感受三黑对土地的热爱。请圈画关键词,并作简单批注。
三黑珍爱土地,翻地时非常专注和细致。
“就是这样”指的是诗歌前三节讲述的内容,即农民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挚爱着这片土地,对这片土地满怀希望。
比喻
平整
这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耙得又平又顺溜”的地比作“妇女们刚梳的头”,生动形象地说明地耙得平整顺溜,既体现出三黑干活一丝不苟,又体现出三黑对土地的热爱。
柔软
三黑继续欣赏刚耙的土地,深深地陶醉其中。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土地比作软床,形象地表现出了土地的珍贵,也从侧面表现出三黑内心的喜悦。
三黑对土地的热爱
三黑把麦籽儿看得比自己还要宝贵,他如此认真地对待土地的目的就是希望庄稼能在这块土地上好好地生长。
拟人
地耕好了
播种小麦
想象
三黑想到荞麦开花无比幸福
赏析:这个比喻句中,本体是荞麦花,喻体是白霎霎的一片雪。作者运用这个比喻句一方面形象地写出了荞麦花的颜色和形态,容易让人产生联想;另一方面生动地表现出了地里的庄稼长势喜人,从侧面说明了由于是“自己种的”,所以三黑格外用心,庄稼才长得好。
比喻
三黑回忆逮蝈蝈儿
阅读第10—12节,思考:三黑的生活有了什么变化?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请圈画关键词句,并作简单批注。
今昔对比
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感到由衷幸福
诗歌的第10—12节以蝈蝈儿为线索,把三黑小时候和现在的生活、心理进行了对比,从这个对比中我们能明显感受到三黑现在的生活、心理和过去大不一样。
三黑小时候喜欢蝈蝈儿,但是由于贫苦农家的孩子没有地位,到地里抓蝈蝈儿后会被爹娘骂、被地主骂,三黑心里很委屈。现在三黑依然喜欢蝈蝈儿,听着自己地里的蝈蝈儿叫唤,他自己不仅心里欢喜极了,还招呼孩子到自己的
地里去抓蝈蝈儿。从这个对比中我感受到三黑小时候那种困苦、受压迫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那种冷漠无情的社会也不复存在了。现在农民的生活自由了,农民与农民之间相互关爱,他们的心情是相通的。
三黑展望新生活
阅读第13、14节,思考:三黑有什么新打算?请圈画关键词句,并作简单批注。
翻身后的农民对未来充满希望
这些都是三黑分到土地以后的畅想,表现了他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13节诗讲了三黑的第一个打算:跟人合伙,种好庄稼,收获更多。第14节诗讲了三黑的第二个打算:买毛驴、送公粮,驮着老伴看闺女、上东庄。
从三黑的两个打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后的农民的生活更自由了;他们对生活的态度改变了,对劳作显出了前所未有的积极性;他们因为生活改变了,思想也发生了变化,他们更愿意接受新鲜事物,更加积极地交公粮,也更加重视亲情。
三黑的这种打算是农村进行土地革命以后出现的新情况,是农民在实际生活中受到教育的缘故。
三黑内心感到幸福
齐读第15节,想一想:三黑的心理感受是怎样的?
这两句话用蝈蝈的叫声来衬托三黑的心情,表达了“翻身的人儿”的幸福、喜悦心情,抒发了对土地的无限热爱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点明中心
“甜”是这首诗的中心,诗歌从头到尾都体现了这一点。诗歌第一部分总写农民得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土地后异常喜悦的情景,所有农民的心里都是甜的;第二部分具体描写了三黑的劳作比往常好,而且自己欣赏那个“好”,这也是甜的;第三部分运用对比的写法展现了今昔大不同,今胜于昔,这当然也能让人感觉到甜。
结合课文内容,深入理解“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这句话。
在诗中,三黑是一个质朴的农民,他对土地有着强烈的渴望和挚爱。分得土地以后,他辛勤劳作,内心充满了对土地的珍惜和热爱之情,同时对未来美好生活也充满了无限的向往。
诗中三黑是一个怎样的人?
诗歌以“三黑和土地”为题,交代了写作对象和写作内容。“三黑”是主人公,“土地”是三黑赖以生存的支柱;这首诗主要写了三黑和土地的关系,展现了三黑对自己脚下的土地的情感。
理解题目在文中的作用。
本文是一首现代诗,通过描写三黑如何对待土地,表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们对土地失而复得的喜悦心情,抒发了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总结,深化主题
我们的理想和未来都建立在这片土地上,我们的一切希望都离不开土地的滋养,要珍惜、爱护脚下的土地。
课文和“阅读链接”中的内容,让你有对脚下的土地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