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7张PPT)
课外古诗词诵读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重点)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难点)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素养)
学习目标
咸阳城东楼
许 浑
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丹阳(今属江苏)人。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其诗以律体见长,题材以怀古、田园诗为佳,诗歌偶对整密,诗律纯熟。代表作有《咸阳城东楼》。
《登洛阳故城》等。
走近作者
本诗一作《咸阳城西楼晚眺》。咸阳,秦代都城,在今陕西咸阳东北。写这首诗时,大唐王朝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咸阳城楼,无限感慨,于是写下了这首七律。
创作背景
咸阳城东楼
许 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诗歌朗读
咸阳:秦代都城,在今陕西咸阳东北。
蒹葭:芦苇一类的水草。 汀洲:水中的小洲。
溪:这里指咸阳城南的磻溪。 阁:指城西的慈福寺。
芜:丛生的杂草。 行人:这里指作者自己。
当年事:指秦、汉灭亡的往事。
词义理解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一登上咸阳楼我顿生浓浓的哀愁,眼前水草杨柳丛生就像水中的小洲。
诗意速通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磻溪上空的乌云刚刚升起,夕阳已经沉落在慈福寺后面,山雨即将来临,狂风灌满这空旷的城楼。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飞鸟下落至丛生的绿草中,秦苑里已是傍晚,秋蝉在挂着黄叶的高树上鸣叫,汉宫已到凉秋。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我不过问秦、汉灭亡的往事,只有咸阳城楼下的渭水一如既往地向东流。
全诗情景交融,景中寓情,用云、日、雨、风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营造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借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对家国衰败、历史沧桑的无限感慨。
主旨点睛
首联扣题,抒情写景。诗人登上高高的咸阳城楼,极目远眺,远处烟迷蒹葭,雾锁杨柳,很像故乡江南水中的小洲,思乡之情自然涌上心头。“一上”对应“万里”,有力地表现出愁绪的突兀而浓厚。
诗歌赏析
首联: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颔联写晚眺远景,寓意深远。诗人傍晚登上城楼,只见磻溪罩云,暮色苍茫,一轮红日渐薄远山,夕阳与慈福寺阁姿影相叠,仿佛靠近寺阁而落。就在这夕照图初展丽景之际,蓦然凉风突起,咸阳西楼顿时沐浴在凄风之中,一场山雨眼看就要到了。
颔联: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这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勒,淋漓尽致而又形象入神地传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云起日沉,雨来风满,动感分明;“风为雨头”,含蕴深刻。此联常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是千古传咏的名句。
颈联: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颈联写晚观近景,虚实结合。山雨将到,鸟雀仓皇逃入杂草中,秋蝉躲在黄叶里悲鸣,这些是实景。但早已荡然无存的“秦苑”“汉宫”又给人无尽的遐想。历史的演进,王朝的更替,世事的变化,把诗人的愁绪从“万里”推向“千古”,以实景叠合虚景,吊古之情油然而生。
尾联: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尾联作结,融情于景。诗人最后感慨道:羁旅过客还是不要过问当年秦汉兴亡之事吧!我这次来故都咸阳,连遗址都寻不着,只有渭水还像昔日一样长流不止。
咸阳城东楼
板书设计
愁
羁旅思乡之情
局势动荡之痛
世事沧桑之叹
典型考题
1.理解性默写。
(1)《咸阳城东楼》中常被用来比喻社会大变动即将来到的迹
象、气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广安中考)许浑在《咸阳城东楼》中描写秦苑、汉宫的荒废,
抒发对历史沧桑无限感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2. (凉山州中考)诗歌抒发了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无限感慨,请结合
颈联说说诗人是如何表达这一情感的。
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
蝉鸣黄叶汉宫秋
诗人继颔联后,在颈联中以秋天夕阳中“鸟下绿芜”“蝉鸣黄叶”渲染勾勒出了一个更加萧条苍凉的意境,借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对历史沧桑的无限感慨。
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xī)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著有《李义山诗集》。代表作品有《夜雨寄北》《锦瑟》等。
背景链接
本诗选自《李商隐诗歌集解》(中华书局1998年版)。李商隐以“无题”为名写下了很多首诗,这首诗就是其中较为著名的一首。这是一首思恋之歌,写尽离别之痛,相思之苦。
无 题
无 题
李商隐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走近作者
李商隐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即被家人送往玉阳山学道。相传,其间与玉阳山灵都观女氏宋华阳相识相恋,但两人的感情却不能为外人明知,因此他只能以诗记情,李商隐所写的以《无题》为题的诗篇,大多是抒写他们两人之间的恋情诗。此诗即其中一首。
创作背景
无 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诗歌朗诵
东风:春风。
残:凋零。
丝:与“思”字谐音。
蜡炬:蜡烛。
泪:蜡烛燃烧时流下的烛油,称为“蜡泪”。
晓镜:早晨梳妆照镜子。镜,用作动词,照镜子的意思。
词义理解
云鬓改:意思是青春年华消逝。云鬓,指年轻女子的秀发。
蓬山:神话中海上的仙山,这里借指所思女子的住处。
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信的神鸟。后为信使的代称。
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音讯的信使。
殷勤:情谊恳切深厚。
探看:探望。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相见很难,离别更难,何况是在这东风无力、百花凋谢的暮春时节。
诗意速通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烧成灰烬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早晨梳妆照镜,只担忧如云的秀发改变颜色,容颜不再;晚上长吟不寐,应该感到冷月侵人。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莱仙山离这里没有多少路程,殷勤的青鸟信者啊,麻烦您为我探看探看。
这是一首思恋之歌,写尽了离别之痛、相思之苦,感情绵邈深沉。本诗以“别”字为诗眼,描述了一对恋人的离别之恨与相思之苦,其中也流露出诗人在政治上的失意和精神上的苦闷,具有浓郁的感伤色彩。
主旨点睛
炼字:连用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指别离时的痛苦,突出强调了“别亦难”,表达出分别时的难舍难分。
诗歌赏析
首联: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写法:①衬托。用“相见时难”衬托“别亦难”,表现离别时的难舍难分之情。
②象征。以春风不再、百花凋零的景象,象征爱情的艰难。
作用:点明离别的季节,渲染了离别的气氛,烘托了凄楚的心情。
修辞:比喻、双关。诗人用“春蚕”“蜡炬”比喻自己。“丝”与“思”谐音双关,写恋人的情思;“泪”语意双关,表面上指烛泪,实际上暗指相思之泪,展现出执着而无望的内心世界。这两句诗写出了恋人对爱情的至死不渝。
颔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炼字:“方”“始”二字使痴情之意尽显,表现了对爱人至死不渝的忠贞情感。
哲理:现在常用来形容那些为事业无私奉献的人,蕴含对工作或事业忠诚执着、无私奉献、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
内容:写对方的相思之情,从“晓镜”的担心青春易老,到“夜吟”的顾影自怜,道尽相思的悲苦与无奈。
炼字:①“改”字写出了女子担心别离日长,自己容颜憔悴,表现出别离之久,相思之苦。
颈联: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②“应”字有“揣度、料想”的语气,表明这一切都是自己对对方行为的想象。想象如此生动,体现了他对情人的思念之切和了解之深。
③“寒”字借生理上冷的感觉反映心理上的凄凉之感。
内容:以神话中的蓬莱仙山作为女方居处的象征,以青鸟作为诗人的使者。这两句是说女方的居处不远,希望有人前去传递书信。
情感:表达了恋人彼此间无法经常相见,只能靠书信传情的惆怅与伤感。
尾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无题
板书设计
内容
首联——情景交融,映衬别离之悲
颔联——比喻谐音,表达相思之深
颈联——想象丰富,表白相思之苦
尾联——引用典故,托鸟传达情意
风格——朦胧婉曲、深情无限
典型考题
1.理解性默写。
(益阳中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李商
隐《无题》中的名句,它可用来赞美爱岗敬业、奉献不止的精神。
2.(柳州中考)“晓镜但愁云鬓改”中“晓”的意思是__________,
“青鸟殷勤为探看”中的“青鸟”原指神话中为西王母传信的神鸟,
这里是_________的代称。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早晨
信使
3.(柳州中考)颔联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运用了对偶、比喻、双关等修辞手法。这两句以春蚕吐丝、蜡炬成灰为喻,表达了对所爱之人至死不渝的忠贞情感。
行香子
秦 观
秦观(1049—1100),字少游,又字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北宋词人,婉约派代表作家。秦观词多写男女爱情和身世感伤,具有浓郁的感伤情调。他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齐名,被称为“苏门四学士”,颇得苏轼赏识。
走近作者
此词大约作于熙宁年间(1068—1077),当时作者家居,尚未出仕。在一个春天,作者乘兴游览了一座村庄,被朴质自然的村野风光所感染,因此创作了此词。
创作背景
行香子
秦 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诗歌朗读
陂(bēi)塘:池塘。
徜徉(chángyáng):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
飏(yáng):飞扬,飘扬。
青旗:酒店门口挂的青色酒幌。
词义理解
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绿树环绕村庄,春水溢满池塘。沐浴着东风,乘着豪兴,我信步而行。
词意速通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
小园不大,却收尽春光。在这里桃花正红,李花雪白,菜花金黄。
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远远望见一带围墙,隐约有几间茅草屋。青色的酒幌飘扬在小桥流水旁。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
偶然乘着游兴,走过东面的山冈。那里,莺儿啼
鸣,燕儿飞舞,蝶儿匆忙。
词人以白描的手法、浅近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春光明媚、万物竞发的田园风光图,展示了大自然的美丽,表现了词人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
主旨点睛
上片先从整个村庄起笔,一笔勾勒其轮廓,平凡而优美。“绕”字与“满”字显见春意之浓,是春到农村的标志景象,也为下面抒写烂漫春光做了铺垫。
诗歌赏析
上片: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倚东风”二句承上而来,“东风”言明时令,“豪兴”点名心情,“徜徉”则写其怡然自得的神态,也表现了词人对农村景色的喜爱。
“小园”五句,集中笔墨特写春之一隅。色彩鲜明,暗含香气,绚烂多彩而又充满生机,达到了以点带面的艺术效果。
“远远围墙”四句,词人的视野由近放远。围墙,茅堂,青旗,流水,小桥,动静相生,风光如画,而又富含诗蕴,引入遐想。
“偶然乘兴,步过东冈”,照应上文的“豪兴徜徉”,进一步写词人怡然自得的情状。
下片: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正莺儿啼”三句,仍是特写春之一隅,地点却已经转到田野之中。与上片对应部分描写静静绽放的开花植物不同,这里集中笔力写的是动感极强、极为活跃的虫鸟等动物;“啼”“舞”“忙”三字概括准确,写出了春的生命活力,淋漓尽致。比起小园来,是别一种春光。
行香子
板书设计
田园风光——美丽和谐
词人心境——愉悦恬淡
艺术手法——动静结合 白描手法 寓情于景
典型考题
1.理解性默写。
《行香子》中从色彩的角度描绘春满小园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恩施州中考)这首词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请你列举两种。
李花白 菜花黄
有桃花红
①动静结合。上片侧重描述静态景物,静中有动;下片侧重描绘动态景象,静景、动景互相映衬。②白描手法。写三种颜色各异的花,不事雕琢,却突出其绚丽色彩,构成了春满小园的诱人图画。
3.(鄂尔多斯中考)【乙】词(《行香子》)中的“倚”字用得好,
好在哪里?
“倚”字化无形的东风为有形,使东风具体可感,表现出词人悠闲惬意的心境。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走近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词人,豪放派代表人物之一,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失土为志,却命途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失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
他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托于词作之中。
其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于化用典故,抒写力图恢复失土的爱国信念,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代表作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清平乐·村居》等。
博山,在今江西广丰西南。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常到博山游玩。博山风景优美,他却无心赏玩。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创作背景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诗歌朗读
丑奴儿:词牌名。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层楼:高楼。
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休:停止。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词义理解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词意速通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竭力说愁。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这首词通篇言愁,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下片写出成年以后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通过“少年”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词人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表达了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主旨点睛
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所以喜欢登上高楼,凭栏远眺。上片生动地写出词人少年时代的精神面貌。“不识”写少年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愁”,十分真切。
诗歌赏析
上片: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下片笔锋一转,写出成年以后历尽沧桑、饱尝愁苦滋味之后思想感情的变化。“识尽愁滋味”概括了词人半生的经历,力主抗战,立志恢复失土,却一直遭受投降派的迫害、打击,一身才能无法施展。
下片: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欲说还休”深刻地表现了词人这种痛苦矛盾的心情。“却道‘天凉好个秋’!”生动地表现了词人遍尝辛酸之后无可言说的复杂况味。
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词人之“愁”的深沉博大。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之愁:可说之愁,激昂之愁
而今之愁:无言之愁,沉郁之愁
板书设计
典型考题
1.理解性默写。
(1)后人常用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的“爱上层楼,
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少年时候的无忧无虑,也常用
来感叹少年时候的年轻不懂事。
(2)辛弃疾在《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生动地表现出尝遍辛酸
后无可言说的复杂况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为赋新词强说愁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
个秋”
2.“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这两句中“愁”的含义有何不同?
前一句中的“愁”是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后一句中的“愁”是关怀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