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净化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了解蒸馏水与天然水区别,会用简单的方法区分硬水与软水。2.观察和操作净化水的实验,通过与同学交流合作,了解净化水的一些基本方法,如沉淀、过滤、吸附、蒸馏,能把简单净化水的方法用于解决实际问题。3.设计并完成简单的探究实验。
过程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描述能力、交流合作能力。2.通过对水净化过程的初步探究,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水污染的了解和对净化过程的参与,教育学生关心、爱护、珍惜水资源。2.通过学生亲自参与水净化过程的实验探究,感受化学对生活、对社会的积极意义,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进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探究欲。
教学重点 水净化的几种方法、过滤操作的原理及实验。
教学难点 自来水的净化过程、过滤的操作方法、硬水的软化方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展示】洪灾图片(提问)1.洪灾过后,有些灾区自来水还没来得及恢复供应,面对污浊的河水,这些水可否饮用?为什么?2.你有什么简单的办法能使浑浊的水变得清澈吗?3.肯定学生的回答,进一步问,这样得到的水就纯净了吗?(讲解)由于种种原因,自然界的水里混有多种杂质、细菌和病毒,仅用静置、沉淀的方法,还不能将全部杂质去除,我们要选择卫生、健康、安全的饮用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怎样更好地将水净化。活动探究净化方法(实验)将所展示的3杯相同的浑浊的天然水中的其中2杯中加入明矾,并且进行搅拌,之后放置一会儿,观察现象一、沉淀(分析)这3杯水放置一会,上层水会更清澈,这种方法,可以称为——沉淀。没有加入明矾的方法,我们称为静置沉淀,而加入明矾的称为吸附沉淀,明矾在这个过程中起的作用——吸附其周围小的沉淀颗粒然后逐渐变成大颗粒,当达到一定重量时,沉到容器底部,我们把明矾称为——絮凝剂 观看图片回答:不能,因为水中有杂质、细菌,饮用后会生病。回答:可以把水静置一段时间。可以用家里的棉布或纱布来过滤水。(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答案)思考、回答:不纯净,细菌、病毒,还有一些物质可能溶解在水中。聆听。请一位学生上台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加明矾的两杯水比没有加入的更加清澈。倾听,理解 从解决生活问题入手,联系学生生活旧经验,引入新课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确本课题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描述实验现象的表达能力增加学生生活经验的同时,使学生认识到沉淀是净化水的一种方法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 计 意 图
【提问】1.那么沉降下来的这些不溶性的杂质我们要如何将它们分离出呢?2.大家从自己的感性认识觉得在自己的生活中有哪些是过滤?教师归纳:茶壶的漏斗、施工现场的漏沙、淘米、豆浆机里剩下的豆渣师:化学中过滤指:固体和液体的分离。过滤操作:引导学生观察书本P35图3-17 过滤液体图示。并回答图中所包含的仪器和用品有哪些?教师演示过滤操作引导学生归纳过滤操作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三、吸附【提问】通过沉淀、过滤操作此时所得到的水是否为纯净物?师:还含有一些可溶性杂质。如:颜色、异味、一些可溶性的物质。【提问】颜色和异味我们要如何除去呢?大家回想下,我们家的冰箱里所放的除臭剂是什么?(介绍)活性炭——吸附剂活性炭利用其自身疏松多孔结构,将有颜色和气味的分子储存其内。所以可以用于除臭和除颜色。这种方法称为——吸附(提问)同学们知道我们所用的自来水的水源来自于何处?自来水厂是如何把浑浊的长江水净化为我们能饮用的自来水呢?(提问)经过上述处理过的水,澄清透明,比较洁净,是不是纯净物?为什么?介绍硬水和软水【过渡】经过除颜色和异味的水,里面还会含有其它的一些可溶物, 比方说钙镁化合物,而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我们称为硬水,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我们称为软水。【提问】我们要如何区分硬水和软水呢?(讲述)其实硬水的危害还远远不止这些,比如长期饮用硬度很高的水,人体健康也会受到影响,它可引起消化道功能紊乱总结交流同学们,我们要使被污染了的河水,得到初步净化,要经过哪些操作?布置作业:写调查报告、完成课本相关练习。 联系生活举例生答:滤纸、漏斗、玻璃棒、烧杯 铁架台(带铁圈)观看操作并动手制作过滤器归纳。答:不是答:活性炭:让学生自己回家自制这样的简易净水器。口答欣赏观看。简要说出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生答:不是结合家中烧水时由水垢说明知道硬水和软水的概念讨论观察、描述:产生泡沫较多的是软水;产生泡沫较少并有浑浊生成的是硬水。阅读教材P54内容,了解硬水有哪些危害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学习化学的奥妙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学习硬水和软水的签别方法了解硬水的危害通过教师的讲解,认识到硬水的危害及软水的应用。教育学生关心、爱护、珍惜水资源;引起对下节课学习的欲望。提高实践能力
教学反思
PAGE